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8.8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3.6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5.7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7.3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8.3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7.3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7.3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12.7
|
編輯推薦: |
◎叶永烈zui好的传记作品之一,可视为陈伯达自述。
◎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党史研究室联合审读,全本内地首次批准出版。
◎作为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中共有影响的理论家,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中共第四号人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陈伯达是了解中国当代史不可不读的人物。
◎叶永烈是陈伯达晚年的采访者,采访陈伯达及其儿子陈晓农十多次,录制25盘磁带,采访约25小时,与陈晓农通信几十封。
◎叶永烈收集了关于陈伯达的资料近百万字,尤其是陈伯达在秦城监狱所写交代的大量手稿和陈伯达晚年手稿。
◎叶永烈分别采访了陈伯达的四位秘书,即秘书姚洛、史敬棠、王文耀、王保春,录制12盒磁带,平均每人采访约3小时。还采访了陈伯达的身边工作人员、公务员、司机等。
◎叶永烈采访了当年的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刘志坚,组员王力、关锋、戚本禹。
◎图文并茂,披露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叶永烈其他作品
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传记名家叶永烈首次披露大量珍稀名人书信,追忆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命运)定格风云际会的历史焦点,见证书信背后的悲欢人生。你不知道的,以及想不到的名
|
內容簡介: |
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陈伯达的大名。虽然他一再谦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当年却是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是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
本书是海内外关于陈伯达的唯一长篇传记,以70余万字的篇幅,记述了陈伯达85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身为国民党少校的他如何加入中共,他留苏与托派的关系,他的被捕和出狱,他怎样进入延安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他如何跃为中共理论家、《红旗》总编, 他与毛泽东、江青、康生、林彪之间复杂的关系,他在文革中怎样由江青的同伙变为林彪的盟友
本书作者多次直接采访了陈伯达本人,并访问了众多的知情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历史资料,以准确、全面的史料和新颖独特的专访,公正、客观、生动地展现了陈伯达不寻常的一生。
|
關於作者: |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
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 胡乔木》《钱学森》等。新著为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
|
目錄:
|
序
卷首语
第一章 陈伯达的晚年
1989 年9 月20 日中午,85 岁的陈伯达正在吃饭,突发心肌梗塞,头一歪,碰到墙上,从此撒手西去。作者作为陈伯达晚年唯一采访者,为您揭开陈伯达神秘的晚年生活内幕
陈伯达之死
服刑18 年终于期满
从第四把交椅上摔下来
在秦城监狱过着特殊囚犯的生活
押上最高法庭被告席
王力呼吁假释陈伯达
陈晓农照料保外就医的父亲
我来到鲜为人知的陈伯达之家
从他的晚年之作看他的心态
迟暮的周扬关心着迟暮的陈伯达
香港记者在五年后才获知的幕后新闻
胡耀邦读了陈伯达晚年文稿
陈伯达评论四人帮
第二章 最初的人生之路
伯达是笔名。陈伯达的本名叫陈声训。上私塾的时候,老师给他改名,叫陈建相,字尚友。他最初喜欢写诗,甚至写小说,是一个文艺青年
第三章 初入中共
陈伯达作为一个进步青年,23 岁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之后,派往天津工作。人地生疏的他,刚到天津就被捕了。在狱中,他坚持说,自己名叫王通
第四章 走出人生的低谷
陈伯达好不容易走出监狱,他成为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部长,发动新启蒙运动,成为颇有建树的理论家。他的名字,开始为知识界所熟悉。他还成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第五章 跃为延安理论家
陈伯达进入延安,引起毛泽东的注意,进而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从此,他成为延安理论界的权威人士。就在这个时候,他露出左的面目,嗅出作家王实味的异味,率先进行批判
第六章 五十年代的荣耀
作为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深受毛泽东的器重。他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他负责编辑《毛泽东选集》,负责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参与起草中共八大政治报告,起草诸多重要的中共中央文件,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七章 文革前奏
陈伯达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他负责起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二十三条,负责起草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还帮助江青起草《林彪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第八章 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文革开始了,陈伯达进入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他担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而且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成为第四号人物。他以中央首长的身份,发表各种各样讲话与指示,为文革推波助澜
第九章 发疯的时刻
陈伯达曾自称,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极,负罪很多。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时候我是一个发疯的人。确实如此,陈伯达在那疯狂的年代犯下许多罪行。与此同时,由于他与江青的矛盾日深,他在鼎盛中屡陷危机
第十章 日渐失势
陈伯达日现颓势。尤其是1967 年8 月1 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12 期发表所谓揪军内一小撮社论,受到毛泽东尖锐批评,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不得端出组员王力、关锋。此后不久戚本禹倒台,陈伯达也摇摇欲坠了
第十一章 与林彪结盟
陈伯达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批评,受到江青的排挤,他倒向了林彪,而林彪手下有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员大将,却没有相。在历史上,陈伯达与林彪并无多少联系,这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彼此很快结盟
第十二章 兵败庐山
在1970 年8 月的庐山会议上,陈伯达积极为林彪出谋划策,毛泽东把反击的目标指向陈伯达,写了批陈檄文《我的一点意见》,宣告了陈伯达政治生涯的终结。随后全国掀起批陈整风运动,直至1971 年9 月13 日林彪摔死于蒙古温都尔汗,于是批陈整风改为批林批陈,陈伯达被戴上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五顶大帽子
尾 声 形形色色的评价
历史如同油画,近看看不清,站远了才能看清楚。陈伯达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作者罗列了形形色色关于陈伯达的评价,供您参考
附 录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初见大明星蓝苹
陈伯达回忆了一段他奔赴延安途中发生的鲜为人知的小插曲
就在陈伯达到达青岛不久,黄敬来了。陈伯达准备取道西安进入延安,而黄敬也正巧要去西安,于是说定结伴而行。有了黄敬同行,陈伯达非常高兴,因为他携妻带子,正乏人照料。
黄敬对青岛人熟地熟,很快就弄到车票,与陈伯达一家前往济南,转往西安。
虽然陈伯达与黄敬同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委员会成员,但是,他只知道黄敬是一二九北平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对黄敬的身世、婚恋一无所知。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陈伯达得知一点关于黄敬的家庭情况:那是陈伯达到达天津后,有一回跟李大章上街,看见街头贴着一幅电影海报,上面画着一位女明星的头像。
你知道她是谁?李大章问陈伯达。
陈伯达不大看电影,自然不识那位女明星。
她叫蓝苹。李大章告诉他。
陈伯达不在意,对什么蓝苹红苹之类没有太大兴趣。
你知道她是谁的妻子?李大章似乎没个完,继续考问陈伯达。
陈伯达有点不耐烦了,他不知道李大章怎么会对这个女明星有那么大的兴趣。
这时,李大章压低声音,在陈伯达耳边说道:她是黄敬的妻子!
这下子,陈伯达恍然大悟,不由得朝那幅海报又看了几眼。从此,在他的记忆仓库中,留下印象:黄敬的妻子是一个电影演员,叫蓝苹。
从青岛到西安,黄敬和陈伯达朝夕相处,一路走了半个多月。不过,彼此都是党的领导干部,又处于白色恐怖之下,一路上相互都没有谈及自己的身世。自然,陈伯达一句未曾向黄敬问及蓝苹,黄敬也没有向陈伯达提及蓝苹。
其实,李大章在闲聊中告诉陈伯达的,是过时新闻!蓝苹与黄敬的关系,说来话长
蓝苹,当年上海滩上三流的电影演员。她是山东诸城人,原名李云鹤,因父母离异,母亲带她离家出走。母亲以帮佣为生,维持生活。
黄敬其实不姓黄,本名俞启威。俞家乃名门望族,原籍浙江绍兴。祖父俞明震,清朝南京水师学堂督办(校长)。俞明震三兄弟,俞明震为长兄,他的小弟弟之长子即俞大维导弹专家,后来成为台湾蒋介石政府的国防部长。蒋经国之女蒋孝章嫁给了俞大维之子。
俞明震之子俞大纯,即黄敬之父。俞大纯有四子两女,黄敬排行第三,在家称三少爷。
在俞家之中,唯有三少爷走上革命之路,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黄敬。
黄敬的大姐俞珊,喜爱文艺,参加田汉的南国社,成为演员。
俞珊与赵太侔结婚。赵太侔是闻一多、梁实秋的同学,从美国留学归来,在济南出任山东省实验剧院院长。李云鹤于1929年进入山东省实验剧院,时年15岁。李云鹤聪明伶俐,颇得赵太侔、俞珊喜欢。
1931年春,17岁的李云鹤得到赵太侔资助,在青岛大学当旁听生,同时在图书馆工作。这时,黄敬正在青岛大学物理系学习。李云鹤结识了这位俞珊之弟,陷入热恋之中,进而结合。
翌年,黄敬加入中共。不久,黄敬担任青岛大学中共党支部书记。1933年,黄敬担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
黄敬深刻地影响了李云鹤,引导她走上革命之路。1933年1月,19岁的李云鹤加入中共,介绍人便是黄敬。
1933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黄敬被捕。李云鹤仓皇出逃,只身来到上海。这个山东姑娘先在上海当小学教员,后来重操旧业,当起演员来,改名蓝苹。她在上海早已把黄敬丢在脑后,与电影评论家唐纳(本名马骥良)结婚。不久,她又见异思迁,与导演章泯同居。唐纳闻讯,两度自杀未遂,大报小报竞载唐蓝婚变,闹得上海滩沸沸扬扬。
黄敬被党组织营救出狱之后,于193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黄敬成为学生领袖之一(据陈伯达回忆,这时的黄敬尚未找到中共组织关系,在一二九之后几天,黄敬重新恢复中共党员身份)。
1936年4月,黄敬作为北平学联的代表,与陆璀等一起来到上海,住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大厦。5月底,黄敬在上海出席了全国学联的成立大会。在沪期间,黄敬曾与蓝苹见面,蓝苹不忘旧情。这样蓝苹在5月底突然离沪北上,前往天津。唐纳以为她回娘家,追至济南,不见蓝苹,在济南商埠三马路的济南宾馆5号房内喝下一磅酒精和吃下许多红色火柴头自杀,茶房发现后急送万达医院抢救,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唐纳第一次自杀。蓝苹闻讯,急忙从天津赶回济南,与唐纳一起返回上海
就在陈伯达和黄敬一起到达西安前一个多月1937年8月初江青由上海途经济南、西安,进入延安。
黄敬在西安与陈伯达分手。黄敬前往晋察冀边区,担任那里的中共区党委书记。
陈伯达一路艰辛,终于带着妻儿,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初到延安,陈伯达人地生疏,在那里不声不响。
一天傍晚,陈伯达吃过晚饭,独自出去散步。他踱到延水的一条小支流旁,准备跨过一座小桥。
那木头桥很窄,倘若对面有人走过来,这边的人只能等那人走过才能上桥。陈伯达一看,有两位女同志从河对岸上桥,便退到桥边,让她们先过。
两位女同志过桥而来,其中一位陌生,另一位却很面熟陈伯达认得她,她是王若飞的夫人李培芝,曾和陈伯达一起在苏联留学。
在桥头,李培芝见了陈伯达,当即大声地说:来,来,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陈伯达同志。
李培芝转向身边那位女同志,向陈伯达介绍说:这位是江青同志。哦,来自上海的电影大明星蓝苹!
陈伯达一听蓝苹的大名,马上记起来李大章说过的一席话,便跟江青握了握手,说道:我和黄敬一起从青岛到西安。黄敬另有工作,在西安跟我分手。他一切都好!
说这话时,陈伯达一点也没有注意到江青的脸色骤变因为那时他还以为她是黄敬之妻!
这段小插曲,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本来早从陈伯达的记忆中消失。可是,30多年后,当陈伯达在文革中失势,在一次批判陈伯达的会议上,江青忽然抖漏出一句话:黄敬跟你说了些什么?
陈伯达大吃一惊,这才猛然记起30多年前的往事。原来,他初见江青时所说的几句话,真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触及了江青心中最敏感的事。在她看来,大约一路之上,黄敬跟陈伯达说了许多关于她的事情,透露了她的底细。难怪,30多年后,江青还一直把那么个小插曲牢牢记在心中
担任毛泽东秘书
陈伯达记得,那是1939年春,张闻天找他,商谈调动工作问题。张闻天告诉他,毛泽东提名,调他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理所当然,陈伯达以欣喜心情,一口答应下来了。
据陈伯达回忆,当时调他去,担任的职务是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副秘书长。中央军委主席为毛泽东,因此也就是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的秘书长为李六如。李六如是毛泽东的老朋友,早在1921年便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4师党代表后来,在1957年,他把自己丰富的革命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其中主人公季交恕便是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形象。
刚到军委主席办公室工作,陈伯达觉得不甚适应。因为李六如分配他处理军务电文,他要把前方发来的军事电报内容向毛泽东报告,然后按毛泽东的意见草拟复电,发往前线。他是秀才,对于打仗一窍不通。
没多久,毛泽东也看出陈伯达不适合做军务电文方面的秘书工作。陈伯达的兴趣,似乎还在那些老古董(孔子、墨子、老子),而这些与秘书工作毫不相干。
我建议你把研究的兴趣,从中国古代哲学转向现实。你应当做些现实的研究。毛泽东对陈伯达说。
陈伯达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
这样,他从收收发发军务电文,改搞资料工作。用陈伯达的话来说,他成了材料员。毛泽东给定了四个题目,要他收集资料。这四个研究课题是:
《抗战中的军事》;《抗战中的政治》;《抗战中的教育》;《抗战中的经济》。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陈伯达做起了资料收集工作。这些资料,后来分为四册印行。陈伯达说,是毛泽东帮助了他,把他的研究工作的注意力从古代转向现实生活。收集、整理这些资料,使陈伯达对中国现实有了全面的了解,为他后来写《评〈中国之命运〉》等书打下了基础。
陈伯达成了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毛泽东让他超脱于一般的收收发发之类秘书事务性工作,而是协助自己从事政治理论研究工作。据陈伯达回忆,那时毛泽东40多岁,正值中年,精力充沛,他的著作一般都亲自执笔,不用秘书代劳,只是一些技术性文件,要秘书起草,以节省他的时间。毛泽东写毕,有时请秘书看看,提些意见,作些修改。毛泽东本人便是著作巨匠,擅长写作,他的著作别具一格,自成一体,非他人可以代笔的。陈伯达记得,只有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第1章《中国社会》,是李维汉起草的,陈伯达作了修改,最后由毛泽东改定;第2章《中国革命》,是毛泽东亲自写的。毛泽东需要秘书动笔的,常常是他的演讲,他在演讲时,一般只有很简单的提纲,有的甚至是即兴式发言,连提纲都没有。这时,需要秘书作记录,整理出讲话稿,由毛泽东改定。
据陈伯达回忆,他曾为朱德在党的七大上的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作过一些修改工作,陆定一也参加过。
在延安整风中,李六如被调离毛泽东办公室,从此,便不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
陈伯达的职务,不断地在变动着:他成为中共中央秘书处的秘书。不久,中央研究院成立,院长为张闻天,副院长为范文澜,陈伯达担任秘书长。
这个研究院之下,又分若干研究室,陈伯达兼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后来,中央政治研究室成立,陈伯达被任命为主任。他的职务虽然在不断变动,但是他实际上一直在做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特别是他后来所担任的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之职,就是做政治秘书的工作。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载陈伯达延安时期的简历,基本上是准确的:
1937年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教书,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
由于毛泽东的信任,陈伯达进入了中共高层,接触中共高级机密尽管他的职务还并不很高,而工作岗位显然占据要津。陈伯达日后的飞黄腾达,那腾飞的起点便是毛泽东秘书这一职务。
后来,陈伯达对他的同乡、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工作的陈矩孙(陈絜)说私房话时,曾口吐真言:最要紧的是跟人,跟准一个人;第二是有自己的一批人
这可以说是陈伯达毕生的经验之谈。他跟准了毛泽东,确是最要紧的。
在陈伯达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将近两年的时候,由于毛泽东的工作担子越来越重,需要增加秘书,陈伯达向毛泽东推荐了胡乔木。
笔者1993年4月1日曾采访胡乔木夫人谷羽,据她回忆:
当时,陈伯达并不认识胡乔木。
那是在1941年2月,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找胡乔木谈话,告诉他组织上决定调他担任毛泽东秘书。
当时,胡乔木毫无思想准备,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一新的极为重要的工作。
王若飞为了打消胡乔木的顾虑,说出了毛泽东点将的来历:
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陈伯达看了,很赞赏。他推荐给毛主席,毛主席看了,说:乔木 是个人才。所以,毛主席早就注意你。最近,毛主席那里人手不够,他点名调你去当秘书,你同时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
以上回忆是胡乔木夫人谷羽亲口对笔者所说尽管她回忆这段往事时陈伯达已经成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16名主犯之一,但是她并不避嫌,仍实事求是地把历史真实情况告诉笔者。
自从胡乔木来了之后,陈伯达和胡乔木互相配合,为毛泽东分担了大量的文字工作,起草了众多的中共中央文件和重要文章,成为中共中央的两支笔。
由于笔者曾写了《毛泽东的秘书们》一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曾先后有过35位秘书,他们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时间为:
谭政(1928)
江华(1928~1929)
贺子珍(1928~1937)
谢维俊(1928~1929)
古柏(1930~1933)
曾碧漪(1930~1933)
李井泉(1930~1931)
郭化若(1931)
谢觉哉(1933~1934)
黄祖炎(1933~1935)
王首道(1933~1934;1937~1944)
李一氓(1935)
童小鹏(1935~1936)
叶子龙(1935~1962)
吴亮平(1936~1937)
张文彬(1936~1937)
周小舟(1936~1938)
李六如(1937~1940)
和培元(1938~1941)
华民(1938)
江青(1938~1976)
陈伯达(1939~1970)
张如心(1941~1942)
胡乔木(1942~1966)
王炳南(1945)
田家英(1948~1966)
罗光禄(1948~1963)
王鹤滨(1949~1953)
高智(1953~1962)
林克(1954~1966)
徐业夫(1957~1974)
李锐(1958~1959)
谢静宜(1959~1976)
戚本禹(1966~1968)
高碧岑(1968~1974)
张玉凤(1974~1976)
在毛泽东的众多的秘书们之中,陈伯达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是最长的一个,前后达31年。
除了向毛泽东推荐了胡乔木之外,陈伯达还曾和胡乔木一起,推荐介绍田家英担任毛泽东的秘书。
解放后曾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曾彦修,在《陈伯达的为官和为学》一文中这样回忆当年的陈伯达:
延安时期,1941年夏起,他担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我就是下面的一个研究人员,我是在经济组。陈伯达对我们的影响就是 个人讲学。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拿着凳子到他的窑洞里听他漫谈。陈伯达住在一个窑洞里,里边有一个小炕,他躺在炕上。 我们二十来岁,他已经四十多岁,是老前辈,胖胖矮矮的,很随便。窑洞里边最多能容十多个人,挤不进去,我们就在外边听他闲吹 。他什么都吹,天上、地下,无所不吹。有时候,他会讲一些毛泽东跟他谈的事情。在延安,毛泽东窑洞的座上客有谁?公事以外可 以随便谈谈的大概只有一个,即陈伯达,我不知道还有第二个。周恩来、朱德是谈公事,陈伯达不谈公事,陈伯达去是听毛闲聊。毛 也需要消遣,也要找人闲聊。陈伯达这个人看书杂,思想也活泼,有时候叫他去。陈伯达对我们讲,毛主席说,曾国藩家书是好东西 ,应该读。而过去,共产党把曾国藩骂得狗血喷头,还会读你曾国藩的书?陈伯达也说,曾国藩的家书,文字非常漂亮,内容非常实 际,这个书读了没有坏处。一般的马列主义者,不仅是我们这些青年,那些四十来岁的入党一二十年的,一般对中国的文化是一笔抹 杀的,骂曾国藩骂得更厉害。陈伯达一次讲,毛主席提出要自然而然革命化。他说,毛主席这个意见很好,完全强迫革命不行, 有些事要等,要等它自然而然革命化就好办了。
总的说来,陈伯达在延安时政治地位不是很高,当时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但是威信高于所有在延安的文化人,远远高于周扬这些 人。当时延安的党内党外文化人加起来恐怕有几百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