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503.7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12.7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8.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5.7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2.8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內容簡介: |
当代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长于江南水乡小镇,少年时期与音乐结缘,后从前辈古琴大师张子谦、刘景韶习古琴。“文革”期间,在北京中国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参与《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经历了文革“样板戏”的起起落落。
本书是成先生的口述回忆录,叙述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经历与耳目所接的当代中国社会,以及新中国艺术院校的师生们在艺术与政治中的选择。本书内容丰富生动,既是一位古琴家的个人回忆,也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经历的缩影。书末附录《人生就是一瞬间的过程——关于“口述”的对话》长文,可借以了解成先生做此口述的初衷,以及八十年代以来传承古琴艺术的经过。
|
關於作者: |
成公亮,1940 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当代古琴大家。1965 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文革”期间在北京中国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参与《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1984 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任音乐理论、作曲、古琴教师。1997 年提前退休。2011 年12 月返聘于南京艺术学院之音乐学院,任琴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秋籁居琴话》(三联书店,2009年)、《秋籁居琴课》(三联书店,2012年)、《秋籁居闲话》(中华书局,2014年)、《秋籁居琴谱》(中华书局,2015年)等。
古琴先后师承刘景韶、张子谦先生,主要在广陵琴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或温润柔情,或炽烈深沉,具有深细的人情味。他修养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灵的演奏,被认为是“内心情感的极致”。
严晓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近年尤致力于古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著有《近世古琴逸话》、《梅庵琴人传》、《金庸识小录》、《条畅小集》、《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与古琴相遇》(将出版)、《徐立孙先生琴学著作集》(将出版)、《梅庵琴派史料》(将出版)等。
|
目錄:
|
第一章 童年
故乡
家庭
童年之一:初上小学
童年之二:“拆天了”
童年之三:大中街
童年之四:看戏
童年之五:胡琴、丰子恺的画和小人书
童年之六:小镇风雨
“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听的音乐!”
“汤渡人”
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第二章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中部
课程
金村田先生与“学深学透学到家”
从二胡到古琴
“资产阶级象牙塔”里的风波
初学古琴
乐观豁达的张子谦先生
副修古筝
音乐会
当音乐家也不容易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贺绿汀、孟波印象
同学们
毕业
第三章 上海音乐学院
改学作曲了
饥饿
科系与课程
老师之一:胡登跳、严庆祥
老师之二:刘如曾
老师之三:卫仲乐、钱仁康
戏曲生活点滴
第一次公演的“作品”
音乐演出
课余
同学们
上海京剧院
结束学生时代
人生就是一瞬间的过程
——关于“口述”的对话(代后记)成公亮、邓涛
|
內容試閱:
|
初学古琴
1957 年秋天,我升高二,主修课程改成了古琴。第一位老师是刘景韶。伴着“反右”的风雨,我的古琴学习不合时宜地开始了。
刘先生长得清瘦,为人本分低调,沉默寡言,跟我们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太多。可能有个性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他曾经是国民政府教育部门的人,在新社会处处谨言慎行吧——我从前没有细想。他独自一人住在学校里,我有时候路过会去看看他,但也没什么话说,如果没什么事,几句话就出来了。因为这样,对活泼好动、才十七岁的我来说,觉得有点闷。
刘先生的教学方法总归是传统的“对弹”——老师和学生面对面弹同一首曲子,学生要保持和老师一样的速度、节奏,最后达到弹得几乎完全一样、可以齐奏的效果。对于乐曲的意境,或者弹琴过程中的问题,什么地方快点、什么地方慢点,指法动作之类讲解得不多,问题的解决常常是在对弹的过程之中慢慢改正第二章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中部过来的。
每学新曲子,刘先生就会给我一份减字谱,把要学的弹给我听。我回去后凭着记忆,对着谱子弹出来。那时条件不如现在,没录音可以反复听、反复揣摩,但我每天都有时间练琴,见到老师也很方便。因为每个礼拜都有一次专业主课,一次是两节,大约一个半小时,有问题请教也方便。
第二年寒假回家,丁山的“反右”也折腾起来。其间,我父亲正好生了场大病,肺部的病,胸口灌浓,几乎一直在无锡住院,没掺和到“鸣放”中去,也就侥幸没事。但他的好友,曾经是“窑户”的华荫棠没逃过去,给半骗半逼地表态,又给不由分说地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不过华荫棠是很有修养的人,虽然被打成“右派”,但他活了一百零三岁,前几年才去世。
1958 年春天,学校搬迁到上海市区。附中搬到了东平路九号,这里原来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的寓所,有花园有草坪,环境很好。东平路九号隔壁的十一号原来是一所苏联驻沪人员孩子的小学,这座叫做“苏联小学”的楼和操场也归了附中,他们搬到别处了。大学部搬到汾阳路二十号,在淮海中路上还有一个大门,一一一三号,校园里有草坪、一个大礼堂、六座中型或小型的欧式洋楼,还有一块称作“六亩地”的菜地,环境也很不错,虽然比之附中,稍差一些。附小却搬在大学部校园内,在最东边的一座洋楼里。大学部搬迁之后,原来的旧洋楼房子好看不受用,太小了,紧接着就造了教学大楼和琴房、宿舍。当时搬迁的表面理由是漕河泾远离市区,脱离了工农兵大众。这个理由显然很勉强,郊区接近农村,农民也是工农兵大众之一。实际上,学校远离市区,市区的人来听音乐会很不方便,学生观摩各种演出也不方便,大量住在上海市区的教职工每天坐校车来漕河泾上班,也不方便,这些都是原因吧。当然,真正的原因应该是上海市高校整体的规划调整。
漕河泾校园像天堂一样美好,我们终于离开了。
我一直和李禹贤共用一个琴房,搬到市区后也没变。和高一时不同,那时候他弹古琴、我拉二胡,现在我们俩都弹古琴。隔壁琴房,好像是高一新生龚荣生,主修的也是古琴,他当时的古琴老师是吴振平。龚荣生是江苏启东人,李禹贤是山东桓台人,但他们都在南京念初中,也都在南京跟张正吟、夏一峰、赵云青等古琴家学过,早就认识。大学毕业之后,龚荣生改了名字叫“龚一”,后来成为中国最出名的古琴家。
高二这一年,我跟刘先生先后学了《梅庵琴谱》上的两首小曲《秋风词》、《关山月》,和两首中曲《长门怨》、《平沙落雁》,这些大概是《梅庵琴谱》里最有代表性的曲子了。梅庵派的《平沙落雁》比较特别,始祖王燕卿下过很大的工夫修改旧谱,独树一帜。后来我学会了作品分析,用来分析梅庵派的《平沙落雁》就会发现:王燕卿所加的第六段“雁鸣声”,以六、四空弦反复的弹奏作为背景衬托高音区的主要旋律,营造气氛,这是传统的琵琶武曲里常用的手法。在当时,王燕卿这样的作曲手法极为高明而大胆。另外,刘先生还教过我明代《真传正宗琴谱》上的《归去来辞》。刘先生会五线谱,《归去来辞》给的是五线谱。我后来常弹的刘先生教的曲子,就是《归去来辞》和《长门怨》。
夏天,又到了附中招生的时节。有个低我一级、钢琴专业的姓陈的女同学来找我,还带了个小姑娘,是她的亲戚。小姑娘叫闵惠芬,宜兴人,还是我小学美术老师闵伯骞的侄女,真巧,于是认了老乡。女同学介绍说,闵惠芬是来报考附中初中部二胡专业的,我听她拉了两首曲子,觉得音准啊、乐感啊都相当好,录取应该没任何问题。可意外的是,她连初试都没通过。初试考的是视唱练耳,这一关要淘汰掉很多考生,到复试才考专业,她竟然连展示一下二胡演奏才华的机会都没有了。
那天我路过举办初试的大礼堂,看到台上有人在弹钢琴,台下的考生少说也有一两百个,乱哄哄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听音可真不容易。接着我又了解到,闵惠芬从小学习民族音乐,接触钢琴很少,不熟悉钢琴的声音,这么一来就被刷下来了。那位女同学来找我商量,我就跑去找金村田先生,把闵惠芬的情况讲给他听,强调她专业水平那么好,连复试的机会都没有,多可惜啊。金先生听了说:“啊,那就让她参加复试吧。”——她在复试中表现非常好,被录取了。过了几年,她还在念高中,就在一次全国性的二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又过了几年,很快成为全国闻名的二胡演奏大家。她曾对别人说我是她的“大恩人”,其实就是这么回事。钢琴的声音要熟悉并不难,她就是回去练习一下,第二年再来,还是一样能考取。如果没什么特殊原因,她还是一样能取得后来的成就。
这时候,大哥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了。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他这个数学课代表被分配去山东淄博的周村当中学数学教师。对生长在江南鱼米之乡的人来说,那里不仅是小地方,而且生活太苦了。大哥去了没多久,寒假就回家了,说不想再去。可不去就没工作,而且“不服从分配”是很恶劣的行为,必然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何况是“剥削阶级”出身呢。那年寒假家里笼罩着悲切的气氛,我想,父母亲心里应是更加难过,但是只能劝他。
他也只有回淄博去了,这一去,工作到退休,一直到现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