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HK$
107.8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HK$
86.9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HK$
74.8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HK$
129.8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HK$
54.8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HK$
76.8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HK$
75.9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HK$
74.8
|
內容簡介: |
作者以探路者的路线为线索,从5000年以前的路途开始,以大量的人物、故事、材料和图片为依凭,记录下探险时的文化、政治、技术进步过程,讲述了一部令人愉快和富有洞察力的历史。他从人类的黎明开始,将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进程完全用有趣的语气写了出来。本书以形象生动的章节名、组织良好的结构、简短的章节行文,避免读者被过多的信息淹没。从东非迁移到大陆的其他地界,到欧亚大陆的一百五十万年前,本书证实了文明为什么会而又是怎么样在全世界推进的。全球的每个部分都被列入研究范围,从底格里斯河到幼发拉底河、再到太平洋岛屿, 从中东到非洲。沿此路途,技术和科学在飞跃发展, 比如,航行、绘图法和坏血病的治疗就可以说明。费尔南德兹还关注到经济和政治在世界探险史的作用。在集中关注于一点时,作者写得非常优秀。比如,在写哥伦布时,他将当时的历史环境也写了出来,因此,读者即刻可以体验到哥伦布的旅程是多么艰辛!本书真实地包含了书名所称的所有意义:呈现了世界丰富多彩的历史。
|
關於作者: |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是世界知名学者和作家。1950年出生于伦敦,现任美国圣母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在牛津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曾长期留校任教。他还获得了拉特罗布大学和洛斯安第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多次出国访学,2000年担任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全球环境史讲座教授;2005-2009年,担任塔夫茨大学阿斯图里亚斯王子讲座教授;他还担任过荷兰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明尼苏达大学太平洋联盟客座教授。
他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制图学史编辑委员会成员、莱顿大学海外史研究编辑委员会成员、《社会、历史、旅行比较研究》以及《全球史》杂志编辑,他还是哈克卢特协会顾问委员、国际笔会英国理事会成员,以及国际笔会文学基金会主席。
他近来荣获的奖项包括:世界史学会优秀图书奖(2007),西班牙天文协会颁发的2005年度国家级研究奖,西班牙地理协会颁发的2004年度国家级研究奖;他还曾被授予约翰卡特布朗奖章(1999)和英国国家海洋事博物馆凯德奖章(1995)。
他写了不少畅销历史书籍,包括《文明》《千禧年》《世界:一部历史》,还担任《泰晤士世界探险地图集》的编辑。他还定期在西班牙和英国担任记者和播音员,并经常出席BBC第四电台的时事节目《分析》(Analysis)。他的著作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
|
目錄:
|
第一章 分散
采集文化到大帝国时代:最初的探路者 1
趋异开始 2
冰人降临 12
趋同开始 17
早期地图之谜 22
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24
从地中海到大西洋 29
丝绸之路 35
探索季风带 37
趋同的范围 43
第二章 抵达
大约1000年前:海上探险 47
最后的趋异:波利尼西亚人的太平洋探索 49
大趋同:北冰洋和大西洋 57
印度洋:开拓与发展季风航线 67
第三章 行进
近古及中世纪:内陆探险 81
拓展丝绸之路 82
蒙古的影响 89
跨越草原 94
日本和欧洲的境内勘探 98
基督教区以外的世界 104
非洲 111
美洲内陆探险 115
第四章 跃进
中世纪后期:转向航海和深入大西洋 125
为什么会是伊比利亚半岛? 133
大西洋转折的开端:从热那亚和马略卡岛起步 139
进入伊比利亚 143
葡萄牙在非洲大西洋的探险 147
绕过非洲的鼓包 153
世界其他地方的海上探险 157
欧洲奇迹? 160
回归风带 168
第五章 腾起
15世纪90年代:飞跃 175
哥伦布 185
卡伯特 196
达伽马 200
卡布拉勒、韦斯普奇和安达卢西亚航海者 209
哥伦布周围的世界:大西洋以外的探险 214
第六章 环绕
约1500约1620年:环球航线连通 221
解密太平洋 222
想象太平洋:它有多大? 224
深入太平洋:麦哲伦的航程 225
解密海风:乌尔达内塔的航行及其来龙去脉 229
通晓太平洋的宽广:孟丹努厄和奎罗斯 233
印度洋 238
勾画美洲 246
美洲内陆探险 257
第七章 连接
约1620约1740年:全球文化再度趋同 283
航海改革 284
航海图兴起 286
永久的神话 291
美洲:难以捉摸的亚洲 294
乌有之乡、想象的海峡:太平洋寻路 304
横跨西伯利亚:冰中的黄金之国 308
非洲:奴隶制与探险 318
世界地图 322
地球的形状 328
第八章 深化
约18世纪40年代约19世纪40年代:
日益清晰的全球图景 335
传说继续 337
经度 339
应对坏血病 341
风道以外的太平洋 346
再探西北通道 355
南极洲 362
澳大利亚的故事 366
美洲的故事 369
浪漫主义之路 378
非洲:白人的坟墓 383
漫漫前路 395
回顾与展望:这个时代的机会与局限 397
第九章 全球化
约1850约2000年:日趋狭窄的地平线 405
非洲:笔墨官司 407
东南亚:去往中国的慢船 413
澳大利亚:通往霍普利斯山之路 416
新几内亚:货真价实的新土地 418
阿拉伯半岛:禁城受挫 420
西藏:错置的地平线 423
蒸汽机之路:为工业化世界寻觅道路 428
极冷之地:南北极的道路 437
新相遇 446
超级大冒险 456
还有什么? 461
彩页目录
★巴比伦世界地图 (约公元前600年)。巴比伦位于地图上方,周围环带是海洋。平行线代表幼发拉底河。大洋之外,楔形代表传说中的或鲜为人知的陆地。 1
★波利尼西亚人探险图 1
★波斯地理学家伊斯泰赫里1193年绘制的世界(上南下北)。图上,欧洲不过是右下角的一个小三角,而制图师的祖国位于正中。 2
★1439年,葡萄牙探险家迪约戈德席尔维斯拜访过的岛屿出现在马略卡制图师加百利德瓦尔塞卡的一张地图上。在这张地图上,亚速尔群岛首次从西北到东南连成一线。乔治桑留下的墨渍还清晰可见。 3
★卡斯提尔和大西洋的风 4
★大西洋信风 4
★乔治布朗和弗朗兹荷根伯格著《世界城镇图集》(约1572年) 中的里斯本海滨。16世纪是里斯本最辉煌的时期。 5
★绕过好望角:风带和洋流 5
★弗拉毛罗(穆拉诺岛圣米切尔修道院的修道士)1459年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张地图包含了大量探路者的信息,从图上看,可以从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处到达印度洋。 6
★此图绘制于里斯本,1502年由费拉拉公爵买下。这张地图信息丰富,且极富装饰性,包括了大量美洲海岸的信息(其中的部分内容可能只是出自猜测),以及根据当时最新消息绘制的加勒比海。 7
★墨卡托的双半球世界地图(1587年,图上包括有猜测中的南方大陆) 7
★1802年6月,德国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有可能就是图中正在摘花的那个人)出发攀登南美洲的钦博腊索山。 8
★东南亚:信风系统和内陆沟通 9
★大西洋和印度洋信风 10
★太平洋信风 12
插图目录
★在德国西部奥里希县附近摩尔朵夫发现的金盘。金盘中心的大陆外是一系列同心圆:第一圈是海洋,第二圈是有山脉的其他大陆,第三圈是其他海洋(海洋之上有用三角形代表的岛屿)。 22
★《禹迹图》(大禹治水路线图):拓自公元1136年的一块石刻。图上中国古代制图师所绘网格清晰可见,通过这些网格,河流、海岸方位绘制得非常精确
。
25
★印度尼西亚爪哇,婆罗浮屠神庙的浮雕墙上刻画的《本生经》中船的形象 40
★1978年7月,约翰博克斯托思乘爱斯基摩人的木架皮艇,借助杆子在加拿大北部拉塞尔水湾穿越冰块和浅滩。 58
★复原后的维京海盗船:斯库勒莱乌1号 61
★8世纪时强盗在丝绸之路上抢劫过往商人。沙漠中的道路提供了最好的,却非绝对安全的保障。 85
★(图上方是)威廉鲁布鲁克和他的同伴向路易九世告别,(图下方是)
路上的他们。 98
★根据日本行基和尚云游路线绘制的地图,标出了各省的位置,绘于1305年,上南下北。 99
★15世纪沈度所画的侍者与长颈鹿 127
★郑和出航非洲的官方记录已不复存在,但图解形式的航海指南流传下来,并于1621年出版。此图所示为马尔代夫和东非。 128
★亚伯拉罕柯雷斯克所绘《加泰罗尼亚地图集》上,佐米费雷尔的航船(14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141
★博戈柳博沃的圣母玛利亚和圣徒索斯玛、萨法提,周边是他们的生活场景(15441545)。
159
★塞维利亚大教堂祭坛附饰画上圣胡斯塔和圣鲁菲娜之间的塞维利亚景观 183
★布里斯托尔的海上教区教堂:圣玛丽红崖教堂(出自1829年雕版刻图,作者已不可考) 197
★贝亚吐斯地图,取自1109年黎巴纳贝亚吐斯的《〈启示录〉评注》。图中描绘了第四块大陆,贝亚吐斯认为那里有人居住。人间天堂位于最东方,里面是羞愧得局促不安的亚当和夏娃。 211
★俄罗斯地图,出自西格蒙德冯赫贝斯坦《真实记录莫斯科大公国》(1549年)。黄金老妇在右上角。 215
★弗朗西斯科罗德里格斯的画作,画上可能是位于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的阿多纳拉岛。 227
★巴蒂斯塔阿格尼斯1545年所绘麦哲伦的世界之旅。虽然麦哲伦证明了太平洋的辽阔,但只有少数绘图师记录了这一事实,而阿格尼斯正是其中之一。 229
★南方大陆 236
★胡安韦斯普奇1526年绘制的球体投影详图。这张图以实例表明、也许还强化了一个概念:有一个狭长的美洲大陆存在,并且有通道可以从大西洋西北穿行而过。 248
★约翰迪伊《描述航海艺术的普通与珍贵纪念品》一书的卷首插图(1577年) 251
★演示星盘的佩德罗 德 梅地纳(14931567)
285
★峡湾、河流和海岸的图解。出自詹姆斯霍尔1605年丹麦探险时为格陵兰岛西岸所绘地图。 289
★塞缪尔弗里兹神父的亚马孙河地图(1707年出版) 303
★俄国人的阿拉斯加地图,图上显示了丹麦人维他斯白令1728年和1741年的两次探险。 316
★让-多米尼克卡西尼(16251712) 324
★约翰哈里森的四号计时器,展示了他经度计时器的机芯。此图为哈里森在17601772年间设计并绘制。 341
★辣根菜(字面意思是坏血病草),它因常常是海员们在南部极高纬度唯一能找到的绿色植物而得名。拓自《马拉斯皮纳探险17891794》。
345
★库克的船只在大堡礁受损后,在现在的昆士兰库克镇进行了修理。此图为詹姆斯库克奋进号探查河域时间的通俗图解。349
★乔治斯坦布斯笔下的袋鼠(绘于17711772年间) 351
★詹姆斯克拉克罗斯前往北极探险(18481849),寻找富兰克林。 361
★19世纪20年代,探险家、皮毛商杰德史密斯穿越落基山脉中部和大盆地的路线。当年史密斯用过的地图已经不复存在,这一张是戴维布尔根据史密斯旅行的记录所绘,并于1839年出版。 377
★探险队走过湄公河索普勇附近的沟谷。 415
★W.G.帕尔格雷夫的阿拉伯地图,图上面积广大的地区尚朦胧不清。当时正是19世纪60年代,有关苏伊士运河项目的消息正在风传。 421
★俄罗斯画家、精神导师尼古拉斯罗尔里奇所画1933年的西藏。当地景色在他的笔下似乎有了生命,这里成了一片精神力量强大的土地,西藏被赋予了浪漫主义色彩。 425
★1863年,利物浦,国家航运公司用以横跨大西洋的轮船 436
★巴西苏瑞部落的巴西印第安人 455
地图目录
★智人和直立人的探险之路 8
★最早兴起的农耕地区(公元前9000公元前7000)
15
★埃及人的南向探险 27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36
★公元1000年时的大汇合 60
★古斯堪的纳维亚人深入欧洲路线图 62
★印度洋上的季风体系 71
★印度洋一带的伊斯兰教 73
★日本,土佐女士的航程 75
★丝绸之路 87
★欧洲示意图 96
★拉丁基督教世界的传播和发展 101
★不来梅的亚当提到的地方 105
★贸易地点:中世纪时的马格里布和撒哈拉沙漠 113
★火生走过的地方 116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26
★大西洋边缘的基督教世界 177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去往美洲的路线 188
★瓦斯科达伽马的印度之行 205
★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在印度洋上的航行(14981620) 241
★16世纪葡萄牙人的东非路线 244
★1578年琼安马提尼斯地图集上的北美西南海岸地图,图上展示了传说中锡沃拉的七座城市。 262
★从欧洲前往北美的路线(约1496约1513) 267
★17世纪英、法在北美北部的探险 295
★17世纪英、法在北美南部的探险 296
★白令17281741年间前往阿拉斯加的路线 315
★俄国人的阿拉斯加地图,图上显示了丹麦人维他斯白令1728年和1741年的两次探险。 316
★库克船长太平洋远征 352
★库克的法国和西班牙对手 353
★穿越北美的竞赛 356
★西北通道寻访者,18191850年 360
★穿越澳大利亚 368
★从哈得孙湾、大湖区到落基山脉、北极 370
★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西班牙在北美的探险 373
★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 375
★19世纪早期进入南非内陆 384
★尼日尔地区探险(17951855) 389
★利文斯敦的旅程 411
★新几内亚:内陆探险 419
★W.G.帕尔格雷夫的阿拉伯地图 421
★探勘美国具有开发价值的铁路线 435
★探险者的北极探险路线 439
★南极探险竞赛 443
★20世纪时遭遇巴西土著的地方 454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分散
采集文化到大帝国时代:最初的探路者
神祇林立,信仰众多,
一条条小路蔓绕曲折
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世界的需要》
历史讲述了两段重要的故事。第一段故事文化趋异,漫长而悠久:人类文化产生种种差异,彼此渐行渐远,直至互不了解,甚至彼此鄙视;第二段故事是我们这本书的主题文化趋同,它并不久远:曾经分离的族群再次接触,互相学习和分享对方的生活方式,直至彼此相似远胜于远古。
第一段故事始于智人出现后不久,几乎一直到现在,其时间超过15万年,占据了人类的大部分历史。这段故事见证了人类文化形成、分化与割裂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人类彼此渐行渐远,直至世界充满差异,成为今天的样子。在这段故事中,多元化成为人们不敢放弃的重要价值取向。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位宇宙观察者,能够跨越无限辽远的时间与空间客观地观察人类这是我们人类所达不到的,我们深陷于历史之中如果我们去问她之所以用她,或许是我根据家庭生活经验做出的判断,女性更具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特性她会如何描述这个星球上人类这个物种的历史?估计她的回答会很简单: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生物,原住在宇宙中一个微小的斑块上,着实不值得多费唇舌。这位宇宙观察者肯定会说,我们的历史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日益多样化。
人类的第二段故事,虽然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的重要,但我怀疑那位宇宙观察者可能就没注意,尽管在过去一万年左右的时间里它已经与第一段故事重叠,并随着文化交流速度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渐渐成为主流历程。到了今天,对我们来说,全球文化趋同甚至越来越一致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类经历的最明显的主题。1
我认为,这两段故事都是探险故事。第一段故事我们知之甚少,只能在接下来的区区几页就讲完它。如果没有探路者带领着人类沿不同路径进入差异很大的环境和彼此隔绝的家园,人类社会绝不会割裂。而如果没有第二段故事中一代又一代的探路者,人们也绝不可能重新建立联系,重新改变彼此。正是他们发现了接触、贸易、冲突和传播的途径,使人类得以再次携手。探路者是构建历史基础的工程师,是文化桥梁的建造者,是链条的锻造者、网络的编织者。
文化趋同还有许多残存的证据,但文化趋异年代的痕迹却已几乎消失殆尽。我们认为趋同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这才是我们需要向自己解释的故事,以帮助自己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为之规划未来。解释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足以成为写一本书的正当理由。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先简要回顾一下把人类社群带向彼此隔绝的探路者的工作,因为,他们的工作也是探险的成就。把他们的故事勾画出来作为背景,后代探路者的业绩看上去更加栩栩如生,会让我们更明白他们的工作对于今天世界的形成有多么重要。
◆ 趋异开始 ◆
对于历史学家们来说,历史为什么出现?是一个重大问题。只要把人类与另一些具有社会和文化属性的动物进行比较,就能看出些端倪。与其他种群相比,人类社会的变化要快得多。我们可以把人类的这个改变过程称为历史;而其他大多数种群的变化要么微乎其微,要么过于缓慢,再要么不是停滞不动,就是循环往复,很难想象把一群鲸或一窝蚂蚁的变化过程称为历史。当然,我们还是可以写写一个黑猩猩家族的历史。珍妮古道尔按时间顺序记述了她在野外观察到的黑猩猩群在争夺首领地位时发生的危机和冲突。古道尔笔下的这种争斗,与在一些结构简单的人类群体,比如一个帮派团伙,或是一个管理不善的部落中争夺头领的政治斗争没有什么不同。另一位灵长目动物学家先驱弗兰斯德瓦尔描述了黑猩猩的权力政治结构,他认为它们的政治原则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翻版:为了得到头领地位而搞阴谋,获取支持或是悄悄发动叛乱,甚至进行政变。2
我们从迄今为止的研究得知,所有其他非人类生物,甚至与人类最为相像的黑猩猩,都没有人类那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变文化。黑猩猩和其他所有非人类群居动物的政变过程,都可以提前知晓,因为不论是头领的变化,还是联盟的形成、分裂、再形成,其变化的模式都一成不变。不同的黑猩猩群体之间绝不可能有人类的不同种类文化群体之间差别那么大。其他具有文化属性的物种也不会有。
但可以肯定地说,黑猩猩和其他许多动物是有文化的:它们会发展应对生存环境的新的行为模式、技巧和策略,在食物采集和食物分配方面更是如此。而且,它们会传授、学习这些策略,使之世代相传。黑猩猩分配食物的一些方法和在一些罕见的场合下的表现甚至带有某种仪式化的意义。例如,外出捕猎的黑猩猩会以一种十分固定的方式分配得到的食物,这种分配大致是根据族群的等级制度以及头领的性选择策略进行的。种群文化一旦有了革新,这个种群的动物就会将其作为传统传承下去,于是就会出现文化趋异,各自独立的种群之间的差别就会越来越大。例如,在加蓬的森林中,一些黑猩猩群用细树枝钓取白蚁,而另一些则像人类那样用石头当锤子和砧板来砸开坚果;在东非平原,一些狒狒群实行阶段性一夫一妻制,而其他的狒狒群则是一群母狒狒配一只公狒狒;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猩猩们则玩着不同的游戏。记录最完整的例子发生在日本,1950年,就在一位灵长目动物学家眼皮底下,一只叫伊玛的天才短尾猴发现了洗红薯的方法,并教给了猴群中的其他猴子。从那时起,这群猴子就一直延续这个做法,并且只有这个猴群这样做。3
人类也是灵长目动物,我们的历史自然也会有灵长目动物的特点。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类的文化会变化和相异了。可是,问题是:为什么人类各个族群间的差异会那么大?变化会那么快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最佳的切入点就是我们最近的共同祖先:那个大约在15万年前的女人,或者更准确一点,是那组DNA,古人类学家称其为粒线体夏娃。4 我们有理由推测,粒线体夏娃时代,在东非生活着的几千人,他们分享着共同的文化:一样的经济状况、一样的技术水平以及一样的食物,而且如果那时他们就已有宗教和语言的话,应该也是相同的。后来,渐渐地、时断时续地,我们所不知道姓名的探路者把各自的族人带离了原来的故土,进入新的环境之中。在那里,他们改变自己以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分离了的人们彼此渐渐失去联系,在相互隔绝中差异越来越大。5
因此,探险史首先要回答的重大问题就是:人类是怎样扩张到世界各地的?如何做到这一切的?谁带领他们的?这些领袖为什么要这么做?一路上人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些问题的确重要,也的确困惑难解,没有什么类似的情况可供比照,帮助我们找到答案。其他的物种更愿意固守在自己最适应的环境,即便要迁移,也是为了寻求环境的稳定不变,季节性地来回迁徙;即便分散,也是在邻近的地方徘徊,一俟危机结束通常还是回到原先的栖息之所。狐狸是几乎与人类一样分布广泛的动物,但从一个栖息地到另一个栖息地的种群之间存在着比人类多得多的遗传变异。其他物种适应不同环境的经历也许对我们了解人类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迁移有所帮助。新近的一个细致研究案例是卢旺达的山地大猩猩。这些大猩猩被迫离开竞争太过激烈的低海拔热带雨林,到海拔高、相对较为寒冷的地方生活。食物大大减少这也许是这些纯植食性动物比其他大猩猩体形更小、身体更弱的原因它们不得不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但这个迁移案例局限性很大,大猩猩只是迁到原居住地邻近的环境里,不能作为解释人类最初的长途殖民迁移的模式。
即便是人类,也很少愿意去寻找新的环境,而且适应新环境也不是那么容易。近年大量相关文献可以说明,人类过去约500年间的殖民历史中,最成功的殖民地都是把新的环境变成了与迁移出发地相似的地方。移居者们通常都会有在选定的地域重建家乡的感觉。殖民者建起了新英格兰、新法兰西、新西兰、新南威尔士以及其他与故乡略有差异的仿照版本。他们创建了新西班牙,并在适应那里以后,又搬到新墨西哥州。迁移者像婴儿紧抱住橡皮奶嘴一样固守着文化,行囊里总是尽可能多地塞进家乡的物产。随身携带的熟悉的动物和谷物,对他们来说仿佛意味着新家园与离开的地方没有太大不同。
19世纪和20世纪的殖民大时代,欧洲人将许多陌生的地方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但他们选择住在南美洲、北美洲、南非以及澳大利亚,因为这片改造后的新欧洲气候温和,与他们祖国的气候相像。在这一时期的最后时段,欧洲人放弃了大多数热带地区,尽管他们曾经是那些地方的上流精英,管理、保卫、发展那些殖民地,拓展着帝国领土。这样的习惯现在仍然保留在移民社会里。来自中国的移居者使中亚某些区域在外观、声音、气味上都变得很像中国,这和中国人在西方的中国城所做的一样。我们今天对于成功保持多元文化的所有担心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当人们进入新的环境时,通常并不会丢弃他们在老环境里做的一切。
非洲夏娃的家园并不是伊甸园,但毕竟是适合我们的祖先及其子孙生存的场所。这里的环境能够弥补他们进化中的缺陷。他们不擅攀援,而这里草原和森林混生,便于他们直立,眺望远方。在这里,他们可以用火来圈住捕猎到的动物;他们能够找到材料制作武器和工具,尤其是经火烧变硬的狩猎用的棍棒或矛,以及切割猎物的锐利的石块。与其他竞争对手物种相比,人类在视觉、嗅觉、听觉上都不占优势,速度也不快,又没有强有力的牙齿和爪子,消化能力差,体弱,所有这些令我们只能在地面活动。在身体上,我们只有(至少我们中间强壮的那部分人有)两大生理优势:一是远距离追击的耐力,同时大量的出汗帮助我们保持体温不升高;二是我们具有灵巧、精确的投掷能力,手眼协调性好,这让我们得以击退有竞争力的食肉动物。
因为上述这些原因,我们猜测智人会定居在这片萨凡纳地带①上。可是,他们还在继续迁移,经过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充满挑战的地方:深不可测的森林和沼泽,他们以前熟习的技能在这里用处有限;寒冷的气候区,他们实在不适合在这里生存;沙漠和海洋,这里要求他们掌握以前从没有过的技能。在所有这些陌生的环境中,新的疾病也在酝酿,然而,开拓者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在历史上最早的探路者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向前。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试图搞清楚这是怎么发生的。
此前,这也曾发生过,或者说类似情况也曾发生过。150万年前的某个地方,我们称之为直立人的原始人离开东非,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走遍了非洲和欧亚的大部分地区。和我们这个物种(智人)相比,直立人的开化文明程度发展更慢,也更不均衡。他们用了至少30万年,更有可能是50万年的时间才到达亚洲和非洲的边境,而在同样长的时间里,智人不仅同样到达了亚洲、非洲的边境,还在欧洲走过了更远的路程,甚至用了不到直立人三分之一,或者按更乐观的估计,不到十分之一的时间就到达了澳大利亚。6 智人和直立人走过的地方几乎一样,从某个角度看,直立人的拓展之路预示了智人的未来。智人穿越了海洋,而殖民时期,在与亚洲大陆分离的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也曾经发现过直立人的化石。直立人甚至可能有一支专门的职业团队负责探险。克莱夫甘布尔认为在原始人的社会里,年轻男性要出去寻找食物,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和家里年长的女性分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机动性相对较高。这支专业团队还要负责寻找季节性迁移的路线以及调查在更远地方获取食物的可能。7但一味地把直立人和智人作类比也有问题。直立人在向外迁移之前整整在非洲生活了50万年,而这个时间是智人种群整个存续时间的23倍之多。远古智人,他们很明显也是现代人的祖先,也在25万年前作过类似的迁移。但随后剧烈的冰川作用把他们在非洲之外的殖民地消除得干干净净,而在非洲留下的那一点点也很快或是消失,或是被我们自己的祖先取代,或是毁灭了。
我们能够大致重现我们的祖先智人们踏遍世界的行程与时间虽然在考古学上还找不到充分的证明,对现代人血型、DNA和一些语言差异方面的分析结果也还存在着矛盾的地方。8 简单地说,彼此差异越大,相关人群祖先相互失去联系的时间就越长,他们移居到现在地方的时间也就越早。
要信心十足地描述这个过程很不容易,其准确性也难以把握。但可以确定的是,与世隔绝的状态不可能持久。根据相关的文字记载,欧亚和非洲的大多数地方,人口流动十分剧烈,彼此间不断趋同。在语言方面,人们对如何评测其差别一直存在争议,而有关证据又晦涩难懂、难以捉摸,人们的主观意见也很可能会曲解其中的含义。无论有没有价值,现有的、支持最为充分的构想是,大约10万年前,夏娃的后代在中东。但是夏娃的子孙们却没能成功建立殖民地,而是直到2万3万年后才重建成功。所有非洲之外的人类都和这支移民一脉相承,他们的后人以惊人的速度遍布世界各个地方。在大约7.4万年前,当火山爆发,火山灰掩埋了他们的一个定居地之后,他们迁移到了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附近地区。考古学界达成共识,最早的有关中国境内智人存在的证据已有6.7万年的历史(虽然后来也出土了一些和智人有着惊人相似的遗迹,令人费解地把智人存在的年代推溯到更早的时期)。
移居一直在继续,最初是沿着非洲和亚洲的海岸线,或是经海路,或是紧挨着海岸,或是在一个个岛屿间迁移。这么早就有这样的航海技术着实让人吃惊,可事实上,也许早在6万年前,澳大利亚最初的殖民者就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因为现在的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那时就已经脱离了亚洲板块。从某个角度来看,澳大利亚人古怪之处并非是他们本应到达得这样早,而是随后与世隔绝了那么久。澳大利亚与爪哇、新几内亚之间的海面狭长,季风盛行,穿越并不困难。在近代新的探险者从更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之前,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之间肯定已有了许多世纪的贸易往来。而澳大利亚和爪哇,虽然并没有证据,但说他们之间没有过贸易来往也是很难让人相信的。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来自海上的说法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让后来这里只言片语的航海史更显神秘。9 有一个大多数古人类学家不怎么喜欢的观点认为,智人起源于一种水猿。10如果这是真的,大概有助于解释我们的航海天分。但这些观点难立住脚,因为其立论完全是建立在人类和水栖哺乳动物之间并不彻底的相像之上。
移民在新的土地上一建好定居地,就立刻开始向内陆进发。我们不太可能再现道路发现者们当年的工作,但还是可以作两个假设:一是他们跟随猎物的踪迹,二是他们沿水而行。由此可以大致推断:他们是从河流在印度洋的入海口处开始探险之路的。可是一旦离开这些流域,他们是怎么走的呢?
很有可能是沿着印度河和黄河上游,在中亚山脉附近,沿着后来的丝绸之路跋涉前进,但更有可能的路线是从黑龙江的源头穿过戈壁沙漠以北的西伯利亚大草原:在这里,贝加尔湖和西伯利亚的大河流域,有3万多年历史的遗址星罗棋布。11
大约4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才抵达欧洲。在那里或者附近的什么地方,遇到了当地的尼安德特人,可能是智人消灭了他们而最终存活下来。来到欧洲的殖民者走出非洲时并没有自己特有的路线,他们也是迁往亚洲的那支移民的子孙。他们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源头出发,也许是绕过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海岸边缘,沿着地中海北岸或是多瑙河流域一路上行。遗传学证据表明,大约1万年以后,可能出现了另一条迁移路线: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草原出发,穿过欧洲平原北部。12 在这一时期,严寒的气候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让迁移者在很久之后才到达北亚和美洲。但学术界对这一过程的确切时间有着激烈的争议,正像我们后面所提到的那样,新大陆是否在1.5万年前就存在移民还没有一致的考古学证据可以证明,而遗传学证据却毫不含糊地证明:定居在美洲的移民也是同一支非洲移民的后裔。在现今有人类居住的世界中,只有波利尼西亚群岛还无人定居,抵达这里有赖于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进步,而这样的技术水平直到大约30004000年前才达到。
如果以上推断正确的话,智人的扩张图表明他们的人口出现了惊人的增长。我们无从得知迁移人口的确切数目,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到迁移结束,这个数字应该有数百万之多。夏娃的子孙成倍地增加,不到10万年的时间,他们就在旧大陆里几乎所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定居了下来。可是,人口增长是迁移的原因,还是迁移后的结果之一呢?
那时候,只有每个人都出去觅食才能生存,所以他们通常会限制家庭成员的数量。一方面他们会对交配对象有严格限制,以减少携子家庭的数目,或者说采取人口控制的方法;同时他们也控制生育,最主要的避孕措施就是延长哺乳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女人相对不易受孕。需要外出觅食的生活不允许他们带太多的孩子,母亲们在漂泊的生活中也不能带太多的孩子。13 也正因为这样,采集经济族群的人口总是相对稳定。但人类在全球大迁移过程中的人口增长却似乎违反了这一规律。要寻找原因需要考虑这一时期人类的两大特点:人口增长和流动性。
人口增长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用火烹煮食物:更易消化、更美味,也更有营养的食物使人口大量增加。对我们这样的生物消化道短、颌腭无力、牙齿不够尖锐,又只有一个胃,所以通过咀嚼和消化所能获取的能量非常有限任何能扩大食物范围的变化都是进化中的一大优势。人类开始用火煮食的具体时间不可考,可是有无可争辩的证据将之推溯到了15万年前,这和人类人口爆炸开始的时间恰好一致。但极有可能在50万年前,当原始人类在洞穴中生火的时候就已经有用火做饭的想法了。中国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现代生态学之父、耶稣会士学者德日进在1930年的挖掘中找到了证据。现代考古学大师阿贝步日耶立刻断定那是灶台的痕迹。德日进说:那不可能,那是来自中国的周口店。但步日耶回答说:我才不管是哪里出土的,我只知道它是人造的,而那人知道用火。14 再近些时候,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理查德蓝翰认为人类在200多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用火做饭了,可这一观点并没有实物可以证明,蓝翰只是根据原始人类牙齿进化的形状得出的推论。理查德蓝翰说,正是从我们认为人类开始用火烹饪食物的那个时期开始,人类牙齿变得更小,也更钝。15 但是,没有证据能表明在这样早的时期人类家庭中已经开始用火。16 同样地,通过用火烤硬的矛(已知最早的例子出现在15万年前)以利于狩猎从而可能改善饮食,以及修筑畜栏和摆放石块形成狭道以驱捕猎物等项技术,其年代也不可考。
倘若不是新的技术驱动着人类迁移,那么也许就是新的压力迫使人类这样做。食物枯竭和生态灾难都可以作为解释迁移的理由,但是这样的猜测却无法得到证明,而且饥荒和灾难的理由也无法解释人口的不断增长。在我们已知的所有其他物种中,只要食物出现问题,物种的数目都会随之迅速下降。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战争。在毁灭世界的天启四骑士故事①里,战争是那个最古怪的:瘟疫、饥荒和天灾会制约人类的行动,但战争却能推动革新。可战争从何而起?这是最让人着迷的历史问题之一。按照令人尊敬的自由主义观点,人类世界发生战争很自然。曾有人向二战时英国的陆军统帅蒙哥马利问起战争的缘由,这位将军通常会建议他们读莫里斯梅特林克的《蚂蚁的生活》。许多20世纪知名的人类学家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进化并没有消除其本性中的动物性,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17
而浪漫的原始主义者却持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人类的本性是热爱和平的,是竞争让人类不得不显示出暴力的一面。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伟大的自由主义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坚持认为战争是发明,而非生物必然性。18 最开始,证据看起来模棱两可。的确,在1.1万年前世界第一场全面战争在撒哈巴山、现在的埃及苏丹边境爆发之前,没有任何考古结果可以证明人类曾经出现过大规模战争。那时农业才刚刚起步。19 可是在那场战争中,屠杀相当残酷,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对错,也不仅仅是杀死对方,而是屠杀,是灭绝。许多死者被一次又一次地砍杀,战争所针对的不再仅是战场上的敌人,还有妇女和儿童,人们在一具女性遗骸上发现了22处刺伤。这样的屠杀不仅发生在农业刚起步的社会,也发生在本该是现代与文明的社会里。这些事实不由让我们猜测最早的战争是出于定居下来的族群控制资源的需要。至少说明,一旦人们定居下来照料农作物,战争变得更加剧烈,也更有组织性。
然而,种群之间有组织的战争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珍妮古道尔有关加蓬森林中黑猩猩种群间冲突的最早记录是20世纪70年代。黑猩猩群野性大发,消灭了一支从原种群分裂出去的小团体。这也是一条理解人类迁移发展的线索:冲突促使分裂出去的早期人类的小团体迁移到安全的地方。如果这个推论正确的话,就又有了新的问题:什么样的压力造成了10万年前的战争?又是因为激增的人口吗?还是出于对日益减少的粮食储备的竞争?再或者是我们不得不重提的主张:动物的侵略性无处不在?20
人类的足迹踏遍地球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推动这一进程的肯定是在不同的综合因素、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之中的多重原因。有些迁移自成一格,是不受常规原因影响而自然发生的一次性事件。我们现在喜欢把开拓者看作是革新者,把地处边远的居民看作是改革者,所以我们可能低估了保守力量在促进迁移进程中的作用。不久前,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阿门宗派到查科平原里的纳粹分子,那些有据可查的受到宗教迫害或是意识形态少数派冒险迁移到一个新的环境,却往往是为了保留旧时的生活方式。我喜欢把最早移民到澳大利亚的船民想象成是5万年前的离经叛道者,他们选择离开那个变化的世界,而去一块新的土地上定居,因为在那里他们能按照以前的传统生活。一般来说,人们搬到一个新的环境一定是因为受到吸引,而不是被驱赶所致。他们离开并非因为原来的家园缺少资源,而是其他地方丰富的资源吸引着他们。此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不可避免的环境变化:全球气候新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