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汉文学史纲要》为核心,将鲁迅早期中国文学史著述有机整合在一起,加以注释,并对鲁迅未集中论述的东汉文学,按照其立场与观点予以续写,另外申论十五篇,附于鲁迅相关篇章后,进行补充和修正。另外,也辑录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考的文字。
|
關於作者: |
王志,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1993年至2000年在吉林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并留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2002年至2006年,在吉林大学古籍所学习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史学的研究,曾在《北大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周代诗歌制度与文化研究》、《〈东周列国志〉注》、《百年屈学问题疏证》、《屈赋论笺》、《楚辞评注》等书籍。
|
目錄:
|
前言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论一 文学所以增人感
第二篇 自神话至小说
论二 象贤所以崇古人
第三篇 《书》与《诗》
论三 从纯白到柔媚
第四篇 老庄
论四 从具体到空想
第五篇 屈原及宋玉
论五 文学的男性气质
第六篇 李斯
论六 焚《诗》《书》之后
第七篇 汉宫之楚声
论七 为抒情而艺术
第八篇 贾谊与晁错
论八 歧路上的苦闷
第九篇 藩国之文术
论九 经术、道术与文术
第十篇 武帝时文术之盛
论十 帮忙、帮闲与扯淡
第十一篇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论十一 鲁迅的史迁笔法
第十二篇 《离骚》与《反离骚》
论十二 从反《离骚》到薄周孔
第十三篇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论十三 文学的潮起潮落
第十四篇 题未定草(六至九)
论十四 不自立意也么哥
第十五篇 笑史辨
论十五 幽默的斤两
第十六篇 氓文考
论十六 流氓也斯文
第十七篇 作文秘诀
第十八篇 门外文谈
第十九篇 文人八种
第二十篇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第廿一篇 老调子已经唱完
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研究早期中国文学,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基本史实的梳理;一是相关文学现象的论析。值得欣喜的是,在这两个方面,鲁迅都给我们留下大量的论述。作为文学史家,鲁迅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他善于文学创作,有着灵敏的艺术领悟力;一方面,他思想深邃,常能作出超越流俗的议论,所以他的文学史研究不仅在当时看来成绩巨大,就是现在看来,也常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尤其在学术思想方法方面,可以说具有恒久的价值。就此来说,整理和研究鲁迅关于早期中国文学的论述,不仅对认识鲁迅的学术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也很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华夏文学的传统,了解它的优长,洞察它的困病,从而找到更新我们文学传统的方向与道路。
鲁迅很早就有撰述一部中国文学史的想法,甚至到辞世前夕还念念不忘。但可惜的是,他只留下一部《汉文学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上起黄帝,下讫西汉宣帝时期,内容上正属于早期中国文学史纲要。
《纲要》作为文稿,原是1926年下半年,鲁迅在厦门大学讲授文学史纲要课程的讲义。当时学术界讲述中国古代文学的著作,一般都冠以中国二字,如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都是如此。鲁迅最初拟定的名称也是如此。譬如,鲁迅在厦门大学提交的油印本讲义,每页的中缝处都刻着题名。最初提交的第一篇讲义,题名便是中国文学史略。至于第二篇、第三篇,则题名为文学史,这显然是承前省去了中国以及略字。至于第四篇到第十篇便全都题为汉文学史纲要。这一名称的题写,晚于中国文学史略,按常理,当然是作者对讲义最后的定名。
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鲁迅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构想毕竟没有撰述成书。《纲要》虽然稍具规模,也不妨看作是关于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但鲁迅生前并没有拿出来刊行,说明他对《纲要》一书也不是十分满意的。《纲要》的第一个不足,是它还重在文学史基本史实的叙述;虽然在其叙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鲁迅独到的学术方法与学术观点,但毕竟不够鲜明,尤其对于一般读者甚至研究者而言,其思想的优长很容易被忽略过去。而在《纲要》之外,鲁迅还有大量关于中国早期文学与相关历史文化的论述,立场鲜明,观点深刻,而且直接将我国早期传统与现代性前途联系起来,既发人深省,又切合时代之需。可惜由于这些论述散见于各种文章与信件中,不够集中,也就不易给人以系统的全面的启发。因而,如果以《纲要》为轴心,将鲁迅有关早期中国文学及其传统的议论与《纲要》的历史叙述有机结合起来,无疑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纲要》的第二个不足,是它还不够完整而有待补全。这一方面是因为,鲁迅著述《纲要》时,事务繁忙,因而只能提纲挈领地论述早期中国的文学及其传统,而且行文也止于西汉后期,对于东汉以后的文学尚未顾及;另一方面是因为,鲁迅逝世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在早期中国文学领域,出土了许多新的材料,同时,相关研究也多有进展。这两个方面也就使得《纲要》在材料与观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此次辑论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而进行的,办法主要是以《纲要》为主轴,尽量将鲁迅有关早期中国文学及其传统的论述有机整合在一起,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申论。
《纲要》的正文,原分作十篇;笔者所辑鲁迅其他与早期中国文学史有关的论述则有十一篇。这二十一篇文字按内容以统一的顺序加以编排。
《纲要》十篇文字的篇题,一仍《纲要》之旧。
所补《自神话至小说》,取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相关内容,因其所叙内容时代较早,故而列在《纲要》原第一篇之后,其余所补十篇则依次置于《纲要》原文之后。
所补《〈离骚〉与〈反离骚〉》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都是鲁迅杂文体文学史撰述的代表作,题目也都是鲁迅旧题。前者博古通今,长于纵的总结;后者知人论世,善于横的分析。后者虽以魏晋风度为题,但魏晋风度实在是从东汉中叶逐渐兴起的一种人生格调。如《后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中叶有士名戴良,少诞节,母憙驴鸣,良常学之,以娱乐焉。及母卒,兄伯鸾居庐啜粥,非礼不行,良独食肉饮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毁容。或问良曰:子之居丧,礼乎?良曰:然。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夫食旨不甘,故致毁容之实。若味不存口,食之可也。论者不能夺之。如果将戴良的行状与魏晋人物相较,则后者的风流态度也不过是戴良的扩大版罢了。且魏晋风度中的三曹七子之流,或当汉朝而亡,或成名于汉末,所以鲁迅讲演的题目虽然是魏晋风度,但内容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中国文学的特质及其转变依然极有意义。
所补《题未定草(六至九)》《笑史辨》,可以见出鲁迅历史研究的一般态度,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前者的题目是鲁迅旧题;后者的题目为笔者所拟,包括鲁迅《对于笑话的笑话》、1927年8月17日《致章廷谦》信、《关于粗人》等三篇文字。
所补《氓文考》,题目是笔者所拟,收入的鲁迅《流氓的变迁》和《流氓与文学》两篇文字,对于认识古代文学与流氓文化的关系颇有启发。
所补《作文秘诀》,题目也是笔者所拟,内容节选自鲁迅的《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及《作文秘诀》和《做文章》。这几节文字分别从内容、修辞和创新三个方面讨论了古人的作文秘诀,对认识古代士风与文风很有意义。
所补《门外文谈》,题目是鲁迅旧题,主要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对文章的影响。
所补《文人八种》,题目是笔者所拟,收入鲁迅文章八篇,即《古人并不纯厚》《观斗》《吃教》《儒术》《隔膜》《北人与南人》《辩文人无行》《文人相轻》。这八篇文章基本可以概括鲁迅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一般意见,也有益于加深对早期中国传统的认识。
所补《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从微观上,一从宏观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做出了非常深刻的评价,对于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传统及其在新时代的意义极有参考价值,所以也予以收录,以便读者研究和批判。
这二十一篇文字的编排状况大致如上。凡辑录或引用鲁迅的文章,除书籍章节名的标点以及独立引文中引号的使用改从当代规范外,其他标点符号一般不作改动。
辑补以外,笔者还另撰有十六篇论,附于鲁迅所著相关篇什之后。其内容,有些是依照鲁迅的观点,对其未暇完整论述的早期中国文学的历史予以论述;有些是对鲁迅的某些论述,用较新的研究成果予以补充或修正;有些则是对鲁迅所述相关文学现象予以进一步的阐发。关于早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及其传统,鲁迅有许多精彩的分析和概括,由于不是专为文学而发,不便采取补的形式予以收录,我们尽量将其放在论的部分予以引述和发挥。发挥时采取疏不破注的方式,尽量以鲁迅的学术立场为立场。
在论的部分,我们可以集中引述和阐发鲁迅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但除此之外,鲁迅还有大量关于中国文学以及文化的观点,虽然足以醒人耳目,但却星星点点,在《纲要》的整理中难以专论,因此,我们纳之于注释之中。至于学界新近的研究成果需要提示和交代的,我们也放进注释当中予以说明。
此次辑论,尚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辑论虽以早期中国文学史为题,但并不准备作茧自缚。由于早期中国文学的一些事项及精神,需要同后世进行联系和对比方才能得到较为明晰的认识,所以此次辑论,也辑录了鲁迅关于后世的一些议论,希望通过有机的组织,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早期中国文学精神及其传统的流衍。然而取舍与剪裁之间,颇费思量。一方面甚忧所录泛滥无所归依,一方面又常惜其文而不能释手。譬如《说胡须》一文,我以为大凡做学问者,是要多看几遍才好的。据《孔丛子》所载,孔子是不长胡须的。可惜鲁迅文中虽说到游历孔庙,却没有言及这一点,使我不能借研究了圣人的胡须的光予以收录,所以,最终也还是放弃,真令人恨恨不已。
二是,在辑论鲁迅相关言论的时候,尤其在申论的部分,我比较喜欢大段甚至整个地征引鲁迅的原文。从行文的角度来说,原是可以只引一小部分的;有的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加以概括。不过,经验告诉我,人们引文的时候常好断章取义,乃至加以歪曲。为了避免这种嫌疑,也避免自己概括不当,我便也就尽量多引一些原文了。同时,多引一些原文,也可以让一般读者省去翻检原著之劳。并且,鲁迅的文章是那样犀利和有趣,多加征引,也很可以增添一点活泼的气氛。
此次辑论,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为文献的版本依据和注释的主要参考(个别标点适当补改)。如无特别说明,所引鲁迅的文字皆出自这一版本。鲁迅见深识广,而笔者才学浅陋,所言有不当处,烦请方家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