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308.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HK$
61.6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HK$
107.8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HK$
41.8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HK$
97.9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HK$
43.8
|
編輯推薦: |
☆ 纪实性与文学性兼具,忠实于历史又善于构造情节。用文学笔触、生动细节,描述工农红军扣人心弦、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
☆ 直面长征中中共和红军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对一、四方面军分裂、西路军远征河西等,书中都有详细描述。不仅尊重历史细节,更有仰观俯察的公正评价。
☆ 作者历时三年、行程万里,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进行了寻访。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揭示历史真貌。
|
內容簡介: |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是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年代。红军将士以奋斗、艰辛,以致生命,创造了那段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历史。全书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为背景,以文学笔触,生动细节,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扣人心弦且、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作者历时三年、行程万里,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进行了寻访,又参阅大量回忆文章、地方史志,以及各类研究著作,写出这部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的作品。作品既忠实于历史,又善于构造情节,同时敢于直面长征中的矛盾和斗争,不仅尊重历史细节,更有仰观俯察的公正评价。
|
關於作者: |
李升泉,1956年生于四川开江县。1976年入伍,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少将军衔。现任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学时代开始创作,已出版著作《萧索时代的激情壮怀》《那场悲壮已经过去》《年轻的激情》《思考的快乐》《思想的言说》等,在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百余万字。
李茂林,1946年生于陕北子长县,其父为陕北老红军战士。1963年入伍,1970年代开始写作,后为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员。主要从事影视创作,电影作品有《路漫漫》《祁连山的回声》,电视作品有《三军大会师》《长征,生命的歌》等。
|
目錄:
|
序............ 刘亚洲001
引 言................ 001
第一章莫斯科回来的年轻人,走上中共政治舞台 005
第二章风风雨雨中,诞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016
第三章两个日耳曼人,在中国导演同一场战争 032
第四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除了走已别无选择 042
第五章长征艰难出发,马背载走了一个共和国 058
第六章三道封锁线顺利通过,红军领袖陷入困惑 071
第七章红军浴血战湘江,损兵过半破天堑 080
第八章危境中毛泽东力主红军改道,历史也在改道 091
第九章遵义会议揭开新页,红军命运由此转折 106
第十章红军四渡赤水,伟人的智慧写进碧水清波 120
第十一章共和国本土完全陷落,血火中有无尽悲歌 142
第十二章进军滇东难以立足,渡金沙江再寻出路 152
第十三章危难中彝海结盟,佳话背后也有隐情 164
第十四章抢渡大渡河,石开达的命运不属于红军 174
第十五章一、四方面军会师,大雪山下不再宁静 184
第十六章松潘久攻不克,寻求生存时也有人寻求权力 199
第十七章北上道路现出曙光,右路红军走出草地 208
第十八章1935年9月9日,毛泽东度过最黑暗的一天 225
第十九章红军打下腊子口,万里征途终于柳暗花明 247
第二十章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 259
第二十一章陕北肃反苏区陷入险境,北上中央挽救危局 270
第二十二章张国焘自立中央,南下蓝图转眼成为泡影 282
第二十三章红二、六军团,艰苦危难中踏上漫漫征程 294
第二十四章张国焘久困康藏,不得已同二方面军北上 308
第二十五章踏进甘南又起纷争,大会师只是一场象征 320
第二十六章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结束了马背上的共和国 333
红军长征大事记........ 346
后 记 351
|
內容試閱:
|
序
《马背上的共和国》这部书,主要是写成立于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段历史。
这个共和国是在中国的一个南方小城瑞金(曾改名瑞京),由毛泽东宣布成立的。这个共和国的成立表明,在中华民族面临存亡续绝的危难中,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具有着何等壮阔的胸怀、何等恢弘的气魄和磐石之坚的信仰!
共和国在艰难困厄中仅存在了两千多天。但出现过的就不会泯灭。这个共和国的理想和追求、原则和精神深深地种在了中国的土地上,也深深地种在了绵延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十八年后,也是由毛泽东在中国的古都北京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可以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的预演!
一位西方学者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古人也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八十多年前的那支军队那个政权,地域不广,力量弱小,被强大的对手围追堵截,在马背上流浪,在血泊中挣扎,但他们始终坚信共产党人的事业是正义的,从来没有怀疑将来的世界是我们的,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八十年后的今天,天地翻覆,人间改换。但我们所从事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事业,是先辈的遗愿,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伟业。我们前行的路上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困惑,甚至有歧路,此时,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历史,去重温历史,从历史中领悟大道,寻找正道。
贯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段历史的最重大的事件是长征。即使是同样写长征,不同人的笔下会呈现不同品质。而我更看重的,就是这部书的品质:纪实性与文学性兼具,忠实于历史又善于构造情节,栩栩如生,大开大阖,扣人心弦,展卷开读令人无法释手。这部著作还有一个特点,即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揭露长征中党和军队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与此前某些长征史书对此讳莫如深形成对比。其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盖世伟业、惊世奇功,越是充满凶险与挫折,也因此越发动魄惊心,更何况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命运的长征?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东西,不能只有小情怀,更需要贯通历史的大视野、观照家国的胸怀和器局。关于一、四方面军分裂、关于西路军远征河西,等等,升泉同志这部书都有详细描述,不仅仅是尊重历史细节,而且更有仰观俯察的公正评价。这是需要大史识、大功力的,非常难得。
读升泉同志所著的这部书,我还想起金一南教授所著《苦难辉煌》。两位作者都来自国防大学,两部书也有同样的品格,有同样的意义。历史是什么?历史的实质是一种共同记忆,是民族、国家与政党的政统、道统与血脉。灭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不仅枪杆子可以做到,笔杆子也可以做到,就是把其历史进行重写,进行颠覆。所以,始终存在一个关于历史的话语权之争。不可否认,现在的确有人打着重写近现代史的名义,包着学术研究外衣,干着刨祖坟的事。在他们笔下,长征中毛泽东的地位,靠的是排挤、打压与暗算;共产党的胜利,靠的是阴谋、利用与裹挟。如任这种偏见流播,后果不堪设想。在这个时候,《马背上的共和国》一书,与《苦难辉煌》一样,在历史问题上寻找根脉、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弥足珍贵,必将有利于凝聚更多共识,汇聚更大能量,更好地推进党和军队的事业。
升泉同志非常勤奋刻苦,笔耕涉猎甚广,加上识见通达,文、史、哲的功底都极厚实,每有作品问世,皆格调不凡,希望能不断读到他的新作佳构。
刘亚洲
9月9日,似乎是个不祥的日子,秋收起义失败,同张国焘的分裂或者叫作巴西脱险,还有毛泽东的逝世,都在这一天。
9日一早,张国焘的回电到了:
张国焘电报上所说各条,都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从眼前的形势和战术上考虑,南下也是能说服人的。陈昌浩看了电报,沉思了一会,对徐向前说:我看张主席的分析是对的,目前的敌我形势,还是南下为好。
陈昌浩在此之前是一直支持中央北上方针的,这时突然态度变了。这既有张国焘电报的作用,也有情知左路军不会来,不愿脱离四方面军大队的考虑。徐向前长期任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当然不想让四方面军分开,便也表示同意南下。
陈昌浩立即带上电报,去向中央汇报。
不一会儿,陈昌浩回来了,情绪很不好,说是受到了中央的批评。
陈昌浩坐着生了一会儿闷气,突然想起今天要去三十军开会,便同徐向前一起去三十军。
三十军前几天请总政治部的宣传队去演出,定于这天去,宣传部长刘志坚正在集合人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的妻子李伯钊是红军中闻名的文艺工作者,她跳的苏联水兵舞很受欢迎。在一、四方面军会师晚会上,李伯钊被台下一次又一次的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的喊声弄得简直下不来台。这时她也要随宣传队去三十军。杨尚昆知道,毛泽东说过再等两天,张国焘不来我们就走。也许,李伯钊这一去,他们夫妻就要一南一北地分开了。当时战事频繁,形势变化不定,分开之后,能否再相见是谁也无法预料的。但杨尚昆更不能让李伯钊不去三十军,因为这样会引起别人的怀疑,那将会影响大事。
杨尚昆站在门口,只好看着李伯钊他们在刘志坚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走了。
中央这边,在陈昌浩走后,立即又给张国焘发报。事已至此,中央的电报态度明确,也比较强硬:陈谈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是不适宜的。中央现恳切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要使红军陷于空前未有之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在东出不利时,可以西渡黄河占领甘、青交通新地区,再行向东发展。
中央的电报坚持了北上方针,但是在向东还是向西的问题上作了让步。原来张国焘要求向洮河西部北上,中央不同意,现在张国焘干脆要南下,毛泽东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北上,西出也行!
电报发出以后,毛泽东心里仍非常焦虑,他在思考着张国焘会对中央的这份电报作何反映,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天下午,毛泽东正在一边想事,一边踱步。突然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上了小楼。这些日子,毛泽东焦思苦虑,神情疲惫,眼眶布满红丝,头发也显得越来越长了。
彭德怀上了小楼,毛泽东向他点了下头,算是招呼,仍没停止踱步。
彭德怀平江起义后,到了中央苏区,后来以平江起义部队为基干,发展为红三军团,成为中共苏区的主力部队之一。
从五次反围剿直到长征以来,三军团打得很苦,部队减员也大。会理会议上彭德怀受到过毛泽东的批评。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曾请彭德怀吃饭,派他的秘书黄超送给彭德怀三百块大洋及粮食、牛肉,还说要拨部队给他。后来被彭德怀顶了回去。
彭德怀在楼门口站住,叫住没停步的毛泽东,说:情况好像有点不对。
你听到什么啦?毛泽东的思考中断了,他对彭德怀的话重视起来,又指指一条粗糙的木凳,请彭德怀坐下。
我上午到前总去,陈昌浩的态度也变了,给我说川康如何好、如何好,看样子他要南下。
陈昌浩上午送电报来时,已表示同意南下。陈昌浩态度的改变,毛泽东已经知道了。
徐向前怎么说?毛泽东问。
徐向前心事重重的样子,没做声。
看来陈昌浩是要跟张国焘走的。毛泽东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彭德怀担心地问:中央同前总住在一起,他们要裹胁中央南下怎么办?
陈昌浩还不至于这样吧。毛泽东沉思着说。
他们人多,为了预防万一,我们是不是扣他们几个人?
毛泽东脸一沉,立刻说:不可!断乎不可!
我是想万一中央被
毛泽东打断彭德怀说:不管南下还是北上,我们还都是红军嘛。现在分开,以后还会走到一起,断断不可把事情弄到敌对程度。
彭德怀不再做声。正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上楼来,毛泽东和彭德怀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朝向门口。
叶剑英气喘吁吁地大步跨进门,叫了一声:主席。
毛泽东迎上去:剑英,有事?
叶剑英拿出一份电报交给毛泽东,说:主席你看这个,是刚刚收到的。
原来就在刚才,前敌指挥部收到一份张国焘的电报。陈昌浩、徐向前到三十军去了没有回来,叶剑英是参谋长,机要参谋找不到徐、陈,便把电报给了叶剑英。叶剑英一看内容,吃了一惊,趁陈昌浩、徐向前不在,便直接送毛泽东这里来了。
近年来,关于张国焘的这封电报说法较多。先是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封电报?张国焘在他的《我的回忆》一书里矢口否认;李德在他的《中国纪事》里也说他没有看到这封电报,并说他后来曾同博古谈起这件事,博古对李德说他也没见过电报;徐向前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也没提到有这样一封电报。张国焘是主要当事人,平心而论他的回忆中情绪化的立论十分明显,不足为据;李德的书是20世纪70年代初反华特别是反毛泽东的产物,况且博古早已作古,是否给李德说过没见到电报的话,实在难以佐证,不足为信史;至于徐向前的回忆《历史的回顾》中确实没提电报的事。
彭德怀、聂荣臻、杨尚昆等都提到电报的事。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密电问题最早是1937年2月27日凯丰在《党中央与国焘路线分歧在哪里》的文章里提到的。但没有说明内容,原话是:当中央发觉国焘私自给徐、陈南下密电时,曾经详述南下的不利,并劝其仍率队北上。1937年2月离分裂事件发生不久,况张国焘当时已在延安,当为可信。但从这句话的意思看,似乎密电仅仅是要徐、陈南下,没有提到有企图危害中央的内容。
更主要的是找不到这份电报原文,所以众说纷纭。
密电问题至今仍是中共党史上一个待解的迷。
电报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因没有原电,无从查证。对这份电报回忆较全的是吕黎平。吕当时是前总作战科副科长,他回忆说,当时他看过电报内容,电文是:日电悉。余经长期考虑,目前北进时机不成熟,在川康边境建立根据地最为适宜,俟革命高潮时再向东北方向发展,望劝毛、周、张放弃毛儿盖方案,同右路军回头南下。如果他们不听劝告,应监视其行动,若坚持北进,则应开展党内斗争,彻底解决之。很显然,这段内容有很大的回忆成分。历来引用的内容都是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这一句。可以断定,不管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句是电报中最足以证明张国焘企图武力危害中央的内容。但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武力危害中央,也可以理解为从组织上改组中央。1937年3月31日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中也只是说:他甚至走到以军队来威逼中央,依靠军队的力量,要求改组中央。但不管是哪种企图,中央面临危险,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红大的学员正行走在一座小山坡上,几骑马奔跑过来。李特远远地喊:停止前进!停止前进!当时除军以上的干部外,其他人都不知道中央同张国焘的争论和斗争。红大的学员还都认为是去打粮,这时见李特教育长(李当时兼任红大教育长)追来不让前进,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李特等跑近了,骑在马上对队伍喊:四方面军的同志不要走了!毛泽东、周恩来他们北上逃跑,投降帝国主义!
红军的军事顾问李德也在队伍里。遵义会议后,他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闲来无事,便整天同博古玩扑克打发日子。红大成立后,他当了一名教官,偶尔给红大学生讲讲军事课。中央同张国焘的争论他是知道的,他不想介入争论中去,但他同意北上,因为他被剥夺权力后急于北上以便与王明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遵义会议后的这段时间,中央的情况使他感到毛泽东已成为中国党的无可争议的领袖。
他这时已能听懂简单的中国话,见李特大声地叫喊毛泽东周恩来什么,从李特的表情和口气里,他知道李特在骂毛泽东和周恩来。一种日耳曼民族对领袖和权威的本能的服从与崇拜,使他十分气愤。他个子高大,走上去一把将李特从马上拉了下来。
李特一见这个丢了中央苏区的德国佬把他拉下马来,十分恼怒,对着李德破口大骂。李德不会说中国话,便用俄国话骂李特。骂了一阵,李特才感到不对,李德听不懂他的中国话,而他能听懂俄国话,于是便也用俄语对骂。
吵嚷声惊动了离此不远的毛泽东。毛泽东拄着一根拐棍向这边走来,全副武装的警卫员紧随其后,彭德怀等也紧紧跟着。
走近红大队伍时,毛泽东对着混乱的人群大声说:四方面军的同志们,你们愿北上的跟着走,愿回去可以回去嘛。不过,我相信你们将来还会回来的。
见毛泽东来了,李德和李特停止了争吵,李特对毛泽东说:总司令没有命令,你们为什么走啊?
毛泽东探头看了看,见是李特,便说:是李参谋长啊,这次北上,是政治局决定的。
李特还要讲话,但个子低,在人丛中看不见,十分急躁。李德以为他会对毛泽东动武,便一把将李特抱住。李德力大如牛,李特动弹不得,急得直喘粗气,一点办法也没有。
毛泽东又说:北上的方针是正确的,希望四方面军的同志认清形势,跟中央北上。如果一时想不通也没关系,我们先走一步,你们什么时候想通了再北进,中央也欢迎。
毛泽东的话,语气平和,入情入理。正准备向回走的四方面军的学员都认真地听着。李特也安静下来,李德这才放开了他。
毛泽东又说:南下川康即使眼前可行,但没有出路,我相信你们至多一年,也会北上的!他又对李特说:李参谋长,请你带个话给国焘和昌浩同志,望以革命大局为重,我们先走了,有何意见,可随时电商。
说完,毛泽东转身朝一方面军大队走去。一边走,一边回头向四方面军的学员挥手,用浓重的湖南腔喊着:同志们,再见!
10日晚,中央行至拉界宿营。毛泽东到了宿营地,疲倦地仰倒在椅子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对张闻天、博古等说道:秋收起义以来,我们经过的困难也不算少,可昨天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毛泽东终于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和政府机关随同一小部分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通过了不久前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同志用鲜血和生命开辟的北上通道。他们,是不是也度过了命运中最黑暗的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