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名家名传典藏书系:陆游传

書城自編碼: 289866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文学家
作者: 朱东润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459450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77页
書度/開本: 128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7.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边界感: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 边界感: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

售價:HK$ 53.9
数理人文(第1辑)
《 数理人文(第1辑) 》

售價:HK$ 107.8
俘虏危机:大英帝国崛起的背面(1600~1850)
《 俘虏危机:大英帝国崛起的背面(1600~1850) 》

售價:HK$ 130.9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

售價:HK$ 65.8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售價:HK$ 79.2
租税转嫁与归宿
《 租税转嫁与归宿 》

售價:HK$ 107.8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售價:HK$ 49.5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
《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 》

售價:HK$ 316.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5.6
《张居正大传》
+

HK$ 52.5
《名家名传典藏书系:张居正传》
+

HK$ 55.1
《张居正大传》
+

HK$ 83.3
《中华好诗词: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集(名家注释点评本)(附赠获》
+

HK$ 208.0
《莎士比亚传(纪念莎翁诞辰450周年;英国文坛著名传记作家、小》
編輯推薦:
朱东润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者
现代传记文学开创者
小李白满腔热血爱国情
名史家妙笔生花绘巨著
全景式再现一代诗杰的风雨人生
內容簡介:
这是一位至今仍活在诗词里的诗人,在雄浑悲怆与柔婉清逸之间浅吟低唱,鲜活无比;这是一位信念坚定、斗志昂扬的志士,在沸腾激越与失望愤慨中情殷意切,呐喊不已。位卑未敢忘忧国,困顿尤怜民之苦。他无惧生死,不怕颠沛,只求山河完整,国定民安。梁启超拍案而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關於作者:
朱东润(1896~1988),原名朱世溱,江苏泰兴人,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是明代福建巡抚、督师抗击荷兰侵略者朱一冯的裔孙。他自幼失怙,受族人资助上学,后留学英国,求学于伦敦西南学院,对西方传记文学有深入的研究。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是复旦人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朱东润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其《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最早的文学批评史专著之一,成为该学科开创时期颇影响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他还先后撰写了《张居正大传》《王守仁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具有重大影响的传记作品。他不仅通过作品描写了一位历史名人的一生,也通过这些人物展现出一段段历史和一个个时代的变迁,因此被称为真正开拓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领域的第一人。
目錄
目录
自序001
第一章 童年001
第二章 青年019
第三章 大风暴的来临037
第四章 隆兴的战事与隆兴的和议057
第五章 入川079
第六章 诗的开始转变093
第七章 生的高潮诗的高潮107
第八章 欢笑声中的涕泪129
第九章 建安和抚州159
第十章 再度起用再度罢免173
第十一章 蛰居山阴的五年205
第十二章 接近韩健胃219
第十三章 坚持到最后的一刻267
內容試閱
生的高潮 诗的高潮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踘分朋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山南行》

乾道八年(1172)三月十七日陆游到达南郑,第一着当然是到宣抚司晋见王炎,早一年王炎已经由知枢密院事进为枢密使,地位更高了。
宣抚司的大堂是静镇堂,迎面一道屏风,上面是唐代画家边鸾的一幅《折枝梨花》,皎洁、皓白,从安静当中透出飞舞的姿态来,陆游看得呆了。四十年后他想起这幅画,曾经提到:

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窣地最相宜。
征西幕府煎茶地,一幅边鸾画折枝。①
在初次会面的当中,没有留下记载来。《宋史陆游传》说他为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这样的议论是可能的,但是也并非陆游独有的见解。早在建炎四年张浚就说过中兴当自关陕始。其实王炎到四川来,逐步的布置都是从这一个主导思想出发的。
当时征西幕府是有一批人才的,从陆游的记载里,我们知道有周元吉、阎才元、章德茂、范西叔、张季长、高大卿。张季长名演,和陆游最好,陆游东归以后,他们之间,还不断地取得联系,直到晚年去世为止。高大卿名子苌,高高的个儿,一捧雪白的胡子,态度非常轩昂,是陆游表叔的女婿,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亲戚的关系。
到达南郑以后,陆游的诗变了,他的气概沉雄、轩昂,每一个字都从纸面上直跳起来。下面是三月的一首: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踘分朋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①

中原已经沦陷了,现在必须收复。从哪一条路线进军呢?辛弃疾主张从山东进军,正同陆游也曾经主张从山东进军一样,他们都还没有看到四川,自己的光阴消磨在东南一隅,目光当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山东接近燕京,这是敌人的心脏,敌人势必不能轻易放弃,兵连祸结,造成僵持的局面,一时不易解决。因此在看到西边的形势以后,陆游正同王炎和王炎幕府中人一样,主张从关中进军。他们已经看到胜利的憧憬。四月中高子长道中有诗,陆游和他两首,中间曾说:梁州四月晚莺啼,共忆扁舟罨画溪。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
王炎部下的将领吴挺,是吴璘的儿子,官为都统制。宋人南渡以后,西边的军事,主要是依靠大将吴玠,吴玠死后,军权掌握在吴璘手里,现在吴挺出来带兵了。吴挺家里有的是庭园,他邀请幕客们到他家里欢宴。饮酒的中间,女乐出来了,一阵歌舞以后,吴统制和大家举杯,一边吩咐童仆把笔砚捧出来。
参谋,吴挺和高子长说,就在这里题诗吧。
还是太尉请先。子长提到吴挺的荣衔说。
经过一阵谦让以后,大家题诗了。陆游一边喝酒,一边撩起右袖。他的草书本来是当时的一把名手,他饱蘸着墨汁题道:

参谋健笔落纵横,太尉清樽赏快晴。
文雅风流虽可爱,关中遗虏要人平。

吴挺是一位将门之子,但是和文士们却合得来,礼贤下士,遇到小官贱吏,不敢怠忽。可是在执行纪律的当中,非常严肃,从来没有丝毫的宽贷,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威信。本来在吴璘执掌军权以后,吴玠的后人,相对受到一些冷淡。陆游看到吴挺对于军事关心不够,曾经向王炎建议,把吴玠儿子吴拱提拔起来代替吴挺。
吴拱?王炎沉吟了一会才说,胆怯,同时又寡谋,遇敌必败。
可是在吴挺遇敌的时候,陆游指出,谁能保他不败吗?军权在他这一房太久了,有功以后,又怎样驾驭呢?
王炎终究因为吴挺有才,又是孝宗特别欣赏的人物,没有换他。这次在题诗当中,陆游特别提醒吴挺,要他对于国家的重任好好注意。
南郑的附近,有很多的胜地。陆游公余看到不少的地方。韩信坛和武侯祠他都看过。嶓冢山上有一座嶓冢庙,前面一块大石,中分为二,据说这是汉高祖的试剑石。路到宁强的道上有老君祠,风景特别幽邃。离开南郑之后,追忆当日的情况,他曾说:

西戍梁州鬓未丝,嶓山漾水几题诗。
剑分苍石高皇迹,岩拥朱门老子祠。
烧兔驿亭微雪夜,骑驴栈路早梅时。
登临不用频凄断,未死安知无后期?①

但是陆游的职务,不容许把过多的精力花费在登高吊古的上面。他是诗人,然而他更是宣抚幕中的一员高级干部。他对于国家负有重要的责任。他的踪迹,在南郑和前线中间不断地来往。西边他曾到过仙人原,原上的仙人关,是宋金对峙中的前线,在现在陕西省凤县的西南。仙人原的西边是两当县,陆游也曾到过。凤县向北,他到过黄花驿;宁强东北,他到过金牛驿。南郑的附近,他常到的有西县、定军山、孤云、两角。他到过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广元道上的飞石铺。广元向南的桔柏渡,更是他多次经过的地方。从南郑画一个圆圈,在半径三百里以内,除了正东一面,他都常去过。作为宣抚司的干办公事,他都必得去,他始终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
陆游对于南郑生活的怀念,不断地从他的诗词里涌现出来,最好还是由他自己说一下:

忆昔
忆昔西征日,飞腾尚少年。军书插鸟羽,戍垒候狼烟。渭水秋风夜,岐山晓雪天。金鞿驰叱拨,绣袂舞婵娟。但恨功名晚,宁知老病缠。虎头空有相,麟阁竟无缘。壮士埋巴峡,孤身卧海壖。安西九千里,孙武十三篇。裘叹苏秦弊,鞭忧祖逖先。何时闻诏下,遣将入幽燕?

怀旧用昔人蜀道诗韵
曩自白帝城,一马独入蜀,昼行多水湄,夜宿必山麓。时闻木客啸,常忧射工毒,蜿蜒蛇两头,踸踔夔一足;岂惟耳目骇,直恐性命促。稍历葭萌西,遂出剑阁北,奴僵不敢诉,马病犹尽力,我亦困人客,一日带屡束。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豆枯狐兔肥,霜早柿栗熟,酒酸压查梨,妓野立土木。主别意益勤,我去疲已极,行行求旅店,借问久乃得。溪声答歌长,灯焰照影独,村深寒更甚,薪尽烧箦竹。须臾风雨至,终夕苦漏屋。於时厌道途,自誓弃微禄。犹几三十年,始谢祝史职。君恩念笃老,内阁使寓直。亦思秋豪报,力惫蓺黍稷。却寻少时书,开卷有惭色。

这两首诗主要还是说道途中的艰苦。实际上陆游是参加了前线的接触的。在宋金双方还保持着和好局面的时候,无论王炎如何主张对外作战,他必然不敢轻开边衅。事实上,他也不应当这样做,因为在双方对峙的局面下,任何部分的冒进,都会遭到包围歼灭的命运,同时也会把其他准备没有完成的地区,放在敌人的射程以内。但是前敌的试探战,永远是不会停下的。至少陆游经历过两次。
一次是在南郑的正面渭水平原上。西北的雪下得早,在夜雪纷纷的当中,陆游跨着洮马,冲过渭水。他在诗中说起:

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
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①

最怀清渭上,冲雪夜掠渡。
封侯细事尔,所冀垂竹素。②

还有一次他曾经参加大散关的作战。他说:

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
山荞畲粟杂沙碜,黑黍黄穈如土色。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①

散关这一次的斗争是比较艰苦的,可是和上次中夜掠渡一样,都没有取得结果。边界上这一类小接触,随时随地都可以出现,在双方没有准备好发动大战以前,照例是不会在史册里面留下什么记载的。
打仗以外,主要的生活是打猎,事实上这是作战的一种训练。这里必须经过侦察、布置、合围、射击。有时也离不开一些惊险的场面,甚至可以造成伤亡。伤亡不是稀奇的事,打猎就是打仗,打仗还能不死人吗?最后的结果,总还有一些作战的收获。南郑的周围,中梁山、嶓冢山、定军山,每一处都留下了陆游和同时幕府中人的马迹。
有一次陆游的确是遇到惊险了。秋风乍起,陆游和同伴们打猎,在马蹄嘚嘚当中,他们把鞭梢一扬,前面已经隐隐地看到沮水。离凤县不远了吧。他们想着。看着时间已经不早,他们也有些倦了,正在下马休息的当中,一阵风起,远远听到虎叫。陆游看看同来的士兵,他们的脸色都变了。这时退是无可退了,陆游挺起手中的长矛,大喊一声,向着前面直冲。
老虎是不会等待的,猛的一跳,浑身站直了,正在准备朝前直扑的当中,陆游的矛头早到,一直戳进喉管,向上直冒的热血,结束了这一次人兽的斗争。陆游自己不是说过吗?
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
我时在幕府,来往无朝暮。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雪中痛饮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兔。眈眈北山虎,食人不知数。孤儿寡妇雠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

怀昔
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间。一日岁欲暮,扬鞭临散关。
增冰塞渭水,飞雪暗岐山。怅望钓潢公,英概如可还。
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至今传军中,尚愧壮士颜。

三山杜门作歌
中岁远游逾剑阁,青衫误入征西幕。
南沮水边秋射虎,大散关头夜吹角。

当然,除了作战和打猎以外,陆游更多的时间,还是花在室内。他是书家,同时也是诗人,因此浓墨大书和掉头狂吟的次数是不会少的。那时军中的生活,总不免有些浪漫的,而我们的诗人也还是一位浪漫的诗人。高楼的长夜,照耀着无数的灯烛。幕府和将领,诗人和武士,他们痛快地喝酒赌钱,喝过了再喝,赌完了还要赌。一阵嘻笑的声音从浓重的香味中透过来。是谁呀?是歌女,当时也称为歌伎,宋代的官衙中都有,军队中更不必说了。她们弹着琵琶,奏着羯鼓;在乐器的伴奏当中,她们的歌喉发动了。她们带来动人的乐曲,叮叮咚咚的音节、咿咿呀呀的歌声,把一屋子的人都陶醉了。
军中是有不少欢乐的,但是王炎和他的幕僚们还有更重大的责任。南郑在秦岭的高处,下面是褒城、骆谷,这一条路通向长安。王炎、陆游,此外还有参议、参谋和大小的将领,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大散关、仙人原以北,从渭水平原向北、向东,那里有广大的沦陷区,有千千万万的祖国人民正等待着解放。从隆兴元年到现在,十年了。在这十年当中,皇帝决心议和了,但是爱国的志士是不会忘却战争的,议和便是屈服,是出卖广大的沦陷区和千万的被奴役着的同胞。惟有战争才能收回失地,惟有战争才能拯救祖国的人民。但是在和议已经签定的时期,临安又没有作战的指示,王炎又凭什么发动战争呢?他还是踌躇着。
情况是不容踌躇了。沦陷区的人民迫切地要求解放,在敌人军队中正在热切地策动起义的工作。长安是敌人的西方军事根据地,可是长安的将吏都和四川宣抚司进行联系。他们把对方的消息,写在四五寸见方的细绢上,团成弹子,涂上蜡,再设法透过来。在联系的当中,他们有时甚至把洛阳的春笋和黄河的鲂鱼都带过来。敌人对于这样的情形,不是不知道,他们被迫在长安的四周,掘起三道城河,作为防御的工事。这一切都在陆游的诗里写出来,有时他还加以自注。
南宋方面的弱点是最高统治者的作战意志不够坚定。高宗时代,基本上没有作战意志,孝宗时代,作战的意志是存在的,但是经不起挫折,只要战事中稍有一些不利,孝宗的意志就动摇了。何况孝宗上边还有太上皇,孝宗的任何决心,经不起德寿宫的一番吩咐,一切的计划都成为虚文。可是敌人方面的弱点是更多的。他们根本没有统一的意志。金的统治制度是以少数的北方部族统治广大的汉民族,在这中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所称为北方部族,实际上也不能成为坚强的单位。金的最高统治者是以女真族为核心,以契丹族、奚族为外围,造成一个支配的集体,把汉民族压在他们的下面。可是汉民族之中,除了背叛祖国的份子以外,绝大多数还是心向着祖国的,即使身在金国的军中,手拿着金国的武器者也并不例外。这就迫使着女真的统治者,除了防备南郑方面来的袭击以外,还得防备内部的响应。
因此从四川宣抚司看问题,他们必须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这一点王炎是很清楚的,陆游也很清楚。在宣抚司衙门里,这个看法是完全一致的。陆游曾经说起:

南山南畔昔从戎,宾主相期意气中。
渴骥奔时书满壁,饿鸱鸣处箭凌风。
千艘粟漕鱼关北,一点烽传骆谷东。
惆怅壮游成昨梦,戴公亭下伴渔翁。①

这里顺便可以提出两点不同的看法。《宋史陆游传》提出陆游主张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陆游的看法,始终着眼骆谷。他在诗中又说: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②
骆谷在陕西周至县西南,陆游的眼光是从这一条路直取长安。在他们和长安的部分将吏已经取得联系的时候,这是直捷简便的办法,用不到向陇右去兜一个圈子。因此《宋史》的这一节不尽可信。其次,近人以为王炎、陆游之间,意见不完全一致,王炎没有采取陆游的主张。这可能是根据《三山杜门作歌》中间两句画策虽工不见用,悲咤那复从军乐。但是问题还是有的。陆游画策不为王炎所用,固然是不见用,可是陆游、王炎共同的画策,不为南宋最高统治者所用,也同样是不见用。从宾主相期意气中这一句,我们看不出王炎和陆游中间的矛盾,而从陆游诗词中的表现,到现在这一段时期,他的军中的生活,应当说是欢乐的。
生活的高潮应当放在这一年七月。
秋天到了。南郑城内是一道子城,子城西北角的一座高兴亭,遥对着长安城南的南山。宣抚司的幕友们建议到高兴亭去喝酒。陆游很愉快地一同去了。一阵欢笑声中,歌女们上来了,她们笑着劝酒。陆游接过酒杯,正在进杯的时候,朋友们要他作一首新词。他看着一位穿着藕色衫子的歌女,做了一首《浣溪沙》。
事实上是应当欢笑的,长安的消息不断地传来,只要这边一发动,长安城唾手可得,敌人的心脏开始崩溃了。
天色慢慢地暗下来,华灯照耀着高兴亭中的幕客,可是远处还是黯淡得很。管它呢,且喝酒。歌女的清喉压下了文士们的喧嚣。有人指着远处的烽火,瞥了一下,随即喊道:一炬。平安火吗,从骆谷来的。酒徒们模糊地承认了。
正在这个时候,月亮从山背后升上来了。十六日的月光,还是很圆,但是比十五的满月,更充满了一股凄清味儿。照着山,照着坑坑洼洼的谷。
陆游满持着酒杯,对着东北方面凝神。你在看什么?看灞桥,看曲江,陆游兴冲冲地说,中原陷落了四十七年,我多么想看一看长安的面目呀。说着的时候,眼泪一滴滴的凝在眼眶里。他背着灯光,不断地伤心。不是那边最近还来过信吗?事情不远了。说的人拖着陆游重新回到亭子来。一阵的管弦声还在高奏。
务观兄,再来一首新词。
藕色衫子的、插着宝钗的、吹笛的、击筑的、弹琵琶的都来了。她们逼着陆游要新词。陆游的心头正充满着怅恨、悲痛的情绪,但是对着这一群无邪的姑娘们,他又高兴了。他在席上仰看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停了一下,笑着说:好,就来一首《秋波媚》。姑娘手中的纸打开了,陆游蘸着墨写下一首: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又是一阵咿咿呀呀的伴奏,歌女们欢唱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好一个应待人来!文士们在叫好。多咱就能去呀?一位问道。不久了,不久了。酒客们都在说。宣抚使的大营里用不到保密的,大家都知道王宣抚使和对方将领间的联系,只要一道命令,大家就会稳稳地跨进长安。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它们等待久了,我们能够辜负吗?这一晚是在极度欢乐的气氛中度过的。
七月二十五日,陆游作《静镇堂记》。静镇堂是宣抚司的大堂,王炎到任以后修理的。陆游在记中也指出:虏暴中原久,腥闻于天,天且悔祸,尽以所覆畀上。而公方弼亮神武,绍开中兴,异时奉銮驾,奠京邑,屏符瑞之奏,抑封禅之请,却渭桥之朝,谢玉关之质,然后能究公静镇之美云。
诗人的想象力正在高速度地飞跃,他幻想到北方的敌人会请求向中国朝贺,也幻想到天山南北的部族会请求把太子送到中国来。当然这一切是以收复中原为基础,而收复中原的第一步是收复长安。这一点陆游是很明白的。
春间陆游北上的时候,家眷还留在夔州,现在他在宣抚使幕中,一切都很顺利,工作很偷快,胜利在眼前了,八月间家眷正在从夔州来的途中,可是自己却又得出去巡视。这一次他经过三泉(陕西宁强)、利州(四川广元)、葭萌(四川昭化东南五十里)、阆中,回到南郑。深秋的天气,带来了满山的霜风,遍地的落叶,当然会给他一些伤感,但是这和一般的颓丧有所不同。他说:

太息
青宿山铺作
太息重太息,吾行无终极。冰霜迫残岁,鸟兽号落日。秋砧满孤村,枯叶拥破驿。白头乡万里,堕此虎豹宅。道边新食人,膏血染草棘。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即今冒九死,家国两无益。中原久丧乱,志士泪横臆。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在阆中,陆游抽空到锦屏山去游览,那里有杜甫的祠堂,他作《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一首,诗中说:虚堂奉祠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亦知此老愤未平,万窍争号泄悲怒。
陆游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但是他在南郑所作的诗,在离开南郑的时候,早就经过他有意地毁灭了。这一件事下边再说,可是有一点却非常明显,他的诗变了。这个变当然不是把他早年从江西诗派学来的那一套炼字造句、用典故、讲对仗的本领全部抛弃了,因为这一套本领还是有用的,他把这些一直保留到最后的年代,但是他却认识到在这套艺术价值之上,还有思想的价值。作诗哪能没有思想呢?不过这里所说的思想,却和寻常不同,必须有积极的、发扬的意义。这一点他在到达夔州时已经初步摸索到了,到达南郑以后,一切都显现在他眼前。丰富多彩的生活,积极的人生观,坚强的生命力,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收复沦陷区的雄心大志,胜利的预感,一切都涌现出来,一切都收入他的诗篇。这里面有酒、有音乐、有舞蹈、有歌女的清喉,有朋友的欢笑,间或也有眼泪、有伤感,但基本上是积极的,是人生的颂歌,诗人的灵感。
陆游在二十年以后,曾经追溯到当日的这一转变。让我们把这首诗留在这里: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这首诗里,陆游否定他的过去,当然这只是一种加强的语气,过去是无从否定的,但是在他获得诗家三昧以后,过去的那一套本领,只能算作形式主义了,可是美的形式结合了积极的思想性,便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这一年起,作为一个诗人,陆游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陆游。这就难怪他六十六岁在严州任内选定诗稿的时候,从四十二岁以前的一万八千多首诗中只留下九十四首来了。
陆游的诗在这一年正在转变之中,可是这一年十月中,整个的局势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九月间陆游回到南郑,可是匆匆之间,他又出去视察了。道中他因为光阴易逝,恢复有待,曾经喊出:汉水东流那有极,秦关北望不胜悲。但是他对于胜利的信心是没有动摇的,所以说:邮亭下马开孤剑,老大功名颇自期。
可是当他从三泉向南,到了嘉川铺(四川广元东一百一十里)的时候,宣抚司的驿马到了。带来的消息是九月九日王炎调回临安枢密院,十二日左丞相虞允文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二十六日虞允文面辞,起程入川。王炎的内调,意味着西边情况的转变。关于这一次转变的内幕,在史书上没有留下正面的记载,后来陆游是清楚的,不过在他九月间出发时,他还没有知道。
王炎从宣抚使调回临安,正式担当起枢密使的职务,掌握军事调动的大权,这是重用;从另一方面看,虞允文原来是四川宣抚使,现在以左丞相的地位外调,也是对于西边的重视。是不是如此呢?陆游得到消息以后,立刻就明白了。三十四岁就做官,从十五年的经验中,陆游已经懂得怎样从本质看问题。王炎正在积极进行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为什么要调到临安?调任枢密使是重用,不错,但是调任以后,还能保留几天,谁也没有把握。至于虞允文的为人,他在采石矶击退完颜亮强渡的这一次战役,确实获得了盛名,成为以后的政治资本,陆游虽然和他通过信,也得过他的帮助,但是他对于虞允文的了解,还很模糊。可是他还记得张栻对于虞允文就不能信任。在虞允文主张恢复、争取张栻支持的时候,张栻只是置之不答。张栻的父亲张浚担任都督江淮军事,那时张栻极力主张恢复中原,陆游不是也参与其间吗?为什么张栻又不信任虞允文呢?现在虞允文来了,这一次就可以信任吗?陆游是清楚的,驿马的消息到了以后,有诗一首:黄旗传檄趣归程,急服单装破夜行。肃肃霜飞当十月,离离斗转欲三更。酒消顿觉衣裘薄,驿近先看炬火迎。渭水函关元不远,著鞭无日涕空横。①
这一夜陆游很辛苦了,十月的寒霜一阵阵猛袭过来,他在马上对着斗转参横,头脑清醒地看到局势变了。会不会这一次的战功由虞允文来完成呢?但是待他踏到汉中境上的时候,他看到还有更大的变化。他说: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②
事情不是很显然吗?王炎的着着布置,目的在于收复沦陷区,一切都联系好了,只待动员令的发动。假如这一次行动得到临安的支持,当然用不到临阵易将,现在既然是临阵易将,这就是说这一次行动不会得到临安的支持。沦陷区呀沦陷区,解放的日期又要向后推迟了!陆游再三玩味着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十月下旬,陆游到达南郑,宣抚司的人员转眼都星散了。王炎准备回临安,其余的众人也是各有下落。陆游的官衔是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十一月二日他再携同家眷赴官成都。
陆游在南郑的时候,他的诗起了变化,诗里充满了坚强的生命力和胜利的欢笑。可是这样的诗留下不多,现在又添上了一层黯淡的色彩,胜利的果实正在到口的时候,半空中却伸出一只手臂把果实夺去了。这个突然的遭遇使他愣了一下,然而不久他也苏醒过来。他认定胜利原是我们的,只是遭到一些挫折,这些挫折可以克服,而在克服以后,胜利依然还是我们的。他对于胜利的必然到来,重行树起坚强的信心。
从南郑到成都的时候,他在诗中写道:平生无远谋,一饱百念已。造物戏饥之,聊遣行万里。梁州在何处,飞蓬起孤垒。凭高望杜陵,烟树略可指。今朝忽梦破,跋马临漾水。此生均是客,处处皆可死。剑南亦何好,小憩聊尔尔。舟车有通途,吾行良未止。①
从第五句到第八句,我们看出他对于南郑的看法:这是西边的一座堡垒,从这里可以进窥长安。可是现在他的梦破了,他对于调任成都的看法,只认为这是临时的休憩,不久以后,他就得回山阴去。这一类思归的诗句,在南郑到成都的诗篇中都可以看到,而集中表现在他的一首《思归引》:

善泅不如稳乘舟,善骑不如谨持辔。妙於服食不如寡欲,工於揣摩不如省事。在天有命谁得逃,在我无求直差易。散人家风脱纠缠,烟蓑雨笠全其天。莼丝老尽归不得,但坐长饥须俸钱。此身不堪阿堵役,宁待秋风始投檄。山林聊复取熊掌,仕宦真当弃鸡肋。锦城小憩不淹迟,即是轻舠下峡时。那用更为麟阁梦,从今正有鹿门期。

葭萌驿在四川昭化县南,陆游来往经过这里不止一次,现在又到了。雪花正在飘下,对着一盏昏昏欲睡的油灯,他和驿官讨了酒,满口地咽下去。作诗有些厌倦了,他做了一首词。


清商怨 葭萌驿作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这里用了诗的比法,梦破正是上首的今朝忽梦破,所不同的是,从表面看来,这里完全写的是男女之情。当日的欢爱,海誓山盟,是何等的深刻,一枕绿云,正衬着爱人的妩媚,可是现在恩情断了,鸳机新寄断锦,更没有挽回的余地。陆游在这个境界里,感到无限的凄凉。
陆游从南郑出来的时候,诗是作得不少的。从胜利到破灭,从欢乐到怆恨,这哪能没有诗?庆元四年(1198),陆游作《感旧》诗,自注:予《山南杂诗》百余篇,舟行过望云滩坠水中,至今以为恨。他所说的坠水中,可能只是一句托辞,其实是他不愿意提出来。
这一个猜测不是没有根据的。陆游对于南郑所作的诗,除了已弃的百余首以外,还保存着三十首,乾道九年(1173)他把这三十首诗称为《东楼集》,有《东楼集序》:余少读地志,至蜀汉巴僰,辄怅然有游历山川、揽观风俗之志,私窃自怪,以为异时或至其地以偿素心,未可知也。岁庚寅,始溯峡至巴中,闻竹枝之歌。后再岁,北游山南,凭高望鄠、万年诸山,思一醉曲江、漠陂之间,其势无繇,往往悲歌流涕。又一岁,客成都、唐安,又东至于汉嘉,然后知昔者之感,盖非适然也。到汉嘉四十日,以檄得还成都,因索在笥,得古律三十首,欲出则不敢,欲弃则不忍,乃叙藏之。
这一篇序很值得注意,因为这里点出了《东楼集》的主题思想。到南郑去的目的,是想收复沦陷区,因为这个志愿的无法完成,往往悲歌流涕。这三十首诗,他是不忍弃、不敢留。可是最后《东楼集》还是亡失了,终于还是一个弃之,和坠水的《山南杂诗》百余篇,走的同一条道路。
从葭萌向西南,陆游直走成都大道。路过剑门关,一阵微雨,陆游骑着驴子入关,和自己开一个玩笑: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在南郑的时候,自己总想做一个英雄,和猛虎斗争,和敌人作战,渭水的强渡,散关的坚守,这一切为的什么?只是为了骑着驴子,踱进剑门关,和唐代那些消闲的诗人媲美吗?陆游不禁失笑了。
叙述陆游进入成都的生活以前,这里对王炎、虞允文的下落应当做一些必要的交代。
乾道八年(1172)九月王炎调枢密使,到达临安的时候,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必然已在这一年年底了。《宋史宰辅表》记:〔乾道九年〕正月己丑(二十五日)王炎罢枢密使,以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这里看得清楚王炎的内调,显然是一个调虎离山之计,所以一到临安,便把他搁起来。这一位观文殿学士在九年五月上奏:被旨出使宣抚四川,今来结局。乞依昨来虞允文行府出使结局体例,官属推恩施行。皇帝的诏书下来:各与转一官资。①只要西边不出问题,皇帝不妨开恩,让宣抚司的属员普升一级。
乾道八年虞允文的四川宣抚使发表,据《宋史虞允文传》说,孝宗和他谈及对敌进兵的方略,约定在河南会师,一年以后,允文没有能够出兵,孝宗下密诏,催促允文进兵,允文说是准备没有完成,孝宗很不高兴。《宋史》的记载,根据杨万里所作的虞允文神道碑②,完全合乎封建社会功则归君、过则归己的原则。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孝宗即位之初,重用张浚,向淮北进军,这时是想有一番作为的。符离失败以后,匆促间进行和议,隆兴二年(1164),改次年年号为乾道元年(1165),抗战的意志经过了一些挫折,但是还没有完全消沉下来。乾道五年合利州东西二路为一,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作战的准备,可是现在如何呢?乾道九年冬至,改次年年号为纯熙元年(1174)。这一道诏谕到达四川的时候,虞允文的幕府和允文说:纯熙二字,出于《周颂》时纯熙矣,是用大介,说的武王伐纣的故事,怕还是使不得。③
虞允文回味一下,按照《周颂》原意,上句指出巨大的光辉,下句便是大大地武装起来,这如何使得呢?他把这个意见向孝宗提出来,可是奏章还没有到达以前,孝宗也因为丞相们的建议,早把纯熙改为淳熙。结合了太宗淳化(990-994)和神宗熙宁(1068-1077)两个年号,表示向太宗、神宗学习,主要在于内部建设,进行改革,更谈不到光辉和武装了。淳熙元年,虞允文死,第二年重新把利州分为东西二路,撤消了战时体制。
从这两件事看来,还见不到孝宗对付敌人的谨慎小心吗?乾道末年,他的抗战热诚已经逐步地消失了,因为王炎到四川去以后,不能体会最高当局的意图,所以乾道八年把他调开,九年随即罢职。虞允文在采石矶作战中获得一定的声望,他的再度宣抚四川,多少还有安定人心的作用,可是他这一去,不是为的对外作战,孝宗和虞允文都明白,所谓准备尚未完成,孝宗很不高兴,其实都是史家的虚文。淳熙九年(1182)陆游家居的时候,有《读书》一首,中间四句:士初许身辈稷契,岁晚所立惭廉蔺。正看愤切诡成功,已复雍容托观衅。
他指出号称志同道合的大臣,不能顾全国家的利益,以致一边才有出奇制胜的可能,一边却在托辞伺候敌人的缺点,不愿作战。一经权衡了王炎、虞允文的关系,我们会看到陆游的诗句,不是没有根据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