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万千心理)

書城自編碼: 298868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作者: [英]马戈·沃德尔[Margot Waddell]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412280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96/18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1.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2.1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90.9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7.7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9.4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40.3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12.7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8.8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3.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46.4
《万千心理·俄狄浦斯情结新解-临床实例》
+

HK$ 84.1
《万千心理·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
+

HK$ 108.8
《依恋三部曲:依恋(第一卷)》
+

HK$ 113.1
《依恋三部曲:分离(第二卷)》
+

HK$ 84.1
《洞见与责任》
+

HK$ 84.1
《万千心理·倾听.感觉.说话的更新换代:心理治疗中的聚焦取向》
編輯推薦:
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我们作为一个人站立在大地上,生活在世界中,是一个有血有肉生物我,也是一个承载各种角色的社会我;同时,我们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理活动,有各种细微、复杂的主观体验我们有一个内在我。现代社会,大小压力迎面扑来,焦虑和抑郁成为时代病,很多人说要拥抱自己内在的小孩。内在的小孩长什么模样?我们的内在生命成长轨迹如何?怎样守护我们的内在生命?在这本书中,我们听剑桥大学博士、资深精神分析师Margot Waddell用兼具专业性和文学性的笔触娓娓道来。
內容簡介:
本书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和人类发展本质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观点,到目前为止对这个观点尚未有付诸书面的文献。作者清楚明了地探讨了个体从婴儿到老年的主要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过程中助长和阻碍心智及情绪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书中通过呈现非常多样化的临床和非临床案例以及引用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巨细靡遗地介绍了当代精神分析理念,并且针对人格发展这个难以理解的问题提供了鲜活的见解。
關於作者:
马戈沃德尔(Margot Waddell)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英国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青少年部门的精神分析师和督导级儿童治疗师,英国精神分析协会(BPaS)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同时也是Tavistock临床中心系列丛书的主编。

丛书主编简介
杨方峰 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精神分析学硕士,师从当代克莱茵学派分析师鲍勃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教授,曾在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现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候选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

审校简介马戈沃德尔(Margot Waddell)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英国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青少年部门的精神分析师和督导级儿童治疗师,英国精神分析协会(BPaS)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同时也是Tavistock临床中心系列丛书的主编。


丛书主编简介

杨方峰 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精神分析学硕士,师从当代克莱茵学派分析师鲍勃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教授,曾在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现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候选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


审校简介

林玉华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曾任辅仁大学临床心理系系主任,现为传心心理治疗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理事和学术教育训练委员以及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1992年获得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大学博士学位(咨询心理学方向),1997年赴英国Tavistock中心接受博士后临床训练,并于2005年取得Tavistock临床中心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认证。
目錄
第一章 心智状态
第二章 生命的开始
第三章 婴儿期:涵容与沉思
第四章 婴儿期:对抗痛苦的防御机制
第五章 孩童早期:断奶与分离
第六章 潜伏期
第七章 学习模式
第八章 家庭
第九章 青春期及青少年早期
第十章 青少年中期:一个临床案例
第十一章 青少年晚期:小说中的人物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
第十三章 生命晚年
第十四章 最后的岁月
附录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通过这本书,我想说一个故事。就许多层面来看,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是通过我个人的观点来叙述的。它以精神分析的一特定传统思想为根基,即克莱茵学派及后克莱茵学派,这个传统也深植在我25年来的工作经历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却也是个最复杂的故事,是关于一个人如何成长,或者说它要阐述的是一种如何看待个人成长的思考方式。这故事并未使用正统的发展词汇来叙述,也不是想要以完整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明与发展相关的议题;而是试图揭开个人内在生命的故事,看人们如何变得更具有,或更缺乏,拥有个人经验的能力。

克莱茵自早期开始的特色,便是强调往前看到(looking forward)发展性,而不是往后推论(looking backward)哪些过往经验可能是症状的根源。从和儿童进行她首创的游戏治疗的工作经验中,她扩充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在成人生活中仍广泛存在的婴儿期冲动及丰富且复杂的心智,即使在意识不知觉时仍持续活跃着。她将这种心智活动称为潜意识幻想。她认为人类发展的主轴,并非如弗洛伊德所说,是从某一心性阶段进入下一个心性阶段的演化过程;而是各种心智状态的更迭,每个状态皆有其典型而特定的关系能力、防御方式与焦虑。

究竟是什么因子,让孩子对生命产生热情,发展出有价值且安全的关系、健康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克莱茵对此特别感兴趣。她倾听孩子所说的话,仔细注意他们在游戏中所呈现的内涵。她倾听他们的思考、幻想及念头,特别是他们的内在主题(比如说他们自己的身体里面发生了什么、妈妈的身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而不只是日常生活的事务。由此,她揭开了孩子内在生命中非常生动且丰富多样的图景,且类推到小婴儿。人类的心智就像一种内在剧院,可以为外在经验制造出意义,就像在上演形形色色的童话故事。克莱茵开始确信,人格的形成之初,受各种关系影响的程度更胜于受生理冲动的影响,而这些关系根源于最初的母婴关系。

而我所感兴趣的部分也是在一个人本然独有的发展历程。人在成长过程中某些忧虑不安的层面,不仅需要我们的注意,也经常能使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历程有更多认识。我希望本书所举证的案例的诸多层面,不管是我自己的实务案例或同事的案例,能为构成这种思考方式的理论概念带来某些洞识,同时呈现出所谓以精神分析方式及父母角度来思考,是怎样的景况。以精神分析方式和父母角度来思考,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但内在与外在充满艰辛的成长过程,确实和精神分析的过程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在接下来的篇章,我们会提到这部分。简单来说,这两者,或许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尽可能整合的自我感知(sense of self)能力。

整体而言,本书的重点比较不在于对任何特定互动细节的观察,而是在于那特定互动对个体内在世界可能产生的意义。所谓内在世界,对精神分析师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再自然不过的一个词,但是当我们说到这个词时,清楚地说明我们所指究竟何物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词是这类书籍如本书的核心。精神分析师琼里维尔(Joan Riviere)在描述克莱茵观点时,对此说得很清楚:

当我们提到内在世界,这当然不是指我们的内在包含了一个外在世界的复制品。内在世界是一种属于个人的关系(personal relations),其中没有任何外在的成分,意思是,内在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所指涉的都是自体(self),都是这个自我所属的个体的一部分。只有当个体本身对他人产生欲望,以及他对他们的反应就好像他们是他欲望的客体时,这种个人关系才会形成。这种内在生活至少从出生开始就形成了,而我们和内在世界的关系,自出生以来,也会不断发展,就好像我们和外在世界的关系也会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对他人的爱与恨,和我们内在的这些层面的关联,与外在的关联一样重要,甚至更为自然。(1952,p.162)

如此复杂的精神分析概念,需要再把它讲得更容易理解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比我原先预期的更难,仍有许多内容有待我们深入了解。确实,有人争论说,在探究弗洛伊德所说最不可思议、最神秘的工具,即人类的心灵时,精神分析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我们不是要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类的本质,而是要描述这些本质的某些特质与特性。长久以来,许多哲学家与作家也致力于类似的探索。或许是这个因素,我发现自己经常运用诗、戏剧和小说,使用这些虽然不同但却更具共鸣效果的语言,来表达这类主题。除此之外,对文学有所期盼,也是在强调想象力与理解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形成象征的能力及从经验获得意义的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关系相当密切。然而,精神分析取向的思考很容易使描述流于诠释。华兹华斯(Wordsworth)也注意到这样的危险:

但谁有权
将自己的智力做几何分配
谁有权一挥魔术棒,且说
属于我心智之河的这部分
来自你的泉源?(《序曲》,第二幕)

本书所关切的是精神分析如何阐述个体意识(与发展一样难以捉摸)的成长,以及自我,也就是个体性格(the character)在道德与情绪上的成长,而不是要说明发展的里程碑。在描述这些过程与个体的婴儿期、孩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的经验的关系时,我同时也盼望这能使人们对理论本身有进一步的了解。

每个人似乎都具有潜藏的驱力进行发展,即使病人也是如此,这个事实于是反驳了,在某阶段或某年龄处于恶劣的环境,对人的健康是必然决定因子的观点。在生命的某个片段,个体或许为了精神上的生存而采取防御措施,却将自己禁锢于退化或自我保护的模式中。但他们也能使自己成为某种支持性运作的一部分,而在其中,他们可以在较正向的经验中获得释放。也就是说,发展并不以规则平衡的方式运作。

一个人能够继续发展,体验自己的生命,从中学习,这样的能力是根基于诸多彼此相关的因子上,而精神分析理论对此提供了重要的概念以及描述性机制(descriptive mechanisms)。以某人在不同年龄、不同心智状态下生活的经验,来运用并重新架构这些概念,将可呈现出本书所要展现的发展图像的基本元素,这幅图像将呈现出个人对世界的观点,以及对处于世界中的自己的观点,是如何逐渐地取得意义与定义。

班尼可森(Ben Nicholson)(1984)如此描述他对教学艺术的看法:关键在于如何发觉他人内在的艺术才能(每个人都有,但大都受到埋没),然后将之解放开来,我认为这将使他人(甚至教学者自身)更充满生气(p.6)。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我撰写这本书的缘由,以及我爱好精神分析的原因。1


 注 释 

1. 感谢马蒂那汤姆森(Martina Thomson)允许我从她的书《论艺术与治疗》(On Art and Therapy: An Exploration)(1997,p.6)撷取这一段引言。


从开始的地方开始,国王严肃地说,一直下去,到了结束的地方,就停止。

路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


关于小婴儿的内在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资源或方式来认识或推论,比如通过观察心智较平静和较混乱时的行为和思考过程;通过在诊疗室中所体验到的临床关系本质;通过精神分析,分析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游戏及梦的内容;通过婴儿观察或幼儿的观察研究1,以及近年来通过超声波观察胎儿在子宫内活动的研究2等等。究竟内在世界(internal world)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个难解的问题。


本章要谈论的是婴儿心理出生(psychological birth)的环境。心理与身体出生时间点的关系,一直广受争议。有人认为人格在婴儿实际出生的数月之后才诞生(形成);有人认为婴儿出生的同时,人格就诞生了;精神分析师则倾向于认为在子宫怀孕期,人格的形成就已开始。弗洛伊德(1925)很清楚地表示,出生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停顿点不应受到过度强调(p.138)。之后许多将子宫内的研究与精神分析取向的婴幼儿观察进行联结的研究调查,则证实了一点:天性与教养早在子宫内就已开始交互影响,因此两者是无法分离的;就连要把这两者视为独立存在的想法,都显得太粗糙而无法有所帮助。3


亚力桑德拉皮昂特莉(Alessandra Piontelli,1992)利用超声波监测为基础,再通过后续的定期追踪观察,对胎儿及婴儿行为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这份研究及同领域的其他研究,详细地描述了生命从子宫内到子宫外惊人的连续性,也证实了人们在缺乏现代科技帮助下,仍坚定不移的直觉认知。皮昂特莉很有说服力地描述了一个短暂的心理治疗咨询(在3周内进行了几次咨询),这次咨询激发了她对此研究的兴趣:


一对相当敏感的父母带他们的小孩来找我,孩子很小(18个月大)也很聪明,但他似乎要将父母逼疯了;因为他没有片刻是安静的,也不睡觉。第一次看到雅各布,在他的父母对我解释他所有问题的同时,我注意到雅各布不停地四处走动,仿佛着迷似地想在我那空间有限的诊疗室的所有角落寻找某种他始终无法找到的东西。他的父母解释说,他一直都是这样,日以继夜。偶尔,雅各布会把诊疗室中的几样东西拿起来摇一摇,像是想把它们摇到重新活过来一样。他的父母接着说,雅各布在几个重要的发展点上(比如,坐起来,爬行,说出第一个字),似乎都伴随着强烈的焦虑与痛苦,仿佛他很怕会把某种东西忘在身后,这是他父母用的字眼。当我简单地对他说,他好像在找一样他丢了但四处都找不到的东西时,雅各布突然停住不动,并且非常热切地看着我。接着我说,他想把所有对象摇到重新活过来的举动,似乎是因为他担心这些东西静止不动,意味着死亡。这时雅各布的父母差点哭了出来,他们告诉我其实雅各布是个双胞胎,但他的孪生兄弟提诺(他们决定为他取名为此),在临盆前2周胎死腹中。因此雅各布有2周的时间是和这位已经死去的、没有反应的孪生兄弟,一起待在妈妈的子宫中。治疗师仅仅是对此事有所觉察,并将从雅各布诞生时的危机状况开始,把他认为自己在发展的每个进程,都可能伴随亲爱的人的死亡,而他对此感到有责任的恐惧化成语言说出来,就为他的行为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变化(pp.17-18)


在适切地声明其结论所具的确定性的同时,皮昂特莉确实挺逼真地呈现了出生前的经验对于出生后的涵义。如她所说,一般精神分析文献亦然,并非每个人都把出生当作心智功能开始运作的转折点(p.18)。有人认为,出生是生理与心理复杂而交缠的连续性发展脉络上的一点,这两条脉络从出生的点开始互相影响,进而组成了一个人的自体(self)。在基因资质的天生实材上,还要再加上胎儿成长的天然环境因素(如子宫内活动的自由度、胎盘的质量、羊水等等)。然而,所谓天然环境的实材,本身就已经受到母亲意识与潜意识的心智状态所影响,这与她的身体有紧密关联,也受到母亲自己的环境和她所能得到的照顾质量所影响。譬如,我们已知胎儿的生理发展,与母亲的激素状态、饮食、心理及生理活动之间互相关联。影响母亲生活的生理与情绪因子,也会影响到子宫内的世界。子宫内的世界,对心理状态情绪是平静还是焦虑非常敏感,同时对物理刺激声音、光线、震动是平缓还是混乱也非常敏感。我们将会仔细观察到,在这最早期的阶段,要将生理和情绪、内在和外在等因素区分开来并不容易。每个妊娠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每个案例中要思考的可能性也都非常多样。


怀孕对妈妈来说,有何意义?对夫妻俩呢?对整个家庭呢?如何看待有关性别的议题呢?孩子的角色对家庭而言,意味着什么?大家想要这个婴儿吗?是渴望他来临?或是感到恐惧害怕?这是一个不小心的错误,还是一个爱的结晶?是令人欢喜的新成员,还是让人痛苦的侵犯?胎儿给人的感觉是干扰,就像异类和外来者?还是受到欢迎、令人安心的?任何一次怀孕都不可能单纯到让人仅仅体验到上述诸多感受中的一种。诸多于意识及潜意识间来回摆荡的感受与潜意识幻想,都可能影响这份体验,而这些感受与潜意识幻想,也将随着与这个婴儿的关系逐渐开展,而持续呈现出来。4


出生本身的体验可以是一种喜悦、惊异、解脱、失落、创伤或新的发现,也可能是上述的综合体,视潜藏的潜意识幻想及主要的意识幻想内容而定。实际分娩过程的经验质量对父母非常重要,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这些质量包括焦虑的程度、安适与不安的程度、现代科技干预的程度、出生的环境,及压力、危险与信心的程度等。分娩过程的外在现实可能很美好,也可能很残酷;但是这些事件的意义,以及在体验上是愉悦的、挫折的、可掌握的或难以忍受的,都与所有参与者的内在心理性格(internal psychological
disposition)密切关联。


父母单方或双方的态度及响应方法,和他们自己过去的实际经验或潜意识幻想息息相关。可理解的是,怀孕会快速地让准父母的内在婴孩动起来,偶尔会让父母中的任何一方,感觉到一股新生婴儿会有的紧急且无法抵挡的匮乏感。不理性的焦虑可能会突然爆发,或产生陌生的不安、恐惧或依赖感。父母的感受是否维持在现实之中,视他们是否能从其内心及心智上存有的父母形象[本书此后将此称为内在父母(internal parents)],以及从其与配偶和家人的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情绪照顾质量而定。


从皮昂特莉对产科医师和父母在观看胎儿的超声波影像时所做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看见,胎儿在很早期就已具有独特性格的迹象:他是紧张型的;他很镇定;她是思考型的;她性情不错;看他对脐带好凶喔。这些对实际行为及身体特征所做的价值判断,是从观察中所得,但同时也会受到观察者的特质所影响。这些价值判断,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所有父母亲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如何归因未出世孩子的性格有关(通常会在妊娠期的梦境中生动地表达出来),这同时与父母亲自身的需求、期望、过去经验、自我概念、社会环境、企图心及其各种心智状态,息息相关。


要背负另一个生命一生的福祉,而且这个责任的开始就是一段漫长的全然依赖,面对这项令人畏惧的工作,再有自信的父母,多少也会感到胆怯与焦虑。白天的乐观到了夜晚变成了恐惧,梦境于是填满可怕的情境。这样的梦,反映了要孕育一个未知的小生命、让它活下来,所潜藏的潜意识焦虑。曾有位孕妇,普莱斯太太,描述了自己的经验:我第一次接受我真的怀孕了,真的要有小婴儿,是在我开始做有关她的噩梦的那一周。我梦到她出生了,可是我忘了她的存在,我把她遗忘在某个地方,或者忘记要喂她。普莱斯太太接着举出两个像这样的梦境,这两个梦境表达了关于她能不能当个好母亲的焦虑,这些焦虑和她自己的早期经验有密切关联。其中一个梦是:


我把小婴儿放进柜子里睡觉。我把柜子关上,却到两天后才想起来她还关在柜子里,我完全吓坏了。我冲到柜子边,发现她缩成了洋娃娃的尺寸。她全身都枯缩了,却仍然有个漂亮而平滑的脸庞。

这位准妈妈想着这个梦,想起梦中饥饿的婴儿,看起来和自己妈妈拥有的一个瓷娃娃一模一样,在她小时候那瓷娃娃就送给了她。她记得妈妈有一次特别告诉她不可以玩那娃娃,以免她打破娃娃的脸。她没有听话,结果瓷娃娃真的被打破,娃娃于是被收进柜子里,她也被告诫再也不准玩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