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HK$
107.8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HK$
41.8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HK$
97.9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HK$
43.8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这本《阿登战役19441945:希特勒的冬季攻势》构架严密,地图清晰,读者更容易理解战争的进程。作者克里斯特贝里斯特伦采访了许多二战老兵,浏览大量档案资料,并对作战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许多之前未曾公开的资料和引人注目的新发现,并将其汇入本书中,全景描绘了19441945年冬季那场众所周知的突出部之战。
大多数记录阿登战役的作品往往从美军的视角出发,而本书立场公正,兼顾作战双方的观点。本书还聚焦于老兵们自己的故事,为那场血腥战役增添了人性的维度。
本书有将近300幅插图,包括许多之前未曾发表的照片、多幅地图,以及轮廓图画家克拉斯松丁(Claes Sundin)绘制的32幅高质量战车及飞机彩图。地图也值得一提,这些地图准确地展示了部队的位置、重要的地形信息、关键的标志建筑,以及进攻、防御线的行动轨迹。
|
內容簡介: |
1944年12月,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际,希特勒又一次令世界震惊:德军从比利时和卢森堡东部林木茂盛的阿登山区发起了一次强有力的反击,并在盟军战线上形成了50英里的突出部,这是盟军在大战中第二次遭到奇袭。规模庞大的德军装甲纵队似乎不可阻挡,如波涛般向西涌去。这次攻势集中了德国的前沿军事科技:虎王巨型坦克、革命性的新式突击步枪、飞弹、现代化喷气机。德军甚至派出小型电动潜艇支援攻势!为打败德军,一场为期6周的史诗般的冬季反击战打响,这是美军历史上格外血腥的一场战争。
《阿登战役19441945:希特勒的冬季攻势》通过浏览档案、采访老兵、考察战区,从军事的角度对阿登战役进行了详细的全景展示。本书不仅跟踪记录了德国及同盟国军队的整个行动过程,还分析了军事战术、部署方式、人事任免、征兵制度、士兵素质、后勤保障等作战中的人为因素,并对作战双方的武器,甚至参战部队历史、部队领导、作战能力等细节进行了介绍。
|
關於作者: |
克里斯特贝里斯特伦(Christer Bergstrm),瑞典籍,专业英语及瑞典历史教师,共出版有23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他专注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研究,重点着眼于东线。
姚军,福建厦门人,从事军事历史类书籍翻译工作多年,译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英国、美国、德国、苏联及其他盟国与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秘密武器:影响深远的二战军事科技》《决胜诺曼底:登陆战中的科技、工程与特种装备》,以及《二战精锐对决(全三册)》等作品。
|
目錄:
|
词汇表和缩写指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衔粗略对比
序
序章 进军默兹河
第1章 通往阿登战役之路:走向深渊
第2章 进攻计划:重大的决定
第3章 对手:大战倒计时
第4章 第5装甲集团军:坦克开向默兹河!
无声的渗透
部署
力争突破
装甲兵进军开始
迈向圣维特!
巴斯托涅坦克战
圣维特之战
灰猎犬师的闪击
越过巴斯托涅,直取默兹河
结论和结果
第5章 第7集团军:保护侧翼!
第一天:渡河!
伞兵西进
第6章 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无情地进攻!
党卫队与国防军的对立
黎明浴血
派普登场
双子村之战
党卫军派普战斗群渡过昂布莱沃河
比特亨巴赫酒庄之战
斯科兹尼图谋奇袭马尔梅迪
党卫军派普战斗群的覆灭
结论和结果
第7章 盟军航空兵介入:战斗轰炸机!
阿登上空的空战
推平圣维特突出部
巴拉克德弗赖蒂尔争夺战
盟军空中力量对德国装甲兵的打击
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巴克曼的意外突袭
默兹河进军停止
德军前锋遭到痛击
结论和结果
第8章 巴斯托捏:毬!
巴斯托涅包围战
巴顿开启攻势
整夜行动!
突进巴斯托涅
聚焦巴斯托涅
党卫军的反冲击
巴顿的攻势停滞
结论与结果:1944年12月16日31日
第9章 1945年元旦:对盟军的新打击
底板行动
北风行动
第10章 1945年1月:德军重启进攻
舍诺涅之战
第6装甲师被击退
蒙哥马利发动进攻
德军重夺巴斯托涅的主动权
美军在东南方的失利
盟军指挥部里的危机
盟军战略航空兵介入
巴斯托涅以西的消耗战
蒙哥马利的攻势陷入困境
德军的最后突击
阿尔朗日突出部之战
黑豹征战蒂耶
巴顿再次受阻
德军装甲预备队
结论与结果
第11章 血腥的最后一战
苏联红军投入战斗
迟滞行动
盟军航空兵回归
巴斯托涅的又一次坦克战
乌法利兹会师
李奇微的钳形攻势受挫
第3装甲师撤出
蒙哥马利投入第5军
上万帕赫之战
美国第12军再获良机
李奇微止步于圣维特城下
空中屠杀
德军彻底崩溃
后记 阿登攻势:最后的结果和结论
致谢
附录1 德国和美国军事单位结构(1944年12月)
附录2 阿登战役中的坦克与反坦克炮
附录3 阿登战役期间军用车辆和飞机的彩色侧视图
附录4 阿登战役双方战斗序列
资料
|
內容試閱:
|
也许我这辈子和阿登战役真的有缘。2007年,我花了2年多时间撰写了《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一书。创作期间的艰辛与感慨,都记录在了开篇序言《小人物的战争》之中。一晃12年过去了,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但我对阿登战役的兴趣始终没有减少。这些年来,西方关于这场战役的新作依然层出不穷。精挑细选之下,依旧购入了10多本相关内容的大部头。2015年,我翻译了著名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的《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Ardennes 1944: Hitler''s Last Gamble)一书。比弗的书不同于一般的战史,引用资料相当丰富,而且并不局限于战斗本身。描写的对象上至元帅将军,下至普通士兵、平民百姓,可谓千姿百态。2018年,指文的编辑就问我是否愿意翻译克里斯特尔贝里斯特伦所著的这本《阿登战役19441945:希特勒的冬季攻势》。当时因为时间不凑巧,未能成功合作,但我答应待本书译稿交付后愿意担任审校。如今有缘履诺,在逐字逐句审校过后,自觉获益良多。比弗和贝里斯特伦,这两位作家在各自的领域内都非常有名,无论是挖掘历史资料,还是驾驭文字,都极具功底,他们的著作也让我对这场战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当年收集这场战役的资料时,我就时常发出为何这场战役在西方如此热门的疑问:相关资料汗牛充栋,各类著作书籍数以百计,杂志刊登的文章和论文更是难以计数。回首往事,资料看得越多,越是感叹自己知道得太少。想当初,我还自大地认为国内没有多少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这场战役,现在想来也不过是井底之蛙的呓语罢了。
阿登战役的魅力,在于数个第一:纳粹德国在西线针对美军发动的第一场也是唯一的一场战略级别的攻势;第一场完全由希特勒策划并主导的战役;盟军自诺曼底登陆后,与德军进行的第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规模战役;美军第一场在隆冬时节参与的大型战役;第一场德军能对西线盟军造成威胁的战役实事求是地说,阿登地区复杂崎岖的地形并不适合作战,尤其不适合机械化部队作战。因此,守方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能够轻易挫败兵力占优的敌方进攻。然而,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地区,在80年不到的时间里发生了三场大规模战役,攻方都是德军。有意思的是,曾经作为战场的阿登地区那么多年来变化并不大。这里并没有人口稠密的城市,只有众多散落在山岭和森林之间的城镇及乡村:规模最大的城镇,人口可能还没有我国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多;规模最小的城镇,连社区建筑物的数量都屈指可数。在和平年代,位于四国交汇处的阿登山区是风景优美的度假地,军事历史爱好者可以在这里找到诸多战争留下的痕迹,森林中的散兵坑和建筑物上的累累弹孔都清晰可见。虽然过去了70多年,但当地人在修缮毁于战火的房屋或谷仓时,并没有做太多刻意的改变,甚至有种说法在这里,后来人很容易通过照片和目击者的回忆,找到当年交战双方的军人留下的足迹。也许,这也是阿登战役吸引后世学者深入研究的原因之一。
许多记叙阿登战役的西方著作都会从诺曼底登陆之后的西线战况开始讲起,也许中国读者不太能接受这样的写法明明讲的是1944年底的战役,为何要用几个章节从1944年夏天开始说呢?其实,二战西线战场从1944年8月盟军冲出诺曼底半岛,一直到1945年1月阿登战役结束,完全可以视作一个整体。要弄明白希特勒为何要发动战场战略反攻,前几个月的战场态势变化是必须做好的功课,更何况这背后还牵涉到交战双方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斗争。简单说来,当时盟军高层认为欧战胜利已经在望,有乐观者认为战争在1945年之前就能结束,但逐渐遭遇后勤补给的困境;德军西部边境的防线虽然已经被盟军攻破,但希特勒认为德国的军事实力依旧可观。当时任何战术胜利乃至战役胜利都已经入不了希特勒的眼,他追求的是能一锤定音的战略胜利。希特勒认为被动防御不可能赢得战争,必须抓住机会打疼盟军,迫使其退出战争,从而瓦解西方国家的政治联盟,再调过头来与苏联血战到底。因此,他不顾将领们的反对及德军的真实战力,坚决要求实施这次能突破到安特卫普将盟军一分为二并重夺战略主动权的庞大攻势。
1944年6月到12月的半年时间里,二战欧洲战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苏联红军在东线取得了节节胜利,不但把德军赶出了苏联国境,而且还深入东欧地区对德军进行了轮番打击。与此同时,登上欧洲大陆的盟军利用空中优势和炮兵火力优势,将德军在西线的装甲力量消灭殆尽,随后横扫法国和比利时,在短时间内打破德军的西墙防线,杀入德国本土。短短半年时间里,德军损失了数以百万计的精锐官兵,大量作战经验丰富的单位被成建制地消灭或重创,导致德军根本无法补充严重失血的一线部队,只能把缺乏训练的后方勤务人员、闲着没事干的海军和空军人员一股脑全塞进野战部队中。表面上数数人头,德国军队的兵力膨胀到1000多万人,实力依然雄厚,而且飞机、坦克、大炮的数量也不算少,可是兵员能力素质水平不够、武器弹药可靠性较低(外国劳工在生产时不断搞破坏,其后果不断显现)、后勤保障能力有欠缺,乃至军装劣质无法御寒,这些方方面面的缺陷都令德军的软实力大打折扣。再加上720事件后希特勒在德军内部搞清洗,大部分陆军将领失去信任,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之间的矛盾基本不可调和,令希特勒在排兵布阵时将重任优先交给能力与职务并不匹配的诸如迪特里希之流的党卫军将领,最终自食其果。阿登反击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状态下进行筹备并最终实施的。无论参战的德军将领战前做过何种努力,都改变不了希特勒的决心,不是他看不到将领们摆到台面上的诸多问题,而是对濒死的人来说,哪怕是一根稻草也要当浮木紧紧抓住,被这种心态左右的希特勒只能选择抓住仅有的那点希望。其实,他已经别无选择,搏一把大的,说不定会有奇迹出现。
贝里斯特伦的这本著作在战前双方态势和政治背景方面并没有用太多笔墨,只用一个章节介绍了东、西两线战况及其他背景内容,接下来的两章叙述了德军战役准备和盟军方面的情况,到第四章就开始正式讲述阿登战役的经过了。本书规模宏大,讲述战役过程的内容有整整11章,可以说对阿登战役的方方面面都有详尽交代。书后的参考资料厚厚一叠,具体内容我不复赘言,只介绍几处令我印象深刻且眼前一亮的内容:首先,本书对1945年1月盟军反攻阶段的战况描述得较为详细,这在其他涉及阿登战役的书籍中较为少见,显得难能可贵。其次,由于作者对二战空中战斗方面的内容极其熟悉,因而专门花了一些篇幅介绍阿登战役期间盟军与德军的空中较量,空战、近距离对地空中支援等方面均有详细的数据和战例,读来令人欣喜。交战双方的官兵都呐喊过:我们的空军在哪里?!,其实激烈的空战只是发生在地面部队看不到的地方,并不表示没有发生过,相信这些内容对很多读者来说都很新鲜,值得一读。再次,贝里斯特伦运用一些具体的数据、资料论证甚至推翻了前人的观点,如盟、德两军的计划、指挥、战果、损失,巴斯托涅围城战初期双方的实力对比,盟军航空兵对战役的影响,导致德军失败的因素,阿登战役的最终影响等等,这才是本书价值最大的所在。具体内容在相关章节和最后一个章节中有精彩描述。最后,本书参考资料繁多,一些细节和数据非常宝贵,读来有茅塞顿开之感。
令我感慨的是,当初在撰写《沸腾的雪》时,我曾提出过围城德军实力远远不如被围美军的观点,但缺乏详细的数据支持。同时我还认为在巴斯托涅南部打阻击的德军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德军第5伞兵师。相对来说,实力占优的美军表现平平。如果不是空中优势和炮兵火力强大,美军打破包围圈的时间还要继续推迟。整场阿登战役,美军损失肯定要大于德军,尤其是在美军转入反攻之后,无论指挥或是战斗方面,德军很多时候的表现都要强于美军。我记得这些观点当时在论坛上遭到过不少军迷的质疑,现在贝里斯特伦的这本著作会给予相当详尽的数据和论据论证,也弥补了我当初的遗憾。
本书的译者姚军先生付出了极大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上佳的作品,相信他的翻译水平不会令大家失望。眼下,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令人们通过纸媒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阅读本身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我始终认为,夜深人静之后,一盏孤灯、一杯清茶、一本令人中意的书籍,细细品读之后能有心得,便是再美妙不过的事情了。作为军事历史爱好者,我感觉这些年来国内对二战领域的研究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唯一算得上欣慰的事情,也许是国内这些年来引进出版了一批质量上乘的军事历史著作,而指文在其中功不可没。饮水思源,我辈读书人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有所得,有所悟,让更多的好书能面世与大家分享。
董旻杰
2019年中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