新書推薦:
《
钛经济
》
售價:HK$
77.3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HK$
322.6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HK$
109.8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HK$
177.4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HK$
65.0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HK$
72.8
《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售價:HK$
333.8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 双线索并进,探索中国文化的两大关键词。
触及了中国文化的两大关键词著名译经师玄奘,以及连接东西文化的丝绸之路。作者以玄奘的文本为导向,带领我们重走这段崎岖坎坷的旅程。
★ 详略得当,聚焦传奇故事。
篇幅适中,重点分明,讲述了玄奘西行路上的一系列传奇故事,例如与高昌国国王麹文泰的交往、看到佛影、与统叶护可汗的相遇等。
★ 情节丰富的人物传记。
从年幼丧父,前往洛阳净土寺;到被大理卿郑善果选中,剃度为僧;再到触犯国禁,奔赴沙漠作者用流畅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梳理了玄奘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
★ 故事性强,脉络清晰。
既不是细碎的人物介绍,也不是繁琐的地名考证,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得以跟随玄奘一同游览各国,欣赏独特的异域风情。
|
內容簡介: |
玄奘诞生的时代,世界正发生着巨变。中国刚刚改朝换代,古罗马帝国挥别古典时代,迈向中世纪。无数金发碧眼的商人,骑着骆驼、良驹,沿着延绵万里的丝绸之路,自由往来于东亚和地中海之间。
而千百年来,伟大翻译家玄奘的身影,也不断在丝绸之路和历史的彼端浮现。他以旺盛的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意志力,不仅带回、主持翻译了六百多卷珍贵的佛典,还以一部《大唐西域记》记录下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的所见所闻。
在本书中,日本著名的亚洲文化学者前田耕作,以《大唐西域记》为主线,引领读者再次踏上丝绸之路,体验前人未曾涉足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旅。读罢本书,或许我们能更明白为什么玄奘在丝绸之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
|
關於作者: |
前田耕作
日本著名亚洲文化学者,1933年生于三重县,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文学部哲学专业。1964年,他作为名古屋大学阿富汗研究团成员首次访问巴米扬,此后在亚洲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现任和光大学名誉教授、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阿富汗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巨像的风景:印度古道上的大佛》(1986)、《阿富汗巴米扬佛教遗址》(2002)、《巴特里亚
王国的兴衰:希腊主义与佛教互动的起源》(2019)等。
|
目錄:
|
序 来自遥远地平线的呼唤
1宁向西天一步死, 不向东土一步生
2异域文化浓郁的西域
3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 粟特
4与古代巴克特里亚相关的各国
5佛教文化的圣地巴米扬
6没有尽头的道路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注释
前言序 来自遥远地平线的呼唤
当世界格局即将发生巨变时,置身于其中的人会有所感知,心中会随之产生如幼草萌芽般的疼痛,所见的景象随即变化,地平线也开始延伸拓宽。玄奘便诞生于动荡的时代,彼时的世界呈现出朦胧的巨变征兆。
恰逢中国改朝换代之时,古罗马帝国也挥别了古典时代,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沙漠中悄然诞生、蔓延,整个世界共同迈向崭新的中世纪时代。
思及金发碧眼的商人们骑着骆驼、良驹,沿着延绵约一万千米的通道自由地往来于东亚和地中海各国之间,我就能感受到充溢于整个时代的磅礴之气。
玄奘之所以能够在那条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的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穿行更广袤的空间,或许是因为他心底酝酿出的某种悸动,可以与亚洲和阿拉伯世界逐渐形成的新世界之胎动产生共鸣。序 来自遥远地平线的呼唤
当世界格局即将发生巨变时,置身于其中的人会有所感知,心中会随之产生如幼草萌芽般的疼痛,所见的景象随即变化,地平线也开始延伸拓宽。玄奘便诞生于动荡的时代,彼时的世界呈现出朦胧的巨变征兆。
恰逢中国改朝换代之时,古罗马帝国也挥别了古典时代,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沙漠中悄然诞生、蔓延,整个世界共同迈向崭新的中世纪时代。
思及金发碧眼的商人们骑着骆驼、良驹,沿着延绵约一万千米的通道自由地往来于东亚和地中海各国之间,我就能感受到充溢于整个时代的磅礴之气。
玄奘之所以能够在那条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的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穿行更广袤的空间,或许是因为他心底酝酿出的某种悸动,可以与亚洲和阿拉伯世界逐渐形成的新世界之胎动产生共鸣。
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十七年,玄奘是在旅行和学习中度过的,他回国之后便将自己足迹所及、刻于心底的7世纪西域和中亚欣欣向荣之景,详细地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本记录了玄奘独自亲历中亚世界时所见所闻的书,不仅在一千多年后成为同类著作中对近代考古学家最有参考价值的指导书,还因为其记录的准确性、描述的丰富性,至今不失为一本上乘的指南。考古学印证的事实越多,人们就越不禁要为玄奘的伟大记录所倾倒,为其锐利的视角而叹服。
《大唐西域记》全书共十二卷,卷一和卷二深入描写了丝绸之路和与其相连的古代道路干线,让读者仿佛穿越了时空,同玄奘一起重新踏上那段艰险重重,跋山涉水的丝路之旅。
丝绸之路这一雅称,极具历史的沧桑之感,又饱含象征性的浪漫。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丝绸和丝绸制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这恐怕是在深知丝绸交易价值的时代创作出来的一种传说,实际上真正的起源时间应该更早。
考古遗迹中出土的丝绸制品表明,公元前5世纪,即战国时代,丝绸已经广泛流行于中国周边各国。公元前5 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在《历史》一书中指出,当时亚欧大陆的草原上存在着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这条贸易通道上的交易物品主要是谷物、毛皮等实用品,并未提及丝绸这类轻便且价值很高的物品。
业内普遍认为,从罗马人的著述中,可以找出丝绸制品在东西方物品交易中不仅具有交换价值,还具有象征价值的证据。早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就已经对来自赛里斯(中国)的精美布匹丝绸有所了解。据奥古斯都大帝时代的诗人普布留斯维吉尔的《农事诗》中的某一节,我们也可以了解到,2世纪,亚历山大的天文地理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首次在世界地图中写入丝绸之国(中国)这一地名,这也和丝绸传入西方不无关系。虽说丝绸传入得早,但当时罗马人还不知道这种流光溢彩的美丽布匹其实是以蚕丝纺织而成。据亨利玉尔和亨利高第合著的《东西交涉史》记载,罗马人直到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大帝时代,即6世纪之后,才了解到丝绸制品的实际由来。
即使到了阿拉伯帝国时代,丝绸的价值依然居高不下,其文化交流的象征性价值也随之提高。《古兰经》有如下描写:真主必定要使信道而且行善者进入那下临诸河的乐园,他们在其中得享用金镯和珍珠作装饰,他们的衣服是丝绸的。可见黄金、珍珠和丝绸都是交易中最为贵重的物品。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之所以把这条古往今来连接东西方世界的贸易通道命名为 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也许正是因为他想将丝绸作为多元化贸易和交流的象征。虽然李希霍芬所说的丝绸之路特指公元前2世纪2世纪,连接中国、中亚、印度西北部,以丝绸贸易为中心的贸易通道,但在今天看来,丝绸之路不仅是贯穿亚洲东西两端、连接东亚和地中海地区的国际性交通贸易通道的总称,还是包含通过这条通道进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随着欧洲的东方学研究方向从西亚转向亚洲内陆,日本对丝绸之路的关注也逐渐增加,并涌现出一批学者:曾师从李希霍芬的白鸟库吉(著有《西域史研究》)、大谷光瑞率领的大谷探险队(著有《新西域记》)、桑原骘藏(著有《东西交通史论丛》)、藤田丰八(著有《东西交涉史研究》)、羽田亨(著有《西域文明史概论》)、石田干之助(著有《长安之春》),以及松田寿男(著有《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他们基于前人的研究,为丝绸之路学做出了诸多世界性贡献,这些贡献值得人们为之自豪,也是理应被后世牢记的文化遗产,值得代代传承。
|
內容試閱:
|
序 来自遥远地平线的呼唤
当世界格局即将发生巨变时,置身于其中的人会有所感知,心中会随之产生如幼草萌芽般的疼痛,所见的景象随即变化,地平线也开始延伸拓宽。玄奘便诞生于动荡的时代,彼时的世界呈现出朦胧的巨变征兆。
恰逢中国改朝换代之时,古罗马帝国也挥别了古典时代,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沙漠中悄然诞生、蔓延,整个世界共同迈向崭新的中世纪时代。
思及金发碧眼的商人们骑着骆驼、良驹,沿着延绵约一万千米的通道自由地往来于东亚和地中海各国之间,我就能感受到充溢于整个时代的磅礴之气。
玄奘之所以能够在那条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的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穿行更广袤的空间,或许是因为他心底酝酿出的某种悸动,可以与亚洲和阿拉伯世界逐渐形成的新世界之胎动产生共鸣。
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十七年,玄奘是在旅行和学习中度过的,他回国之后便将自己足迹所及、刻于心底的7世纪西域和中亚欣欣向荣之景,详细地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本记录了玄奘独自亲历中亚世界时所见所闻的书,不仅在一千多年后成为同类著作中对近代考古学家最有参考价值的指导书,还因为其记录的准确性、描述的丰富性,至今不失为一本上乘的指南。考古学印证的事实越多,人们就越不禁要为玄奘的伟大记录所倾倒,为其锐利的视角而叹服。
《大唐西域记》全书共十二卷,卷一和卷二深入描写了丝绸之路和与其相连的古代道路干线,让读者仿佛穿越了时空,同玄奘一起重新踏上那段艰险重重,跋山涉水的丝路之旅。
丝绸之路这一雅称,极具历史的沧桑之感,又饱含象征性的浪漫。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丝绸和丝绸制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这恐怕是在深知丝绸交易价值的时代创作出来的一种传说,实际上真正的起源时间应该更早。
考古遗迹中出土的丝绸制品表明,公元前5世纪,即战国时代,丝绸已经广泛流行于中国周边各国。公元前5 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在《历史》一书中指出,当时亚欧大陆的草原上存在着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这条贸易通道上的交易物品主要是谷物、毛皮等实用品,并未提及丝绸这类轻便且价值很高的物品。
业内普遍认为,从罗马人的著述中,可以找出丝绸制品在东西方物品交易中不仅具有交换价值,还具有象征价值的证据。早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就已经对来自赛里斯(中国)的精美布匹丝绸有所了解。据奥古斯都大帝时代的诗人普布留斯维吉尔的《农事诗》中的某一节,我们也可以了解到,2世纪,亚历山大的天文地理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首次在世界地图中写入丝绸之国(中国)这一地名,这也和丝绸传入西方不无关系。虽说丝绸传入得早,但当时罗马人还不知道这种流光溢彩的美丽布匹其实是以蚕丝纺织而成。据亨利玉尔和亨利高第合著的《东西交涉史》记载,罗马人直到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大帝时代,即6世纪之后,才了解到丝绸制品的实际由来。
即使到了阿拉伯帝国时代,丝绸的价值依然居高不下,其文化交流的象征性价值也随之提高。《古兰经》有如下描写:真主必定要使信道而且行善者进入那下临诸河的乐园,他们在其中得享用金镯和珍珠作装饰,他们的衣服是丝绸的。可见黄金、珍珠和丝绸都是交易中最为贵重的物品。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之所以把这条古往今来连接东西方世界的贸易通道命名为 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也许正是因为他想将丝绸作为多元化贸易和交流的象征。虽然李希霍芬所说的丝绸之路特指公元前2世纪2世纪,连接中国、中亚、印度西北部,以丝绸贸易为中心的贸易通道,但在今天看来,丝绸之路不仅是贯穿亚洲东西两端、连接东亚和地中海地区的国际性交通贸易通道的总称,还是包含通过这条通道进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随着欧洲的东方学研究方向从西亚转向亚洲内陆,日本对丝绸之路的关注也逐渐增加,并涌现出一批学者:曾师从李希霍芬的白鸟库吉(著有《西域史研究》)、大谷光瑞率领的大谷探险队(著有《新西域记》)、桑原骘藏(著有《东西交通史论丛》)、藤田丰八(著有《东西交涉史研究》)、羽田亨(著有《西域文明史概论》)、石田干之助(著有《长安之春》),以及松田寿男(著有《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他们基于前人的研究,为丝绸之路学做出了诸多世界性贡献,这些贡献值得人们为之自豪,也是理应被后世牢记的文化遗产,值得代代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