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HK$
96.8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HK$
74.8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HK$
96.8
《
问物:可触摸的意义
》
售價:HK$
82.5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HK$
79.2
《
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新版)
》
售價:HK$
74.8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HK$
60.5
|
編輯推薦: |
《液膜形态在大气腐蚀中的作用》这本书有如下几个特色:
★新颖性,书中绝大部分内容均为作者从事的该领域的独创前沿工作,如液滴诱导大气腐蚀原电池,微液滴发生与发展,分散液膜加速腐蚀行为和机理,动态液膜加速金属腐蚀和涂层失效作用,锈层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和液膜腐蚀电化学技术等均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作者研究工作。
★系统性,从液滴形成诱发大气腐蚀,微液滴扩展大气腐蚀,静态液膜、动态液膜和分散液膜加速大气腐蚀直至锈层液膜稳定大气腐蚀,基本涵盖了大气腐蚀全过程,涵盖了大气腐蚀全部液膜形式及其演化过程。
★先进性,本书对不同液膜形态采用了多种针对性现代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如扫描Kelvin探针电位分布和液膜电化学行为测量分析技术、薄液膜测量控制技术、微液滴行为测试技术、分散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测试技术、动态液膜腐蚀电化学测试技术、液滴腐蚀电化学测试技术、人工神经网络辅助电化学阻抗谱分析方法、锈层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校正技术等,均为作者首创的技术和方法。国内外目前尚未见到同类著作。
|
內容簡介: |
液膜腐蚀电化学是大气腐蚀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液膜形态在大气腐蚀中的作用》集作者在这一前沿领域20余年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初始液滴、微液滴、静态液膜、分散液膜、动态液膜、锈层液膜等不同液膜形态下金属腐蚀电化学行为特征、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模型,阐述了液膜腐蚀电化学测量技术和数据解析方法,以及液膜电化学腐蚀在大气腐蚀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新颖性、系统性、先进性是本书的重要特色。实用性也是本书的编著的原则,希望能为腐蚀研究者提供一个以腐蚀电化学原理和方法为支撑的科研工具,从电化学角度探索大气腐蚀行为规律、开发大气腐蚀监测、检测和控制技术。
本书适合于从事大气、土壤、海洋等自然环境腐蚀和腐蚀电化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王佳,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腐蚀电化学研究。已完成的相关项目包括:科技部支撑计划子课题海洋潮差飞溅区工程设施环境参数与载荷参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相线界面区对气液固复杂体系腐蚀行为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国家十五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行为与预测中两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湿循环加速涂层劣化和涂层下金属腐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支持项目海洋环境腐蚀能力现场监测技术,等等。
|
目錄:
|
第1章液膜与大气腐蚀001
1.1大气腐蚀中的液膜001
1.2大气腐蚀行为与液膜形态相关性003
1.3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特征004
1.4液膜腐蚀电化学研究方法006
参考文献007
第2章初始液滴与大气腐蚀起始009
2.1初始液滴形成009
2.2气相环境金属表面电位分布010
2.2.1大气环境涂层失效金属腐蚀机理研究011
2.2.2大气腐蚀的发生与发展013
2.2.3金属表面状态检测014
2.2.4气相缓蚀剂性能与作用机制015
2.3扫描Kelvin探针测量装置的技术特征015
2.4初始液滴电位分布018
2.4.1NaCl颗粒沉积锌电极表面电位分布特征018
2.4.2NaCl微粒沉积铁电极表面的电位分布特征021
2.4.3KCl微粒沉积锌电极表面的电位分布特征024
2.4.4无机盐沉积金属表面电位分布特征027
2.5液滴腐蚀原电池形成和发展028
2.5.1无机盐性质对电位分布的影响028
2.5.2电位分布特征电位参数029
2.5.3无机盐沉积金属表面腐蚀产物分布-元素分布-化合物分布与电位分布的相关性029
2.5.4无机盐沉积金属表面电位分布模型与大气腐蚀起始过程031
参考文献033
第3章微液滴与大气腐蚀035
3.1微液滴现象036
3.1.1微液滴形成特征036
3.1.2微液滴形成条件036
3.2微液滴与界面电化学状态041
3.3微液滴形成机理055
3.3.1影响微液滴形成的必要条件055
3.3.2微液滴形成途径与动力055
3.3.3三相线界面区特征058
3.4微液滴对大气腐蚀行态和过程的影响061
3.4.1微液滴对大气腐蚀形态的影响061
3.4.2微液滴对大气腐蚀过程的影响061
参考文献066
第4章静态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068
4.1静态液膜腐蚀基本特征068
4.2静态液膜腐蚀行为研究进展068
4.2.1大气腐蚀监测仪069
4.2.2微距电极技术070
4.2.3Kelvin探针参比电极技术072
4.2.4石英微天平技术073
4.2.5液膜腐蚀电化学测量技术074
4.3静态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与作用机理075
4.3.1静态液膜阴极过程特征076
4.3.2液膜阴极极限电流密度变化077
4.3.3影响液膜腐蚀电化学过程的因素080
参考文献085
第5章分散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088
5.1分散液膜腐蚀过程特征088
5.1.1分散液膜腐蚀与三相线界面区088
5.1.2分散液膜三相线界面区参数091
5.2三相线界面区状态对分散液膜腐蚀阴极行为影响093
5.2.1自然环境腐蚀与分散液膜093
5.2.2测试方法094
5.2.3三相线界面区长度对阴极氧还原过程及腐蚀行为的影响097
5.2.4三相线界面区宽度对氧还原阴极过程及腐蚀行为的影响104
5.2.5三相线界面区液膜浓度对氧还原阴极过程及腐蚀行为的影响113
5.3三相线界面区阴极过程模型及其在分散液膜腐蚀过程中的作用117
5.3.1三相线界面区阴极过程模型的建立117
5.3.2三相线界面区加速氧还原阴极过程的作用机理120
5.3.3TPBModel模型计算及验证121
5.4三相线界面区阴极过程模型应用Ⅰ.液膜分散程度对大气腐蚀行为影响AC-TPB-Model123
5.4.1测试方法124
5.4.2单液滴三相线界面区长度对大气腐蚀氧还原阴极过程的影响125
5.4.3液相分散程度影响大气腐蚀氧还原阴极过程模型AC-TPB-Model126
5.5三相线界面区阴极过程模型应用Ⅱ.液膜分散程度对砂土腐蚀行为影响SC-TPB-Model130
5.5.1测试方法131
5.5.2液相分散程度加速砂土腐蚀体系阴极过程模型SC-TPB-Model132
5.5.3三相线界面区参数随砂土含水量的变化134
5.5.4SC-TPB-Model验证136
5.5.5液相分散程度对砂土体系氧还原阴极过程的影响140
5.6分散液膜腐蚀行为特征与三相线界面区阴极反应模型的应用142
参考文献143
第6章动态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147
6.1动态液膜腐蚀特征147
6.2动态液膜腐蚀电化学151
6.3动态液膜对金属腐蚀行为的影响152
6.3.1干湿交替循环动态液膜对液滴电位分布的影响152
6.3.2动态液膜周期变化对碳钢海水中腐蚀行为的影响154
6.4干湿交替循环动态液膜对涂层失效和涂层下金属腐蚀行为的影响156
6.4.1干湿交替循环液膜腐蚀测量装置自动控制干湿交替循环状态的涂层失效过程电化学测量装置157
6.4.2全浸状态和干湿交替循环动态液膜状态下涂层失效过程电化学阻抗谱响应特征159
6.4.3干湿交替循环对涂层金属界面区活性面积的影响165
6.4.4干湿交替循环环境对涂层体系表面形貌的影响166
6.4.5干湿交替循环对涂层劣化和涂层下金属腐蚀加速作用166
6.5干湿交替循环动态液膜涂层失效过程人工神经网络辅助电化学阻抗分析168
6.5.1干湿交替循环环境有机涂层体系的电化学阻抗谱响应特征168
6.5.2电化学阻抗变化率参数171
6.5.3涂层失效过程的神经网络分析172
参考文献175
第7章锈层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177
7.1锈层液膜腐蚀特征177
7.1.1低碳钢大气腐蚀锈层178
7.1.2锈层的性质180
7.1.3锈层在腐蚀过程中的作用183
7.1.4电化学方法研究锈层金属体系所面临的问题183
7.2静止海水中锈层液膜碳钢长期腐蚀行为185
7.2.1锈层电极腐蚀行为实验方法185
7.2.2碳钢在静止海水中的长期腐蚀行为188
7.3动态海水中锈层液膜碳钢长期腐蚀行为200
7.3.1碳钢在动态海水中的腐蚀失重行为200
7.3.2碳钢在动态海水中的电化学行为201
7.4海水中碳钢表面电位分布特征207
7.4.1水平放置207
7.4.2垂直放置210
7.4.3影响电位分布的因素212
7.4.4阵列电极电位电流分布特征214
7.5海水中碳钢锈层结构物理化学特征220
7.5.1锈层分析方法220
7.5.2锈层物理化学特征221
7.6海水中碳钢腐蚀产物时间分布特征229
7.6.1测试方法229
7.6.2碳钢表面腐蚀产物形貌及结构分析229
7.6.3碳钢浸泡初期表面腐蚀产物分布和腐蚀电位分布相关性230
7.7锈层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偏差作用机理235
7.7.1碳钢在静态海水中测定的腐蚀表面形貌及截面形貌235
7.7.2碳钢在动态海水中的腐蚀形貌235
7.7.3电化学方法测定腐蚀速度偏差原因分析236
7.8锈层液膜碳钢腐蚀电化学行为偏差的校正242
7.8.1测试方法242
7.8.2电化学方法测定锈层下碳钢腐蚀速度的修正242
参考文献247
第8章液膜腐蚀电化学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252
8.1影响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的液膜参数253
8.1.1液膜厚度253
8.1.2液膜表面能254
8.1.3液膜厚度均一性255
8.1.4极薄液膜255
8.1.5分散液膜256
8.1.6动态液膜256
8.1.7液滴257
8.2液膜状态控制方法257
8.2.1液膜厚度控制257
8.2.2气相状态控制技术258
8.2.3液膜表面能控制261
8.2.4液膜分散性控制261
8.2.5液膜动态性控制262
8.2.6液滴状态控制262
8.3液膜状态参数测量方法262
8.3.1液膜厚度测量技术262
8.3.2液固接触角测量方法266
8.3.3液膜三相线长度和宽度测量方法266
8.4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研究方法266
8.4.1液膜电位及其分布测量方法266
8.4.2扫描Kelvin探针电位分布方法267
8.4.3液膜稳态极化曲线方法268
8.4.4液膜电化学阻抗谱方法270
8.4.5液膜阵列电极方法271
8.4.6大气涂层破损区液膜电化学检测方法275
8.4.7液膜电化学噪声方法281
参考文献281
第9章液膜腐蚀电化学在大气腐蚀过程中的作用283
9.1液膜体系物理化学特征及其与大气腐蚀过程相关性283
9.1.1液膜金属界面物理化学性质与液膜腐蚀过程283
9.1.2液膜形态与大气腐蚀过程的相关性286
9.2液膜腐蚀电化学研究领域289
9.2.1发展气相环境材料腐蚀基础理论289
9.2.2发展气相环境腐蚀控制技术291
9.2.3发展液膜腐蚀电化学与其他学科关联领域293
9.3液膜腐蚀电化学的应用294
9.3.1自然环境腐蚀领域295
9.3.2工业环境气相腐蚀295
9.3.3室内腐蚀295
9.3.4存储腐蚀296
9.3.5液膜腐蚀电化学方法应用296
9.4液膜腐蚀电化学的发展298
9.4.1液膜腐蚀电化学基础研究的发展298
9.4.2液膜腐蚀电化学测试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发展299
9.4.3液膜腐蚀控制技术的发展300
参考文献301
|
內容試閱:
|
大气腐蚀的本质是液膜下金属电化学腐蚀。液膜形态受大气和金属状态影响呈现多种不同形式,从而影响了液膜下金属腐蚀电化学行为和大气腐蚀行为。因此,液膜腐蚀电化学是大气腐蚀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20多年来已经报道了大量的薄液膜金属腐蚀性行为的研究工作,但因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所限,这些工作仍处于探索印证阶段,需要进行系统化研究、整理、充实和完善。
《液膜形态在大气腐蚀中的作用》是集笔者在液膜腐蚀电化学前沿领域20余年研究成果,在分析、整理、提炼和深化基础上,系统地构建大气腐蚀的液膜形态腐蚀电化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气腐蚀科学的理论体系。
本书汇集了笔者在液膜电化学领域承担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以及指导的八篇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全书共分9章,系统地阐述了液滴、微液滴、静态液膜、分散液膜、动态液膜、锈层液膜形态下,金属腐蚀行为特征、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数学模型,各种液膜形态间的联系和转化、各种液膜状态下腐蚀电化学测量和数据解析方法,等等。这些工作均为笔者及课题组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澳大利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等机构历时20余年完成的。其中部分工作是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和澳大利亚科学院的资助下完成的。
本书特色之一是新颖性,书中绝大部分内容均为笔者在金属腐蚀与防护领域从事的独创性前沿工作,如定点扫描Kelvin探针电位分布测试方法、液滴诱导大气腐蚀原电池、微液滴发生与发展、分散液膜加速腐蚀行为和机理、动态液膜加速金属腐蚀行为和机理、锈层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和机理、液膜腐蚀电化学研究方法等,均为国内外首次报道。本书特色之二是系统性,从液滴形成诱发大气腐蚀、微液滴扩展大气腐蚀、静态液膜、动态液膜和分散液膜加速大气腐蚀直至锈层液膜稳定大气腐蚀,基本涵盖了大气腐蚀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涉及了大气腐蚀全部液膜形态及其演化过程。本书特色之三是先进性,本书针对不同液膜形态采用了多种针对性现代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如扫描Kelvin探针电位分布和液膜电化学行为测量分析技术、薄液膜厚度测量控制技术、微液滴行为测试技术、分散液膜腐蚀电化学测试技术、动态液膜腐蚀电化学测试技术、液滴腐蚀电化学测试技术、人工神经网络辅助电化学阻抗谱分析方法、锈层液膜腐蚀电化学行为校正技术等,均为笔者首创的测试技术和研究方法。国内外目前尚未见到同类著作。
本书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行为与预测》子课题《大气腐蚀起始过程微液滴现象研究(50499336-2)》,重点项目《大气环境中材料薄液膜腐蚀的电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子课题《薄液膜形态对材料大气腐蚀过程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51131005)》,面上项目《干湿循环加速涂层劣化和涂层下金属腐蚀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50471009)》,面上项目《三相线界面区对气液固复杂体系腐蚀行为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50671097)》和面上项目《带锈碳钢腐蚀电化学特征与数据解析方法(50971118)》的资助下完成的。其中,本书第3章收录了张际标博士和梁立花博士的工作;第5章收录了姜晶博士的工作;第6章收录了赵霞博士、张伟博士和刘在健博士的工作;第7章收录了邹妍和彭欣博士的工作。此外,赵增元硕士、郑莹莹硕士、李亚坤硕士、王伟伟硕士、李玉楠硕士、王雪莹硕士、续冉硕士和张源硕士也参加了部分工作,本课题组王燕华老师也参加了部分研究工作。本书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笔者也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5113100项目和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对本书研究工作的资助。
本书能够从液膜形态腐蚀电化学的角度为大气腐蚀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由于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