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HK$
98.8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HK$
61.6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HK$
76.8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HK$
140.8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HK$
123.2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HK$
96.8
|
內容簡介: |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是一本关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学术性专著,主要从理论基础、历史轨迹、其他国家政党的经验及现实条件等方面,对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进行了理论性分析。
|
關於作者: |
杨昕,1980年12月生,河南光山人,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党的建设。
|
目錄:
|
导 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四 重点、难点与创新尝试
第一章 理论之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内涵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及其实现
第二章 历史之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亡与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争与夺取
第三节 新中国的成立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与主导
第四节 改革开放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调适与巩固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
第三章 他山之石: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的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第二节 英国工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 现实之境: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二节 信息网络化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三节 文化多样化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四节 社会利益分化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五章 应对之道: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第一节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第三节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策略与路径
第四节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余 论 战略之谋:努力争取和赢得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
一 争取和赢得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 争取和赢得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基本理念
三 争取和赢得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现实路径
四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赢得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创新尝试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坚强保障。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从而牢牢掌握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受我国经济成分、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等客观形势的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巩固和发展面临着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发展态势。从国际层面看,国际范围内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经济领域的竞争开始转向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的竞争。一些西方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为后盾,利用经贸往来、人员交往、文化交流、宗教输入等方式对我国进行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并借助“西化”“分化”等各种图谋与战略,试图使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受其制约,进而依附于它们;从国内层面看,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挑战和新考验。在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入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日趋呈现出经济成分多样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社会阶层利益不断分化等现代化特征。受此影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理论思潮、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淡化论”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甚为流传,致使一些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与此同时,网络、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媒体在给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一些积极影响的同时,其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所构成的潜在性挑战也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情势和舆论氛围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局面。毋庸置疑,上述情况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掌握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构成了相当程度的挑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性地位就会有丧失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有效掌握、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也需要理论工作者予以探索、研究和总结。
(二)研究意义
**,进一步拓展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视域。
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目前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既有一般理论论述,也有结合现实的研究分析。从搜索和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意识形态研究的专著主要涉及以下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全球化网络化与意识形态,等等。然而,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的专著尚不多见,目前只散见于一些期刊论文当中,论题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书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为切入角度,借鉴和运用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知识,通过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一般理论、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及努力争取和赢得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等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理论视域。
第二,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建设性思路与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发展日趋呈现出经济成分多样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社会阶层利益分化的基本态势,在此历史背景之下,需要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如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产生的原因何在?如何化解问题并应对挑战?等等。上述问题是执政党在当前掌握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书将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提出和形成的一些建设性的思路与对策,应该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与内涵
有学者认为,话语权概念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即“话语”与“权”。“权”一方面是“权利”,“话语权”即“话语的权利”,也就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运用“话语”的“资格”与“好处”;一方面又是“权力”,“话语权”即“话语的权力”,表达的是人们对“话语”支配的“能力”和支配的“程度”。因此,“话语权”内涵具有伦理与阶级两个基本维度,伦理维度体现为“权利”内涵,阶级维度则体现为“权力”意蕴。有学者指出,从话语的本质和功能两个角度来分析,话语权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话语本身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即所谓“软权力”;二是信息传播者通过对媒介的控制并拥有传播主体信息的权力,即所谓“硬权力”。**个层次的含义侧重于从话语传播内容的角度来界定,即事实到底如何;第二个层次的含义侧重于从话语传播形式的角度来界定,即话语怎样才能传播出去。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总是力求通过与国家权力相结合成为统治和管理社会的力量,对其他文化形式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其他文化形式被其决定并或显性或隐性地反映主体的意识形态。因此,现实社会中的话语权之争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之争。
有学者从国际层面分析了话语权特别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情况及其实质,认为在当今时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政治观念体系的竞争已成为生存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西方借助创造工业文明获得的优势,形成了覆盖世界的“西方话语霸权”。正是基于对上述情况的清醒认识,有学者强调,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着社会舆论的走向,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国际范围内的话语权争论的实质,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的霸权压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寻求本国发展道路合法性之间的斗争。
就国内层面而言,掌握、领导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保持一个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地位。所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学者认为,即依据自身地位,拥有控制、引导或规范社会,以致足以为社会立言的权力,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理论观点有资格、有能力主导、领导、指导社会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可以解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影响力,并依据其影响力将其思想形态和价值观念传播于社会,以扩大社会各界的政治认同,增强其政治主导地位的政治合法性。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特征。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期以来在中国的话语权地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话语权的夺取阶段、话语权的完全主导阶段和话语权的相对主导阶段。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中国的嬗变是国际国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也认为有三种变化趋势:一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中国呈现出由弱势到强势的转变;二是从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强势地位得以确立;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国内国际的复杂条件和环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中国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挑战。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还针对某些具体时期、阶段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状况进行了研究。如有学者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方局在重庆争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政党政治中,能否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导权,关系着政党的生死存亡;掌握话语权才能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引导思想理论潮流。周定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方局在重庆争取舆论话语权的技巧》(上)、(下),《新闻研究导刊》2010年第1、2期。有学者指出,在长期的实践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政治发展模式”。这些成功经验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同时也消解了西方的话语权。
总的来看,进入近现代历史发展阶段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掌握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也进行了总结。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完全占主导地位时期,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与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未能很好贯彻“双百”方针,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一言堂”的局面,不仅遏制了这些领域研究和创作的活跃性与创造性,而且也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和质疑;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导地位虽然相对有所下降,却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功提供了充分的思想空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正确把握的结果,是一次完全及时和必要的调整和转变。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有学者指出,从马克思学说迅速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主导性话语的成功经验看,马克思主义“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追求真理的品格,在话语方式上表现出两大优势特点:**是理论的彻底性,第二是理论的实践性。只要我们真正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风格,就一定能在西方话语霸权的阴霾下,开辟出一片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朗朗晴空。有学者则认为,话语权的建立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言说者的权威性;二是言说内容的可信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天下的情势下创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使之获取应有的话语权,主要就是因为它具有满足上述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论优势。这些优势是我们今天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势话语权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原则。
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有学者从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如今中国之所以面临意识形态困惑,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狂热和后“文化大革命”时代的失语两个**所致。一方面,意识形态的狂热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意识形态交流、对话、竞争的平台,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外在参照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失语使得人们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识别力和抵御力下降,马克思主义塑造社会理想、凝聚党心民心的黏合剂作用面临被不断弱化的趋势。有学者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经受西方“强势文化”的新一轮大规模洗礼,既存在自发影响的问题,又面临西方国家有意识、有预谋的渗透问题。有学者具体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削弱的主要表现:某些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挤压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作用力;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战略危害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力;网络化产生的负面作用削弱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市场化对思想观念的负面效应扭曲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规范力;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蔓延消解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合力;民众思想的复杂化减弱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凝聚力;思想理论领域出现的杂音、噪音干扰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理论宣传工作中的简单化倾向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与方法
有学者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视角分析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一方面,要消解西方的话语权,对这些国家的历史发展研究不是依靠它的主流理论,而是进行细致的历史研究,还原真正的历史进程,找到其发展的“秘史”。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呈现中国发展道路的真正独特性,为我国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话语权。
有学者认为,重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话语权需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整与变革。一是坚持与时俱进,应始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前提下,围绕当代中国实践的重大问题,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成为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稳定大局的有效保障。二是体现时代特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变革,只有体现开放性、现代性、发展性的时代特征,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是铺设对话平台,必须加强包括话语转换在内的理论创新,既要旗帜鲜明地强化我们的意识形态特征,又要在寻求意识形态的共性话语中坚持个性,通过对话在人权、民主、自由、现代化等共同话语中进行意识形态抗争。
有学者认为,合法性、现代性无疑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和根本。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还有自己的特殊方式,其规则主要包含对象、表达形式、概念和主题选择四个构成维度,必须从确定或把握这四者之间某种规律性出发建构话语权。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言说者的权威性——经济、政治和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二是言说内容的可信性——意识形态的宣传鼓动与现实不存在重大鸿沟;三是强大的思想宣传机器——表达意识形态的载体、形式多样性;四是概念和主题选择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平衡。
有学者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认为开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系统建设,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原来的方式坚持社会主义的传统话语,而是需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不断发展,需要在理论创新中进行话语转换。这种转换不是丧失立场、失掉个性,而是通过话语转换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强化身份特征,进而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学术方法,建立一套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话语体系,从而真正掌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真理性在当代中国多元话语境域下之所以遭到消解与遮蔽,既可归于全球化时代世界多种文明或思潮的碰撞与融合、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大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增强等外部因素,又可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诸多问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必须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对策,通过对其话语权的建构来彰显真理,以期达到走出困境、增强感召力的应有状态。
(五)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情况的评述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掌握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和现实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以上综述性分析可以看出,理论界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中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都给予了重点关注,取得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成果,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掌握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但是,应当承认,目前理论界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其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尚待突破的问题需要加以深入探讨。
首先,从研究方法层面来看,目前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理论性的分析和阐释,实证性、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明显不足。一方面,理论界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但这些分析主要采用的是概括、归纳和阐释等一些比较传统的理论性分析方法,而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如果能够通过问卷、访谈、案例等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将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建立在充分的数据和实例基础之上,则能够大大增强这些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与方法时,由于上面所提到的实际调查研究的缺乏和不足,导致了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把握得不够准确和到位,因而所提出的相应对策或建议往往过于理论化、理想化,缺乏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其次,从研究内容层面来看,理论界虽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但是这一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不够精确,没有形成一个准确而又统一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定义,而且对定义的界定描述性多于规范性,这对后续研究是不利的;二是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时,理论界虽然对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进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但对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该继承的经验、吸取的教训、获得的启示等方面分析不够透彻、总结不太全面,略显单薄,因而需要在后续研究中深入展开;三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社会利益分化的时代背景虽然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性地位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一时代背景也同样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巩固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比如先进的传播技术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开放包容的思想舆论氛围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更新等。然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对此没有给予充分的分析和论证,研究亟待加强;四是对苏联、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掌握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以及后来的经验教训关注不足。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该能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供诸多的启示和镜鉴,后续研究应当对之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总体来看,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研究。针对掌握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与社会利益分化等情况已经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构成一定程度挑战并带来诸多机遇这一客观现实,本书将着重从理论与现实等视角研究和分析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
具体来说,本书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研究。
(1)理论之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内涵。这部分主要对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相关的理论与思想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与内涵,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实现等问题进行界定和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历史之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为掌握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全面回顾和总结这方面的历史和经验,有助于党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3)他山之石: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经验与启示。苏联、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执政党为掌握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了探索,其中有成功经验也有历史教训,本书将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资源与经验启示。
(4)现实之境: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与社会利益分化的现实状况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和巩固既带来了机遇,又构成了挑战,全面分析和把握这些机遇和挑战是新形势下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5)应对之道: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针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一新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境遇,本书将全面分析和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掌握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与方法。
(6)战略之需:努力争取和赢得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改革开放、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有效地传播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以争取和赢得国际话语权,是在国际交往中化解分歧、消除偏见、携手合作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视角,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文化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中的一些相关理论知识,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研究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五个。
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根本要求。在本书的研究中,这将是贯穿全文的研究方法。
二是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本书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将在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发展历程的考察来进一步分析论证掌握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规律性方法与现实性路径。
三是文献研究法。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将借助可利用到的图书馆、电子期刊等途径查阅、搜索、整理意识形态方面的书籍、刊物、报纸、文献、文件、统计资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全面了解、掌握、梳理和分析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构建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是学科综合与借鉴研究法。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个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课题。本书在研究中将综合借鉴和采用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视角和方法。
五是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法。意识形态是当今各个国家及其执政党面临的重要问题,它们都很重视意识形态及话语权的建构。本书着重对苏联共产党、英国工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执政过程中掌握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与实例分析,从中总结和概括出它们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的有效经验及失败教训,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借鉴。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尝试
(一)本书的研究重点与难点
就实质而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取得和掌握,努力提升其话语表达、传播的方式和技巧固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但是,毫无疑问,以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整个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能因应国际国内的客观发展趋势而不断与时俱进,推动国家与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期待与需求,得到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真学真信真践行,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甚至是不惜做出牺牲,才是*为根本和关键的。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取得和掌握,从形式上看来自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传播领域,而追根溯源实际上还是建基于事实领域。因而,在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如何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时,应当以此为基调进行重点论证。
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点与难点需要突破。一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基本内涵的界定。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这方面的专著尚不多见,目前只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之中,而且这些论文对意识形态话语权以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仍存在一定分歧,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在本书的研究中,需要对这些研究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进而确定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利于后续研究的展开。二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与社会利益分化的现实境遇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既提出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然而,这些现实境遇在何种程度上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出了挑战,又在何种状况下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机遇,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对策与路径。针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现实挑战而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对策是本书*终的研究目的,但实现这一目的的难度可想而知。在研究和论述中,如何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与实践操作的可行性结合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本书研究的创新尝试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根本要求。在研究中,本书将针对论题进行一些创新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意较新,论题较前沿。从目前的研究看,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尚不多见,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之中,本书选取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做比较系统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二是结合文化学、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不仅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为指导和依据,还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其他学科的一些理论知识。因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意识形态的研究视角。三是方法创新。本书在研究中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多学科综合与借鉴等研究方法,着力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规范性、有效性与可行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