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71.5
《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售價:HK$
107.8
《
向整个世界说一声早
》
售價:HK$
54.8
《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售價:HK$
76.8
《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售價:HK$
139.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HK$
54.8
《
英伟达之道 黄仁勋和他的科技帝国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授权采访图书 全面公开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奥秘 讲述黄仁勋的传奇人生和创新历程
》
售價:HK$
86.9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售價:HK$
129.8
編輯推薦:
一本有关音乐家马勒的生动传记,通过个人信件、回忆、版画、绘画和图片,呈现了马勒生活及时代的全景!
要了解20世纪的古典音乐,马勒不可跨越;
要成为世界著名的乐团、大指挥家,马勒不可跨越;
要成为真正的古典音乐爱好者,马勒不可跨越。
做人方面,我常常愿意做出牺牲;但作为音乐家,我不做思考的退让。
內容簡介:
《古斯塔夫马勒》是世界音乐家传记丛书系列中的一本。这本书是有丰富配图的马勒自传,探索了马勒一生有起有落的名声。
马勒的人生轨迹异常坎坷,为了完成作为作曲家和指挥家的事业,辗转多个城市:从布拉格、莱比锡到汉堡,随后又去了维也纳和纽约。然而,他创作的乐曲经常被忽略:人名对他的创作才能,褒贬不一。1911年去世后,他遭遇了长达50年的忽视。
多亏了莱纳德伯恩斯坦等著名音乐家的努力,马勒最终获得应有的声誉,被公认为指挥家。这肯定了马勒在传统的德奥古典音乐和20世纪现代音乐之间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
關於作者:
爱德华塞克森(Edward Seckerson)
作家兼广播员,《独立报》首席古典音乐和歌剧评论家。
他撰写并主持了BBC广播3台BBC Radio 3长期播出的系列节目《舞台与银幕》(Stage & Screen)。在节目中,他采访了许多最著名的作家和音乐剧明星。他还出版书籍,同时多年来一直在《留声机》Gramophone杂志的评论小组中担任评委。
目錄 :
目录
引言 001
第一章开始007
第二章维也纳音乐学院021
第三章莱巴赫,奥尔米茨,卡塞尔039
第四章布拉格,莱比锡055
第五章布达佩斯特069
第六章汉堡085
第七章维也纳I 133
第八章维也纳II 183
第九章纽约231
第十章为你而生!为你而死!阿尔玛! 275
参考文献 297
创作曲目309
內容試閱 :
我的创作和我的存在息息相关;假若我的生活如同流过青草地的潺潺溪水一样平静如水,我想我再也无法写出什么乐曲了。
1860年7月7日,古斯塔夫马勒出生在波西米亚一个叫卡利斯特(Kalist)的小村庄。他的一生注定充满疑惑、不安、挫折以及无止境的灵魂探寻,而这些都是他丰富、有力、多变的音乐灵感源泉。
1860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当政奥匈帝国。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Moravia)是当时的皇室领土,马勒一家在内的大量犹太人聚居于此。尽管当时的社会政治风气日渐开明,但反犹情绪仍在。我在三种意义上,都是无家可归之人,马勒曾经这样说过,在奥地利我被称为波西米亚人,在德国我成了奥地利人,在全世界我又被定义为犹太人,不管在哪儿,都是入侵者、外来者,从来不受待见。
马勒是伯恩哈特和玛丽马勒夫妇的第二个孩子,也是第一个存活下来的孩子。父亲伯恩哈特马勒(Bernhard Mahler)起先是个马车夫或小商贩,后来经营自己的酿酒生意,成为犹太小资产阶级。母亲玛丽(Marie)是肥皂制造商的女儿。1857年两人结婚时,玛丽年芳20。玛丽的父母认为这桩婚事是天作之合,但事实并非如此。玛丽当时心有所属,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可迫于父母之命出嫁,可以预见到未来婚姻生活的痛苦无望。
这桩婚事令人同情,夫妇俩毫无爱情可言,可还是生下了14个孩子,不过只有7个存活下来:除了马勒,还有埃内斯特(Ernst,1861年生),莱奥波丁(Lepoldine,1863年生),阿洛伊斯(Alois,1867年生),贾斯汀(Justine,1868年生),奥托(Otto,1873年生),以及艾玛(Emma,1875年生)。埃内斯特和马勒感情最好;有了他的陪伴,马勒的童年才不至于太过不幸。埃内斯特13岁时死于心包积水,让马勒孤单寂寞。
马勒5岁时,有人问他长大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他脱口而出殉道者。他的人生道路也在朝着这目标前行。他被夹在怨怼的父母之间:父亲是个典型的19世纪一家之长句句是法则,粗暴、咄咄逼人、专制、野心勃勃;母亲天生跛足又柔弱。马勒对母亲倾其所爱,却只能眼见她操持繁重的家务,还一再怀孕生子,身心饱受折磨,这让马勒痛苦不已。死亡的气息总是近在咫尺,对小古斯塔夫来说,仿佛忍受就是理所应当的人生之道。
马勒的妻子阿尔玛(Alma)曾在信中描述过,马勒在幻想中度过童年。梦幻世界帮他远离敌对的环境,以后也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灵感。音乐是他的庇护所,也是他的出路所在。童年记忆深深烙印在马勒心中,并不断投射到他的音乐作品中;如果我们发现悲剧与戏谑、庄严与调侃并存于他的作品中,是因为这是他早年岁月的写照。广为人知的一个事例,是在1910 年马勒去世的前一年,拜谒著名心理分析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并向他求助。弗洛伊德后来在一封信中谈及此次会面:
他的父亲显然是个粗暴蛮横的人,对妻子十分恶劣。有次马勒实在难以忍受父母的争吵,逃出家门。那时他听到街上一位手风琴手正演奏流行的维也纳歌谣《噢,亲爱的奥古斯丁》(O, du lieber Augustin)。自此,马勒认为高尚悲剧与轻松娱乐并存,这种观念烙印在他的脑海中,其中一种情绪必定会唤起另一种情绪。
从马勒的音乐和个性,我们都能窥探到悲怆和戏谑两种情感的融合,种种情绪的瞬息万变。布鲁诺瓦尔特曾回忆道,马勒心情变化无常,会毫无来由地从欢快瞬间转为阴郁。音乐家娜塔莉鲍尔-莱希纳(Natalie Bauer-Lechner),直到1902年马勒与阿尔玛辛德勒(Alma Schindler)结婚,都是他的红颜知己,她也曾写道,我从未见过哪个人像马勒那样情绪反复无常。他的亲朋挚友都知道他性格多变。前一刻他还对你热情赞颂,没有预兆地,下一刻他会言辞激烈地严厉苛责;他可以一会儿爱你爱到窒息,一会儿又莫名地恨你入骨。
青年生活和童年起就大量阅读的文学作品,对马勒的音乐产生深远影响。少年马勒非常钟情于德国民谣诗歌合集《少年魔号》(Des Knaben Wunderhorn),那其中充斥着诡异的超现实幻想,与格林童话如出一辙。我们看到战死的士兵列队点名、对鱼布道的圣安东尼、在驴裁判面前进行歌咏比赛的布谷鸟和夜莺,这些怪诞虚幻的形象让马勒沉迷;可以肯定的是,他对诗歌的感悟与真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互投射并得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