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HK$
91.8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
內容簡介: |
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因素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余位专家撰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生物圈、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状态的**监测信息,可为各级政府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并为满足国内外科研与技术交流需要,提升气候变化业务服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等提供基础信息。
|
目錄:
|
目录
前言
摘要 1
Summary 5
第1章 大气圈 11
1.1 全球和亚洲温度 11
1.1.1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 11
1.1.2 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 12
1.2 大气环流 13
1.2.1 东亚季风 13
1.2.2 南亚季风 14
1.2.3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14
1.2.4 北极涛动 15
1.3 中国气候要素 16
1.3.1 地表气温 16
1.3.2 高层大气温度 23
1.3.3 降水 25
1.3.4 其他要素 33
1.4 天气气候事件 36
1.4.1 **事件 36
1.4.2 台风 39
1.4.3 雷暴 41
1.4.4 沙尘与大气酸沉降 43
1.4.5 梅雨 45
1.4.6 中国气候风险指数 46
第2章 水圈 48
2.1 海洋 48
2.1.1 海表温度 48
2.1.2 海洋热含量 53
2.1.3 海平面 54
2.2 陆地水 56
2.2.1 地表水资源量 56
2.2.2 湖泊水体面积与水位 57
2.2.3 地下水水位 61
第3章 冰冻圈 63
3.1 陆地冰冻圈 63
3.1.1 冰川 63
3.1.2 冻土 67
3.1.3 积雪 69
3.2 海洋冰冻圈 71
3.2.1 北极海冰 71
3.2.2 南极海冰 72
3.2.3 渤海海冰 73
第4章 陆地生物圈 75
4.1 地表温度 75
4.2 土壤湿度 76
4.3 陆地植被 77
4.3.1 植被覆盖 77
4.3.2 植物物候 79
4.3.3 农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 81
4.4 区域生态气候 82
4.4.1 石羊河流域荒漠化 82
4.4.2 岩溶区石漠化 83
第5章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85
5.1 太阳活动与太阳辐射 85
5.1.1 太阳黑子 85
5.1.2 太阳辐射 85
5.2 火山活动 88
5.3 大气成分 89
5.3.1 温室气体 89
5.3.2 臭氧总量 93
5.3.3 气溶胶 93
参考文献 96
附录Ⅰ 数据来源和其他背景信息 100
附录Ⅱ 术语表 101免费在线读摘要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在持续。2019年,全球 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过 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暖的五个年份。2019年,亚 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本书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0.87 是1901年以来的第二暖年。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季风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 变化特征;2019年,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强、夏季风强度接近常年,南亚夏季风强度偏弱, 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
1901~2019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 来的*暖时期;2019年为1901年以来的十个*暖年份之一,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 年值偏高。1961~2019年,中国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明显, 北方地区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其中青藏地区增温 速率**。1961~2019年,中国上空对流层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平流层下层 100 hPa气温呈下降趋势;2019年,对流层低层( 850 hPa平均气温为1961年 以来的第二高值。
1961~2019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且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 20世纪80~90年代年降水量以偏多为主,21世纪*初十年总体偏少,2012年以来持 续偏多。1961~2019年,中国平均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而年累计暴雨站日数 呈增加趋势。2019年,中国平均降水量为645.5mm,较常年值偏多2.5%;北方大部 分地区降水偏多,黄淮中西部、江淮大部、江汉大部及云南中南部降水偏少。
1961~2019年,中国各区域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差异明显,青藏地区年降水量呈 显著增多趋势;西南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余地区年降水量无明显线性变化 趋势,但均存在年代际波动变化。21世纪初以来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年降水量波 动上升,东北和华东地区年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增大;2016~2019年青藏地区年降 水量持续异常偏多。
1961~2019年,中国平均相对湿度和总云量无显著增减趋势,但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总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 后期出现趋势转折,之后波动上升;2019年,平均相对湿度和总云量均较常年值 偏高。1961~2019年,中国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2015年以来平均风 速出现小幅回升。1961~2019年,中国平均≥10 ℃的年活动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 2019年≥10 ℃活动积温较常年值明显偏多,为1961年以来的第三多。
1961~2019年,中国**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低温事件显著减少,极 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1949~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 台风生成个数趋于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个数为29个,其中6个登陆中国;登陆中国台风 平均强度较常年值偏弱,但超强台风“利奇马”为1949年以来登陆中国的第五强台风, 且登陆后移动缓慢、陆上滞留时间长,风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1961~2019年,北 方地区沙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1992~2019年,中国酸雨总体呈减弱、减少趋势; 2019年,全国平均降水pH为5.96;平均强酸雨频率为3.0%,与2018年并列为1992 年以来的**值。1961~2019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总体呈升高趋势,且阶段性变化 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气候风险指数明显增高;2019年,全国综合气候风险指 数为9.6,属强等级;其中高温、台风和干旱风险高,雨涝和低温冰冻风险一般。
1870~2019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并伴随年代际波动, 2000年之后全球平均海表温度持续偏高。2019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值 偏高,全球平均海表温度为1870年以来的第三高值。1951~2019年,赤道中东太平 洋海表温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共发生了 20次厄尔尼诺事件和15次拉尼娜事件; 其中,2018年9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于当年11月达到峰值,海表温度正距平中心位 于赤道中太平洋日界线附近,并于2019年7月结束,为一次弱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 1951~2019年,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19年,热带印度洋年平 均海表温度与1998年并列成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值;秋季,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指数 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值。
1958~2019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 后显著加速。2019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较常年值偏高22.8 x 1022 J,比2018 年高出2.5 x 1022 J,为有现代海洋观测以来的**值。2019年,全球大部分海域热含量 较常年值偏高,南大洋(30°S以南)和大西洋(30°S~40°N是偏高*为明显的海区。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从1901~1990年 的1.4mma,增加至1993~2019年的3.2mma; 2019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 的**值。1980~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4mm a,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的第 三高值,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72mm,较2018年升高24mm;渤海、黄海、东海 和南海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分别高74mm、48mm、88mm和77mm。
1961~2019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偏多为主, 2003~2013年总体偏少,2015年以来地表水资源量转为以偏多为主。2019年,中国 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值偏少2.0%,十大流域中松花江、西北内陆河和东南诸河流域分 别较常年值偏多31.5%、9.3%和8.6%;淮河、西南诸河和海河流域分别较常年值偏少 23.9%、19.1%和12.8%。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2005年以来, 青海湖水位连续15年回升,累计上升3.10 m; 2019年,青海湖水位为3195.97 m,已 接近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1960~2019年,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山地冰川 消融加速;2019年,全球冰川总体处于物质高亏损状态,参照冰川平均物质平衡量 达到-1131mm,为1960年以来冰川消融*为强烈的年份。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 2019年冰川物质平衡量分别为-272mm、-310mm和-265mm,物质损失量均低于 全球参照冰川平均水平。2019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 缩9.3 m和4.9 m,其中东支退缩速率继2018年后再次创下新的观测纪录;阿尔泰 山区木斯岛冰川末端退缩7.6 m;长江源区大、小冬克玛底冰川末端分别退缩7.7 m 和6.7 m。1981~2019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 2004~2019年,活动层底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2019年,青 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43 cm,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高值。 2002~2019年,中国主要积雪区积雪覆盖率总体呈弱的下降趋势,年际振荡明显; 2019年,东北及中北部积雪区积雪覆盖率为2002年以来的**值,而青藏高原积雪 区积雪覆盖率为 2002 年以来的**值。
1979~2019年,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 分别减少2.7%和12.9%; 2019年,3月和9月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值分别偏小5.7%和 32.6%,其中9月海冰范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三低值。1979~2019年,南极 海冰范围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 年以来海冰范围持续偏小。2019年,9月和2月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值分别偏小1.4% 和13.4%。20182019年冬季,渤海海冰初冰日出现于2018年12月上旬,融退于2019 年2月中旬,海冰主要出现于辽东湾,冰情属轻冰年份。
1961~2019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2019年,中国平均地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1.4T,为1961年以来的**值。1993~2019年,中国不同深度 10 cm、20 cm和50 cm 年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总体均呈增加趋势;2019年,10 cm、 20 cm和50 cm深度平均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72%、76%和79%。
2000~2019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差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全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19年, 中国平均NDVI为0.373,较2000~2018年平均值上升5.7%; 2015~2019年为2000 年以来植被覆盖度**的五年。1963~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 均呈显著的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年际波动较大;2019年,桂林站枫香树展叶期始期 偏早20天,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早。2007~2019年,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农田生态 系统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COJ净吸收;2019年,受严重的伏秋连旱影响,二氧化 碳通量为-2.49 kgm2a,净吸收有所下降。
2005~2019年,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稳。 2000~2019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NDVI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趋于好转。
1961~2019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接收到的年总辐射量趋于减少;2019年,中 国平均年总辐射量为1464.8 kW.hm2,较常年值偏少8.6 kWhm2;广西中南部、四 川中东部、青藏高原中东部和西北地区东南部年总辐射量偏低超过5%,东北地区大部、 内蒙古东北部和云南中东部偏高5%以上。
1990~2018年,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逐年稳定上升; 2018年,该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年平均浓度分别达到 409.4±0.3 ppm①、1923±2 ppb②和331.4±0.1 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 体相当,均略高于2018年全球平均值。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 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年平均值波动增加;2015~2019 年均呈明显降低趋势。
Summary
The global warming is further continuing,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integrated observations and multiple key indicators of the climate system. In 2019, the global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was approximately 1.1 t above the pre-industrial period, making this year the second warmest one since complet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records began. The past five years 20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