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HK$
221.8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HK$
58.2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編輯推薦: |
1. 失败者的故事*迷人,这是**部全面讲述袁世凯后裔故事的作品。
袁世凯是晚清、民国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关于袁世凯的研究著作,可谓琳琅满目,但对袁氏后人的关注,则相对冷清。人们多羡慕成功者,沉浸于其权谋、风光。其实,失败者的故事才*迷人,从中可窥见人性的挣扎、时代的乖谬与历史的教训;从司马迁《项羽本纪》到齐邦媛《巨流河》,莫不如是。齐邦媛说:“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 这本《袁家有故事》正是如此,主要讲述袁家后人逃离政治和威权的故事,从中可以品读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百年沧桑与风云变幻,也能让人反思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2.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好看耐读的口述史,袁世凯研究权威学者骆宝善、马勇和袁家后人袁缉燕先生倾情作序推荐!
作者张永久先生曾著有《袁世凯家族》一书,与袁氏家族后人有较密切的联系,这本书就是作者跟踪采访袁家后人五六年之后的成果。关于袁世凯的家族故事,坊间有若干各种各样的传说,然而却不乏谬误。这本书的重要特色是力求客观真实。如对袁家第二代人物的分析,是建立在作者对大量史料解读之后的结果;对第三代、第四代
|
內容簡介: |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患尿毒症不治而死。以这个时间为分界线,袁氏家族的故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向政治和威权靠拢;另一类是逃离政治和威权。《袁家有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袁家后人逃离政治和威权的故事。
晚清民国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历史书上只是概念和符号,而在他们家族的记忆中,却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历史上某个时刻的雪泥鸿爪,在他们的讲述中存活下来,像一只只蝴蝶标本,虽然枯萎了,残存的美丽却依然如故。这本书全面展示了袁家后代的家族记忆,从追溯袁世凯的祖辈故事入手,用更多的笔墨讲述了袁世凯后人们的故事。透过袁家的故事,能深刻品读到中国近代史上的百年沧桑与风云变幻。
|
關於作者: |
张永久,湖北省作家协会委员。曾下乡插队,当过工人、统计员、编辑、执行主编等,出版著作十余部,曾获得湖北文学奖等奖项。近年来专注于历史题材写作,有多部作品问世。
|
目錄:
|
序一 没有故事不成书 (骆宝善)
序二 看袁世凯怎样做家长 (马勇)
序三 说不尽的袁家故事 (袁缉燕)
卷一:血脉深处的守望
我为什么要写袁家故事
袁氏家族的根在何处?
铁牌家谱背后的故事
令袁家首次崛起的第一人
流传在袁世凯出生地的传说
她在族谱上没有名字
卷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哥地位不太高——长门袁世昌
嫡出的儿子大过天——二门袁世敦
与袁世凯最“哥俩好”——三门袁世廉
匆匆并非烟云——五门袁世辅
真隐士自风流——六门袁世彤
卷三:在大时代的漩涡中
一言难尽袁克定
父亲政治棋局中的重要棋子
袁克定“欺父误国”?
袁克定的暮年疑云
“还是让我当个山中野民吧”——袁克定之子袁家融
从活泼开朗到“神神叨叨”——袁克定曾孙袁荫临
从“末等公民”到留美画家——袁克定曾孙袁缉燕
卷四:游子与浮云
尤怜荒草没残碑——袁克文的寂寞身后事
无可奈何唯有死——袁克文的终生逃亡
曾是没落家族“边缘人”——袁克文之子袁家骝
“怨恨把孩子变成了邪魔”——袁克文之子袁家楫
他像一朵云,随风飘荡……——袁家楫少时从军记
云遮雾罩三公主——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
袁家楫在大陆、台湾、香港流徙
“这辈子的遭遇尽是伤”——袁家楫的命运拐了个弯
卷五:追忆绵绵无绝期
袁克权家国梦断
袁克权少时留学经历探微
“这辈子尽给家庭带来霉运”——袁克权之子袁家说
历史人物是可以历历在目的——袁克权之女袁家诜
灵魂还在海洋上漂泊……
袁家大院的旧日时光
“我的活法是一个时代的活法” ——袁克坚之子袁家禧、袁家诚
卷六:在时光流转中沉浮
脱颖而出的五姨太杨氏
民国实业界的一颗星星
袁家的金山银山
名门之后的尊严——袁克桓的后代
卷七:满地落红无人扫
宁愿永不超生——袁世凯十四子袁克捷
一个凄凉的尾声——袁世凯遗腹子袁克有
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
內容試閱:
|
我为什么要写袁家故事?
张永久(作家)
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齐邦媛《巨流河》
2012年清明节过后第五天,我的邮箱里安静地躺着一封信:
项城袁氏祖墓陵园揭碑仪式暨《项城袁氏历代谱系志》 在项城市高寺镇袁阁村隆重举行,来自各地的袁氏宗亲四千 余人参加了庆典的公祭……
电子邮件从河南项城发来,文体并不特殊,是常见的公文格 式,然而对我来说,外表冷冰冰的官样文字底下却潜藏了炽热的温 度。附件里附了一组照片,赶紧点开来看:隆重的祭祖民俗活动场 面、气派的汉白玉墓碑群落……那一张张清晰的照片,刹那间勾起了我记忆中的斑驳碎片。
因为写作出版了《袁世凯家族》,这十来年里,我与袁世凯后人有了丝丝缕缕的联系。前些年,袁家人每年都要召集一次家族联 谊会,地点有时候在项城,有时候在安阳,有时候在天津小站,我 有幸受邀参加。每年六月六日袁世凯忌日前后,我像一只候鸟从南向北迁徙,去兑现一个承诺。
与袁家人打交道多了,我对于那个长时期以来蛰伏在时间最幽暗的深处、看上去像在冬眠、实则在忍受巨大恐惧与耻辱的大家族群落,多少有了些了解。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我们阅读本国历史,对本国历史应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但是在国家机器这双巨手的操控下,要保持温情与敬意并不是那么容易。二十世纪的风暴吹 得中国满目疮痍,袁家人—很早就被定为“罪人”、额角烙下了“红字”的那些幽魂,又是怎样历经一场场浩劫走过来的?
曾经,因为袁世凯,这个家族被送上时代大潮之顶峰,连袁世凯老家的项城人也跟着沾光。有民谣云:“会说项城话,戴花挂刀骑洋马。”虽说民谣有夸张成分,袁世凯铁腕当国,并没有徇私情提拔几个项城老乡,但是项城人当年在皇城根下的风光体面仍是有口皆碑的。
曾经,还是因为袁世凯,这个家族又被埋入谷底。民国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历史书上只是概念和符号,而在他们的私人记忆库里却是一个个活人。历史上某时某刻的雪泥鸿爪,在他们的讲述中存活下来,像一只只蝴蝶标本,逝去了,却依然残存美丽;又像一块块浮雕,凝固成永恒的瞬间,生动得触手可及。听他们讲昔日那些人和事,仿佛跟随但丁穿过血火来到炼狱山,到处是灵魂 在风中飘荡,到处是血沙、火雨、冰雹的拷打。
1916 年 6 月 6 日,早晨六点钟,袁世凯因患尿毒症不治而病 逝。那是袁家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刻。从那个时刻起,袁家开始跌落,旋转着陷入黑色泥淖。据袁世凯三女儿袁静雪(原名袁叔桢) 回忆:父亲刚死,娘(于氏夫人)在厅堂里大放悲声,二哥袁克文带领兄弟姐妹们在娘面前跪成一排,请求娘“赐”大家死。忽然一个丫头飞跑过来报信,三姨太太吞金自杀了!厅堂里遍地狼藉,惊恐不安的气氛笼罩着袁府,诡异得能让人窒息。傍晚时分,又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说段祺瑞要带兵来包围总统府,杀死袁家人,大家一听更是惊慌。虽然事后证实那是个假消息,段祺瑞并非无情无义之人,但是袁世凯一死,栋梁轰然垮塌,袁府和袁家后裔像是从悬崖上滚落的一块石头,无休止地往下掉,往下掉……
滚落而下的过程周而复始——后来又演变成西西弗斯的那块巨石,必须不停地往山上推,又眼睁睁看着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在历史一轮又一轮的暴力中,袁家那些生命就在这项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地消耗殆尽。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和奋斗,没有停止过个人伦理的向善选择。
从 1916 年 6 月 6 日的那个早晨起,厄运之槌就一直跟随着袁家人,像是摆脱不掉的阴影;又像是一根刺,狠狠地扎进肉里,越扎越深,最后刺与肉竟长在一起。
2007 年年底,我随同长春电视台编导曹冬雁、刘大宁等赴项城、郑州、安阳、天津、北京等地拍摄系列专题片《袁世凯家族》, 第一次全方位、近距离接触袁家人。
12 月 19 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河南项城,这一天阳光明媚, 北方遍地生长的麦苗绿油油的,微风一吹,阵阵扑鼻的芬芳沁人肺腑。那天采访的人是袁启馥,周口市退休教师,袁世凯大哥袁世昌 的长门曾孙。老人家生于 1929 年,当时七十八岁,看上去精神矍烁,思维也很敏捷。他坐到摄像镜头前满脸带着微笑,很开心的样子,开镜前还说了几句玩笑话,可是录着录着,老人家忽然哭了起来。起初他似乎想强忍,任泪水顺着脸颊默默流淌,叭哒叭哒,在水泥地上滴湿了一片。一旁的工作人员递纸巾请他擦擦眼泪,袁启馥接过纸巾时再也忍不住了,悲声冲口而出,刹那间竟至嚎啕大哭。七十八岁的老人,孩子似的毫无掩饰,甚至顾不得旁边围看的观众,顿足捶胸,泪水滂沱。那一刻我知道了,扎进肉里的那根刺,遇到阴雨天会隐隐作痛。
袁启馥声音低沉地说:“文革那年,造反派抓我去游街,我对造反派说了一句话——可惜人不能回炉,要是能回炉,我再出生不姓袁就好了。”
中国人讲究光宗耀祖,往往以姓氏为家族最神圣的图腾,即使丢命,姓氏也决不容更改。可是启馥老人不经意的这句话,却从伦理上推翻了千年来国人关于姓氏的价值观,带给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人的生命面前,家族的荣耀和耻辱都会退居次席,然而这种重与轻的关系,经常被人为的混淆和颠倒。
袁启馥沉默的当儿,摄像机仍在运转,声音很低,此刻却清晰可闻。另一位袁家人——随袁启馥一起从周口市赶过来录制节目的袁家琼(袁世凯六弟袁世彤的曾孙女)一直站在旁边流泪,这时候插话道:“姓袁的人家,那些年日子真不好过呀!”袁家琼说,她家里有五个弟兄,都不敢姓袁,改姓了周、方之类的别姓。虽然不姓袁了,但多少与袁(圆)扯得上关系,暗寓与袁家有血缘之属。听上去似乎荒唐,却是袁家后代的真实生活。在幽暗的时间深处,袁家人不知用了多少这类的“机智计谋”才得以活下来——隔着岁月回望,那种屈辱的活,也许只能叫苟且偷生。
那天的情景,在我的记忆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 类似的情景,在我后来与袁家人打交道时曾反复出现。 与袁家人断断续续接触了几年,对这个史称“民国第一家”的庞大家族群落了解渐多。那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那么多寓言式的江湖传说,那么多来自官方或民间捕风捉影的谣传,那么多袁家后代的生命——他们和民国以来的无数大小事件交织在一起,难割难舍,分离不开。写下他们的故事,记录袁家人在特殊历史时刻的心路历程,对于认识中国社会也许具有特殊的意义。
计划已定,却发生了一点意外。2011 年对我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里,先是小孙孙出生,第一声啼哭带给我的喜悦无以言表。此后不久,胞弟因患肝癌离开人世,在他生命最后的那些日 子,我守候在病床前,反复咀嚼着绝望和无助。接连经受着生与死的冲击,生命的秩序犹如发生了一场地震,大滑坡和泥石流呼啸而过,我终于触碰到了“生死之外无大事”的人生境界。去世的弟弟使我警醒:一个人的谢幕竟然会来得那么突然,让人猝不及防,该做的事一定要尽快去做。
2012 年初夏,心灵中的余震渐渐平息,我开始动笔写这本书。 然而一旦真正做起来,才深感难度巨大。 首先是袁世凯这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你从哪一个入口走进来,都不可避免会与他相遇。袁世凯是座绕不过去的山峰,多少波谲云诡的史事围绕他而铺陈。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座山峰长时期被锁闭在云天雾海中,真实面目,识者甚少。围绕袁世 凯的贬损和谩骂太多了,近世以来情况虽有改观,也只是融化了冰山一角。
有一次参加“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学者马勇先生说了句话,我深有同感。他说:以我等三流人物的识见去揣摩袁世凯这个民国一流大人物的胸襟,往往会差之毫厘缪以千里,距离真实的袁世凯相去太远。好在这本书以讲述袁氏后人的故事为经纬,并非专事解剖袁世凯,涉及袁世凯生平的并不多。仍要说明的是,本书中凡涉袁世凯,丑化和美化都是我所摒弃的,只求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用齐邦媛《巨流河》中的一句话说:“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
其次是这本书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众多,上溯袁世凯祖父辈的袁甲三,下连袁世凯曾孙一代。一个庞大家族六七代人近二百年的历史,要在一本书里一一道来,如果没有合理的构思与剪裁,将 会如一团乱麻,读者读来也会如入云山雾海。大到如何谋篇布局, 小到材料的取舍,无不费尽周折,斟酌再三。
为了写好这本书,我赴天津对袁家人又一次进行了补充采访。 如果说二十世纪曾埋藏着巨大的悲伤,对一般的平民之家、官宦之家、商贾之家、知识分子之家如此,对帝王之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对面坐着的八旬老人袁家楫自述身世声泪俱下时,我深深地体味到,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具有同等珍贵的意义。
删繁就简千秋树,渐渐地,这本书的轮廓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儿子十七人,女儿十五人。何不以他们的人生故事为线索逶迤展开,像一棵树,从根部向上生长,每到分杈处,各有枝条舒展,摇曳生姿,自成风景。事实上,在与袁家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也屡次体会到,血缘关系在这个家族中具有非同 一般的意义,同母生下的儿女感情最浓,他们的后代走得近,人生观、价值观也大略相同。袁世凯儿女众多,后裔子孙数百,在袁氏 家族整个大圈子内,他们因上述原因聚集成一个个小的家族群落,悄然发生着繁若星辰的故事,那些故事鲜为人知。 袁家的家族故事分为两类:一是向政治和威权聚拢,一是逃离政治和威权。最明显的分界线是颠峰上的那个大人物——袁世凯。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将是袁家子孙后代们逃离政治和威权的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