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73.7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9.7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5.4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9.4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101.2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101.2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2.1
|
編輯推薦: |
彭坚继《我是铁杆中医》后又一力作!独家“真中医”成功秘籍:教你真正学会用纯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汤方看好病。
这是作者多年来汤方实战案例的真实记录,以立足于纯中医的诊疗思维,重点阐述了独到的用方思路;以效如桴鼓的临床疗效,证实了一个朴素而又颠扑不破的道理:中医的生命在临床,在疗效!期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中医临床医生:务实临床,善于实战,能够正确地运用中医独到的思维方法和汤方看好病!
|
內容簡介: |
本书详细介绍了铁杆中医彭坚的200余首经方、时方、单方、验方的临床运用心得,重点展示了其独到的用方思路、临床心悟,每一则医案都详细记录了用汤方治病的整个过程,既有常见病,也有许多中西医棘手的疑难杂症。以期帮助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提高中医临床思维水平,了解各种名方的组方原则,掌握汤方在临床实际运用、加减变化中的诀窍,在遇到类似病证时,从中找到正确的辨治思路和可供参考借鉴的有效方药。
|
關於作者: |
彭坚,1948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医世家,20世纪70年代,跟随伯父、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彭崇让教授学习中医,1979年考取湖南中医学院医学史研究生,师从周贻谋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40余年。现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部知名专家,著名医史文化学者,中医临床家,湖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终身馆员。2007年出版著作《我是铁杆中医》,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目錄:
|
第一类 内科病 1
一、头痛 1
大青龙汤治疗外感头痛 / 1
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头痛 / 3
吴茱萸汤合温经汤、桂枝茯苓丸治疗头痛吐涎沫 / 3
酸枣仁汤治疗头痛失眠 / 4
真武汤合吴茱萸汤、潜阳丹治疗头部冷痛:血管性头痛 / 5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止痉散、牵正散治疗面痛:三叉神经痛 / 6
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神经性头痛 / 7
通窍活血汤治疗头痛:乙脑后遗症 / 9
头风神方治疗头昏痛:慢性额窦炎 / 11
二、胸胁疼痛 12
大柴胡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散治疗胸心疼痛:心肌炎后遗症 / 12
厚朴麻黄汤合小陷胸汤、柴苓汤、参蛤散、皱肺丸治疗胸痛咳喘: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 / 13
小青龙汤合延年半夏汤治疗咳嗽胁痛:肋间神经痛 / 15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右胁疼痛:慢性胆囊炎 / 17
大柴胡汤合乌梅丸治疗右胁疼痛:肝内胆管结石 / 18
三、胃痛 19
柴胡陷胸汤治疗心下疼痛:慢性胃炎、胆囊炎 / 19
三合清中汤治疗胃痛: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 20
养胃汤合连梅汤、舒胃散治疗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 22
四、腹痛与腹泻 24
仙桔汤合白头翁汤、柏叶汤治疗腹痛腹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24
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附子理中丸治疗腹痛腹泻:慢性肠炎 / 26
济生乌梅丸合白头翁汤治疗腹痛腹泻:肠道息肉 / 27
保和丸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腹痛消瘦:神经性腹痛、十二指肠溃疡、贫血 / 29
奔豚汤合五积散、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阵发性腹痛:癔症 / 31
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金铃子散治疗小腹部痉挛疼痛:肾结石 / 34
五、身痛 36
柴胡桂枝汤合二妙散、止痉散治疗身体烦疼 / 36
改订三痹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双和散治疗身痛胸痛:风湿疼痛、冠心病 / 37
二妙散治疗湿热身痛:类风湿关节炎 / 39
泄化浊瘀汤治疗浊瘀痹:痛
风 / 40
六、咳喘短气 41
金水六君煎合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参蛤散治疗咳喘短气: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 / 41
柏叶汤合附子理中汤、仙方活命饮、千金苇茎汤、西黄丸、参蛤散治疗咳痰咯血:支气管扩张、肺脓疡 / 44
大柴胡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皂荚丸、桂枝茯苓丸、参蛤散治疗哮喘 / 46
验方三剂四煎汤治疗哮喘 / 47
七、失眠心悸 48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重度失眠:抑郁症 / 48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心脏神经官能症 / 50
八、肾病蛋白尿 52
验方五倍子散合青娥丸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蛋白尿 / 52
九、发热 54
大青龙汤治疗感冒高热 / 54
清瘟败毒丸治疗高热:重感冒 / 56
化癣神丹治疗高热:急性喉炎?心肌炎? / 58
定喘汤治疗高热咳喘:支气管肺炎、肺部感染、肺气肿、肺不张 / 59
安宫牛黄丸治疗发热昏迷:流行性乙型脑炎 / 62
黄芩滑石汤治疗感冒发热:乙肝? / 64
清暑益气汤治疗夏季低热:病毒感染? / 66
第二类 妇科病 69
一、痛经 69
佛手蛋治疗原发性痛经 / 69
宣郁通经汤治疗痛经 / 70
生龙活虎丹治疗原发性痛经 / 71
温经汤治疗痛经、卵巢囊肿 / 72
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止痉散、调肝汤治疗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 73
天仙藤散合逍遥散治疗月经前水肿 / 75
二、崩漏 77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四乌贼骨一藘茹丸、不补补之方治疗崩漏症:少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症 / 77
胶艾汤合归脾汤、柏叶汤、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治疗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症 / 79
加减当归补血汤合归脾汤治疗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 81
三、腹痛带下 82
当归芍药散合炮甲黄蜡丸治疗盆腔积液卵巢囊肿 / 82
暖宫定痛丸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小腹痛:盆腔积液 / 84
乌梅丸合白头翁汤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 85
济生乌梅丸合黄连解毒汤治疗带下:HPV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 86
二妙散治疗腹痛带下:巧克力囊肿手术后复发 / 89
四、闭经 90
三紫调心汤治疗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 / 90
桂枝茯苓丸合三紫调经汤治疗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 / 92
瓜石汤合二至丸治疗产后闭
经 / 94
两地汤合二至丸治疗多次流产导致闭经 / 96
五、不孕与流产 97
毓麟珠合寿胎丸治疗不孕症 / 97
彭氏经验方血竭散治疗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 / 98
毓麟珠合三紫调心汤、泰山磐石散治疗不孕症:一侧输卵管切除、两孕两流、多囊病 / 102
当归芍药散治疗不孕:输卵管积水堵塞 / 104
温脐化湿汤治疗痛经、不孕症 / 105
丹栀逍遥散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泰山磐石散治疗高催乳素导致流产 / 106
六、备孕 109
定经汤治疗月经前后不定
期 / 109
两地汤治疗月经提前、量少 / 111
丹栀逍遥散合清经散、二至丸治疗月经提前、量多 / 112
温经汤治疗月经推后、量少 / 113
养精种玉汤治疗月经量少:子宫内膜薄 / 114
寿胎丸合毓麟珠、泰山磐石散治疗胚胎发育不良 / 115
二仙汤合益肾菟地汤、寿胎丸治疗闭经:卵巢早衰 / 117
七、乳腺增生性疾病 118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化铁丸、调肝汤治疗乳核:乳腺结节 / 118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神效瓜蒌散、大补阴丸治疗乳癖:乳腺囊肿 / 121
丹栀逍遥散合神效瓜蒌散治疗乳腺纤维瘤、乳核 / 122
神效瓜蒌散合桂枝茯苓丸、调肝汤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合并腺管轻度扩张 / 124
第三类 儿科病 127
一、感冒与发热 127
参苏丸治疗风寒感冒咳嗽 / 127
杏苏散治疗凉燥感冒咳嗽 / 128
通宣理肺丸治疗寒包火感冒发热咳嗽 / 129
银翘散合止嗽散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咳嗽 / 130
藿香正气丸治疗发热呕吐腹痛腹泻 / 132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发热咳嗽 / 134
小青龙汤合止痉散治疗支原体感染久咳 / 135
厚朴麻黄汤、参蛤散、三子养亲汤治疗感冒喘息性咳嗽 / 137
升降散治疗高热:急性扁桃体炎 / 139
仙方活命饮治疗高热:化脓性扁桃体炎 / 140
升降散合犀角地黄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高热头痛 / 142
二、小儿白血病 143
小柴胡汤、大青龙汤治疗发热咳嗽:肺部感染 / 143
甘露饮治疗口疮:化疗后副作用 / 144
银白散治疗脾虚发热:化疗后副作用 / 144
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虚劳:化疗后血象低 / 144
三、鼻炎 146
苍耳子散治疗鼻渊:小儿慢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症 / 146
四、小儿多动症 148
开口连治疗小儿风火重:小儿多动症 / 148
五、小儿脑白质营养不良 149
地黄饮子合安宫牛黄丸、加减驻景丸、解语丹治疗瘖痱、目盲:小儿脑白质营养不良 / 149
第四类 中老年病 153
加味黄连丸治疗消渴:糖尿病高血糖 / 153
附子理中汤合 椒苈黄丸治疗腹泻:糖尿病并发胃肠功能紊乱 / 155
乳香定痛散合顾步汤、西黄丸、九一丹、生肌玉红膏、石斛鬼箭羽方治疗脱疽:糖尿病足 / 158
四妙勇安汤治疗心痛肢麻: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神经麻痹 / 163
石斛鬼箭羽方合安宫牛黄丸治疗糖尿病并发中风后遗症 / 164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理中汤、五苓散、桂枝茯苓丸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 / 166
葛根芩连汤治疗头痛:高血压 / 167
四妙勇安汤治疗头晕:下肢动脉硬化引起高血压 / 169
乌头赤石脂丸合双和散、参三散治疗真心痛:心肌梗死 / 170
双解泻心汤治疗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 174
桂枝茯苓丸合葛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 / 176
桂枝茯苓丸合参三散治疗颈动脉斑块 / 177
还少丹治疗健忘、尿频:脑萎缩、前列腺肥大 / 179
定振丸治疗颤抖:帕金森病 / 180
第五类 五官科病 183
一、过敏性鼻炎 183
小青龙汤合缩泉丸、玉屏风散、乌梅丸治疗鼻鼽:过敏性鼻炎 / 183
二、咽喉炎 185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苦酒汤、桔梗汤治疗暴喑:急性喉炎 / 18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桔梗汤治疗急性咽喉炎 / 187
菖阳泻心汤治疗梅核气:慢性咽喉炎、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双侧结节样病变 / 188
三、口疮 190
泻黄散合甘露饮、宣清导浊汤、鲜竹沥口服液治疗口疮:口腔溃疡 / 190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口疮:口腔溃疡 / 193
四、白塞综合征 195
甘草泻心汤合升麻鳖甲汤、含漱方、溻洗方、胡黄连药油治疗狐惑病:口溃、阴溃 / 195
四妙勇安汤治疗结节性红斑、血管炎 / 198
白头翁汤合加减驻景丸治疗葡萄膜炎、阴溃 / 199
第六类 骨科病 202
一、颈椎综合征 202
葛根汤治疗寒证颈部酸胀疼痛僵硬手麻 / 202
葛根芩连汤治疗热证项强、头痛头晕、咽喉不适、心慌失眠 / 204
益气聪明汤合苓桂术甘汤、交感丸治疗虚热证项强头晕心悸手麻 / 205
二、肩凝证 207
双臂肩膊痛方合指迷茯苓丸、阳和汤治疗肩凝证:肩周关节炎、三角肌萎缩 / 207
三、腰腿疼痛 210
复元通气散合青娥丸、百损丸治疗腰腿疼痛:腰椎退行性病变 / 210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百损丸、阳和汤治疗髋骨疼痛:股骨头坏死 / 213
振颓丸治疗痿痹:类风湿关节炎、下肢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 / 215
四、腰背疼痛 217
当归拈痛汤合黄金顶、止痉散、阳和汤治疗腰背痛:强直性脊柱炎 / 217
第七类 皮肤病 220
桂枝茯苓丸合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治疗痤疮 / 22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乌梅丸治疗风瘙隐疹:荨麻疹 / 221
当归饮子治疗皮肤瘙痒 / 223
两地汤治疗血风疮:皮肤瘙痒 / 224
消风散治疗湿疹 / 225
四妙勇安汤治疗红斑:丹毒?结节性红斑?硬皮病? / 227
益黄八珍汤治疗黄褐斑 / 228
第八类 恶性肿瘤 230
抵当丸合消瘰丸、禹功散、失笑散治疗前列腺癌 / 230
抗癌单刃剑合铁树叶方治疗肺癌 / 231
大黄 虫丸合安宫牛黄丸治疗混合型原发性脑癌术后 / 233
大黄 虫丸合安宫牛黄丸、禹功散、龙马自来丹、涤痰汤治疗胶质瘤手术后复发昏迷 / 237
六军散合人参养荣汤治疗乳腺癌肺转移术后 / 239
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治疗乳腺癌手术后创口溃疡不愈合 / 242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桂枝茯苓丸、人参养荣汤、琼玉膏治疗结肠癌手术化疗后 / 243
当归补血汤加味合琼玉膏加味治疗卵巢腺癌手术化疗后血常规异常 / 245
参考文献 248
老师累了 250
汤方索引 265
|
內容試閱:
|
序言
2015年9月11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名医传承学术论坛在广州召开。会议方安排我在第一天下午作题为“若干常见慢性病的用方思路浅析”的主会场发言。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被理事会投票选举为委员会“学术顾问”,同时被选为顾问的其他九人,分别是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名中医,而我则不是名医,不是博士研究生导师,不是主任医师,无科研课题,无科研成果,无学术团队,无名医传承工作室,只是一个普通教授和普通中医师。虽然由衷地感谢理事们的抬爱与信任,但把我也称为“***名老中医”,且与中医界这些的大腕们并列,终究感到名不副实,心中忐忑不安。于是在当天下午发言时,我首先进行了一番“真情告白”,向与会代表们表明了自己的“三不四无”身份,接着吐露了自己的一点心声:“是农民就要会种田,是将军就要会打仗,是中医就要会看病!”这才是务本求真。人生在世,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舍,才有所得。我在中医理论上不期待有何建树,在中医学术上不奢望有何成就,既然干上了这一行,只希望多看好几个病,多为患者解除一些痛苦,这就是我所珍视的价值取向与职业操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治病救人,解除病痛,维护健康,是这个学科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探索其中的科学原理,并非是每一个临床医生的主要责任。尤其是中医学,其学科体系奠定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代,至今仍然无法用当代科学方法予以揭示,但中医治病的疗效,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搞科研、报课题、做实验,不应该是广大中医临床医生的主要任务,会治病才是硬道理、真本事。“中医的生命在临床,在疗效!”这明明是一个十分朴素、浅显的道理,但几十年来,有人一定要用近代科学的羁绳,硬拽着中医临床医生脱离自己的传统轨道,往西医的标准靠近。多年来的南辕北辙、纸上谈兵、科研作伪,使中医本色尽失、优势全无,中医学子茫然失措,中医医院门庭冷落,中医队伍士气低落,后继“乏人、乏术”的阴云,始终笼罩在中医界头上。2006年下半年,终于爆发了一场在网络上联名、号召全国人民取消中医的风波,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医界承受了巨大压力。虽然事情很快平息,但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在这种严峻的历史背景下,2007年1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拙著《我是铁杆中医》,2014年,又出版了该书的增订本,书中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医发展中存在的若干严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学术清理,全面阐述了我的见解。虽然至今问题还在,但大多数人从书中看清了中医事业衰落的的缘由,也看到了中医事业振兴的希望。
这次新推出的《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疗效才是硬道理》,则是笔者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总结,我要以一个“纯中医”的治病实践,以真实的疗效,来证实中医理论体系的可靠与临床经验的可贵。本书是第一辑,详细列举了一百四十多个医案,全部都是本人的实战记录;既有大量临床常见病,也有许多令西医感到棘手的疑难病;每一个医案,不仅介绍了治病的汤方,而且重点介绍了“用方思路”。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的期望值更高:期望读者通过阅读书中的每一个医案,不仅能够得到“鱼”,还能学会去抓鱼;“鱼”就是治病的汤方,“渔”则是用方思路。我当然期望能尽快培养出一支庞大的中医临床队伍,每一个中医临床医生都不务虚名、善于实战,能够正确地运用中医独到的思维方法和汤方看好病。只有这样,才能够取信于广大民众,立足于现代社会;只有这样,中医事业才能够血脉流传,发扬光大,堪与西医比翼双飞,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对医案情有独钟,故选择医案作为记录汤方实战的载体。医案是中医总结个人临床经验最好的方式,最能够全面、真实地展示治病的全部过程,让读者亲临其境,去揣摩、体会、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治病方法。但是西医并不认同,以为这只是个案,经不起统计学处理,没有科研价值,不能普遍运用,很多中医也深受这个观点影响,忽视了学习医案的重要性。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一,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进行灵活的、个性化的治疗,正是中医的优势,却是西医的弱势,西医根本做不到,自然也不会认同。虽然西医现在也有“循证医学”,其实完全不是这个概念。况且西医临床医生用药的局限性很大,根本不可能像中医医生那样,有成千上万首方剂和几百种药物,可以根据患者辨证论治的需要,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组合运用。第二,医案记录了治疗的全过程。真实的医案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临证的实际场景中,去观察、体会疾病治疗的经过。方、证、病机如何对应,汤方怎么加减运用?这些只有在医案中,才能够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虽是个案,却能够呈现出普遍的规律,为临床医生今后遇到类似病证,提供正确的思考途径和可供参考的有效方药。多读名家医案,是学习中医临床经验最好的方式之一。
中医有系统的医案记录,源远流长。最早的医案辑录是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二十五个医案,即“诊籍”,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研究这部西汉初期的医案辑录。两千多年来,医案作为学习中医临床经验的一种重要体裁,对中医事业的传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的伯祖父彭韵伯一辈子精心研究和习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在临床上获得很高的成就。伯父彭崇让在20世纪60年代,以大剂量黄芪、防风浓煎鼻饲,在湘雅医院治愈了徐特立夫人的“癔症性昏厥症”。这首奇特的验方,最早出自《旧唐书?许胤宗传》,是南北朝时期御医许胤宗治疗柳太后的一则医案,后来收载在明代《名医类案》“中风”一节。再往上追溯,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晋国大夫赵简子,五日昏不知人,患的就是这种“癔症性昏厥症”,扁鹊诊脉之后,并未开药,只说了一句“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果然,赵简子两天半以后苏醒了。历代医案对于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借鉴和启迪作用,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到了当代,很多中医临床医生只重视按照西医统计学的方法来总结中医治病的疗效,医案被认为是个案,不能反映疾病的普遍规律,不再被重视,全国各种中医杂志上,连篇累牍地登载的都是“符合统计学原理”的论文,很少见到精彩的医案。在这种中医西化的氛围下,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因为“辨证论治”“随证转方”“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是中医活的灵魂,是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统计学原理,对于西医来说,也许是科学的,但对于中医来说,则是不科学的,因为中医与西医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论,用西医的所谓“金标准”来衡量、评估中医临床方药的疗效,要么全部被否定,要么产生各种伪数据、伪论文、伪成果,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医的本质,极大地伤害了中医事业。由于受到家学的熏陶,我从学医之初,就十分重视读医案,至今读过的古今医案,不下数百种,每有所获,便“欣欣然面有喜色”,并及时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但在阅读医案,特别是读当代医案时,感到有不少或弄虚作假,或言过其实,或语焉不详,或过于简单,或故弄玄虚,或牵强附会,或引经据典却无的放矢。我希望自己的医案,彻底扫荡这些不正之风,在真实、详尽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对汤方的解析和用方思路的介绍方面,使读者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中医用汤方治病,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医术与巫术分家,最早发生在周代。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和前541年,秦国的医缓、医和,先后被派往晋国,分别给两代晋侯看病。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医师,两人都是以行医的职业为姓,在汉代以前的平民阶层,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出土自春秋时期的一块玉石上,刻写着最早的繁体字“醫”,这是一个会意字,由三部分象形字组成。上方左边的匣子中装着一枚矢状物,代表针刺;上方右边是一个匍匐着的人,下面是一只手,代表按摩;下方则是一个陶罐,里面装着液体,代表汤液,即用药罐子煎药。说明在医缓、医和生活的春秋时代,中医治病,就是以针灸、按摩、汤方为主,迄今为止,这仍然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三种主要手段。有关用汤方治疗的经典著作,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此书收载了秦汉之前的大部分医书,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类,其中《黄帝内经》是医经七家的代表作之一,《汤液经法》是经方十一家的代表作之一。《黄帝内经》流传至今,而《汤液经法》中的经方,则大部分收载在《伤寒杂病论》中,故后世将张仲景的方剂称作经方。《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以前,用药物组成汤方治病,就已经形成了中医治病的特色。这个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本人主要以汤方治病,故书名为“汤方实战录”。
我步入中医之门,是从40多年之前读《伤寒论》开始的。我的启蒙老师——伯父彭崇让教授强调:中医的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方剂是核心,而经方,则代表了方剂学的最高成就。在从师学习中医的初期,伯父就给我选定了“读《伤寒》、重经方、用时方、走方证对应之路”的成才模式。在漫长的医学生涯中,我学习和积累了200多首经方和2000余首时方,包括历代名医名方和民间单方、验方,逐一在自己的临床中验证,一旦有效,则收纳囊中,为己所用。本书中的医案,大量运用了经方、时方;经方与时方合用、并用的案例,比比皆是。不拘一格,一概以疗效为目的。近年来,我又进一步认识到:方证对应,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虽然是中医区别于西医最重要的临床思维方法,但只有方进一步与病机对应,才能够大大拓展经方、时方的运用范畴,而不至于刻舟求剑,作茧自缚,这也是继承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故书中方与病机对应的案例不在少数,我用乌梅丸合白头翁汤治疗慢性妇科炎症就是其中一例。
我按照伯父选定的这种成才模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医学历程,并将自己的理论思考和临床所得进行了两次系统总结。诚如《伤寒论?序》所云:“虽不能尽愈其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回想起清代经方大家陈念祖先生写的《医学实在易》,深感其言不虚。我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了先后跟我坐堂的众多学生,他们跟诊不久,即豁然开朗,感觉找到了跨入中医临床的门径。我曾经多次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办的全国优秀中医人才班、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进行过题为“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一条捷径”的演讲,现身说法,影响颇大。然而,回首中医的现代高等教育,几十年来始终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令人心寒,学校一味给学生灌输大量中西医知识,学生们反而歧路亡羊,不知道选择哪一条路才能够迅速成才,学会看病。“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突破中医教育的瓶颈,其实在于传授好中医临床的方法论。
本书介绍的医案,分为内科、妇科、儿科、老年科、五官科、骨科、皮肤科、肿瘤科等各科疾病。在几十年的中医生涯中,我主要是在门诊部坐堂看病,没有当过住院医师,什么病都要看,挂的是杂病科招牌,自嘲是“万金油医生”。多年前,曾经有一位中医附属医院的教授、主任医师,对跟我坐堂看诊的台湾博士生说:“彭坚不够一个临床医生的资格!因为他没有管过病房,不懂西医,不会开西药,不会搞科研和临床观察,他只是一个坐堂的中医大夫。”言下之意,一个纯粹的坐堂中医,一无是处,是不必负责到底、不能把病人看好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公。我且付之一笑说:“他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很多同行都是这样看待坐堂医生的,这成为我被排斥在中医界‘名医’之外的理由之一。但不妨想一想:中国古代有西医吗?甚至医院都没有,古代中医难道就不看病了?!从张仲景到叶天士,哪个名医不是坐堂医生?我不过是继承了传统中医看诊的模式,这并不影响我对很多疑难疾病进行深入思考和治疗,不影响我在进行各种中西医会诊时提出地道的中医治疗方案,不影响我学习和吸纳西医临床知识。我能够依靠中医的方法治好病,为什么一定要懂西医、开西药、用西医的方法去治病、搞科研、管病房呢?反过来说,西医会要求他们的医生一定要懂中医、开中药,才算是够资格的医生吗?”说这种话的中医主任医师,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学科没有信心,没有扎实的中医根底,不敢也不相信用纯中医的方法可以独立治好病。我虽然是按照纯中医的思路和汤方治病,不开西药,不做西医检查,但始终重视西医的诊断和检查结果,并用以检验自己用中药治病后的疗效。我在理论上十分赞同张锡纯“衷中参西”的学术观点,在书中的每一个医案中,读者都能够看到我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中医以整体思维见长,理法方药各科通用,每个中医师本来就应该是全科医生,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专科、专病。现代中医院按照西医的模式办院,分科太细,局限了中医的视野,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几十年来,正是这种坐堂医生的模式让我眼界大开,历经磨炼,迎接了各种各样疾病的挑战。这次的第一辑医案,至少涉及以上八个专科的疾病。在目前的患者群中,我最多的患者是慢性妇科炎症、不孕症患者,中老年颈椎、腰椎病患者,老年慢性支气管火病患者,儿科病、癌症患者等,近年来,我接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很多,因为我坐堂的门诊部在儿童医院附近。现代社会网络发达,许多久治不愈的患者建立了病友联盟,互通信息,在全国寻找最合适的医生。在网上同我联系较广的是一个妇科慢性炎症患者群,她们经常相约前来就诊,天南海北的都有,一开口就说:“我们是群里介绍来的!”一个是“白塞病病友联盟”,据病友们的调查,全国能够有效诊治这个病的中医为数不多,因此“湘鄂群”的患者纷纷来我这里就诊。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何尝是什么妇科病专家?只因为妇科慢性炎症缺乏有效的西药,中药煎剂则难以坚持长期服用,但我因人而异设计的中药丸剂,方便有效又价廉,所以才有众多患者找来。我又何尝是什么白塞病专家?只因为这个病比较复杂,牵涉到口腔科、眼科、皮肤科、妇科、脾胃病科、脑病科等,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和治疗各科疾病的临床经验,才能够驾驭。这样的中医也许不多,所以,我这盒“万金油”才无意中被白塞病病友们发现,成为了他们倚重的对象。这种不分专科的治疗方法恰恰能够充分发挥中医整体思维、辨证施治的特长,恰恰是传统中医的优势,而不是劣势。一个真正的中医,包括坐堂医生,应该有学科自信,应该努力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遇到各种疑难病,勇于承担责任,不肯随意放弃,认真思索,大胆用药,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疗效,取得患者的广泛信任,在自己周围建立起一个可靠的患者群。
我治病的每一个医案,都选择了一首或几首名方作为汤方的基础,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用药经验,进行适当地加减化裁,常常温凉并用,攻补兼施。治疗一个患者,常常前后用几首方,很少一方用到底。采用这样的思路,是因为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发展过程属于“复杂科学”,不是简单的还原论方法和线性思维能够全面认识的。在临床中,单纯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很少见,多数情况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需要温凉并用,攻补兼施。由于每个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嗜好、发病季节、其他兼证不同,因此,所选择的固定的方剂,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这就需要医生适当地加减化裁,以期切中肯綮。这样组方,看似杂乱,其实需要高超的技巧,我这种认识,来自于《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即“三分思维”的启迪。乌梅丸就是其中的代表方剂,我在医案中加减运用得很多。许多慢性疾病缠绵难愈,治疗过程很长,往往不是一首汤方可以贯彻始终的,常常要顺应病机的变化而随时更方,最终达到治愈目的。一击中的固然可贵,随证转方更能够显示出医生思维的灵活和智慧。许多慢性病的治疗过程,有时就像作八股文一样,从头到尾,有“起,承,转,合”,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善始善终,完全治愈。这样的记载才比较真实可靠。在一些名老中医的医案辑中,似乎每个病案都是靠一首处方治好的,其中没有曲折,没有反复,没有收尾,看若神奇,殆不可信。
我在临床看病,丸剂使用得最多,大致占我所开处方的七八成,多年如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医用药治病,历来有丸、散、膏、丹、汤等传统剂型,但几十年来,由于不准中医师为每个患者量体裁衣、设计药丸,只准开汤剂,用成药,以致现今全国大部分中医只会开汤剂,不会设计药丸。然而,“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我考虑到自己接诊的患者以慢性病居多,宜缓图不宜峻攻,故在十多年前就“冒天下之大不韪”,遇到各种慢性病,先开汤剂,一旦有效,就改做丸剂缓图。丸剂制作简单,服用方便,容易携带,价格低廉,深受患者欢迎。散剂粘喉咙,胶囊容量小,都不如丸剂好。近年来,限制中医的政策有所宽松,首先是膏方在全国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效益,如果能够进一步让每一个中医都掌握设计药丸的技巧,大力恢复丸剂在临床的运用,相信能够锦上添花,为中医治病恢复一种曾经被取消的传统手段,开拓一条更为广阔的途径。2014年9月,我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优秀临床人才班讲课的前夕,从湖南刘绪银教授那里得知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做药丸政策放宽的消息,第二天马上在讲课时予以传达,并着重介绍了自己十多年来用丸剂治病的体会,号召大家都来学会设计、运用丸药,由于听课者都是全国各地中医院所的骨干医生,我的发言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丸剂有望在全国中医界普遍推广,改变汤剂一统天下的局面。可惜国内制作药丸的小型设备落后,会手工制作的老药工稀缺,这需要进一步从政策上扶持解决。
药物的剂量是每一个临床医生都很重视的问题。由于现在对中药的需求量增大,绝大部分中药是人工栽培的,药材的有效成分比古代含量低是客观事实,用药的剂量比古代稍微高一点情有可原。我所用的汤方,大部分仍然是遵循药典规定的常规剂量,只有一些特殊病的特殊药,剂量可能超出常规。例如:用葛根汤治疗颈椎病,葛根至少要60g才能够起到增加颈动脉血流量、治疗颈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的作用。古方补阳还五汤、散偏汤、四神煎、四妙勇安汤等汤方中,都有一味或几味剂量偏大的药物,所谓“不传之秘在剂量”,这是创方者经过多年摸索才积累的心得与结晶,值得重视,不要轻易减量。倘若个别患者服后不适,可以添加一两种药物进行调节。如大剂量黄芪服后胸满气滞,可以加陈皮理气;大剂量玄参、熟地黄服后腹泻,可以加神曲帮助消化。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经方中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g多,这就大大突破了历来药典规定的剂量。我在使用大青龙汤治疗高热时,麻黄一般用18g到24g,在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时,柴胡用到75g到125g,在使用人参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肠胃功能紊乱时,附子用到50g,都没有出现过医疗事故。然而,大剂量用药的前提是:第一,辨证必须精准;第二,必须严格遵守煎服法;第三,中病即止,不必久用;第四,要审慎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特别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心脏、肝肾功能等情况,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中药的毒副作用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老百姓也常说:“是药三分毒”,作为一名临床中医,不能不理性地看待。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所有中药的养生、治病作用,都是中华民族祖先们在数千年中采集和尝试天然食物过程中逐渐发现的,同西药有本质的不同,既不是化学合成药,也不经过动物实验。比较而言,从整体来看,中药比西药毒副作用小得多,基本上是安全的。尽管如此,最早的中药著作《神农本草经》还是把药物的毒性问题放在首位考虑。此书根据药物的作用,将365种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主养生延年;下品有毒,主治病祛邪;中品则介乎两者之间。大部分属于上品的养生保健药物,如人参、黄芪、枸杞子、菊花等,都是可以长期服用的。即使是那个时代所说的“有毒”,也主要是指服后口感不佳或服后有不适的感觉,与现代所指的引起肝肾功能损伤等有很大的差别。况且历代中药学家创造了很多药物炮制加工的方法,以消除原生中药材中的毒性。现今的中药材饮片虽不如古代那样精心炮制,但基本上还是保证了药物的安全性。
有的中药并没有毒,但人们误以为有毒。如虫类药蜈蚣、全蝎、蕲蛇、水蛭、壁虎等,这些虫类咬人,可能导致神经中毒,但以其入药,却是能够治疗大病的异体蛋白。中医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许多疑难杂病、重症危症,光用草木之类药物,不易救治,非得要借助于“虫类搜剔之品”,才能消除血络中的顽疾。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在其著作中对于虫类药有过详细的论述。我在本书中列举了大量使用这些虫类药止痛、止痒、止咳、止喘、止抽搐、止痉挛的医案,还没有发现一例患者出现过严重的毒副作用。
有的中药确实有毒,但对于某些疑难病有特殊疗效,故不应随意放弃,应当设法克服其毒副作用,掌握好用药的剂量,严格遵循其煎服法。例如马钱子,毒性很大,我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时,除了用炮制过的马钱子之外,还配以蜈蚣、全蝎等善于息风镇静的药物,进一步消除其副作用,剂量又控制在每天不超过0.6g,每次不超过0.3g,用过多例,有的服过多年,没有发现其毒副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损伤。
有的药物含有某种毒性成分,但未见得这种药物就一定有毒,特别是组成方剂之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我们并不清楚,最重要的是,至今尚没有科学手段可以弄清楚,因此,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例如朱砂含汞,雄黄含砷,国际上禁止服用这两味药,但最有名的中成药安宫牛黄丸,却含有这两种药,用之醒脑开窍,救治昏迷的患者。且不说台湾地区记者刘海若因为车祸昏迷,服安宫牛黄丸之后苏醒,我在书中也记载了一例乙型脑炎患者,服用了一百余天安宫牛黄丸,苏醒后,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也没有查到砷、汞在体内沉积的现象。类似于朱砂、雄黄这种情况的中草药还很多,又如:根据国外的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食品,可以导致肾衰竭,所以国内马上禁止使用马兜铃和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所有中药。我在书中特意列入了一例用青木香即马兜铃根为主的“验方三剂四煎汤”治疗哮喘取得奇效的医案,说明只要不长期、大量使用马兜铃,就不会中毒。我们不能一旦发现某种中草药中含有某种有毒的单一成分,就禁止使用,甚至连同含有这种药物的中成药也要下架,根本不考虑中草药多数是复合成分,根本不考虑方剂中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根本不考虑复合药物在体内代谢的过程,根本不考虑这种药物使用的历史沿革和当代中医使用的临床经验。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将来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中药材、中成药被无理地淘汰。这样做,貌似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其实剥夺了许多患者被治疗的权利。很多西药都有毒副作用,但西医并不因为某种药物有毒,就简单地禁止使用,而是详细地标出,让医生和患者心中有数,慎重选择。在中药的管理和监督方面,我们应该向西医学习。
目前产生中药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开方者不懂得辨证用药,包括中医临床医生,一旦药性相反,则必然产生毒副作用。某医科大学教授曾发表论文说,经过他们在全国16家大型医院进行的统计调查发现,中药对肝损伤的毒副作用并不比西药小。我认为这可能是事实。首先,因为西医擅长的是手术治疗,很多内科、妇科、老年性疾病,要么无药可治,要么西药毒副作用大,致使大量西医院的医生转而开中成药给患者服用。能够主动用中成药这是好事,但用中成药也必须辨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是中医用药最基本的法则,许多西医完全不懂得分辨中医所说的寒热虚实,只能按图索骥,对着说明书,照病开中成药,这必然导致毒副作用,与其说是中药的毒副作用,倒不如说是西医不懂得辨证用中药导致的毒副作用。其次,全国有相当多的中医院给住院患者开出的中药,都是科主任或本科学术权威提供的协定处方,多数是辨病而不是辨证,至少不是精确辨证,协定处方不准随机加减,经治医生只能照开不误。虽然使用这种协定处方的治疗效果,便于用统计学处理,便于发表科研文章,但不能充分体现中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的优势,不能达到最佳疗效,而那些在有效统计数字之外的无效患者,因为辨证错误,服用后必然产生毒副作用。近年来,“火神派”医家盛行全国,影响很大,如果是真正的阳虚,用附子、干姜、细辛并没有错,只是用大剂量时,要严格遵守煎服法。然而,很多辨证不属于阳虚的疾病,也用温阳的药物长期治疗,必然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我在广东、上海,都看到过不少因为滥用附子、吴茱萸、川椒等热药导致水肿、疮疡、全身溃烂的患者。有的是剂量过大,煎服不得法,有的完全不属于阳虚,却用杜撰的“扶阳”理论来用药,根本违背了《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重要原则。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严格按照药典的规定所制作的饮片和中成药,如果长期服用,则可能导致肝损伤,希望这一点能引起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中药厂的重视。其中,典型的例子是何首乌,这是一味滋肾养阴、延年益寿的重要中药材,但生首乌可能导致肝损伤,国外已经有研究和报道,传统的炮制方法强调生何首乌必须“九蒸九晒”,变成熟何首乌,方可做成药丸,或长期服用。在《本草纲目》何首乌这味药后面的附方“七宝美髯丹”“何首乌丸”等著名的养生方中,有十分详细的炮制何首乌的方法。现代药典对于何首乌的加工也有明确规定。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炮制何首乌,不能因为服用了加工炮制不合格的生何首乌导致肝损伤,就认为制何首乌也有毒!
以上,我就自己的成才之路、临床思维方法,以及遣方用药治病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析,希望搭建一座引桥,引领读者进入下一个环节的阅读。汤方实战的全部细节,将通过正文中的各种医案,为读者具体展示出来,这就是本篇导读要达到的目的。
人生苦短,一个人倘若能够一辈子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扎扎实实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我从事临床几十年,跟我坐堂的学生前后上百人,但写病历、开处方、总结病案等,都事必躬亲,不敢假手他人,以免出错。我的硕士研究生吴娅娜副教授、从事临床的儿子彭坷平、儿媳田桂湘主治医师,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但书中的各种疏漏、错误,仍然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中西医同行们批评指正。
与我亦师亦友的著名作家蒋子丹,多年来始终关注中医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特地为本书撰写了一篇文章“老师累了”,其以细腻的笔调、朴实的文字,真实地勾勒出了我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令我非常感动。我不过是沧海一粟,从蒋老师的这篇特写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一辈中医人的担当、奋进、忧患与疲惫。她虽然是写我,然而笔触所向,是我身后这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这篇佳作已经在《长江文艺》2016年第6期刊登。
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与我交往多年,情同父子。2007年12月4日,在收到拙著《我是铁杆中医》一书后的第三天,即致函于我:“看了书名,为之一振,展读导论,新意扑面,深得吾心,佳作也,可喜可贺!”信的结尾说:“我不喜欢好讲空话、不做实事的人,我乐意与务实的人交朋友,您就是一位。希今后多多联系交流,互勉共进!”听闻2014年将出版拙著增订本,他用大红烫金纸写了一首藏头诗:“彭坚教授颂”,予以勉励,并嘱咐要印成彩页放在增订本的前面。我们多次书信来往,电话交流,逢年过节,我都要收到他精心制作的贺卡。去年朱老问我:“你还有什么写作计划没有?如果有,早一点把提纲告诉我,趁我还在,给你写个序,留几个字。”我当然求之不得。但当时他已经在为《朱良春全集》的出版忙碌,年且百岁,却不顾老之已至,仍然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焚膏继晷,兀兀以求。我不忍心开口,总是想:再等等,等一等,等他忙完了自己的大事,我再去叨扰。未曾料到,老人家突然发病,驾鹤西去,天人永隔,令我痛心疾首,抱憾终生!
谨以此书祭奠这位当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感恩他对我犹如慈父般的关爱,并献给其他所有已故和健在的国医大师及中医前辈们,以表达我辈中医后来人将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医临床之路,不断继承、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彭 坚
2016年于长沙一心花苑
文摘
大青龙汤治疗外感头痛
高某,男,19岁,2011年4月25日初诊。患者头痛欲裂,全身肌肉酸痛,怕冷,始终未出大汗,体温39~40℃,已经连续3天住院治疗,体温降不下来,仍在“发热待查”,医院要求患者做骨髓穿刺,家长不同意,然后来门诊看病。察之眼睛发红,烦躁,口渴,咽喉不红,不痛,舌淡红,脉浮紧、滑数。
处方:麻黄18g,桂枝6g,杏仁10g,炙甘草10g,石膏50g,生姜10g,红枣10g,苍术10g。1剂。
水9碗,先煎麻黄15分钟,边煎边去掉浮在药罐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药,煎半小时左右,煎至3碗水。先喝1碗,盖被子取汗,汗出热退,则停服。汗出不多,仍发热者,2小时后,继续服第2碗。再不出汗,则2小时后,继续服第3碗。汗出太多,则喝冷水1杯止汗。
患者服第1碗药后,持续出汗半小时,热退,头痛、身痛减轻,4小时后,又开始发热,38.2℃,继续服第2碗,微微出汗,热退。第2天痊愈。
? 用方思路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38条,原文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本案所有证候表现都符合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在重感冒、流感患者中非常普遍。患者除了头痛剧烈之外,还伴有发热,且经常达到39℃以上。但只要属于初起,身上热,不出汗,摸上去干干的,或者出汗不多,脉浮数、浮紧、滑数,没有咽喉剧烈疼痛,都可以用此方。兼有身体肌肉酸痛者,可加苍术10g。此方我在临床用得很多,方中麻黄成人必须用到18g,3岁左右的小孩,可用12g,只要煎煮得法,不但没有副作用,而且往往一剂未尽,就热退身凉。本方煎煮法,一概遵照《伤寒论》大青龙汤方后的介绍,不可违背,否则无效。
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病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和众多有效的方剂。我把头痛归纳在新的六经辨证之下,按照方证病机对应的原则进行治疗,效果很好。
太阳病属于表证、热证。头痛若表虚者,必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后头痛项背强 ,用桂枝加葛根汤。若表实者,必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后头痛用葛根汤。
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头痛若表虚者,恶风寒、脉缓弱,用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厥冷,因血行不畅、阳气不能通达者,用当归四逆汤。若表实者,恶风寒、反发热、脉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阳明病属于里证、热证。若阳明腑实头痛,则口渴、大便秘结、脉沉实,用承气汤;若阳明经证头痛,则汗多、口大渴等,用白虎汤;若后头痛,用葛根芩连汤。若阴虚有热头痛,则心烦不眠,用酸枣仁汤。
太阴病属于里证、寒证。头痛若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若再痛经,或痛久体虚,用温经汤;四肢厥逆,用四逆汤。
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证。头痛一般偏于头部两侧,可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偏实热者,用大柴胡汤;偏虚寒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厥阴病属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头痛可用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等。外治法则有头风摩散,用之治疗阵发性头痛。
疼痛属于虚证者,一般是隐隐而痛;属于实证者,一般是胀痛、剧痛;属于痰湿者,一般是晕痛、昏痛;属于血瘀者,一般是刺痛。这个规律,也基本适合于其他疼痛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方证对应临床思路,不仅是辨治外感热病的总纲领,也是辨治所有疾病的总纲领、总原则。太阳病头痛,即使不发热,只要有怕冷、身热,不出汗,脉浮紧,烦躁或紧张等症状,仍然可以用大青龙汤。胡希恕、刘渡舟等先生的医案中,都有类似治疗病例。
当然,经方并不能通治所有的头痛证,后世也创制了许多卓越的方剂,应当根据病情合理地选择使用。
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头痛
宋某,女,43岁,2011年3月14日就诊。自诉后脑勺部、头部两侧疼痛多年,西医排除颈椎压迫、高血压病,按照神经性头痛治疗2年无效。发作严重时恶心欲呕,全身发冷、发热。患者头痛自2002年开始发作,近10年中每月即大发作几次,平时头晕,两太阳穴及后头部隐痛,须按压方舒,月经及白带正常,舌质淡红,薄白苔,脉沉细。现在已经发作2天。
处方:柴胡18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桂枝10g,白芍30g,葛根50g,川芎10g,天麻10g,生姜10g,红枣10g。7剂。
3月21日二诊:患者头痛显著减轻,方已对证,原方加减做丸剂巩固疗效:桂枝30g,白芍60g,葛根90g,半夏30g,川芎60g,全蝎60g,天麻30g,白参30g,土鳖虫30g,白芷60g,蜈蚣50g,细辛15g,黄芩30g,柴胡30g。1剂,为蜜丸,每次9g,每天2次。连服2剂药丸,随访半年多再未发作。
? 用方思路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阳病的正方。原文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原文中列举了四大主证,七大或然证,为后世医生采用“方证对应”的临床思路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本案从发作时忽冷忽热、恶心欲呕、痛在两侧来看,显然属于少阳病、小柴胡证;从后头痛和按之则舒,以及脉舌来看,兼见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证,故将两方合用,再加川芎活血止痛、天麻祛风定晕,一诊即获效。但病程近10年,“久病入络”,故二诊加虫类药搜剔顽邪,防止复发。
吴茱萸汤合温经汤、桂枝茯苓丸治疗头痛吐涎沫
刘某,男,65岁,2009年8月12日就诊。患者头痛、头晕、吐涎沫3天。自诉头痛已经20余年,因受寒而起,每遇天气寒冷时发作,发作时巅顶胀痛,口中流清涎,干呕,平时则经常头晕,乏力,头部微热,四肢冰冷,大小便尚可,有脑梗死病史,面色 白,形体清瘦,舌瘦,舌质淡、偏暗,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吴茱萸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参10g,麦冬10g,牡丹皮10g,桂枝10g,桃仁10g,赤芍10g,茯苓15g,川芎10g,当归10g,黄芪30g,蔓荆子10g,细辛3g,生姜10g,大枣10g。7剂。
患者自诉服上药7剂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发作。
? 用方思路
《伤寒论》第378条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中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共4味药,可温胃益气、散寒止呕、止痛。患者头痛、吐涎沫,舌淡,脉弦细,为太阴病头痛,属于里证、寒证、虚证,正是吴茱萸汤所主。如果病情单纯,此方原可胜任。然而患者病程长达20余年,屡次发作,头热、肢冷,面色 白,舌质偏暗,又有脑梗死病史,说明其血行不畅,阳气不能通达全身,证候非常明显,病久已入血络。故用含有吴茱萸汤在内的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温经汤与桂枝茯苓丸是妇科名方,后者长于活血化瘀,用于治疗因血行不畅而导致的子宫肌瘤;前者长于温经散寒、养血益气,用于治疗气虚血亏、血瘀有寒的各种妇科病。只要病机相同,即使是妇科方,也可以用治男子,因为中医是以辨证为主,辨病为次的。
温经汤中本来包含有吴茱萸汤的吴茱萸、生姜、人参3味药在内,再去阿胶的滋腻,加细辛、蔓荆子,专治头痛,加黄芪补气以助血行,全方综合发挥养血益气、活血化瘀、温寒止痛的作用,因此仅服7剂,头痛便不再发作。
酸枣仁汤治疗头痛失眠
周某,女,42岁,2010年9月25日就诊。患者头痛,昏胀,头部“不清醒”,睡眠不好,梦多,月经量少,大便偏干,已经持续了半年,面色憔悴,舌红无苔,脉弦细数。
处方:川芎30g,知母10g,酸枣仁30g,炙甘草10g,茯神30g,香附10g,白蒺藜30g,首乌藤30g,丹参15g,合欢皮10g,生地黄30g。7剂。
10月3日二诊:上方效果显著,连续7天睡眠安稳,头部也轻松许多,面色与精神状态都有改善。原方不变,加柏子仁、灵芝,做成蜜丸善后。
? 用方思路
《金匮要略》原文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方中共5味药,以酸枣仁补虚敛神安眠,知母清热滋阴,茯苓安神定悸,川芎解郁活血,炙甘草缓急和中。本案为阳明病头痛,属于里证、热证、阴虚证。由于长期睡眠不好,患者往往精力不支,面容憔悴,头痛头晕,烦躁易怒。凡见到头痛与失眠同时存在,而又脉偏沉细数,大便偏干,舌象偏红的,即属于“虚烦不得眠”,不宜用苦寒清热、介类潜阳之品,当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此方切中肯綮。原文虽然无一字提及头痛,但川芎一味,明显为头痛所设,而失眠与头痛的内在关系,也一目了然。以我的经验,川芎可以重用至30克,茯苓可以改为茯神,再配香附,后世名方“交感丸”,安神效果更好,再加生地黄,配合原方中的知母,以增强滋阴的作用,白蒺藜、首乌藤、丹参、合欢皮,均属轻灵镇静安神之品,对于治疗头痛、失眠均有效果,白蒺藜、合欢皮、香附又有疏肝解郁的作用,与本方搭配非常得当。
真武汤合吴茱萸汤、潜阳丹治疗头部冷痛:血管性头痛
周某,男,67岁,退休教师,1997年7月26日初诊。患者身体素好,但多年来经常头部冷痛,终年不能脱帽,即使大热天仍然如此,起因于10余年前冬天,外出淋雨所致。经过很多次检查,3年前确诊为血管性头痛。患者自诉头部疼痛剧烈,发冷发紧,得热稍舒,口不渴,大便干结,每剧痛时,即头部大量出冷汗,血压升高,眼珠发红,持续半小时左右,头痛消失,眼珠红色消退,血压也恢复正常。察其面色 白,舌胖淡,苔白腻,脉浮紧,时值夏天,仍然头戴绒帽,脱帽以后,触摸其头部,冷汗黏手。
此为阳虚寒凝,当温阳散寒,处以真武汤合吴茱萸汤、潜阳丹加减:附片10g,白术10g,茯苓10g,白芍10g,生姜10g,吴茱萸15g,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10g,麻黄5g,细辛5g,白芥子10g,地龙30g,龟甲15g,砂仁20g,红糖30g(同煎)。5剂。
8月5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疼痛完全缓解,精神好转。仍用原方5剂,吴茱萸改为5g,每剂加雪莲花1朵,制成蜜丸,每服10g,每日2次,早晚各1次。服完1剂,大约两个半月之后,疼痛不再,至今未发,冬天也无须戴帽。
? 用方思路
本案头痛,当属太阴病里证、寒证、虚证,有阳气虚寒、虚阳上浮、寒湿凝聚三种病机,故一诊选用真武汤合吴茱萸汤、潜阳丹三方合方。
吴茱萸汤是治疗属于里证、寒证、虚证头部冷痛的专方。真武汤则出自《伤寒论》第82条,原文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原方共5味药,附子辛热温肾,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淡渗利湿,生姜散寒祛湿,芍药敛阴和营,所适合的病机是阳虚有寒湿。两方相合,治疗阳虚有寒有湿的头痛,效果倍增。
由于患者正在发病,疼痛剧烈,因而吴茱萸用量超过常量,加红糖同煎,是出自蒲辅周先生的经验,可以减缓大量用吴茱萸带来的温燥之弊;再加麻黄、细辛、白芥子,以通阳、温寒、化痰,增强止痛的作用,其中暗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患者又见舌苔白腻、脉浮紧、额上冷汗,这是另外一种病机,为阴邪内盛、逼阳上浮所致,原方不能完全解决,故加砂仁温阳化湿,龟甲、地龙潜阳,这是合用了郑钦安先生的潜阳丹。
张仲景治疗各种阳虚、寒湿的方剂,都以温阳、通阳、渗利为法,几乎没有芳化和潜镇。叶天士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首创芳香化湿之法,连对叶天士十分挑剔的徐灵胎都评价说:“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但叶天士的芳香化湿,是针对湿热交缠而设的。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则针对寒湿内盛、逼阳上浮的病机,创制了一首“潜阳丹”,药仅4味:附子24g,温阳;龟甲6g,潜阳;甘草15g,和中;砂仁用至30g,其辛温芳香之性,既可入脾,温化寒湿,又可入肾,纳气归元。如此病机阐释,如此组方思维,无疑是对仲景学说的一大贡献。因为患者脉浮紧、舌苔白腻、额上冷汗,病机与寒湿内盛、逼阳上浮相符,所以我合用了潜阳丹,并加地龙一味,取其咸寒润下,既可监制全方,不使其过于辛热,又有降压通便的作用,防止变生他证。
二诊加雪莲花,是考虑到病根是因感受寒湿而起。长期不愈,又导致阳气受损,而雪莲花祛寒湿、温阳气,能与全方融为一体。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