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編輯推薦: |
1. 文明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 本书代表了世界文明研究的*前沿,挑战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
3. 外交学院教授、著名学者秦亚青领衔翻译。
4. 世界主要六大文明贯穿始终,揭示一个包容、开放的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本书系彼得卡赞斯坦教授文明三卷本的*卷,卡赞斯坦作为国际关系领域家喻户晓的学者,长期致力于政治经济学以及世界政治中的安全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该书也是他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萌发的观点和构架的集合。同时,本书对于世界文明的看法,与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看法也大不相同。在开篇,作者就对亨廷顿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本书指出,文明不是以单数形式出现的实体,也不是一种组织形态,而是一个过程,其内部具有复杂性,是多元、多维的,而这个世界正是由不同的文明构成的。多元文化并存,但是并不会出现像亨廷顿所说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因为一般来说,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接触是以和平借鉴的方式完成的,有时这种借鉴是单向的,有时是双向的。本书各章均围绕文明这一核心概念的讨论,分析了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印度和伊斯兰文明,得出文明内部存在多维性,多种文明共存于一个世界的结论。
|
內容簡介: |
文明是多元的,即多种文明共存于现代文明这个宏大的文明系统之中;文明又是多维的,即每种文明内部也存在多种文明形式,本书主要讨论的就是多元多维文明。卡赞斯坦在开篇搭建了一个内在统一的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理论框架,阐述了跨文明接触、文明间交往、文明间的冲突都是反映了多元多维文明的存在,挑战了亨廷顿先前提出的文明性质单一且文明间必然冲突的论点。之后,本书各章分别分析了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印度和伊斯兰等文明,为多元多维文明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证据,也因此表明,文明内部存在多维性,多种文明共存于同一个世界的观点。
|
關於作者: |
彼得J.卡赞斯坦: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美国政治学会前主席,美国康奈尔大学小沃尔特S.卡彭特国际研究教席教授,《国际组织》杂志主编,国际关系建构主义流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以及世界政治中的安全与文化,代表作有:《国家安全文化:世界政治中的文化与认同》 《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 《世界政治中的反美主义》(与罗伯特基欧汉合著)等。
|
目錄:
|
作者简介/Ⅰ
前言/Ⅲ
第一章多元多维文明构成的世界:多元行为体、多元传统与多元实践/1
彼得J.卡赞斯坦
第二章作为文明领袖的美国/55
詹姆斯库尔思
第三章欧洲文明:实践共同体视角/84
伊曼纽尔阿德勒
第四章中国影响下的文明与国家的形成/116
康灿雄
第五章樱花武士援救亨廷顿:日本对其全球与地区身份的思考/147
戴维雷尼
第六章印度文明的四大流派/176
苏珊娜霍伯鲁道夫
第七章非洲欧亚的伊斯兰文明:桥梁式文明/200
布鲁斯B.劳伦斯
第八章如何进行文明研究/226
帕特里克撒迪厄斯杰克逊
参考文献/256
|
內容試閱:
|
前言
这本书的大体观点和架构我已经想了很多年了,但最终定型是在我开设美国外交政策这门课程期间。我不大愿意使用例外论的概念,但是又该如何准确地表达美国的独特性呢?研究美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人无论在具体问题上有多么大的分歧,但是几乎都一致赞同罗杰斯史密斯(Rogers Smith)的观点,即美国在其历史进程中受到多元传统的影响。在大量阅读并深入研究本书涉及的各文明的多元传统和多元实践时,我发现从事文明研究的学者对美国历史的多元传统也是认同的。文明的吸引力来自于生机勃勃的论争,而不是人为的压制性的一统。美国是多元文明世界的一部分;与其他文明一样,美国的多元传统塑造了它的多维文明。
本书观点与亨廷顿十多年前提出的文明性质单一且文明间必然冲突的论点大相径庭。不过,亨廷顿的论点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的,不仅因为其学术贡献,而且因为他的观点被译成了3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传播。本书开篇就对亨廷顿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尽管亨廷顿对文明政治的看法有失偏颇,但我们承认,他对文明的模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必要时,我们还应该抱着一种折中主义的态度将他的观点与其他不同观点融会贯通。
我想亨廷顿先生如果还健在,也一定会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与我们展开激烈的辩论。先生过世后,他的很多学生都写道,先生热爱学术争鸣,尊重不同意见。与先生一样,我们完全清楚,社会科学的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对社会问题的尝试性解答。我非常仰慕先生的学问,令我难过的是,在先生离世前一年半我曾写信给他,但那时他已病重,无法回信。在那封信中,我告诉他,我正在研究他的著作,并提出希望能够有机会当面向先生请教。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实现,但是我希望这场文明对话能够吸引亨廷顿先生众多的学生、朋友和读者参与其中。
在2007年和2008年的美国政治科学学会年会上,我们举办了一场圆桌讨论和一场小型研讨会,这本书就是在这两次学术会议的基础上产生的。我给2007年的会议提交了一份长长的研究背景材料,激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圆桌会议代表都表示愿意在会议发言的基础上发展出比较完善的学术论文。随后,我又另外找了几位学者为本书撰稿,以扩大本书经验研究的范围。我还开始寻找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出版社。特别幸运的是,我和克雷格福尔利(Craig Fowlie)一谈,他就立刻应承下来。从始至终,克雷格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和支持,从第一轮审稿一直到最终的封面定稿。我们最后一次谈话和第一次谈话一样简短。我原想,我得给他解释一下,如何在封面设计上体现出多元多维的核心思想。但是我刚说了一句话,他就非常礼貌地打断了我,说:我知道了。几周以后,他给我推荐了康定斯基(Kandingsky)创作于1926年的名画《粉色的音调》(Accent en rose),画面美极了,而且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尼古拉帕金(Nicola Parkin)指导了书稿的编辑工作,他非常专业。萨拉塔罗(Sarah Tarrow)管理着我和本书的其他作者,她一如既往地举止优雅、风趣幽默。没有她在编辑和事务性工作方面给予我们的支持,我无法想象怎么去将书稿备好出版。
我将此书献给贾瑙(Janou),她一定会在阅读中感到愉悦,而且不久她就要拿起画笔绘出自己的粉色玫瑰了。
彼得J.卡赞斯坦纽约伊萨卡2009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