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9.4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12.7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3.7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14.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50.7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8.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82.9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适应通信对抗教学需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有助于掌握通信对抗基本知识,理解通信对抗基本原理,把握通信对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關於作者: |
邓兵:博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室副主任)。200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对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XX预研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5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1部(第二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
目錄:
|
目录
第1章通信对抗概述1
1.1基本概念1
1.1.1通信对抗的含义与基本内容1
1.1.2通信对抗的作用与发展1
1.2通信对抗系统2
1.2.1概述2
1.2.2通信对抗侦察系统4
1.2.3无线电通信干扰系统6
1.2.4综合通信对抗系统8
小结9
习题10
第2章通信侦察接收机11
2.1通信对抗侦察11
2.1.1通信对抗侦察的含义、任务及特点11
2.1.2通信对抗侦察的分类和基本步骤11
2.1.3通信对抗侦察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12
2.2频率测量的技术指标和分类13
2.2.1频率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14
2.2.2频率测量技术分类14
2.3常规超外差搜索接收机15
2.3.1全景显示搜索接收机15
2.3.2监测侦听分析接收机18
2.4压缩接收机19
2.4.1问题的提出19
2.4.2压缩接收机的基本原理20
2.4.3压缩接收机的主要特点23
2.5信道化接收机24
2.5.1多波道接收机工作原理24
2.5.2信道化接收机分类25
2.5.3信道化接收机的特点与应用28
2.6声光接收机29
2.6.1声光调制器29
2.6.2声光接收机工作原理30
2.6.3声光接收机的特点30
2.7数字接收机31
2.7.1射频数字化31
2.7.2基带数字化32
2.7.3中频数字化32
小结33
习题34
第3章通信对抗侦察信号处理35
3.1概述35
3.2数字频谱分析35
3.2.1模拟信号的数字化35
3.2.2数字频谱分析37
3.2.3DFT(FFT)的几种应用方式40
3.3数字滤波43
3.3.1数字滤波基础43
3.3.2窗函数加权46
3.4频率信道化49
3.4.1用FFT直接实现频率信道化49
3.4.2相关讨论50
3.5正交变换55
3.5.1采用正交混频实现正交变换55
3.5.2采用希尔伯特变换实现正交变换57
小结60
习题60
第4章通信侦察信号特征提取62
4.1通信信号特征概述62
4.1.1通信信号特征分类62
4.1.2通联特征63
4.1.3技术特征64
4.2通信信号常规技术参数测量68
4.2.1信号载频的测量69
4.2.2信号带宽的测量70
4.2.3信号的电平测量71
4.2.4AM信号的调幅度测量分析71
4.2.5FM信号的频偏测量72
4.2.6通信信号的瞬时参数分析72
4.2.7MFSK信号频移间隔测量分析75
4.2.8码元速率估计76
小结80
习题81
第5章通信侦察信号分析识别82
5.1信号分析识别的内容82
5.2通信信号自动识别的方法82
5.2.1特征参数值域判别法82
5.2.2信号模本匹配法83
5.3通信调制方式的识别86
5.3.1概述86
5.3.2信号调制方式自动识别举例(一)88
5.3.3信号调制方式自动识别举例(二)89
小结97
习题98
第6章测向天线99
6.1概述99
6.1.1线天线100
6.1.2口径天线104
6.1.3有源天线和阵列天线105
6.2环形天线106
6.2.1环形天线的方向性107
6.2.2环形天线的有效高度109
6.3艾德考克天线109
6.3.1艾德考克天线的方向性110
6.3.2艾德考克天线的优缺点及使用场合111
6.4角度计天线111
6.5阵列天线112
6.5.1通常情况下的数学模型113
6.5.2阵列天线的方向特性114
小结116
习题116
第7章通信辐射源测向117
7.1无线电通信测向的基本概念117
7.1.1无线电通信测向的含义117
7.1.2测向设备的组成与分类118
7.1.3测向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121
7.1.4无线电测向的主要用途和在通信对抗中的地位122
7.2测向原理123
7.2.1最小信号法123
7.2.2最大信号法123
7.2.3振幅比较法124
7.2.4相位法测向129
小结140
习题141
第8章通信辐射源定位142
8.1概述142
8.2多站无源定位142
8.2.1测向交叉定位142
8.2.2时差定位146
8.3单站无源定位149
8.3.1单站测向定位150
8.3.2多普勒定位151
8.3.3相位差定位153
小结156
习题156
第9章通信干扰原理157
9.1通信干扰的形成157
9.2干扰信号特性158
9.2.1通信干扰的基本概念158
9.2.2通信干扰的特点162
9.3影响干扰效果的因素及最佳干扰162
9.3.1有效干扰的基本准则162
9.3.2通信干扰能力164
9.4通信干扰的分类164
9.5常规通信信号干扰样式分析165
9.5.1概述165
9.5.2对AM通信信号的干扰169
9.5.3对FM通信信号的干扰174
9.5.4对SSB通信信号的干扰177
9.5.5对2ASK通信信号的干扰180
9.5.6对2FSK通信信号的干扰183
9.5.7对2PSK通信信号的干扰188
小结193
习题193
第10章基本干扰方式194
10.1通信干扰体制194
10.1.1瞄准式干扰194
10.1.2拦阻式干扰195
10.1.3多目标干扰196
10.2通信干扰样式199
10.2.1噪声调制类干扰199
10.2.2音频干扰200
10.2.3梳状谱干扰200
10.2.4部分频带噪声干扰201
10.2.5脉冲干扰202
10.2.6相关型干扰203
小结204
习题204
第11章通信干扰方程205
11.1电波传播方式与传播衰耗205
11.1.1不同频段电波传播特点205
11.1.2电波传播方式206
11.1.3电波传播衰耗208
11.2通信干扰方程与通信干扰有效辐射功率211
11.2.1通信干扰方程211
11.2.2通信干扰有效辐射功率213
11.3通信有效干扰压制区214
小结219
习题219
第12章对新体制通信系统的侦察和干扰221
12.1对直扩通信的侦察和干扰221
12.1.1直扩通信的基本概念221
12.1.2直扩信号的侦察222
12.1.3直扩通信的干扰225
12.2对跳频通信的侦察和干扰229
12.2.1跳频通信基本概念229
12.2.2跳频序列231
12.2.3跳频网台的组网方式232
12.2.4跳频同步的方法233
12.2.5跳频信号的侦察235
12.2.6跳频通信的干扰241
小结246
习题246
参考文献248
|
內容試閱:
|
前 言
通信对抗是夺取信息化战场电磁频谱控制权的主要手段,也是信息对抗研究的重要领域。为适应信息对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在总结多年通信对抗领域科研和教学成果,并汲取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作为面向信息对抗相关专业本科学员的教学用书,本书在内容设置上突出通信对抗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强调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它围绕通信信号的截获、信号参数测量与特征提取、信号分选与识别、通信辐射源测向与定位,系统地阐述通信对抗侦察的基本原理;围绕电磁波传播特性、通信技术体制分析、通信干扰样式、通信干扰方程等方面,系统地阐述通信干扰的基本原理;针对新体制通信的侦察与干扰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通过合理的内容设置,既立足通信对抗的理论基础,又紧跟通信对抗的理论前沿;既揭示通信对抗的客观规律,又突出通信对抗的理论分析方法。
本书内容共分12章。第1章,系统地阐述通信对抗的基本概念和通信对抗系统的基本组成、一般功能及典型战技要求;第2章至第8章,以通信对抗侦察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侦察接收机的类型、原理和技术特点,通信对抗侦察数字信号处理的关键技术,通信信号参数测量、特征提取、信号分选、分析识别的流程与方法,通信侦察测向天线特性、通信辐射源测向与定位的基本方法;第9章至第11章,以通信干扰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通信干扰的干扰体制、干扰方法,进行了通信干扰样式、通信干扰方程和通信有效干扰压制区分析;第12章介绍了对新体制通信系统进行侦察和干扰的方法。
本书由邓兵、张韫和李炳荣共同编著。其中,张韫编写了第11、12章,李炳荣编写了第8、9章,邓兵编写了其余各章并对全书进行统稿。在编写过程中,田文飚老师参与了部分图表的仿真和绘制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571454、No.60902054)和海军院校重点建设课程及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百门精优课程立项培育的资助。
由于资料和时间的限制,书中难免出现不完善之处,诚请使用单位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6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