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HK$
86.9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104.5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HK$
261.8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HK$
96.8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HK$
74.8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HK$
52.8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HK$
52.8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HK$
140.8
編輯推薦:
【以史为据书写故事,凸显故事本身的传奇性】
拜占庭一直是中世纪历史中的热点,一个原因就是拜占庭时期的历史事件颇具传奇色彩,介绍拜占庭的书也多热衷于写某些皇室成员和权臣的宫廷斗争,其中不乏虚构的成分。这本书中也讲了很多传奇故事那是因为故事本身就已十分精彩,但讲述都是严格参照史料进行,没有夸大和渲染。
【立足文明与文化发展纠正偏见】
本书作者朱迪斯 赫林作为英国备受推崇的考古学家、古典晚期历史学家,致力于让所有人了解拜占庭的原貌。因此,除了讲故事,赫林介绍了拜占庭文明与文化的方方面面,让人看到拜占庭文明仿佛黑暗时代的一道光,照亮了中世纪的天空;又仿佛置身拜占庭古城,切实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成就迄今为止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将看到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拜占庭。
【为大众读者量身定制,篇幅适中,高度凝练】
朱迪斯赫林在前言中提到,是两位建筑工人对拜占庭的好奇触发了她写作本书的想法:她准备写一本通俗拜占庭史。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超的写作水平,赫林用五百页左右的篇幅完成了这部作品,信息量大而不艰深,语言优美流畅,读之毫无压力,不用耗费大量时间,十分适合大众普及。
內容簡介:
什么是拜占庭?提到拜占庭,人们无形中就会产生双重联想,一面是阴谋、暗杀、阉割,另一面是巨额财富和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实际上,中世纪的拜占庭并不是每天都在上演钩心斗角和虚伪背叛的戏码。拜占庭人不只是财富的代名词,也并非一群神秘莫测的人。拜占庭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领袖和军事统帅、充满创造力的神学家和天才的艺术家
拜占庭文明有着千年之久的历史,在整个中世纪影响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巴尔干半岛和西欧的全部国家,即使其间它的影响力偶有波动,也始终没有完全消失。拜占庭文明糅合了异教和基督教文明,集希腊和罗马文明之大成,既有古典时代晚期文明的特点,又带有一些中世纪文明的特征。拜占庭文化和艺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朱迪斯赫林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将晦涩难懂的拜占庭历史以(zui)通俗明了、新鲜有趣的方式向公众普及。以往介绍拜占庭文明的著作要么充满艰涩的专业术语、叙述冗长沉闷,要么浮光掠影地择取骇人听闻或悲情的桥段,以吸引猎奇者的目光;朱迪斯则避免采用这样的研究和写作模式,而不同的主题串联起千年的历史。什么是拜占庭?提到拜占庭,人们无形中就会产生双重联想,一面是阴谋、暗杀、阉割,另一面是巨额财富和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实际上,中世纪的拜占庭并不是每天都在上演钩心斗角和虚伪背叛的戏码。拜占庭人不只是财富的代名词,也并非一群神秘莫测的人。拜占庭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领袖和军事统帅、充满创造力的神学家和天才的艺术家
拜占庭文明有着千年之久的历史,在整个中世纪影响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巴尔干半岛和西欧的全部国家,即使其间它的影响力偶有波动,也始终没有完全消失。拜占庭文明糅合了异教和基督教文明,集希腊和罗马文明之大成,既有古典时代晚期文明的特点,又带有一些中世纪文明的特征。拜占庭文化和艺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朱迪斯赫林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将晦涩难懂的拜占庭历史以(zui)通俗明了、新鲜有趣的方式向公众普及。以往介绍拜占庭文明的著作要么充满艰涩的专业术语、叙述冗长沉闷,要么浮光掠影地择取骇人听闻或悲情的桥段,以吸引猎奇者的目光;朱迪斯则避免采用这样的研究和写作模式,而不同的主题串联起千年的历史。
朱迪斯赫林生动凝练地讨论了拜占庭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带读者领略了拜占庭繁复的宫廷礼仪,描述了美轮美奂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规模盛大的双轮马车赛,充满神秘色彩的修道院、八面玲珑的外交官揭开了截然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拜占庭文明的面纱,多角度展露了拜占庭文明的丰富内涵。
關於作者:
朱迪斯赫林(Judith Herrin)
英国备受推崇的考古学家、古典晚期历史学家,伦敦国王学院古典晚期和拜占庭研究荣休教授,伦敦国王学院君士坦丁-莱文蒂斯高级研究员,担任英国《过去与现在》季刊(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编委会副主席。
朱迪斯长期致力于欧洲中古史研究及公元6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的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研究。著有《基督教国家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Christendom)、《无与伦比:女性与拜占庭帝国》(Unrivalled Influence: Women and Empire in Byzantium)等,其中《基督教国家的形成》已成为该主题难以超越的专著。朱迪斯对中古地中海世界文化的研究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她对拜占庭帝国史的研究对该领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尼德兰皇家艺术科学学会于2016年授予朱迪斯海内肯历史奖(Heineken Prize for History)。
目錄 :
前言 不一样的拜占庭史 第1部分 拜占庭的根基 第1章 君士坦丁的城市 第2章 君士坦丁堡: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城市 第3章 东罗马帝国 第4章 希腊正教 第5章 圣索菲亚大教堂 第6章 拉韦纳马赛克镶嵌画 第7章 罗马法 第2部分 从古典时代向中世纪过渡的拜占庭 第8章 防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 第9章 圣像:基督教艺术的新形式 第10章 破坏圣像运动和圣像崇拜 第11章 书面文化发达的拜占庭社会 第12章 圣徒西里尔和麦瑟迪乌斯:斯拉夫人的使徒 第3部分 拜占庭成为中世纪国家 第13章 希腊火 第14章 拜占庭的经济 第15章 宦官 第16章 拜占庭宫廷 第17章 皇室子女:生于紫室 第18章 阿索斯山 第19章 威尼斯与叉子 第20章 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人屠夫 第21章 11世纪的危机 第22章 安娜科穆宁娜 第23章 拜占庭社会:文化熔炉 第4部分 其 他 第24章 十字军的支柱 第25章 特拉布宗、阿尔塔、尼西亚和塞萨洛尼基之塔 第26章 起义军与赞助人 第27章 土耳其人的头巾好过罗马教皇的冠冕 第28章 1453 年君士坦丁堡围攻战 结语 拜占庭帝国的辉煌历史和文化遗产 拓展阅读 皇帝列表 年表 地图 致谢 专有名词对照表
內容試閱 :
《不一样的拜占庭史》
2002年的一个下午,我在伦敦国王学院的办公室里接待了两名工人。他们当时在学校里修复老建筑,常常经过我办公室的门口。看到门上贴的拜占庭史教授的字样,两人一致决定过来问问我究竟什么是拜占庭史。当时他们只觉得拜占庭史可能与土耳其有关。
看到两位头戴安全帽、脚蹬大靴子的建筑工人这么认真地提问,我极力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解释了拜占庭史的含义。教了这么多年的拜占庭史,我还是觉得很难用三言两语把这个帝国的历史说清楚。(zui)后,我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对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总结提炼。两位工人听后对我表示感谢,说他们觉得拜占庭这个国家非常奇妙,还问我为何不写写相关的作品。我之前出版了很多关于拜占庭的书籍,所以不觉得这个提议有什么新奇,但我知道他们的想法。关于拜占庭史的著作数不胜数,但多数都太过冗长,而且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从政治、军事和宗教三个方面介绍拜占庭历史上的 90 位皇帝、君士坦丁堡的 125 位牧首和 1100 年间持续不断的、不计其数的战役。这种写法很难令建筑工人产生兴趣,其他非专业人士读起来也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写一本通俗拜占庭史来回答这两位工人的问题。
开始写作后,我很快就遇到了难题。书里的假设太多,我又很想把那些鲜为人知的奇闻逸事都囊括其中。不过,书写成之后我还是觉得很自豪,因为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读过这本书后会对拜占庭产生兴趣。我想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写作本书。拜占庭漫长的千年历史中多有引人入胜、骇人听闻或充满悲情的桥段,足以吸引猎奇者的目光,但如果这样来写,这段历史就成了肤浅的连续剧。拜占庭这个字眼代表的不仅仅是财富、海上霸权和强大的帝国。我希望那两位工人和读者朋友能够理解,拜占庭史非常晦涩难懂,难于说明。现代报纸把拜占庭当作一个贬义词来使用,例如(zui)近的报纸就将欧盟协定描述成烦琐的 * 税收条例。要通过这本书为拜占庭正名,对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提到拜占庭,人们无形中就会产生双重联想,一面是阴谋、暗杀、阉割,另一面是巨额财富和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实际上,中世纪的拜占庭并不是每天都在上演钩心斗角和虚伪背叛的戏码。拜占庭人不只是富翁的代名词,也并非一群神秘莫测的人。拜占庭历史上曾出现一大批富有智慧的领导者、优秀的军事统帅和充满创造力的神学家,但都因为人们对拜占庭的偏见而遭污名化。拜占庭人从不进行审讯,通常也不会把人绑在火刑柱上烧死。这个如今已经没落的国家总给人带来一丝难以言说的神秘感,可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拜占庭帝国灭亡时间较早,没能延续到现代。我们虽然能通过保存至今的金器、马赛克镶嵌画、丝绸和宫殿遗址了解中世纪时期拜占庭艺术的繁荣程度,却无法了解这个帝国艺术成就背后的全貌。
为了表达对拜占庭文明的欣赏,我会尽可能把拜占庭史中(zui)精彩的部分描述得清楚且具有吸引力,让本书的结构和写作思路更清晰。我希望能通过这种写作方式吸引读者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了解一个新的文明。重要的是,我希望读者能够理解这一点:如果没有远在东方的拜占庭充当屏障和带来启示,由欧洲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社会就无从谈起。在这段历史中,伊斯兰世界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爱恨交织的关系也是一大关键因素。
这段至关重要但鲜为人知的拜占庭史有什么主要特征呢?首先,拜占庭文明有着千年之久的历史,在整个中世纪影响了包括地中海东部地区、巴尔干半岛和西欧的全部国家。6世纪到15世纪,拜占庭文明的影响力出现波动,但始终并未完全消失。拜占庭文明糅合了异教和基督教文明,集希腊和罗马文明之大成,既包含古典时期的文明,又带有一定的中世纪文明特征。拜占庭文化和艺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除此之外,由官僚体系构成并具备外交职能的宫廷、加冕典礼和女性掌权也都起源于拜占庭文明。
君士坦丁堡这座繁华的城市位于辽阔帝国的中心,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朝政体系,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都给拜占庭的统治者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优越感。我认为有必要强调一下这一点。到查士丁尼在位时期(527565),拜占庭的国家体系已有200 年历史,早已渗透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难于变革。拜占庭文明根深蒂固,在思想形态和实践层面继承了希腊罗马文化、前基督教时期文化及基督教文化(如希腊的哲学思辨和罗马的军事防御工事)。为了使拜占庭文明永垂不朽,拜占庭人将帝国全部的文化印记留在了无数典籍和艺术品中。然而,无论拜占庭人因文化成就而产生的优越感多么虚无缥缈,上至皇帝朝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因此对帝国的实力充满信心。拜占庭帝国在7世纪、11世纪和1204年都曾面临严重的危机,在 1204 年甚至几近灭亡,但由于充满尚古风气的拜占庭基本完整继承了古典时期杰出的政治文化体系,因而得以在危机中应时而动并进行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拜占庭文化印证了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历经朝代更迭、社会风尚变迁和技术进步沉淀下来的文化既能导致故步自封,也能促进国家繁荣。布罗代尔提出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阐释对地中海地区历史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缘环境因素,但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将拜占庭文化同其周边国家的文化区分开来。与中世纪的西方和伊斯兰国家相比,拜占庭历史更为悠久,在公元800年查理曼和哈伦拉希德称雄之前就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拜占庭的文化结构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又是拜占庭帝国的力量之源。我们会发现,拜占庭文化自产生之时起就带有古典风格,在建都之际,带有古典希腊罗马色彩的建筑和雕塑就已经进入君士坦丁堡,从此奠定了尚古风格在拜占庭文化中的权威地位。此时的拜占庭文化已经形成了特定的框架,虽然因保守而遭到批判,但也因为保留传统而受到了赞许,受到拜占庭文化广泛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归属感。拜占庭的社会文化富于特色并不断变化,使拜占庭帝国愈加繁荣,这也是拜占庭文化特点的一种体现。正是因为继承了希腊罗马的制度和文化,拜占庭才能在这种软实力的支撑下步步走向强盛,多次度过危机并重新崛起。
由于承袭了希腊语,拜占庭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大国地位。拜占庭学者也回归古希腊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古希腊著作遗失,他们开始对重要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医生的著作进行抄写、编纂和评述。(zui)重要的是,拜占庭人将《荷马史诗》奉为圭臬,写下了第1部评述版《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虽然拜占庭不再进行公开的戏剧表演,拜占庭的历代学童仍然会仔细学习并记诵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作品,还会学习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和柏拉图的对话录。由此可见,拜占庭文化从古希腊异教文化中汲取了很多智慧。
拜占庭文化中的古希腊元素开始与逐步取代异教的基督教融为一体。早期基督徒在西奈山和阿索斯山等圣山上修道的传统发源于拜占庭,如今,圣山上的布道依然吸引着大量僧侣和朝圣者。在拜占庭的影响下,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和罗斯人纷纷改信基督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巴尔干半岛上仍然零星分布着大量装饰着中世纪壁画和圣像的东正教教堂。拜占庭帝国还与经历过7世纪穆斯林强权控制的其他基督教中心保持着联络,支持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城和安条克牧首以及较远国家和地区的基督教团体,如埃塞俄比亚和苏丹教会、波斯教会、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教会。
拜占庭人继承了罗马人的科学和建筑技术,继续建造引水渠和堡垒,修建道路和大桥,完成了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等规模宏大的工程。这座建于 6 世纪的教堂如今依然宏伟壮观,有着当时(zui)大的圆顶,直到 1000 年以后才被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超越。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拜占庭式圆顶虽多次修缮,但依然保存完好。无数模仿圣索菲亚大教堂建造的小型圆顶教堂遍布东正教国家。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圆顶还对清真寺产生了一定影响。阿拉伯人起初在露天场地上祈祷,迁出沙漠后才模仿基督教堂修建了清真寺。穆斯林为纪念对犹太教和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占领,将这座清真寺命名为圆顶清真寺。清真寺的圆顶和内部栩栩如生的马赛克镶嵌画都带有拜占庭风格,因为在公元 7 世纪,查士丁尼二世曾应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之请,派遣拜占庭工匠前去切割制作镶嵌画用的彩色石头和玻璃镶嵌物,这些东西遇到光线就会闪闪发亮。圆顶底部刻着一圈总长度达 240 米的《古兰经》经文,这些雕刻可能也出自拜占庭工匠之手。
拜占庭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还离不开对罗马成熟法律体系和军事传统的继承。从理论上来说,拜占庭是法治社会,法官都经过专业训练,能够领取薪金,负责主持法庭并解决纠纷。所有拜占庭人都可以向法庭提起上诉,也都要服从法官的判决。在军事方面,虽然赫赫有名的古罗马军团在 7 世纪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拜占庭仍按照罗马军队的训练方式来训练步兵和骑兵。拜占庭的陆海作战策略、围攻使用的武器、支援作战的方法以及盔甲和防护装备也都源自罗马军队。拜占庭使用过的希腊火是一种能够在水面上燃烧的硫黄类物质,它的制作方法是拜占庭的国家机密,至今依然无人能够破解其包含的成分和具体比例。阿拉伯人也发明过类似的武器,但无论是在海战还是攻城战中,还是有很多不知道希腊火为何物的人被拜占庭的这种武器吓得魂飞魄散。
拜占庭帝国自诩为世界中心,视君士坦丁堡为新罗马。拜占庭人虽然说希腊语,却依然视拜占庭为罗马帝国并以罗马人自居。由于古希腊时期发生过人口迁移,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也有说希腊语的族群,这些人也都是拜占庭国民。在拜占庭帝国的庇护和支持下,中世纪时期的阿马尔菲、威尼斯等以国际贸易为经济支柱的意大利沿海城市都逐渐发展起来。后来,这些经济中心城市开始摆脱拜占庭的控制并争取自主权,还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和发达的贸易体系,但如果没有拜占庭的早期支持,它们也不可能崛起。这些城市的教堂都装饰着由君士坦丁堡工匠制作的青铜门,内部也通常装饰着拜占庭风格的大理石、马赛克镶嵌画和圣像。可以说,这些繁荣的意大利沿海城市都诞生于拜占庭帝国的羽翼之下。
或许现代人会认为拜占庭(zui)主要的历史作用是在中世纪早期抵御了穆斯林的进攻,保护了西方基督教世界。7世纪之前的拜占庭等同于罗马帝国。其领土包括北非和埃及,这两个地区是罗马和君士坦丁堡、意大利南部、圣城耶路撒冷、小亚细亚半岛(东至阿勒山)、今希腊全部地区及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地。随后,阿拉伯部落在新兴的伊斯兰教的激励下,攻占了地中海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他们宣称伊斯兰教将取代犹太教和基督教,但在入侵小亚细亚半岛时被拜占庭人击退,未能跨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巴尔干半岛。在此期间,君士坦丁堡抵御了无数次围攻。
阿拉伯穆斯林的目标是攻占君士坦丁堡并将这座城市变成他们的都城,进而统治整个罗马世界,这个想法似乎顺理成章。如果伊斯兰教必将取代犹太教和基督教,那么它的势力也理应取代罗马,重构旧世界的政治格局。本着这般雄心,阿拉伯人希望重新一统地中海,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人也应臣服于穆斯林。634644年,阿拉伯军队在多场战役中速战速决,令人称奇,几乎实现了统一地中海的目标。可以说,阿拉伯世界的扩张是拜占庭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假如公元 678 年拜占庭未能抵挡穆斯林的入侵,阿拉伯人很可能会在 7 世纪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借助地利进入巴尔干半岛,进而入侵意大利和西方地区。而这一时期的该地区政治分裂,局势动荡,难以进行有组织的防御。拜占庭抵御了阿拉伯的侵略,为欧洲带来了机遇,帮助当时弱小而分散的西方基督教争取了发展壮大的时间。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 632 年归真,100 年后,查理马特在法国中部普瓦捷附近击败了来自西班牙的穆斯林入侵者,迫使他们退回比利牛斯山脉另一端。欧洲起初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后来在查理马特的孙子查理曼的统治下初具雏形,他和后来的历代继位者通过南征北战创造了真正的欧洲。
中世纪时期,多数西方教士和统治者都对东方拜占庭的基督教文明略知一二。尽管当时拜占庭掌管的帝国领土远远小于鼎盛时期的罗马,但从7世纪到15世纪,中世纪的拜占庭形成了新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此时的拜占庭文明整合了过去不同流派的思想,熔铸成一种新的中世纪文明,大量不信仰基督教的北方部落也受到了拜占庭文明的感召。保加利亚人、罗斯人和塞尔维亚人先后皈依基督教并引入拜占庭的文化元素。在大约700年里,拜占庭始终是指引正统信仰和古典学识方向的灯塔。
十字军东征时期,基督教阵营为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地而不懈奋战,拜占庭则成为这场斗争的中心。自11世纪起,拜占庭和罗马教会对彼此越来越熟悉,不过这通常伴随着不良的后果。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拉丁王国,而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却将矛头对准了君士坦丁堡,于 1204 年攻陷该城。这是拜占庭历史上的第二大转折点:拜占庭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恢复昔日的国力和疆域。虽然拜占庭人夺回了都城君士坦丁堡,但12611453年的拜占庭领土面积只相当于一个城邦。(zui)终,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
奇怪的一点是,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力与帝国的政治力量几乎成反比。自 1204 年起,无数拜占庭艺术作品传到西欧,对西方文艺和学术的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14 世纪,拜占庭的希腊语教师于意大利的学院任教,和学生一起翻译柏拉图的作品。在此之前,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已经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但柏拉图的多数哲学著作仍然鲜为西方人所知。1439年,东西方教会在佛罗伦萨再次聚首,磋商宗教事宜。听了希腊著名学者和哲学家乔治齐米斯塔斯普里松关于柏拉图的公开演讲,卡西摩美第奇受到启发,建立了柏拉图学园。
因此,早在 1453 年土耳其人定都君士坦丁堡之前,拜占庭就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做出了贡献。君士坦丁堡沦陷后,难民纷纷带着手稿逃往意大利,促进了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数十年后,新教改革者抨击宗教艺术,主张更具精神性的基督教崇拜,他们的论据来源正是公元8世纪到9世纪拜占庭破坏圣像运动者们收集的《圣经》文本和教文。
我想通过这本书帮助读者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基本情况、国家运作方式及其代表着什么。我之前在《基督教世界的形成》一书中对宗教在中世纪早期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过研究,因此想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阐释上述问题。信仰问题对中世纪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但多数现代西方人对这一点理解得并不深刻。世俗学者和普罗大众要看懂中世纪的艺术品,就要理解宗教在中世纪的地位。除了基本教义相同但存在派别差异的基督教外,拜占庭还有大量其他教派的信徒:未转变信仰的多神教徒、东方宗教的信徒、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的信徒,以及历史悠久的犹太教团体。伊斯兰教对生活在地中海东岸和南岸之间(包括叙利亚、西班牙在内的全部地区)的拜占庭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公元 8 世纪,拜占庭正式发起第一次破坏圣像运动,部分民众因为保留圣像而遇害。由于伊斯兰教严令禁止崇拜圣像,罗马教会意识到自身对圣像存在忠诚礼敬行为,而查理曼的神学家开始对圣像崇拜提出质疑。因此,8世纪到9世纪是三个地区的关键发展期:拜占庭东部、伊斯兰世界南部(埃及、北非和西班牙)以及后来发展为欧洲的西部拉丁世界。这三个地区并非相互毗邻,但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历经多次变迁,如今三个分区大体上依然与当时相同。
这段历史中更为引人入胜的部分是中世纪拜占庭女性在保护圣像上做出的贡献。或许是因为女性无法进入教会任职,她们才会不顾教会法令,坚持支持圣像。我在另一部作品《拜占庭皇室女性》中也提到了与两位女性掌权者相关的问题:她们于 787 年和843年恢复了圣像崇拜,动机究竟是什么?皇后伊琳娜和狄奥多拉先后在丈夫和男性远亲的提议和支持下恢复了圣像崇拜。我个人觉得,这两位皇后表现出的精明和无情丝毫不亚于男性统治者,而恢复圣像崇拜的举动也为她们赢得了中世纪女性少有的政治地位。很多编年史作者认为两位皇后对圣像的热爱体现了她们身为女性软弱的一面,但很显然两人与圣像崇拜之间的关联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个人认为,两位皇后对圣像的热爱与拜占庭女性在皇帝驾崩后执政的传统有关,即女性掌权。
考古发掘是我了解拜占庭历史的另一种方式。我在希腊、塞浦路斯,以及君士坦丁堡中心的一个主要景点卡朗德哈清真寺分别进行过发掘,研究当地的自然环境。我研究了克里特岛和基西拉岛上的教堂(基西拉岛是距离希腊主岛南部海岸不远的一个岛屿),对塞浦路斯西南部库克利亚庄园中发现的陶器进行记录,感觉自己切身体会了中世纪拜占庭人的生活。我们首先去了帕福斯和塞浦路斯,在萨兰达一座城堡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具女性骸骨,手上还戴着金指环和珍珠指环。这名女性死于1222年的那场地震。一些文物修复工作者在伊斯坦布尔查看卡朗德哈清真寺冬季漏水的情况时,在如今依然是古城标志性建筑的大水渠遗址附近的一堵墙后发现了一个坑洞。这些文物修复者都富有经验,其中一位顺着一块活动板门的边缘,(zui)终找到一幅早期基督教马赛克镶嵌画,画的是圣母将圣子递给西默盎的场景。或许当时的人是为了保护这幅画免受破坏圣像运动的影响,才将它藏在了这堵墙后面。同样,在 1261 年,一些修士在逃离被十字军占领的君士坦丁堡之前,为了保护为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而建的圣殿,将这座带有残破壁画的圣殿整个用砖墙封了起来。这两件分属东西罗马的基督教艺术瑰宝,经过厄内斯特霍金斯的修复,现存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拜占庭在中世纪时期产生的广泛影响有目共睹,这一点也影响了我的观点。少年时期,我去过意大利北部的拉韦纳,查士丁尼和狄奥多拉的马赛克镶嵌画肖像、加拉普拉西提阿陵墓穹顶上的星星图案,以及教堂内装饰的圣徒和羊群画像,令我颇为震撼。40多年后,我有幸在2005年获准登上西奈半岛的圣凯瑟琳修道院顶部。亚得里亚海北部和红海之间相距约3200千米,查士丁尼和狄奥多拉依然派人不远千里前去修建这座修道院。在传说中摩西接受丛林烈火考验的地点(上帝命摩西脱掉鞋子,因为他所站之处为圣地),我阅读了记载查士丁尼和狄奥多拉出资赞助事迹的铭文。这些铭文刻在公元 6 世纪建成的梁柱上,由于地处气候干燥、不生白蚁的埃及沙漠,保存得非常完好。只有到这里实地参观,才会对拜占庭史学家笔下查士丁尼和狄奥多拉的形象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罗马、西西里、莫斯科、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全境、希腊和巴尔干半岛都有拜占庭的影子,其中伊斯坦布尔无疑带有(zui)鲜明的拜占庭风格。不过(zui)令我震惊的莫过于我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米哈拉布发现的拜占庭马赛克镶嵌画,这座清真寺在 10世纪哈里发哈卡姆二世的授意下建成。长途跋涉穿越庞廷山脉后,我在接近傍晚时分到达了黑海边的特拉布宗。仰视着城市之上的宫殿,我同样感到惊异不已。
从耶路撒冷圣墓教堂取复活节之火的仪式也属于拜占庭传统。东正教牧首从黑暗的圣墓中走出,手持一根点燃的、象征耶稣复活的蜡烛,所有信徒再从这根蜡烛上取火,点燃自己的蜡烛。在如今的雅典,复活节(星期日)午夜一过,信众依然会手持蜡烛从吕卡维多斯山走下,可见这项传统仪式的深远影响。迄今为止,这项仪式已经有近两千年历史。
拜占庭的艺术品流散到欧洲各地,保存在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博物馆中,我会对其中的各种原因加以说明。从巴伐利亚那块被称为亚历山大披风的拜占庭丝绸,到10 世纪时塞奥法诺和奥托二世在沃芬比特的婚约信物,再到如今用于制作书籍封面的 10世纪象牙制品,无不使人联想制作这些奢侈品的工匠及其背后的文化。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人一直将拜占庭艺术品视为珍宝,但西方的中世纪学者和教士也对人们造成了误导,使人们对拜占庭产生了非常刻板的印象。
每准备一次拜占庭史课,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就会更进一步。我想对所有自我发问的学生表示感谢。这种感谢并非客套,我从1990年后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这段经历的确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碰到了一批极为出色的学生,他们也是受到普林斯顿历史系卓越师资的吸引而选择了这里。我身边的同事总能给我启发,学生聪慧而乐于探究,在他们的激励下,我尝试用新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拜占庭史的热爱。后来,我的同事克里斯汀斯坦赛尔到伦敦来拜访我,非常关切而充满期待地说,无论如何这本书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之所以能完成这本书,克里斯汀和那两位意外来客功不可没。
(zui)后,我想说明一下本书的写作形式。在莎士比亚所在的伦敦,人们对拜占特和鱼子酱都很熟悉。
前者是一种沿用拜占庭时期叫法的金币,后者是拜占庭人大量食用的鱼子。拜占庭留下的历史印记就这样以间接的方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本书旨在说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我没有按照以往那些介绍和研究的模式来写作这本书,而是选取了特定的拜占庭历史事件、遗址和人物特点,在探究拜占庭史基本分歧的框架内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本书前七章介绍了拜占庭史的基本内容,如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法律、东正教,拜占庭的千年历史都包括在内。其他几章从不同角度分析同样的历史事件,会有一些重叠的部分。写作这本书时,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删减,因为我实在难以割舍那些丰富的事例和引人入胜的细节。经过重重筛选,我终于完成了这本书。恕我只能为大家奉上一道什锦开胃小吃,希望这道前菜能引发大家对拜占庭史这道大餐的兴趣。本书结尾处推荐的拓展阅读书目或许能为拜占庭史课程带来更加丰富的内容。我会通过这本书对那两位建筑工人的问题做出回答,同时帮助大家理解为何深入了解拜占庭史对我们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