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HK$
63.8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HK$
118.8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62.8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HK$
65.8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HK$
85.8
《
大模型推荐系统:算法原理、代码实战与案例分析
》
售價:HK$
97.9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HK$
137.5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HK$
97.9
|
編輯推薦: |
同在一个地球,人类文明本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但是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比比皆是。如何推进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国能否以华夏智慧,担负起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大国责任?
|
內容簡介: |
中国超常规的迅速发展引发西方对中国的恐惧,西方现今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理论无法诠释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陷入了理论焦虑和恐慌。在这一背景下,本书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从内敛和区域性逐步走向外向和国际化,打破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固有理念和模式,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四重意义:政治上修正了摩根索权力政治论、批驳了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修昔底德陷阱、体现了建构主义观念对身份和利益的建构;经济上绝非西方的马歇尔计划,体现了从经济自由主义到经济民族主义再到经济世界大同的理念延伸;文化上强调文明是融合不是冲突和儒家文明的和平包容特点,再批驳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哲学上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罗尔斯的正义社会,是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世界大同观点的进一步完善。
实质和根源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得以成功实践的路径和策略主要是加强和世界各国的交流,构建公正的全球价值,构筑中国文化自信,增强中国话语权,提供新颖的中国理念、智慧和方案。本书获上海市重点图书称号,并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项目、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强国战略与话语权研究中心、上大社锦珂图书出版基金资助。
|
關於作者: |
何英,女,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理论和中美关系,早年致力于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近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以及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问题。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学术专著4部:《说不还是说是?中国的困境与抉择》(香港文汇出版社2006年8月版)、《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8月版)、《突破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的建构主义再解读》(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前中国的实践:问题与解决路径》(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
|
目錄: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本书的研究初衷和思考/ 001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003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当代价值和全球影响/ 009
三、国内学界的一致肯定: 自信的中国方案/ 017
四、西方的质疑: 中国要重塑世界秩序/ 020
五、本书的思考: 中西方分歧存在求同存异的可能/ 023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核心/ 027
一、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变化/ 029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特征/ 035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质和内涵/ 037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未来践行的趋势和影响/ 043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政治学和经济学思考/ 049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政治学意义/ 051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经济学意义/ 061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文化思考和哲学内涵/ 073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文化思考/ 075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哲学内涵/ 086
第五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中西方理念之争/ 103
一、中国会否颠覆原有的世界秩序、挑起冲突、称霸世界/ 105
二、资本主义是否为世界历史的最后终结者/ 120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中西方理念之争的实质和根源/ 134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未来得以成功构建的路径和策略/ 167
一、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构筑中国文化自信/ 169
二、借助一带一路 倡议, 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增强中国话语权/ 178
三、加强与各国的文明交流, 超越文明冲突论, 构建公正的全球价值/ 184
|第七章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 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提高和突
破/ 193
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外交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195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体现中国外交从内敛和区域性走向外向与国际
化/ 201
三、一个日趋自信的中国需要更多智库和与西方相抗衡的理论支撑/ 202
|第八章 结论和思考: 达则兼济天下/ 211
一、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212
二、中国的成功证明大国崛起不是悲剧而是世界的福音/ 214
三、各国发展模式应多样化, 中国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 216
|参考文献/ 217
|后 记/ 228
|
內容試閱:
|
当前,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国际形势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和多极化格局虽不可阻挡,但也面临民粹主义等各种逆全球化现象的严重威胁。在这一国内外背景下,中国外交工作正围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目标,努力完成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三大任务,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一形势的发展给广大从事国际问题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他们奋起直追,迎接挑战,以优秀的研究成果,对当代重大问题作出分析和回答。何英博士就是他们中间突出的一位。她的新作《大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解读》被列为上海市2018年重点图书,现已完稿。我欣慰地应邀为该书作序,这是我的荣幸,我也借此机会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何英是我2001级的博士生,现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理论和中美关系,早年致力于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近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以及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问题。目前她已经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以及《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说不还是说是:中国的困境和抉择》《突破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的建构主义再解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前中国的实践:问题与解决路径》等4部学术专著。在《大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解读》一书中,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值得思索的观点。何英在《大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解读》中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从内敛和区域性逐步走向外向和国际化,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四重意义:政治上修正了摩根索权力政治论,批驳了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修昔底德陷阱;经济上绝非西方的马歇尔计划;文化上再批驳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哲学上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罗尔斯的正义社会,是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世界大同观点的进一步完善。该书中*出彩的地方是重点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西方理念之争:一是西方认为,中国要改变世界秩序、挑起冲突、称霸世界。中国与西方之间是零和博弈、修昔底德陷阱,西方一定要遏制中国的崛起。中国的观点则是天下为公、大同社会,主张用以和为贵、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民为本、合作平等策略处理对外关系。二是西方认为,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后终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先进的制度。中国的立场则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包容,文明应互鉴互赏,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应允许多样性。何英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构建: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构筑中国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应纳入立法和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加强国家形象宣传;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文化传播,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和熊猫外交等文化对外传播途径,加强和沿途沿路各国的文化交流及相互理解,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打破西方文化价值观一统天下的格局;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沟通,*越文明冲突论,求同存异,力争双赢,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扩大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朋友圈,创造和坚守新颖的中国理念、智慧和方案,构建公正的全球价值。一个日趋自信的中国需要更多智库的理论支撑。何英在该书*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三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中国自身强大了,更应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小国穷国的关系,应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二是西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质疑也必须正视,尽可能缓解和消除西方对中国的误解;三是中国对自己的认识应始终保持清醒,做得对的应该坚持下去,但西方中肯的批评也要虚心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何英就对这一崭新的理念进行了如此深刻的思考和大胆的分析,可读性非常强。该书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法、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将孔孟之道和老庄思想与西方理论进行比较,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罗尔斯的正义社会及康德的理想社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世界大同进行比较,既具有历史的广度,也具有历史的深度。该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崭新理念提出的多维度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为自己的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骄傲,希望各位学界同仁能以宽厚之心扶持学术前沿的创新性研究,为我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共同努力,做出新的贡献。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
倪世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