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3.7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14.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50.7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8.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82.9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1.2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HK$
113.9
|
編輯推薦: |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佛学经典。
中国佛学界的权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杂志主编学诚法师的佛学经典。书中囊括了学诚法师数年来的佛学之道及修行法则,为众生开示了一条智慧之道。
★一本助你主导命运、获得福报的修行之书。
很多现下的上班族、学生都或多或少会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困惑和焦虑,很容易深陷在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中苦苦挣扎,找不到出路。学诚法师主张:“修行不是等待来生,而是要创造今生。”旨在用佛法来开示大众如何在无常人生的修行道路上,做到从迷惑到清醒、从愚昧变智慧、弃烦恼寻本心的觉悟。帮助身心俱疲的大众斩断烦恼,脱离苦难,回归宁静;指引努力奋斗的青年释放智慧,主导命运,获得福报。
★欢脱逗趣的龙泉寺漫画搭配高深的佛法,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参透佛法的精髓,治愈心灵。
学诚法师的佛学书与之同类的佛学书**的不同在于,书中除了学诚法师的开示,还配有贤书、贤帆绘就的欢脱逗趣的漫画,将深邃的佛家思想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有趣的小片断、温馨的小故事、智慧的小哲理,让更多的普通大众能读懂佛法的精髓,从中获得身心
|
內容簡介: |
《一切都还没有注定》是一本集心灵疗愈漫画与佛学经典开示语录于一体的修行之书。书中从工作、生活、情感、理想等多方面,向信众开示如何在无常人生的修行道路上,做到从迷惑到清醒、从愚昧变智慧、弃烦恼寻本心的觉悟。帮助身心俱疲的大众斩断烦恼,脱离苦难,回归宁静;指引努力奋斗的青年释放智慧,主导命运,获得福报。
|
關於作者: |
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2007年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行政学名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会授予“三藏大法师”称号。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法音》杂志主编等职。
|
目錄:
|
第1章 觉悟之道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从迷的思维模式逐步修到觉悟的思
维模式逐步修到觉悟的思维模式,让内心的
整个思维模式完全变化。
第2章 真正的皈依
皈依本身就包含了“我们相信三宝能够
救护我们”,皈依本身就表示,我们许下了
诺言,就要照三宝的教授、教诫去行持。
第3章 念死门中勤修皈依
学习、工作、修行是一心的,修行、学
佛不妨碍工作,你把工作做得好的业,回向
到无上正等正觉,回向到成佛,你工作还是
会很好。
第4章 用智慧心观照无常
我们修行、用功,就是要来认知我们凡夫
心起心动念的整个过程,以及它的状态、它的
问题,同时要知道该怎么办,怎么来对治。
第5章 调伏烦恼寻找本心
我们对物质世界有经验之后,慢慢地要
让自己对精神世界也有经验;我们对凡人的
世界、生活有经验之后,也要对圣者的世界
有经验。
|
內容試閱:
|
用智慧心观照无常
我们修道次第——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修下士道的目的,就是不堕落三恶道。一旦堕落到三恶道,就不容易听到佛法了。所以只有修好下士道,生生世世才能够有暇满的人身来听闻佛法。修中士道的目的,是因为我们在生死中轮回,一直随着业力在轮回,不能自主。如果修好了中士道,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在生死中获得自在。修上士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为利众生愿成佛,然后来修行。所以三士道各有不同,一个是为了不堕恶道,一个是为了于生死中得自在,一个是为了利益有情,修道成佛。
一 天人的痛苦
六道——三恶道、三善道。恶道的众生很苦。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为什么说天人也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呢?天人会有哪些痛苦,会有哪些问题?大家请翻开《广论》,看第168页最后一段,一直到第169页的倒数第2行,大家念一下。
“思惟天苦分二:欲天三苦。上二界粗重苦。今初
“初死堕苦中有二。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谓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于先时所不出。天趣报死五死相,起于住天界诸天,等同地上诸人中,传报当死诸死相。’堕下处苦者,如云:‘从天世间死殁已,设若全无少余善,彼无自在往旁生,饿鬼地狱随一处。’悚慄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争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故彼亦由粗重为苦。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三界诸天都有种种的痛苦。天人在欲界天中有五衰:“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mán)萎,衣服垢染身出汗。”这是欲界天的有情,在死亡的时候,有这样五个特点。这里的第三个特点“华鬘萎”,在其他经论里是排在第一位的。“华鬘”就是天人戴的帽子,这种帽子是用花做的,这种花不是人间的花,而是非常庄严的。“花鬘萎”就是说当天人要死亡的时候,这些花就会凋谢,天人看到自己戴的帽子上的花不新鲜了,枯萎了,就知道自己的寿命差不多了。
第二个是“衣裳垢腻”,我们这里写的是“衣服垢染”,这在一般的经论里也是第二个特点。天人穿的衣服不像人间的衣服穿了需要洗,天人的衣服永远不沾染尘埃,不会脏。当天人业报尽的时候,快要死的时候,他就会出现诸如衣服肮脏、衣服垢染的现象,这是第二衰。
第三个就是“身出汗”,在一般的经论里说的是“两腋出汗”“腋下出汗”,他平时是不会像我们人一样,天天身上会冒汗的,天人不出汗,他一出汗就说明要死了。
第四个是“身体臭秽”,在这里是“身色变为不可爱”。当天人要死的时候,身上就有很不好的气味。这种臭味出来了,就说明他要死了。
第五个是“不乐本座”。本来天人天天都是在禅定中的,忽然有一天他就坐不住了,入不了定了,这就说明要死了。这些是六欲天的有情,欲界天的有情,天人的五衰。
色界天的有情,“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色界天有四禅,初禅天有火灾,二禅天有水灾,三禅天有风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这些都是灾难,各种各样的灾难。火烧初禅就是说,在色界初禅天中,天人寿命将尽的时候,自己内在有无明、烦恼的火,这火不同于世间的火,慢慢就把自己烧死了。到二禅天的时候,就是发大水;三禅天的时候,就是风吹。这些都是天人的一些灾难,使天人也不得自在,有种种的痛苦。
这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天人也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天人也不是究竟处,天人也一样会死,也一样会有种种的苦恼,总之是不究竟的。这样我们对天人才不会有一种向往之心。日常生活中,对于天上的有情,我们总是觉得他们离我们这个世界比较近,因此比较有兴趣去了解。实际上,天上的众生只是造的善业比我们人要多,但他们要听到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世间的一种禅定的状态中。人道的众生——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听到佛法,听到佛法的人也是很少数的——听到佛法之后,能够很认真地去实践,就更加不容易。如果不能很认真地去实践,那是因为对生命的状态,对轮回的痛苦认识不清。
二 心是一种相续
我们常常讲人的心是一种相续,就如同河流的水一样相续,如同时间一样相续:1号、2号、3号……一直到30号,1月、2月、3月……一直到12月,到了30又回到初一,12月以后又是1月。人的心就像这一样,也是相续的。所以说人的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附属品、副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相续存在。你说相续是什么?相续就是持续存在下去的状态。
人都有死的时候,天人会死,人也会死。人要死的时候,地水火风四大分离,心识却是相续的。我们的粗浅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面的这六识停止;但人的微细心——七识、八识,还是无始无终地相续下去,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人的心中,再去投胎、再去转世的微细心,就带着前面的业、前世的业。
我们从无量劫以来所造的种种的业,都会在我们的心中,在第八识中流传,存在,一直带到后世。后世的出现,另外一期生命形态的出现,也都是因为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这些种子的成熟。我们死的时候,是善心还是恶心,是很重要的;是善念还是恶念,是很重要的。如果死的时候是善心,我们就比较容易到善道;死的时候如果是恶心,就容易到恶道里去。我们平时的用功,也就是培养我们这种善心的力量、善法的力量,就是为了在死的时候,自己做得了主,能够有把握。人死的时候,要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中阴身一般有7天,最多49天,在这期间,人的心识一直处于游荡、飘荡的过程中,他去寻找投胎的因缘。因缘具足了,他慢慢就会相续到另外一生。所以我们修行,修道次第,就是修心。我们现在人的身体好好的,神智比较清明,就开始修心,修我们的相续,知道自己是怎么相续的,是怎么持续的。我们在平时学习也好,工作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一切世间的部分,都能够用来对照和认识自己的本心。如果不能用来认识自己的本心,那么我们的心就非常容易向外跑,跑到这些要做的事情上去,那效果刚好是相反了。
三 一切都在变化中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健康、身体好,也不要以为外在的一切都是不会变化的、外在的一切都是很圆满的。实际上外在的一切都是会改变的,都是会变化的,都是无常的。因为我们认为外在的东西不会变化,所以就无所谓,就不容易去用心。比如,我们在这里共修,7天到了,你说“我要再修”,那是没用的,已经没得修了,时间到了就回去了,过了7号就结束了。你可能在这里念佛,你知道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但是这也是在变化的。可能一开始不适应,然后慢慢适应了,适应以后又结束了,你又要面对一个新的境界。
世界是在变化中存在的。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心态,要能够应对这些变化。人在变化——死了就是变化,生病了也是变化,人的情绪在变化,气候也在变化,种种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一旦有了常执,就不对了,就跟佛法不相应了。因为会变化,所以一个人穷不等于他永远就是穷人,因为会变化;一个人富不等于他永远是富人,因为会变化;你没文化,通过学习能够变得有文化,因为会变化,哪怕你现在文化水平再高,不学习,慢慢人也会退步。房子也会变化,5年、10年、20年,房子慢慢也会老化、出危险,你要去修理。人的各种关系也是会变化的,但是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你总觉得自己对别人怎么好,别人怎么会这样子来对自己呢?反过来,别人也这么想,第三个人也这么想,第四个人也这么想。实际上人的种种关系也是无常的,也是变化的,没有不变的。因为人会变化,所以人才会进步,人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创意。
四 莫执着五蕴色身
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的五蕴色身。什么叫作“执着于自己的五蕴色身”呢?他不会认为,今天的我、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变化有多大,他觉得这看不出来。看别人也是一样,看不出来人的身体——色蕴有什么变化。那么人的感受——受蕴也一样,他不太容易察觉到今天的感受、昨天的感受、明天的感受,或者说1个小时前的感受、现在的感受、5分钟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对别人也是一样,别人种种的感受、别人种种的思想动态、别人种种的思维、别人种种的内心的信息,他不容易感受到——他不容易感受到别人五蕴的变化。
如果你能够感受到别人五蕴身心的变化,那情况就会不同。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现在有苦受,知道他已经很难过了,你才会想用什么办法能让他不那么苦。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现在处于一种快乐的状态中,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做。你能够感受到对方处于一种非苦非乐的状态中,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现在在想什么,他的行蕴,他的造作,你才有办法跟他交流,跟他沟通。你不知道对方现在在想什么,那你跟他说话,跟他交流,就变成打岔了。比如他现在刚好在思考问题,你非找他讲话,那人家就很反感,就起烦恼了。对于自己也一样,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自己在背书,或者在思考,或者在念佛,非常清楚,然后也能够清楚别人在干吗,这样我们才能了知自己身心的状态。
实际上,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自己的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状态,是不了解的,对别人的更是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会引起很多的问题、很多的麻烦。因为人心里所想的东西不同,心里的种种感受不同,境界不同,那么在沟通、交流中就很难相应,很难达到一个层次,很难达到一个平台。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清自己的心,去净除内心的种种业障。因为内心有障碍——过去造的业所留下来的影子,所以我们不能认清自心。我们净除业障,就犹如在田地里锄草。要种庄稼,就要把杂草锄掉,杂草不锄掉,庄稼就没办法种。我们要认识本心,我们要修行,就要净障——净除业障。净除业障还不够,把这些杂草锄完了,庄稼种下去了,你心发起来了,还要施肥,施肥就是要“积聚资粮”。如果没有资粮,你要发心也是很难的。只是施肥还不够,还需要阳光、雨露、空气等这些条件,这些都是佛菩萨、三宝的加持。只有这些具足了,庄稼才能够长好,我们人修行才能够修好,我们内心才有办法清净。所以这三点——净罪、积资、祈求,是不可缺少的,都是对治我们内心的问题的,而不是说我们天天在寺庙里说说而已,它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
五 让内心专注、清净、有力量
我们的心如果一直处在净罪、积资、祈求的状态中,内心就会非常容易专注、清净、有力量。反之,我们内心就容易散乱,内心就没有力量,就不能扫除自己的种种习气、障碍。业的习气去不掉,就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障碍,这就是业障。因为有业障,所以就对五蕴身心认识不清楚,对自己的、对别人的五蕴身心认识不清楚。由此,对由五蕴身心所造作出来的种种“事”跟“业”就更看不清楚。因为别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身心所透露出来的气息,所以对身心不了解,那对他做的事,对他说的话自然就不了解。不仅是对别人不了解,对自己也不了解。很多人有时候话说过了,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自己做的事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都是糊里糊涂的。糊里糊涂就是烦恼、业在作祟——从最深的层次来讲,就是烦恼、业在起作用。
我们如果执着于自己,对自己非常执着,就不容易去了解别人。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执着于自己的认识,执着于自己的看法,执着于自己的感受,乃至执着于自己的价值观,自己何作何为,今天要干吗,明天要干吗,现在要干吗,然后让别人也如此。这样的话,我们在思想上,在知识上,在平时的合作共事上就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以固定的、固化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而是要以无常的、变化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
无常变化是要靠我们的智慧来观照的。我们煮饭,生米能够煮成熟饭,就是变化。这变化的整个过程,也是需要智慧的,要多少水,要多少米,要多大锅,要煮多久,也是有讲究的。变化是一种原理,在具体的事项方面,需要经验,需要知识。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交流、去总结,然后才能够对我们内心的状态,一层又一层、一步又一步地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别人也是如此。这样,我们就不会执着于一点,认为就这一点对,就这一点好。
六 一切都要用心
我们做事也好,平时读书也好,常常说要用心——用心做事、用心读书、用心听、用心看,所以一切都要用心。那么你用心看、用心听、用心做,其中都要有心。你如果不用心,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做,那它是显示不出意义的。我们只有用心去听,才能够听出它的意义,听出它的意思;我们只有用心去看,才能够看出它的内涵;我们只有用心去做,那这件事情本身才能够有价值。念经也好,打坐也好,参禅也好,都是如此,都离不开心。
我们如果仅仅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就听不清楚,也看不清楚。因为我们听到的东西,或者看到的东西,仅仅是声音,或者仅仅是颜色、仅仅是形状。它有多大的意义,有多大的价值,有多大的作用,这是要由人的心来分辨的。我们煮饭,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哪些原料能搭配,哪些原料不能搭配,都要用心。如果不用心,煮饭的时候,5斤大米,倒两斤盐进去,你看看能吃吗?肯定不能吃。煮豆角,如果豆角没煮熟,吃了也有麻烦。有些菜不能炒得很熟,炒得很熟反而不好吃;有些菜你必须要把它炒熟,是不是?
光用眼睛是不行的,光用手也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还要有经验,还要用心。因为无常变化只有心才能够感觉出来,眼睛是感觉不出来的,耳朵也是感觉不出来的。眼睛、耳朵怎么能感觉到无常呢?它们只能感受到外相。一旦感受到它的无常、它的变化、它的组合,都是跟心有关系的,所以观世音菩萨说“反闻闻自性”。禅宗参话头,说话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它的出处在什么地方?就在我们人的心,是从人心发出来的。做事也是从我们的心发出来的,说话、听话都跟我们的心有关系。
道次第,不仅仅是要我们了解道次第的知识,更关键的是要我们付诸实践。付诸实践,我们内心才能够产生深刻的感受。如果没有付诸实践,我们对道次第仅仅是知识的了解,就犹如看了一本小说或者看了一本地图册。社会上有些人觉得看小说也很有意思,他觉得那也是真的,把小说当作真的,所以他看得津津有味。那种感受跟你看佛经——如果不注意的话——是很难区分的,甚至可能你看佛经,还很难像他看小说一样有那么强烈的感受。这都跟人的心和智慧有关系。我们修行,包括遵循这些仪规,做这些宗教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训练我们的心。
有些人喜欢旅游,有些人喜欢看电影、玩游戏等,生活会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比如一个人住在这个地方,他想到另一个地方去,到第三个地方去,到第四个地方去……实际上,他是对现有的空间不适应、不满意。为什么对现有的空间不适应、不满意呢?因为在现有的这个空间的层面,他很难去观心,很难去修行,所以他住的时间长了,就要换一个地方。有些人一天不出门就难受,在房间里待一天,在办公室里坐一天,他受不了。所以我们山上办公室很多,人很少。没有在办公室里,也不在房间里,到处乱跑,自己瞎忙一通,这就是烦恼。我们的法师说谁谁谁想要办公室,我说要那么多办公室干什么,办公室里都没人办公。社会上的人也一样,该办公的时候不办公,而去做别的事情。该办公的时候你应该好好办公,去干别的事情,就说明你对现在做的事情不满意。让你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你又去干另外一件事情,所以这人就非常奇怪。这就说明人对现实的人生不满意。对现实的人生、实际的人生不满意,他才随着自己的烦恼走,随着我执、法执走,不断承认和加深自己的我执、法执,这要靠佛法的力量才有办法转变。如果不靠佛法的力量,转变是非常难的,我们会一直随顺自己的习气走。
七 语言很重要
除了认清自己的心,以及心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外,我们对自己说的话、对自己语言的掌握也是很重要的。度众生要靠语言,你一说“随喜”“感恩”,人家听了就很容易接受;如果你说“你做事怎么那么差劲呢?”对方即刻就会起烦恼。所以我们要天天把佛法挂在嘴上,让人家做什么,你说“阿弥陀佛”,他听了就高兴;你说“走开,别挡路!”人家听了就不高兴。因为我们通常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别人也一样,根本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自己在干吗,都是散乱心、狂妄心在作怪。散乱心、狂妄心缘到佛法的时候,他一听到“阿弥陀佛”,听到这些善的语言,他的心就会有一定的敏感度,就会有一定的作用。如果听到一些不好的语言,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学的佛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
《楞严经》讲:“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就是说自己的心暗合道妙,能够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相通,能够同十方一切六道众生相通。向上,我们的心求佛道,与诸菩萨的悲心愿力相通;向下,我们的心与六道众生相通。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说非常重要呢?因为如果内心不能与佛菩萨这种信息相通,不能上求佛道,那么你就不能下化众生。所以佛与众生是我们修道不可缺少的因缘,是非常重要的,偏向哪一方都会造成欠缺。
八 生命存在的价值
普通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去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自己行为的意义。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你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他不知道。活在世上,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活动、自己的造作,有什么意义?他是不知道的,他思考不出来,他没有这个能力来思考。人只有通过佛法,慢慢才会知道意义在什么地方。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所作所为——身语意三业的意义,所以社会上就给人假设了种种的目标——种种成功的目标、种种富有的目标、种种比较体面的目标,让人去追逐,这些都是世间的成功、世间的成绩、世间的成就。世间的这些成就都是外在的,让人的心向外去缘,向外去追逐,它同佛法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一个人只有真正审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本身有什么意义,这件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才有办法来指引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反省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如果不能感受到它的意义和价值,就肯定不会有目标。生命没有非常明确、笃定的目标,人的生存状态就会很茫然,这些都是有关联的。我们每天早晨起床、上洗手间、洗脸刷牙、吃饭、上班、工作、加班,工作中与人接触、谈话、打电话、用电脑……周而复始,一日又一日,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我们没办法,只能过这样一种循环的生活,每天就这么过。人的时间都是耗费在这些事务中,消耗了我们的生命。所以出家人从沙弥开始就要背《毗尼日用切要》,穿衣、下床、上厕所、洗脸等都让你念咒,这样就能缘到法。出门做什么,搭衣,持钵等,都是为了让你能缘到法。这就是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你时时刻刻不能忘失,这样我们的心意才有办法转变。如果没有刻意这么去提醒,我们是非常容易忘掉的,是非常难记起的。
又有些人,他虽然做好事,在行善,在念佛,但他追逐的是现世的果报。所以他虽然学佛学了很长时间了,经也念得很多了,也常常去放生、印经、供养等,但有时候一遇到什么逆境,比如家里忽然哪个人生大病了,哪个人被汽车撞了,他就说是不是菩萨不保佑了?很多人都会这样去联想。我们学佛法,并没有讲你学了以后就保证你家人不生病,保证你家里不出灾难,这是不可能的,这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又有些人持戒,就觉得自己身体会不好;或者说做普佛,祈福,到庙里供花、供蜡烛、供灯等,都会让他有这样的感觉。而一旦遇到一些逆境,他就会认为是做了这些引起的,是因为做了善事才会遇到不好的事情。这就说明他对佛教业果的理解,对佛法的理解是很成问题的。不能说持戒持得好,所以你身体就会不好;更不能倒过来推,说你的身体不好,是持戒持得好的缘故。所以有些人说身体不好是吃素吃的,这种说法是非常荒唐的,这种观念常常会困惑自己。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而她的大慈大悲是随缘示现的,所有的菩萨都没有说自己是菩萨,也不会说自己是菩萨,都是随缘示现的。可能有个小孩,这个小孩特别有善根,从小就很懂佛法,而且行为跟一般人不一样,那他有可能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藏传佛教有很多活佛,他们从小就是活佛,跟一般小孩不一样,是很不一般的。我们有些居士也是一样,有些人学佛法学得很好,心心念念很分明,那他也有可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但我们非要认为,如果某位菩萨是举世公认的,大家都说他是菩萨,那他才是菩萨。菩萨的标准不是众生给他加上去的,众生怎么能够知道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菩萨靠他的悲心愿力来行事,来度众生,这样的才是菩萨,我们都把世间的一种心用到佛法里去了。你说现在没看到有什么菩萨,也没人说有什么菩萨,这是对佛法的理解不透彻造成的。
现在人的根机本身就非常迟钝,只能听小法,不能听大法,只能听非常简单的、非常容易实践的法。这个时候菩萨示现,可能就是让我们做很容易实践的、很简单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人遇到了种种不如意的事情,甚至死亡。我们在上一讲也谈到念死无常,那为什么要念死呢?念死主要是讲死了以后你的心是怎么相续的?心的相续是什么状态?你往哪里跑,你去哪里,是不是越来越好,还能不能听到佛法?念死不是让我们去自杀,如果认为念死就是让我们去自杀,那就麻烦了。不是说你现在把安眠药吃下去,明天早上起不来了才叫自杀;其实,你自己的心已经把自己给杀了,不努力,心死了,就是自杀;心没有动力了,没有创造力了,就是自杀。你如果“修行人就是修来世,可以不管现世”,那么就是自杀了——自己把自己的心给杀了。这样念死是很成问题的,这不叫念死,这叫自杀。这个“杀”不是杀自己的身体,而是把自己的心杀掉了。这样是不对的,这就是佛法学偏了。
九 法报化三身
我们常说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什么是清净法身?法身是清净的,以法为身,没有障碍,没有习气,没有毛病,没有问题,一切都通达圆融,这就是清净法身。
什么叫圆满报身呢?转识成智,使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都是智慧在指导,而不是分别心在指导,那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是圆满的,资粮都具足。我们是怎样一个身份,就在怎样一个身份上圆满资粮。一个农民,就在农民的份上圆满福德智慧的资粮;一个工人,就在工人的份上圆满资粮;一个知识分子,就在知识分子的份上圆满资粮。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些农民,看起来没什么文化,但也知道念经,也知道念佛,也知道拜佛,他就积了资粮;而如果一个农民,本身不识字,你让他跟这些有文化的人一起来修行,那他就没法修行。有文化的人每天不看书、不听法就会难受。有文化的人,你让他3个月什么法都不听,什么书都不看,他肯定难受。因为他习惯了,这就是一种文人的习性、知识分子的习性,他只有先在这里慢慢少看一点,然后多思考,如此才有办法修行用功。一个人要去除这种习性是非常难的。不让他听法,不让他看书,可能他也会坐在那边想,想他过去读过的一些书,所以他不容易解脱。所以只有从这里面来解脱,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里面都是佛法,他就解脱了,没有文化的人就不知道这些。
千百亿化身,观世音菩萨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都是千百亿化身,化身不止一个,是千百亿个。因为只要他诠释的是佛法,与佛法的本意、佛法的宗旨相符合,导人向善,劝人修行、解脱、成佛,那他就是佛的化身。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一定说非要什么人给自己讲法才听——非要某个大法师讲,别人讲就不听,这就麻烦了。也有可能你的同行善友中某一位就是菩萨,但你就是不知道学。在很多情况下,你都是很不现实的。一个法师有一个法师的因缘,他不可能说专门为什么人,为哪几个人来讲法,都是有因缘的,各自都是有因缘的。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范畴内。经典里这么说,观世音菩萨也这么做,你必须要相信。这样你才会非常注意、非常认真、非常在意同行善友的种种功德,并去分享这些功德。
用智慧心观照无常
我们修道次第——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修下士道的目的,就是不堕落三恶道。一旦堕落到三恶道,就不容易听到佛法了。所以只有修好下士道,生生世世才能够有暇满的人身来听闻佛法。修中士道的目的,是因为我们在生死中轮回,一直随着业力在轮回,不能自主。如果修好了中士道,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在生死中获得自在。修上士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为利众生愿成佛,然后来修行。所以三士道各有不同,一个是为了不堕恶道,一个是为了于生死中得自在,一个是为了利益有情,修道成佛。
一 天人的痛苦
六道——三恶道、三善道。恶道的众生很苦。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为什么说天人也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呢?天人会有哪些痛苦,会有哪些问题?大家请翻开《广论》,看第168页最后一段,一直到第169页的倒数第2行,大家念一下。
“思惟天苦分二:欲天三苦。上二界粗重苦。今初
“初死堕苦中有二。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谓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于先时所不出。天趣报死五死相,起于住天界诸天,等同地上诸人中,传报当死诸死相。’堕下处苦者,如云:‘从天世间死殁已,设若全无少余善,彼无自在往旁生,饿鬼地狱随一处。’悚慄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争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故彼亦由粗重为苦。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三界诸天都有种种的痛苦。天人在欲界天中有五衰:“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mán)萎,衣服垢染身出汗。”这是欲界天的有情,在死亡的时候,有这样五个特点。这里的第三个特点“华鬘萎”,在其他经论里是排在第一位的。“华鬘”就是天人戴的帽子,这种帽子是用花做的,这种花不是人间的花,而是非常庄严的。“花鬘萎”就是说当天人要死亡的时候,这些花就会凋谢,天人看到自己戴的帽子上的花不新鲜了,枯萎了,就知道自己的寿命差不多了。
第二个是“衣裳垢腻”,我们这里写的是“衣服垢染”,这在一般的经论里也是第二个特点。天人穿的衣服不像人间的衣服穿了需要洗,天人的衣服永远不沾染尘埃,不会脏。当天人业报尽的时候,快要死的时候,他就会出现诸如衣服肮脏、衣服垢染的现象,这是第二衰。
第三个就是“身出汗”,在一般的经论里说的是“两腋出汗”“腋下出汗”,他平时是不会像我们人一样,天天身上会冒汗的,天人不出汗,他一出汗就说明要死了。
第四个是“身体臭秽”,在这里是“身色变为不可爱”。当天人要死的时候,身上就有很不好的气味。这种臭味出来了,就说明他要死了。
第五个是“不乐本座”。本来天人天天都是在禅定中的,忽然有一天他就坐不住了,入不了定了,这就说明要死了。这些是六欲天的有情,欲界天的有情,天人的五衰。
色界天的有情,“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色界天有四禅,初禅天有火灾,二禅天有水灾,三禅天有风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这些都是灾难,各种各样的灾难。火烧初禅就是说,在色界初禅天中,天人寿命将尽的时候,自己内在有无明、烦恼的火,这火不同于世间的火,慢慢就把自己烧死了。到二禅天的时候,就是发大水;三禅天的时候,就是风吹。这些都是天人的一些灾难,使天人也不得自在,有种种的痛苦。
这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天人也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天人也不是究竟处,天人也一样会死,也一样会有种种的苦恼,总之是不究竟的。这样我们对天人才不会有一种向往之心。日常生活中,对于天上的有情,我们总是觉得他们离我们这个世界比较近,因此比较有兴趣去了解。实际上,天上的众生只是造的善业比我们人要多,但他们要听到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世间的一种禅定的状态中。人道的众生——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听到佛法,听到佛法的人也是很少数的——听到佛法之后,能够很认真地去实践,就更加不容易。如果不能很认真地去实践,那是因为对生命的状态,对轮回的痛苦认识不清。
二 心是一种相续
我们常常讲人的心是一种相续,就如同河流的水一样相续,如同时间一样相续:1号、2号、3号……一直到30号,1月、2月、3月……一直到12月,到了30又回到初一,12月以后又是1月。人的心就像这一样,也是相续的。所以说人的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附属品、副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相续存在。你说相续是什么?相续就是持续存在下去的状态。
人都有死的时候,天人会死,人也会死。人要死的时候,地水火风四大分离,心识却是相续的。我们的粗浅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面的这六识停止;但人的微细心——七识、八识,还是无始无终地相续下去,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人的心中,再去投胎、再去转世的微细心,就带着前面的业、前世的业。
我们从无量劫以来所造的种种的业,都会在我们的心中,在第八识中流传,存在,一直带到后世。后世的出现,另外一期生命形态的出现,也都是因为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这些种子的成熟。我们死的时候,是善心还是恶心,是很重要的;是善念还是恶念,是很重要的。如果死的时候是善心,我们就比较容易到善道;死的时候如果是恶心,就容易到恶道里去。我们平时的用功,也就是培养我们这种善心的力量、善法的力量,就是为了在死的时候,自己做得了主,能够有把握。人死的时候,要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中阴身一般有7天,最多49天,在这期间,人的心识一直处于游荡、飘荡的过程中,他去寻找投胎的因缘。因缘具足了,他慢慢就会相续到另外一生。所以我们修行,修道次第,就是修心。我们现在人的身体好好的,神智比较清明,就开始修心,修我们的相续,知道自己是怎么相续的,是怎么持续的。我们在平时学习也好,工作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一切世间的部分,都能够用来对照和认识自己的本心。如果不能用来认识自己的本心,那么我们的心就非常容易向外跑,跑到这些要做的事情上去,那效果刚好是相反了。
三 一切都在变化中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健康、身体好,也不要以为外在的一切都是不会变化的、外在的一切都是很圆满的。实际上外在的一切都是会改变的,都是会变化的,都是无常的。因为我们认为外在的东西不会变化,所以就无所谓,就不容易去用心。比如,我们在这里共修,7天到了,你说“我要再修”,那是没用的,已经没得修了,时间到了就回去了,过了7号就结束了。你可能在这里念佛,你知道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但是这也是在变化的。可能一开始不适应,然后慢慢适应了,适应以后又结束了,你又要面对一个新的境界。
世界是在变化中存在的。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心态,要能够应对这些变化。人在变化——死了就是变化,生病了也是变化,人的情绪在变化,气候也在变化,种种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一旦有了常执,就不对了,就跟佛法不相应了。因为会变化,所以一个人穷不等于他永远就是穷人,因为会变化;一个人富不等于他永远是富人,因为会变化;你没文化,通过学习能够变得有文化,因为会变化,哪怕你现在文化水平再高,不学习,慢慢人也会退步。房子也会变化,5年、10年、20年,房子慢慢也会老化、出危险,你要去修理。人的各种关系也是会变化的,但是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你总觉得自己对别人怎么好,别人怎么会这样子来对自己呢?反过来,别人也这么想,第三个人也这么想,第四个人也这么想。实际上人的种种关系也是无常的,也是变化的,没有不变的。因为人会变化,所以人才会进步,人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创意。
四 莫执着五蕴色身
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的五蕴色身。什么叫作“执着于自己的五蕴色身”呢?他不会认为,今天的我、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变化有多大,他觉得这看不出来。看别人也是一样,看不出来人的身体——色蕴有什么变化。那么人的感受——受蕴也一样,他不太容易察觉到今天的感受、昨天的感受、明天的感受,或者说1个小时前的感受、现在的感受、5分钟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对别人也是一样,别人种种的感受、别人种种的思想动态、别人种种的思维、别人种种的内心的信息,他不容易感受到——他不容易感受到别人五蕴的变化。
如果你能够感受到别人五蕴身心的变化,那情况就会不同。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现在有苦受,知道他已经很难过了,你才会想用什么办法能让他不那么苦。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现在处于一种快乐的状态中,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做。你能够感受到对方处于一种非苦非乐的状态中,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现在在想什么,他的行蕴,他的造作,你才有办法跟他交流,跟他沟通。你不知道对方现在在想什么,那你跟他说话,跟他交流,就变成打岔了。比如他现在刚好在思考问题,你非找他讲话,那人家就很反感,就起烦恼了。对于自己也一样,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自己在背书,或者在思考,或者在念佛,非常清楚,然后也能够清楚别人在干吗,这样我们才能了知自己身心的状态。
实际上,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自己的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状态,是不了解的,对别人的更是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会引起很多的问题、很多的麻烦。因为人心里所想的东西不同,心里的种种感受不同,境界不同,那么在沟通、交流中就很难相应,很难达到一个层次,很难达到一个平台。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清自己的心,去净除内心的种种业障。因为内心有障碍——过去造的业所留下来的影子,所以我们不能认清自心。我们净除业障,就犹如在田地里锄草。要种庄稼,就要把杂草锄掉,杂草不锄掉,庄稼就没办法种。我们要认识本心,我们要修行,就要净障——净除业障。净除业障还不够,把这些杂草锄完了,庄稼种下去了,你心发起来了,还要施肥,施肥就是要“积聚资粮”。如果没有资粮,你要发心也是很难的。只是施肥还不够,还需要阳光、雨露、空气等这些条件,这些都是佛菩萨、三宝的加持。只有这些具足了,庄稼才能够长好,我们人修行才能够修好,我们内心才有办法清净。所以这三点——净罪、积资、祈求,是不可缺少的,都是对治我们内心的问题的,而不是说我们天天在寺庙里说说而已,它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
五 让内心专注、清净、有力量
我们的心如果一直处在净罪、积资、祈求的状态中,内心就会非常容易专注、清净、有力量。反之,我们内心就容易散乱,内心就没有力量,就不能扫除自己的种种习气、障碍。业的习气去不掉,就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障碍,这就是业障。因为有业障,所以就对五蕴身心认识不清楚,对自己的、对别人的五蕴身心认识不清楚。由此,对由五蕴身心所造作出来的种种“事”跟“业”就更看不清楚。因为别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身心所透露出来的气息,所以对身心不了解,那对他做的事,对他说的话自然就不了解。不仅是对别人不了解,对自己也不了解。很多人有时候话说过了,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自己做的事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都是糊里糊涂的。糊里糊涂就是烦恼、业在作祟——从最深的层次来讲,就是烦恼、业在起作用。
我们如果执着于自己,对自己非常执着,就不容易去了解别人。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执着于自己的认识,执着于自己的看法,执着于自己的感受,乃至执着于自己的价值观,自己何作何为,今天要干吗,明天要干吗,现在要干吗,然后让别人也如此。这样的话,我们在思想上,在知识上,在平时的合作共事上就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以固定的、固化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而是要以无常的、变化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
无常变化是要靠我们的智慧来观照的。我们煮饭,生米能够煮成熟饭,就是变化。这变化的整个过程,也是需要智慧的,要多少水,要多少米,要多大锅,要煮多久,也是有讲究的。变化是一种原理,在具体的事项方面,需要经验,需要知识。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交流、去总结,然后才能够对我们内心的状态,一层又一层、一步又一步地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别人也是如此。这样,我们就不会执着于一点,认为就这一点对,就这一点好。
六 一切都要用心
我们做事也好,平时读书也好,常常说要用心——用心做事、用心读书、用心听、用心看,所以一切都要用心。那么你用心看、用心听、用心做,其中都要有心。你如果不用心,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做,那它是显示不出意义的。我们只有用心去听,才能够听出它的意义,听出它的意思;我们只有用心去看,才能够看出它的内涵;我们只有用心去做,那这件事情本身才能够有价值。念经也好,打坐也好,参禅也好,都是如此,都离不开心。
我们如果仅仅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就听不清楚,也看不清楚。因为我们听到的东西,或者看到的东西,仅仅是声音,或者仅仅是颜色、仅仅是形状。它有多大的意义,有多大的价值,有多大的作用,这是要由人的心来分辨的。我们煮饭,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哪些原料能搭配,哪些原料不能搭配,都要用心。如果不用心,煮饭的时候,5斤大米,倒两斤盐进去,你看看能吃吗?肯定不能吃。煮豆角,如果豆角没煮熟,吃了也有麻烦。有些菜不能炒得很熟,炒得很熟反而不好吃;有些菜你必须要把它炒熟,是不是?
光用眼睛是不行的,光用手也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还要有经验,还要用心。因为无常变化只有心才能够感觉出来,眼睛是感觉不出来的,耳朵也是感觉不出来的。眼睛、耳朵怎么能感觉到无常呢?它们只能感受到外相。一旦感受到它的无常、它的变化、它的组合,都是跟心有关系的,所以观世音菩萨说“反闻闻自性”。禅宗参话头,说话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它的出处在什么地方?就在我们人的心,是从人心发出来的。做事也是从我们的心发出来的,说话、听话都跟我们的心有关系。
道次第,不仅仅是要我们了解道次第的知识,更关键的是要我们付诸实践。付诸实践,我们内心才能够产生深刻的感受。如果没有付诸实践,我们对道次第仅仅是知识的了解,就犹如看了一本小说或者看了一本地图册。社会上有些人觉得看小说也很有意思,他觉得那也是真的,把小说当作真的,所以他看得津津有味。那种感受跟你看佛经——如果不注意的话——是很难区分的,甚至可能你看佛经,还很难像他看小说一样有那么强烈的感受。这都跟人的心和智慧有关系。我们修行,包括遵循这些仪规,做这些宗教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训练我们的心。
有些人喜欢旅游,有些人喜欢看电影、玩游戏等,生活会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比如一个人住在这个地方,他想到另一个地方去,到第三个地方去,到第四个地方去……实际上,他是对现有的空间不适应、不满意。为什么对现有的空间不适应、不满意呢?因为在现有的这个空间的层面,他很难去观心,很难去修行,所以他住的时间长了,就要换一个地方。有些人一天不出门就难受,在房间里待一天,在办公室里坐一天,他受不了。所以我们山上办公室很多,人很少。没有在办公室里,也不在房间里,到处乱跑,自己瞎忙一通,这就是烦恼。我们的法师说谁谁谁想要办公室,我说要那么多办公室干什么,办公室里都没人办公。社会上的人也一样,该办公的时候不办公,而去做别的事情。该办公的时候你应该好好办公,去干别的事情,就说明你对现在做的事情不满意。让你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你又去干另外一件事情,所以这人就非常奇怪。这就说明人对现实的人生不满意。对现实的人生、实际的人生不满意,他才随着自己的烦恼走,随着我执、法执走,不断承认和加深自己的我执、法执,这要靠佛法的力量才有办法转变。如果不靠佛法的力量,转变是非常难的,我们会一直随顺自己的习气走。
七 语言很重要
除了认清自己的心,以及心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外,我们对自己说的话、对自己语言的掌握也是很重要的。度众生要靠语言,你一说“随喜”“感恩”,人家听了就很容易接受;如果你说“你做事怎么那么差劲呢?”对方即刻就会起烦恼。所以我们要天天把佛法挂在嘴上,让人家做什么,你说“阿弥陀佛”,他听了就高兴;你说“走开,别挡路!”人家听了就不高兴。因为我们通常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别人也一样,根本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自己在干吗,都是散乱心、狂妄心在作怪。散乱心、狂妄心缘到佛法的时候,他一听到“阿弥陀佛”,听到这些善的语言,他的心就会有一定的敏感度,就会有一定的作用。如果听到一些不好的语言,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学的佛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
《楞严经》讲:“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就是说自己的心暗合道妙,能够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相通,能够同十方一切六道众生相通。向上,我们的心求佛道,与诸菩萨的悲心愿力相通;向下,我们的心与六道众生相通。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说非常重要呢?因为如果内心不能与佛菩萨这种信息相通,不能上求佛道,那么你就不能下化众生。所以佛与众生是我们修道不可缺少的因缘,是非常重要的,偏向哪一方都会造成欠缺。
八 生命存在的价值
普通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去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自己行为的意义。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你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他不知道。活在世上,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活动、自己的造作,有什么意义?他是不知道的,他思考不出来,他没有这个能力来思考。人只有通过佛法,慢慢才会知道意义在什么地方。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所作所为——身语意三业的意义,所以社会上就给人假设了种种的目标——种种成功的目标、种种富有的目标、种种比较体面的目标,让人去追逐,这些都是世间的成功、世间的成绩、世间的成就。世间的这些成就都是外在的,让人的心向外去缘,向外去追逐,它同佛法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一个人只有真正审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本身有什么意义,这件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才有办法来指引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反省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如果不能感受到它的意义和价值,就肯定不会有目标。生命没有非常明确、笃定的目标,人的生存状态就会很茫然,这些都是有关联的。我们每天早晨起床、上洗手间、洗脸刷牙、吃饭、上班、工作、加班,工作中与人接触、谈话、打电话、用电脑……周而复始,一日又一日,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我们没办法,只能过这样一种循环的生活,每天就这么过。人的时间都是耗费在这些事务中,消耗了我们的生命。所以出家人从沙弥开始就要背《毗尼日用切要》,穿衣、下床、上厕所、洗脸等都让你念咒,这样就能缘到法。出门做什么,搭衣,持钵等,都是为了让你能缘到法。这就是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你时时刻刻不能忘失,这样我们的心意才有办法转变。如果没有刻意这么去提醒,我们是非常容易忘掉的,是非常难记起的。
又有些人,他虽然做好事,在行善,在念佛,但他追逐的是现世的果报。所以他虽然学佛学了很长时间了,经也念得很多了,也常常去放生、印经、供养等,但有时候一遇到什么逆境,比如家里忽然哪个人生大病了,哪个人被汽车撞了,他就说是不是菩萨不保佑了?很多人都会这样去联想。我们学佛法,并没有讲你学了以后就保证你家人不生病,保证你家里不出灾难,这是不可能的,这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又有些人持戒,就觉得自己身体会不好;或者说做普佛,祈福,到庙里供花、供蜡烛、供灯等,都会让他有这样的感觉。而一旦遇到一些逆境,他就会认为是做了这些引起的,是因为做了善事才会遇到不好的事情。这就说明他对佛教业果的理解,对佛法的理解是很成问题的。不能说持戒持得好,所以你身体就会不好;更不能倒过来推,说你的身体不好,是持戒持得好的缘故。所以有些人说身体不好是吃素吃的,这种说法是非常荒唐的,这种观念常常会困惑自己。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而她的大慈大悲是随缘示现的,所有的菩萨都没有说自己是菩萨,也不会说自己是菩萨,都是随缘示现的。可能有个小孩,这个小孩特别有善根,从小就很懂佛法,而且行为跟一般人不一样,那他有可能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藏传佛教有很多活佛,他们从小就是活佛,跟一般小孩不一样,是很不一般的。我们有些居士也是一样,有些人学佛法学得很好,心心念念很分明,那他也有可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但我们非要认为,如果某位菩萨是举世公认的,大家都说他是菩萨,那他才是菩萨。菩萨的标准不是众生给他加上去的,众生怎么能够知道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菩萨靠他的悲心愿力来行事,来度众生,这样的才是菩萨,我们都把世间的一种心用到佛法里去了。你说现在没看到有什么菩萨,也没人说有什么菩萨,这是对佛法的理解不透彻造成的。
现在人的根机本身就非常迟钝,只能听小法,不能听大法,只能听非常简单的、非常容易实践的法。这个时候菩萨示现,可能就是让我们做很容易实践的、很简单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人遇到了种种不如意的事情,甚至死亡。我们在上一讲也谈到念死无常,那为什么要念死呢?念死主要是讲死了以后你的心是怎么相续的?心的相续是什么状态?你往哪里跑,你去哪里,是不是越来越好,还能不能听到佛法?念死不是让我们去自杀,如果认为念死就是让我们去自杀,那就麻烦了。不是说你现在把安眠药吃下去,明天早上起不来了才叫自杀;其实,你自己的心已经把自己给杀了,不努力,心死了,就是自杀;心没有动力了,没有创造力了,就是自杀。你如果“修行人就是修来世,可以不管现世”,那么就是自杀了——自己把自己的心给杀了。这样念死是很成问题的,这不叫念死,这叫自杀。这个“杀”不是杀自己的身体,而是把自己的心杀掉了。这样是不对的,这就是佛法学偏了。
九 法报化三身
我们常说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什么是清净法身?法身是清净的,以法为身,没有障碍,没有习气,没有毛病,没有问题,一切都通达圆融,这就是清净法身。
什么叫圆满报身呢?转识成智,使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都是智慧在指导,而不是分别心在指导,那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是圆满的,资粮都具足。我们是怎样一个身份,就在怎样一个身份上圆满资粮。一个农民,就在农民的份上圆满福德智慧的资粮;一个工人,就在工人的份上圆满资粮;一个知识分子,就在知识分子的份上圆满资粮。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些农民,看起来没什么文化,但也知道念经,也知道念佛,也知道拜佛,他就积了资粮;而如果一个农民,本身不识字,你让他跟这些有文化的人一起来修行,那他就没法修行。有文化的人每天不看书、不听法就会难受。有文化的人,你让他3个月什么法都不听,什么书都不看,他肯定难受。因为他习惯了,这就是一种文人的习性、知识分子的习性,他只有先在这里慢慢少看一点,然后多思考,如此才有办法修行用功。一个人要去除这种习性是非常难的。不让他听法,不让他看书,可能他也会坐在那边想,想他过去读过的一些书,所以他不容易解脱。所以只有从这里面来解脱,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里面都是佛法,他就解脱了,没有文化的人就不知道这些。
千百亿化身,观世音菩萨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都是千百亿化身,化身不止一个,是千百亿个。因为只要他诠释的是佛法,与佛法的本意、佛法的宗旨相符合,导人向善,劝人修行、解脱、成佛,那他就是佛的化身。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一定说非要什么人给自己讲法才听——非要某个大法师讲,别人讲就不听,这就麻烦了。也有可能你的同行善友中某一位就是菩萨,但你就是不知道学。在很多情况下,你都是很不现实的。一个法师有一个法师的因缘,他不可能说专门为什么人,为哪几个人来讲法,都是有因缘的,各自都是有因缘的。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范畴内。经典里这么说,观世音菩萨也这么做,你必须要相信。这样你才会非常注意、非常认真、非常在意同行善友的种种功德,并去分享这些功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