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经典入门(第3版)
》
售價:HK$
142.9
《
无冕之王:齐桓公与齐国崛起
》
售價:HK$
63.8
《
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2024)
》
售價:HK$
98.0
《
黄庭经详解(全2册)
》
售價:HK$
141.6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HK$
9784.0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HK$
684.4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103.8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HK$
77.3
編輯推薦:
英国*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共五卷,浓缩了英国近现代海军近二百年间围绕英国称霸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战舰这一主题做出的所有探索及努力,详细讲述了英国海军从传统木制风帆战舰,到蒸汽辅助风帆战舰、铁甲舰,再到前无畏舰和无畏舰,到由航空母舰、潜艇、现代导弹战舰构成的海空立体现代海军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跨越百年的时空画卷。每卷书中都有大量馆藏图片、模型特写、数据图表和设计图纸,对研究舰船设计与发展很有助益,对欧美海洋军事文化及战舰设计影响深远。
內容簡介:
《英国*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卷4:19231945,从纳尔逊级到前卫级》内容上接1922年《华盛顿条约》对海军各舰种的限制所带来的设计挑战,下至二战结束,这一时期的战舰设计工作主要受条约体系、预算限制与和平主义思潮三方面制约,所涵盖的战舰种类包括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护航舰艇等。在叙述方向上,本书首要关注的是这一时期的海军船舶架构技术,其次是有关船用轮机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其他专业方向如武器设计等。布朗先生援引了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的档案资料和时任海军建造总监的日记,由此披露了海军高层设计战舰时的思维,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各类舰船的设计方案,以及同类舰只之间的比较分析,是研究英国战舰史的重要资料。
關於作者:
作者:[英] 大卫K.布朗(David K. Brown)
大卫K.布朗(19282008),英国海军造船部副总设计师,知名军舰作家,世界船舶学会(World Ship Society)主席。1949年以海军建筑一等荣誉学位毕业,随后加入英国海军造船部,先后参与并主持了多型作战舰艇的总体设计,其中包括23型护卫舰、海洋级(Ocean)直升机航空母舰,直到1988年以副总设计师的身份退休。退休后专注于以战舰为题材的写作和出版,他是一位敏锐的海军历史学家,从1815年起就被公认为是英国战舰的主要专家,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而其代表作就是五卷本的英国*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系列,是对欧美海洋军事文化影响深远的一套作品。
译者:张宇翔
张宇翔,留学电子博士,主要兴趣为一战至二战期间的海军发展史和战史。著有记录日德兰海战的《巨人的对决》,译有《英国太平洋舰队》《英国*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卷3:19061922,大舰队》等作品。
目錄 :
前言与致谢
译者序
皇家海军造船部斯坦利古道尔爵士
引言
第一章 战列舰
第二章 舰队航空母舰
第三章 小型和廉价航空母舰
第四章 巡洋舰
第五章 驱逐舰
第六章 潜艇
第七章 护航舰只
第八章 其他舰种
第九章 现代化改造、升级与拆解
第十章 战时损伤
第十一章 生产与建造
第十二章 何为好设计
附录
附录1 古道尔日记
附录2 给海军建造总监的指示(1924年,有修改)
附录3 海军建造总监部门工作流程
附录4 1922年《华盛顿条约》主要条款
附录5 1930年《伦敦条约》,4月22日签订
附录6 1936年《伦敦条约》概要
附录7 水下爆炸
附录8 反驱逐舰火炮
附录9 船坞
附录10 对岸炮轰
附录11 海军上将雷金纳德亨德森爵士,19341939年间任审计长
附录12 船舶强度
附录13 皇家海军装甲机库航空母舰所受损伤
附录14 战时巡洋舰建造
附录15 D质钢
附录1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防空作战
附录17 美国海军驱逐舰动力系统
附录18 潜艇稳定性及其他
附录19 耐波性
附录20 舰队后勤船队
主要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
本书上承《大舰队》一书的主题,介绍自1921年《华盛顿条约》商讨期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止,英国战舰设计和建造的发展与演化过程。书中首要关注的是这一时期的海军船舶架构技术,并将对其加以详述,其次则是有关船用轮机方面的内容,至于其他专业方向如武器设计等方面,则只会在其对战舰设计产生影响时才加以探讨。由于很多作者已经对这一时期的大型战舰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因此笔者将重点描写那些小型舰船。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的战舰设计工作主要受三方面制约,即条约体系、预算限制与和平主义思潮。其中条约体系不仅限制了各舰种的大小,也限制了其数量。条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是1921年《华盛顿条约》,1930年《伦敦条约》和1936年《伦敦条约》。尽管1936年条约从未被英国议会正式批准,但20世纪30年代晚期皇家海军再武装时期1设计的各类战舰基本均遵循了该条约限制。应注意与此同时,其他列强则往往对该条约规定的限制视若无睹。
划拨用于建造战舰的经费一直不甚充裕,且在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萧条时期进一步萎缩,不过经费的限制在以往相关作品中往往被夸大。尽管就本质而言,《华盛顿条约》及此后的若干军备限制条约均是政府限制海军开支的手段,但也应注意到未曾遭到类似限制的英国陆军和皇家空军在同期的遭遇更为凄惨。有鉴于此,有观点认为由于一系列条约使得列强事实上就各国舰队规模达成了国际共识,因此皇家海军反而因条约限制而受益。反观英国陆军和皇家空军则无法以类似文件作为争取经费的论据。
尽管条约对主要舰种的大小做出了限制,并由此限制了各舰种的战斗力,但对大部分武器而言,条约并未对其威力做出限制。斯坦利古道尔(Stanley Goodall)在19361944年间任海军建造总监(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 DNC),他在193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明了这一点,本书即以该论文内容为框架。古道尔坦率的日记中自1932年起部分亦是本书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并将大量以原注形式出现。值得强调的是,获得这类从高层视角发表的清晰观点的机会极为有限。后文将附有一篇斯坦利爵士的简短传记。
在一定程度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海军思想仍集中于重演一场日德兰式的海战,在此场景下舰队航空兵的鱼雷轰炸机将首先负责拖延迟滞敌战列舰舰队,后者最终将被随后赶到的皇家海军主力以炮火歼灭。在其先后任海军审计长和第一海务大臣期间,查特菲尔德(Chatfield)海军上将均在海务大臣委员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曾自述其工作优先级依次为 重建战列舰舰队,增加巡洋舰数量并满足70艘的数量下限,设法使舰队航空兵脱离空军部(Air Ministry)的掌控。日德兰海战期间查特菲尔德曾任贝蒂(Beatty)的旗舰舰长,这段经历或许可以解释他成为重甲防护的坚定鼓吹者的原因,而对重甲防护的追求则又深刻地影响了英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设计。此外,亨德森(Henderson)上将也在对推动多项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追溯往昔,这一时期的确堪称伟人辈出的时代,其代表包括丘吉尔、查特菲尔德、亨德森、奥斯温默里(Oswyn Murray,时任海务大臣委员会常任秘书)以及古道尔。
与此同时,小型舰船的设计建造工作也并未被海军遗忘。不过对反潜战的历次审视均表明,通过在公海部署旧式驱逐舰,并在沿海海域部署少数轻护卫舰及拖网渔船即足以保护航运免遭德国潜艇的攻击。直至法国陷落之前,上述结论均可被反潜战实战经验证明。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之后,用于装载人员和轻型坦克的登陆艇原型终于于1939年开发成功。
在上一卷结尾部分,笔者曾提到诸多颇有前途的技术发展在1923年前后先后中止。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舰用轮机技术水平一直落后于美国海军,且双方差距愈加明显。与此同时,英国焊接技术的发展亦非常缓慢,至于纵向框架技术则迟至1937年才再次在驱逐舰上引入。尽管以当时的要求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的第一代战舰配备了颇为强大的防空火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优势逐渐丧失,这一点在火控相关技术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海军投入大量精力就战列舰对高空水平轰炸和鱼雷的防护进行研究,但同时又认为小型舰只自身的机动性便足以应付上述威胁。此外,根据当时看来颇为可信的理由,俯冲轰炸机的威胁也被海军所忽视。
表0-1
海军建造总监
总工程师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尤斯塔斯坦尼森达因科特
(Eustace Tennyson d''Eyncourt)
19121923年
乔治古德温
(George Goodwin)
19171922年
爱德华贝里
(Edward Berry)
19241930年
罗伯特迪克逊
(Robert Dixon)
19221928年
阿瑟约翰斯
(Arthur Johns)
19301936年
雷金纳德斯凯尔顿
(Reginald Skelton)
19281932年
斯坦利古道尔
19361944年
哈罗德布朗
(Harold Brown)
19321936年
查尔斯利利克拉普
(Charles Lillicrap)
19441951年
乔治普里斯
(George Preece)
19361939年
全部受封
全部为轮机中将,爵士
本书乃是笔者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丛书的第四卷,该丛书较早作品包括《铁甲舰之前》(Before the Ironclad)、《从勇士级到无畏级》(Warrior to Dreadnought)以及《大舰队》(The Grand Fleet)。对本书涵盖时间范围之后的英国战舰而言,笔者曾较深入地参与其设计工作。因此相对而言,笔者尽管可以针对那一时期的战舰设计工作更深入地发表个人的相关回忆,但同时也很难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尽管如此,由于战后第一代战舰设计体现着从战争中学习并汲取的经验,因此这一代舰只仍将被列入笔者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