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福禄培尔幼儿教育

書城自編碼: 251943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德﹞福禄培尔 著,李铭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710382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5/14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1.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5.7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102.4
DK月季玫瑰百科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6.2
为你想要的生活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7.9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9.4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102.4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4.4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9.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5.5
《爱弥儿(精华本)》
+

HK$ 51.8
《俗物与天才——塞德兹早期教育法》
+

HK$ 55.5
《卡尔?威特的教育》
+

HK$ 59.2
《教育漫话》
+

HK$ 55.5
《阿德勒的儿童性格教育》
+

HK$ 59.2
《斯托夫人自然教子书》
編輯推薦:
丛书特点:
1.最权威、最畅销、最值得每位父母收藏的家教经典
2.推动西方教育革新,影响全世界几代人成长,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教育精华
3.影响世界教育进程的大家作品与时下父母的教子需求的完美结合
4.让高高在上的教育论著走下神坛,最接地气的编译版本
5.每位父母都能读懂、都应该学习的教子法则,培养优秀儿童的必备读物
本书特点:
0~6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天赋
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和需要,在教育的不同阶段,进行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福禄培尔的主要观点: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儿童时期是孩子成长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不断地从外部吸收东西,而且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的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
◎游戏是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给儿童以欢乐、自由、满足等,在游戏中,儿童最能表现出创造性和主动性。
《家教经典大师文丛》系列丛书包括:
《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精华本)》
《卡尔威特的教育》
《爱弥儿(精华本)》
《教育漫话》
《母爱教育》
《阿德勒的儿
內容簡介:
福禄培尔建立了完善的幼儿园制度和理论体系,他的教育实践对教育分期与各阶段教育任务的看法,极大地促进了19世纪后半叶欧美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本书对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思想进行了整理,认为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和需要;在教育的不同阶段,进行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语言、艺术、自然等是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入“恩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家庭生活、作业和劳动是孩子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
關於作者:
弗里德里希福禄培尔(1782-1852),德国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被称为“幼儿园之父”。其教育理论以德国古典哲学和早期进化思想为主要根据,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为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1826年出版的《人的教育》是福禄培尔的教育代表作,反映了他对于哲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儿童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
目錄
第一章 人的教育
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和需求
教育应使统一、个体和多样共存
儿童时代是教育的最关键时期
第二章 教育的不同阶段
幼儿期的孩子
少年期的孩子
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
第三章 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语言
语言表现生命,是学习科学的基础
阅读帮助孩子学习语言、学会思考
书写是记录思想和表达思想的手段
语言练习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第四章 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艺术
艺术是表现人内心的一种方式
认识颜色要循序渐进
绘画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第五章 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自然
发现一个真正的自然
数学是认识自然的梯子
学会观察和感知自然
如何展开自然内容的学习
第六章 游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
游戏是孩子内在生命力的表现
游戏是未来生活的基础
游戏的安排要符合孩子的发展阶段
第七章 儿童生命中最初的玩具
绒球——儿童的第一个玩具
球体和立方体——儿童认识物体的基础
恩物的拓展和延伸
第八章 家庭生活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孩子的认识从家庭生活开始
家庭生活促进了孩子各方面的充分发展
家长的观念和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第九章 作业与劳动
作业对孩子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脑力劳动应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
內容試閱
第一章 人的教育
教育既要有普适性,也要关注和尊重每一个个体,包容他们的差异性。要想激发孩子的内在本性和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就应遵从和符合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和需求
我们的家里有一些幼小的植物、动物,通常,我们会给它们提供安宁、舒适的环境,让它们按照自己的生长规律良好地发育生长,并力求避免用暴力打扰它们。因为人们知道,如果违反它们的生长规律,就会妨碍它们完美地发育和健康地成长。
葡萄园里的葡萄藤,一段时间后,园丁就要对它进行修剪。但是我们知道,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就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因为,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了。
这些自然界的道理,我们都看得很明白,但是如果我们把行动的对象设定为人,便产生了教育的话题。
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环境,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或者,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进行“修剪”?如何“修剪”对他们才是适当的、有帮助的?
人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通过教育对其进行激发和教导,以便有意识地、尽可能完美地找到内在的法则。
那么,人的内在法则是什么?而它用以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又是什么?
要想认识和自觉掌握这条法则,可以通过生命科学来获得关于生命、生活及其整体的知识,通过教育科学来获得对自身的提升,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因此,人的内在法则指向了人的生命、人的本性,而教育则承担了指导和开发的作用。
在对待自然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而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却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很多成年人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可以随意涂画,也有人觉得孩子是一块蜡和一团泥,可以用来任意地捏成一种什么东西。
但事实又如何呢?葡萄藤可能由于园丁粗心的修剪,导致彻底的摧毁;儿童则会因为某种错误教育的粗暴干涉,使其内在遭受损伤,阻碍他们健康、完整地成长、发展。
就如同我们看到的小鸭子、小鸡、小燕子天然的习性一样,儿童的所有外部活动都是基于他们内在的天性和生命,都是他们的内部生命、内在活动的最深层的渴望在某种物体上得到了反映。就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喜欢小提琴和演奏小提琴的动作,在室外看到一块长木板,上面紧绷着几根细钢丝,他会捡起一根小棍,模仿拉小提琴的动作,嘴里呜呜呀呀。孩子内在对于音乐、对于提琴的渴望,使他看见一块木板和几根钢丝便产生了对于小提琴的敏感。
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置身于适当的关系和安宁的环境中,这样,孩子内在生命的渴望和诉求才能得到释放,他在各方面将受到尊重,他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迅速地认识到这些行为的作用和后果,于是,自己和他人更能轻易地认识到自己真实的状态,并能展现更加完善的自我。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内在本性就可以完美地发展,稳步和持久地前进。儿童通过内部的活动,逐渐意识到自我,学会根据外界的现象做出反应,以便控制和决定他的活动。
因此,教育要遵从和符合孩子的天性和需求,这就意味着教育要与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可以尽情地玩耍、欢笑,释放自己的本能;全面地吸收、汲取,强壮自己的身心。
在生活中,很多人常常通过事物的外部现象去了解一个事物,因而,认识的过程是从外部出发,对内部产生作用,由外部推断内部。
但是,教育却不允许直接由外部推断内部,因为事物的本质常常在某种关系上要求由内部推断外部。如果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去认识事物,就会形成错误的判断。
比如,外表粗暴、固执、任性的儿童,其实在他们的内心自发地对善的表现抱有最热心的、最强烈的追求;外表心不在焉的男孩,其内心却具有牢固、坚定的思想,因此,根据外表并不能发现人的内在的本质和需求。
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忽视这条真理而违背它行事,从儿童的外在表现直接推断他们的内在本质。这便是成人和孩子产生分歧、争论的根本原因,也是成人在生活和教育中常常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成人对孩子的无数错误的判断,与孩子之间的误解,对孩子许许多多不必要的抱怨、不适当的指责和愚蠢的期望,原因都在于此。这条真理的运用,对于父母和教育者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孩子,成人不能孤立地探讨儿童积极的生命状态中的外部现象。我们必须始终将这些外部现象与孩子的内部生命紧密联系,将它们视为与内部生命状态相辅相成的过程。
幼小的孩子看到一个运动着的物体,会兴奋地挥舞手臂、扭动身体,高兴地跳上跳下,试图与物体保持同样的节奏。孩子行动表现的缘由不仅仅是因为眼前出现了一个活动的物体,还因为他内在活动的机制被物体激活了,并且通过他的反应行动得到了释放。
除了反应行动,孩子还会对物体产生进一步的探寻行为,这个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运动?这是孩子对未知充满好奇的表现。而孩子的这种好奇心正是需要成人捕捉的教育机会。
在儿童的抚育、发展和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努力培养儿童的行为能力的过程中,必须符合儿童的天性和特点。对儿童进行的教育是对其表现出来的整个天性和本质的理解,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是动态的,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调整,这才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教育。
有人说,只是顺应孩子的内在本性和需求,那么教育的指导和干预功能又如何体现呢?
要想体现教育的指导和干预功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具有明确的、活的思想,不证自明的正确见解;第二,它具有的典范性长期存在并得到承认。
指示性、干预性的教育必须顺应孩子的本性和需要。任何教育、训练和教学,它们的出现尽管必须具有绝对的性质,但是它们在本质上都应具有一个无可争辩的、不可抗拒的特征,即受教育者本身严格地、不可避免地服从于一条永恒的起制约作用的法则,服从于一种绝对的和永恒的必然性,从而排除任何的任意性,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良好的教育才能得到实施。
也就是说,指示性、干预性的教育具有如下的特征:它们要么具有不证自明的正确见解,要么具有普遍承认的典范性。那些不证自明的教育思想和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永恒的原则和普遍适用性。因此,它使教育带有顺应和包容的性质。典范性的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本身,并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和承认,成为他们的榜样。它要求每一个人去效仿这些典范性的榜样,然后再成为别人效仿的楷模。典范性的内容虽然常常以强制的、严厉的方式出现,但是,它只有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使人们从精神深处理解,并且发自内心地接受了它的要求,才可能成为典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典范性的教育也同样顺应了人的本性和需求。
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他们严格服从的永恒法则即是他们内在本性的要求。他们通过教育这种方式认识自己、认识外部环境,并且使自己在人与自然这样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得到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指示性、干预性的教育才能对孩子起到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教育应遵从和符合孩子的天性和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本性和潜能,促使他们健康地发展。
教育应使统一、个体和多样共存
当一个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由于先天的遗传、后天的成长环境、经历,形成了他们各自异于他人的气质秉性、习惯爱好。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内心建立起了他们各自的人生使命和生活目标。于是,在我们的世界中,出现了无数独特的生命个体。
这些独特的生命个体为了完成他们各自的使命及其生活目标,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和训练,他们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炼过程中,努力塑造自己,使自己变得完善。
而关于个体发展和训练的内容,便是教育涉及的范畴。教育就是激发和引导个体有意识地、完美无缺地表现人的本性。
那么,如何看待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孩子,如何通过教育激发他们呢?
每个人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员,应当在生命之初就受到应有的重视,父母还应当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必要的联系中,放在同人类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明确的关系中进行考察,并将对孩子的教育同人类和民族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要求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和一致。同时,应当把孩子看作包含着一个统一体、一个个体和一个多样性的东西,并对其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考察和研究。
个体的存在对于整个人类来讲,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包含并体现着整个人性,但它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并且应当在每一个人身上以这种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方式呈现出来,借此人们能够感知人类无限而永恒的、丰富多样的本质。
因此,教育必须做到关注每一个个体,尊重每一个个体,包容多样性的存在,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顺应人的本性的教育。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一个孩子最充分、最明确、最全面和最有个性地发展和表现了自己的话,那么也可以说这个孩子就最明确和最完美地发展和表现了父母和家庭的本质。同样,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儿童)最独特和最有个性地表现了自己,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他就表现出了人类的本质。
如何让儿童最充分、最全面、最独特地发展和表现自己?这是对所有成人或教育者提出的教育命题。
首先,从孩子刚刚出生到世界上起,我们就应该按照一个儿童的本质去理解他和对待他,让他自由地成长、发展,全面地运用他的能力。成人不应该用自己的意志去安排和支配孩子,比如,让孩子锻炼某些肢体,强调某些能力,而忽视他的另一些肢体和能力的发展。孩子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应当受到束缚和控制。他应该尽早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发现身体的重心和支点,学习自由地活动和行事,用双手抓住东西、用双脚站立行走、用双眼观察和发现各种事物和现象。
其次,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幼年、少年、青年、老年的生命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是一个持续前进、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每一个后续阶段都以前一阶段为基础,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割裂个体发展的阶段特性,孤立地看待每一个阶段,比如,当一个青年人在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偏差时,人们常常会分析他在这一阶段上的种种因素,而忽略了回溯他在幼年、少年阶段成长过程中缺失的东西。
因此,常常听到很多人说,“他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失败,就一蹶不振”“他总是不能与大家和谐相处,脾气暴躁”或者“他本性就是这样,所以他会有这样的行为”……从这些说法来看,似乎一个人的本性和行为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但是,人和人身上的人性不能看作一种已经充分发展的、完全形成的、固定的、静止的东西,而应当被看作表象,一种不断地成长着、发展着的、永远是活生生的东西,从发展和训练的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前进的东西。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人,经历过前一阶段后,就像一个孩子个子长高了,人长大了,于是脱下原来的衣服,放在箱底,或将其丢弃。当他们成为青年或者成人,再去谈论先前发展阶段上的人(比如幼儿或者少年时)时,就像谈论某种完全陌生的、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东西一样,似乎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些阶段。于是,我们在少年身上再也看不到幼儿的懵懂,在青年身上再也看不到少年的天真,在成人身上再也看不到青年的朝气。
很多人甚至带着排斥和轻视的态度来看待先前发展阶段上的人。如果成人持有这样的观念和态度,就会主观、强制、任意地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不是遵从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和培养孩子。忽视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的联系和统一,就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损伤和危害。
最后,人类的发展也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不间断发展的过程,教育必须考虑到人类整体发展的内容,不能忽视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不应该把人类的发展和训练看作是一种静止的、重复的过程,否则,儿童就会成为没有“生命”的“复制品”。为了理解过去和现在,后代应该学习前辈经历的一些内容,但是不能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是应该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发展和训练。
因此,如果人按照一切事物发展和形成所依据的规律来发展和训练自己;如果每一个人在统一中,即通过自己内部和外部的统一来表现自己,表现他的本质;在个体中,在某些从他身上发生的个别事情上特别明确和完美地表现自己,表现他的本质;在多样中,在从他身上并通过他发生的一切事情上来表现自己,表现他的本质,那么,每一个人的本质才能得到完全的表现。同时,父母和家庭的本质、人类的本质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最明确、最完美地发展和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在一个整体环境中,给孩子充分的机会,让他充分地发展自己,表现他的内在本性;对孩子个体而言,要鼓励他,挖掘他的潜力,通过学习和训练,尽可能全面完美地展现出他的能力、特点;同时,我们要接受孩子个性的多样性,不束缚、压制他们,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擅长或是喜欢的领域尽情地释放、展现,只有这样,每个孩子内在潜藏的本质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教育才能真正地在顺应人性的基础上,激发和引导孩子,给他们指明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教育,既面对整体,又面对个体。一个健康、完善的教育,意味着统一、个体和多样性和谐共存。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孩子各阶段发展的特点、不同阶段发展的承继性,同时,也要重视人类历史阶段发展的内容,将儿童个体的发展放在时间、空间的统一联系之中去思考和行动。
教育是一个永久性地连续不断地前进的、始终一贯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上升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坚持这种对一个人从宣告他的出生起就应该按照一个儿童的本质去理解他和对待他的看法,正确的、真正的人的教育和人的培育才能发展,才能开花结果,才能逐渐成熟。
当我们完整、全面地了解了孩子发展的过程,理解了孩子个体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同时,将个体发展放入一个时间、空间的统一体中去考虑,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在本性,促进孩子健康地发展。
教育既注重普适性,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个体,包容他们的个性差异。
儿童时代是教育的最关键时期
人的一生是一个持续不断、前后相继、紧密联系的发展过程。儿童时期的经历和生活内容自始至终贯穿于个体生命的整个过程,是孕育未来生活与生命走向的根源,对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忽视这一点,将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如果把成人看作一棵大树,那么儿童阶段就是这棵大树的种子或最底部的根茎。裴斯泰洛齐说:“一颗小小的种子,它含有了大树的形状和特质,被种在土里,整个的大树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有机体,它整个的发展均存在于其种子和根部。人就好像是一棵大树,在新出生的孩子身上隐藏着其整个一生中所要展现的本领。”
在这一发展阶段上,吸收几乎是儿童(婴儿)的唯一活动,而啼哭、微笑等行为还完全停留在他自己内部。他通过自己的眼睛从外界吸收和接受多种多样的东西,为他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儿童阶段,孩子身体的不同感官进入了敏感期,使他们对周围环境不同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孩子的内在产生了一股强大的驱动力,这股内在力量促使儿童去看、去听、去触摸。儿童在不同阶段出现细节敏感期,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动作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等。在这些敏感期内,孩子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沉浸在对特定事物的兴趣当中,很容易学会、掌握新的东西,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
如果家长能够关注和把握孩子的这些敏感期,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错过了这些阶段,再进行某些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和阻碍孩子未来的发展。
童年阶段,孩子对外部环境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许多成人看作理所当然的存在,孩子都要问个“为什么”,并且会努力地探索事物的真相。
很多科学家因为童年时期的好奇的发现、困惑、幻想等,成为引导他们探索世界的持久的精神动力。正是对未知的强烈好奇和探索欲望,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儿童阶段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一些优秀的意志品格、教养的形成都与这一阶段息息相关,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人的一些不良的脾气秉性,甚至他未来不幸和困苦的命运也能在这一发展阶段上找到其原因。
比如,孩子幼小时,常常因为一些事情不安、痛苦、哭泣,最初他们是不懂得任何执拗和倔强的,但是,无意中,或者由于惰性,孩子放任了自己的情绪,于是,这种倔强和执拗便萌芽了。在这种倔强和执拗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虚伪、欺骗、固执等行为,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但是,当孩子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时,如果父母和周围的人具有一种坚定和可靠的信念,他们明白在那种情况下,需要一种理性积极的方法让孩子平复下来。他们会递给正在哭泣和不安的孩子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在当时可能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的,比如,可以转移孩子注意力的玩具、图书等,但是注意要排除一切不利于孩子处境和发展的东西。父母要保持冷静,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于是,不安的、啼哭的孩子会慢慢平静下来。
父母不要轻易顺从孩子的执拗,如果孩子由于假装痛苦或者轻微的不愉快、不舒服而迫使别人给予同情和帮助,那么父母就失去了帮助和引导孩子成长的最好机会。
因为孩子对周围人的弱点具有十分敏锐的感觉和相应的反应能力,孩子很容易掌握这种能力,并用这种能力来操控成人的行为。
另外,孩子置身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也决定了孩子未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性格、心理和情绪。
父母应该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清洁的环境,这里说的“清洁”不只是说物质环境,它同样指精神和思想环境。正向的环境可以避免让孩子吸收病态的、低级的、庸俗的东西。
孩子生活的空间应该是清洁明朗的,有新鲜的空气、明亮的光线、整洁的房间,房间中的设备不需要华贵富丽,只要简单适用就可以了。孩子周围人的目光、面部表情应当是纯洁的、坚定的、可靠的,应当具有激发和鼓励孩子的力量。孩子在童年期,拥有和谐、健康的心理和情绪,能为其未来的性格和心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在这一阶段,应该尽量地参与一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训练,肢体的活动会使孩子获得对事物的反应能力和相应的技能;辛勤的劳动和刻苦的运动还会给孩子带来对生命直接而生动的感性认识,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孩子大脑的思考,使其内在的东西在外部表现出来,产生明确的想法,有助于孩子内心世界的构建和健康发展。
但是,现实生活中,孩子从事了形式过多的娱乐活动,而很少从事劳动。孩子和成人都轻视真正劳动的活动,孩子觉得无趣,成人心疼孩子,不愿让孩子吃苦。他们认为这种活动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无关紧要的。其实,缺少劳动和体育运动会把孩子引向迟钝和懒惰,精神也会显得萎靡不振。
因此,每个孩子都应该进行一定时间的劳动,通过劳动和在劳动中学习,通过生活和从生活中学习,要比任何方式的学习更深入和容易理解,并且,劳动也会让孩子的身体变得强健,而身体的强健有利于让孩子获得健康积极的心理和情绪。
当我们强调儿童阶段不可轻视,否则会给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性的影响时,有些人会不以为然,认为等孩子长大成人时,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包括各种知识和能力。真的如此吗?以语言学习为例,许多孩子三四岁开始学习外语,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可以像使用母语一样自如地使用这门语言。可是一些成年人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十来岁开始学习外语,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少年时代,在人的教育与发展中被耽误的和被忽略的东西一般是无法挽回的。
当我们在谈论孩子的童年时期,思考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方法时,父母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是否被正确或错误地引导过?我们是否获得或缺失了一些有关成长的重要的东西?甚至,我们还需要坦率和勇敢地面对我们身上不愿触碰的东西,它们可能是一些已愈合了的或者贯穿一生的“流血的伤口”,也可能是我们心灵中变硬了的、永远不能再软化的部分,或者是那些让我们不能开朗起来的心灵中的污点。
这种心灵的探索和回顾,可能会给成人带来一些痛苦。他们不愿意回忆那些不快乐的日子,破坏自己现在快乐和安宁生活的幸福感。但是,当我们的孩子遵循着每一个人必经的成长发展阶段,感知、尝试、探索、发现,像我们年少时一样困惑、不解、迷茫、无助时,我们会无动于衷吗?
为了孩子的幸福,难道我们会继续让孩子心灵的幼芽受到压抑和扼杀吗?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要深切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以防孩子在幼年时由于教育不充分和不完善而导致其缺乏内在教养。
父母的这种回顾和反省,对自己和成长中的孩子都有很多益处。对自己的理性分析会让成人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健康的心态,并且把过往的经历当作一面镜子,映照孩子今天的生活,为他们创建一个积极健康、宽松愉悦的成长发展空间。这种回顾也是成人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孩子走上一条健康、良性的道路,以免让孩子重蹈我们的“覆辙”。
当我们看到处于少年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某项学习、某项能力出现偏差、缺失时,不要一味地分析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种种因素,还应该回溯到孩子的童年阶段,看看该项学习或者能力是否有一个好的基础。如果你在源头发现了偏差缺失的原因,那么要尽快纠正或者补充。这种补救措施或许有点儿晚,但是如果能够尽早做到这些,还是有可能弥补孩子之前发展受到的损失。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