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潜能觉醒
》
售價:HK$
86.9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HK$
53.9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HK$
53.9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HK$
184.8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HK$
184.8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HK$
140.8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HK$
53.9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HK$
108.9
|
編輯推薦: |
孙继芬教授,女,著名心脑血管专家。原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教授,从事中西临床五十余年,被国家、卫生部认定为著名中医心肾病专家赵锡武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擅长于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病治疗。196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六十年代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西苑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从事冠心病,肾病临床研究。从医五十余年,致力于治疗心血管病,老年病等疑难杂症,退休后,曾在西安市北方医院任中医针灸科教授,用实际行动帮助患者脱离病痛。
|
內容簡介: |
该书收集了黄河流域八省区的中医医家撰写的千余篇医话,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
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药、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
目錄:
|
论医者当通哲理…张灿玾
整体观念不能抛弃人与社会的关系…傅贞亮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王与贤
时间变化节律与疾病之证治…石冠卿
肺与皮毛…李心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疏证…牛东生
气为人体一切物质之帅…尹锡泰
“四肢为诸阳之本”辨…刘昭纯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辨…张珍玉
正气存内,邪亦可干…傅贞亮
“有故无殒”非指孕妇…傅贞亮
“有故无殒”…臧郁文
五夺并非皆不可泻…杜雨茂
壮火食气…张裕晨
肠澼解…张珍玉
释“辛润”…张登本
浅谈三素七元之说蒙医…苏荣扎布
伤寒留邪非内伤杂病…何中州
伤寒“阴阳易”解…肖康伯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肌萎缩…朱亚民
小青龙汤之变通…曹其旭
小青龙汤中麻黄、干姜的运用经验…周连三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脉结代…王福昌
白虎汤证辨…刘举俊
浅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徐良兴
四逆散使用举隅…周文川
小陷胸汤治胃脘痛…王长瀛
五苓散治足跟痛…关庆举
十枣汤治水肿一得…杜文琴
真武汤治疗眩晕…吕家祥
简话当归四逆汤…伊达伟
桃仁承气汤治疗慢性泄泻…杜梅英
经方之妙用…李振华
乌梅丸另有奇功…刘选清
乌梅汤治愈小儿手抖1例…王海如
乌梅丸中干姜、黄连之用…唐祖宣等
经方治胆道蛔虫症二则…侯钦丰
麻黄升麻汤治久泻…和贵章
便硬与白术…吕同杰
……
|
內容試閱:
|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辨 张珍玉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语出于《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这两句话对虚实的概念作了原则性概括,所以它是虚实辨证的基础。
实证是病因于邪气盛,虚证则是因于精气夺。什么是邪气?邪气是对正气而言。换句话说,凡是能使人发病的因素,都可称邪气。邪气又有内邪、外邪的不同。外邪,如六淫之邪;内邪,如痰饮、郁血、气滞、食积等等即是。精气,则是泛指人体营养物质而言。这里的精气可理解为正气,即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精气的被劫夺,有因邪气而致者,有因过度消耗而致者。前者为邪气所伤,店者多为劳倦酒色所致。由此可知,“精气夺则虚”的虚,有被邪气所伤及自耗精气两种情况。外邪感身,初起邪气盛,中期则势均力敌,至末期则有两种转归:一是邪盛正衰,病情恶化;一是正复邪退,病情向愈,此时虽然邪气退,正气复,但正气却伤。外邪之所以侵身,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原因。这里的“其气必虚”的虚,有暂时和局部及全身之虚的区别。外邪入侵,当身体出现一系列证候时,大多属于邪气实。也就是说,此时以邪气为主要矛盾,治疗时当以祛邪为主。若邪祛正衰,此时以正气衰为主要矛盾,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在邪盛为主的情况下,当遵“邪不先去,补正亦无益也”的原则。在正虚为主的情况下,当遵“扶正以祛邪方为正法”的原则。因此,在临床上当察疾病之虚实,以定缓急之治。所以张介宾说:“所谓缓急者,虚实之缓急也。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则生变也。多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早,临期无济也。”临床上虚实情况是复杂的。既有虚实夹杂(包括虚多实少,或实多虚少,以及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又有虚实真假。在虚实夹杂的病情中,总有其偏重和缓急,不论是上实下虚,或是表实里虚,或是气实血虚等,都要抓偏重缓急而治之。如治气虚外感,当解表以祛邪兼以扶正。至于“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的虚实假象,更当细辨。所以明确“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意义,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价值。
此外,还有阴阳气血相并所导致的虚实,这种虚实不属于邪气所侵之实证,也非由邪劫夺精气的虚证。而是由于阴或阳,气或血单方面的消耗,而另一方相并所致。如阴虚而阳并之,则阴实而阳虚;血虚而气并之,则血实而气虚。反之亦然。在治疗上,属阴阳者,当根据具体情况阴中求阳或阳中求阴;属血气者,当补气以帅血或补血以养气。
五夺并非皆不可泻 杜雨茂
《灵枢五禁》曾言:“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上述五夺皆属气血津液耗损,所谓精气夺则虚者,遵补虚泻实之常,禁用泻法理所当然。但临证时亦宜活看,不应胶柱鼓瑟。譬如有的病人虽已具五夺之一,但却因有实邪内留,屡用固补而正虚难复者,斯时若能洞察病之本源,主攻邪实,待邪衰之后转而扶正,则病多可治;若泥于“五夺不可泻”之禁,反会延误病情,甚至不可救药。
尝治一妇,年逾六旬,身体虽瘦而精神尚佳,一日忽感胃中不适,泛恶欲吐,进而吐血甚多,夹有食物,旋即人事昏沉,被急送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救治。诊断为“胃出血”,给予止血及输血等对症治疗。血止神清,旬日未见复发,出院回家调治。患者自止血之后即感头昏倦怠,胸脘胀闷,时微刺痛,食欲锐减,大便不畅,脉沉涩,舌淡而略暗,苔薄黄,面黄少华,体更羸瘦。延医治之,皆从大失血后血亏正虚论治,补血汤、八珍汤、归脾汤之属纷投无效,且食纳更减,进食日仅一二两(50~100g),精力愈加不支。邀余诊视,脉证如上。此病人从病因来看显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为何用补而无效,其中必有蹊跷。深思良久,方悟此人失血之后,止之过急,离经之血未全排出,留滞胃脘而为瘀血,碍其受纳水谷化生气血之能,故血虚难复而成,实属虚实错杂之证。治此当先活血行瘀,乃予桃核承气汤化裁。处方:桃仁10g、红花6g、酒大黄9g、枳实9g、炙甘草6g、当归尾12g、三七3g。煎服1剂后,先下燥屎,继为黑色黏液腻便。随即脘腹胀减。再进1剂胀痛全消,胃口亦开,日进食约4~5两(200~250g)。遂转用益气养血法,而以化瘀之法为佐。调理月余,康复如初。
壮火食气 张裕晨
1980年余在门诊。一日,一青年农民,自诉1个月前因受凉而发高热,3天后身热虽退而心中烦热不解,周身疲乏无力,卧床不起。并觉异常饥饿,口渴善饮,小便短少,大便干,查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沉有力。此为外邪入里化热,耗伤元气。即《内经》所谓“壮火食气”也。余治以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之法,拟方调胃承气汤加减。药用:生大黄12g、芒硝10g(冲)、生甘草6g、生栀子12g、柴胡8g,2剂。
3日后,患者喜悦来告:每服1剂药后均泻下3或4次,泻后自觉烦热减轻,口渴及饥饿感亦明显好转。上方减芒硝,又服2剂,病告痊愈。
学生问曰,此病颇怪,何故也?余曰,《内经》中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一语,少火者,平和造化生机之火也。壮火者,乃亢阳有害之邪火也。此火之成,或因六淫之邪所化,或因五志过极所生,或因脏腑阴阳失调而致。壮火既伤阴液,又耗元气,伐人生机,故曰:“壮火食气”。观此患者,初是外感寒邪,而后寒邪入里化热,成为壮火。壮火炽食,元气被“盛”,所以周身疲乏,弱不能支;壮火杀谷伤阴,故能食能饮。调胃承气汤加栀子,苦寒清热,咸寒泄火,导热下行;又少加柴胡发散其所郁之热。壮火一除,元气得复,故力增食减。此所谓“邪去正安”也。倘若不清泄亢盛之火,而误用补益之剂,势必更增邪火,加重病情。由此观之,《内经》之论真金石之言也。
肠澼解 张珍玉
肠澼这一病名首见于《内经》,多指赤白痢而言。但《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却有“肠澼为痔”之论。“澼”字,《集音员》释为“肠间水”,似指泄泻而言。泄泻在《内经》中有濡泄、洞泄、飧泄等不同的名称,《难经》并提出了“五泄”之名。五泄中包括了赤白痢。张仲景称泄泻为下利;赤白痢则曰便脓血。《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中有“肠澼便血”“肠澼下白沫”及“肠澼便脓血”的不同论述。据此,肠澼为一病,由肠澼而便血,或下白沫,或便脓血。肠澼为何病?肠间有水气,郁积日久,伤及气分则下白沫;伤及血分则下血;若气血两伤则便脓血。《外台秘要》称肠澼为滞下,《千金要方》称肠澼是由于“春伤于风,下为脓血,多滞下也”。明吴昆明确指出:“肠澼,滞下也”。张志聪说:“肠澼者,邪澼积于肠间,而为便利也。”吴氏未将澼字加以训释,认为肠澼,即滞下之痢疾;张氏虽将澼字加以解说,但意又未明指肠澼即痢疾。以致后世对肠澼、滞下、痢疾理解为同属一病而名别。更有人说肠澼为《内经》之名,滞下为后世之名,而痢疾为近世之名。这种说法是撇开病因、病机,而只从症状来认识肠澼,因而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故为说焉。
释“辛润”张登本
药物之“辛”,何以能“润”燥?《内经》对其机制做了明确解释。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可见,药物之“辛”能“润”,主要是借助辛香走窜之力,疏通腠理,畅达气机,以利津液运行,从而达润燥之目的。据此,大凡因气机升降失司,气化不利,阴精气血津液不能输布引起的燥证,皆可用味“辛”之品。如温燥之邪所致之温燥证,当用辛凉润燥之桑杏汤;凉燥之证,用辛温润燥之杏苏散。此外,阴寒内盛,气机凝滞不通,津液不化,精血不生而致的内燥证;气滞血瘀、痰饮内停等所引起脏腑组织失润之燥证,都可用辛润之法,疏通气机,使津液阴血得以布散。
当然对于津液亏损,阴血不足所致之燥证,非但不能“以辛润之”,反而应当禁用或慎用味辛之品,以免更伤津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