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HK$
188.2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103.0
《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售價:HK$
66.1
《
开宝九年
》
售價:HK$
54.9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HK$
109.8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深度解读以“制度”为核心的帝国两千年。
“无须戏说,照样引人入胜”的政治历史。
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国诞生,帝国制度从此建立。
公元1911年,在治乱循环中折腾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人,终于下决心,革了制度的命,迎来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的终结。
《帝国的终结》(2014增订版)是易中天教授最看重的作品。本书以辛辣幽默的笔调,生动详实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制度背后的政界博弈、权力角逐,抽丝剥茧、入木三分。读者可以从既严谨又恣意的文字中,感受易中天教授的学者魅力,习得来自古人的智慧和谋略。
|
內容簡介: |
“帝国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帝国制度被废除后,我们民族并没有立即走向共和,而是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要反省的还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与命运。当然,事情还得从大秦帝国的建立说起。”
大秦帝国诞生,中国进入权力社会。
大清王朝倒下,帝国制度退出舞台。
帝国看似强悍,实则脆弱。
它既会因内忧外患而灭亡,也会因繁荣富强而腐朽。
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
两千一百三十二年间,这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是怎样导致了帝国的终结?
“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
|
關於作者: |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文集》(1~16卷)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
目錄:
|
序 言(樊树志)
引 言 轰然倒塌的帝国
第一章 天下一统
来之不易的胜利
制度之争
邦国与城邦
封建的秘密
集权是一种必然
帝国的前夜
第二章 中央集权
君临天下
软硬兼施
焚坑事业要商量
盛极而衰
集权,再集权
王朝的气数
第三章 伦理治国
非法之法
无德之德
家天下与泛伦理
文化大战略
一箭双雕
沉重的代价
第四章 官员代理
代理与授权
如此牧民
权力的赎买
自杀政策
龙争虎斗
帝国的掘墓人
第五章 内在矛盾
天下为公
产权问题
无法与无天
谁为帝国签单
变法与动乱
出路何在
第六章 共和之路
歌未竟,东方白
来者不善与徒劳无益
错失良机
缺失的传统
民主与宪政
最后一问
附 录 好制度,坏制度
一 帝国制度
二 中央机关
三 地方行政
四 官员选拔
五 问题所在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后 记
写完《终结》最后一个字,才发现全书一共六章,每章六节,六六三十六,正好是秦始皇最喜欢的数字。也好,那就用这个数字来祭奠这位千古一帝,以及由他开创又被我们埋葬的帝国制度吧!
在此,首先要感谢著名历史学家樊树志先生专为本书拨冗撰写了序言。在这篇序言中,樊先生表达了一个观点:历史需要不断解读。因为按照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和荷兰历史学家盖尔的说法,历史不过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卡尔),或者“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盖尔)。既然如此,则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对历史作出不同的解读,也就理所当然,而且非常必要。
问题是如何解读。
解读需要审视,而审视需要怀疑,特别是要怀疑那些流行的说法。实际上,流行未必正确,比如“封建专制主义”就很可疑。为什么?因为封建必不专制,专制必非封建。什么是封建?封,就是划定疆域,分配领地;建,就是建立政权,指定领主。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国,划定一个范围,指派一个国君(诸侯),然后世袭,叫“封土建国”。诸侯再把国分成若干家,也划定一个范围,指派一个家君(大夫),然后世袭,叫“封土立家”。这就是封建,是周代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我称之为“邦国制”。
秦汉以后的制度,则是“帝国制”。帝国与邦国的不同,首先就在于是否封建。邦国是一定要封建的,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封建大夫。帝国则一定是不封建的。就算封王封侯,那也是荣誉称号;就算封了土地,王侯们也只是地主,不是领主。他们对那块土地,只有财权,没有主权,也没有治权。这,充其量只能叫做“封而不建”。
实际上,帝国实行的是郡县制,邦国实行的才是封建制。天子封建诸侯以后,诸侯如何治国,天子是不管的。诸侯封建大夫以后,大夫如何齐家,诸侯也不管。然而在帝国时代,州官如何治州,县官如何治县,皇帝或朝廷可是要管的。就连谁去当那县官州官,也归皇帝或朝廷任命,不能世袭。所有的权力,仍然归于中央,州县不过代理。
显然,帝国制或郡县制,是集权制。邦国制或封建制,是分权制。真正的封建社会,连集权都做不到,又哪来的专制主义?同样,把秦汉唐宋元明清,都称之为封建社会,也成问题。因为秦汉以后就不封建了,怎么还是封建社会?
所以,今后遇到这类说法,我们至少也得问一句:是这样吗?
其实就连帝国时代,也未必都专制,也有不专制的。大体上说,明清以前,是有时候专制,有时候不专制,或者专制得开明。比如按照唐代制度,一道命令,如果不经政事堂会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就直接由皇帝发出,是不合法的。虽然也有皇帝这么做,但要么是蛮不讲理(如武则天),要么会不好意思(如唐中宗)。连带强行任命的官员,也会被人看不起。所以,“集权必专制”的说法,恐怕还值得推敲。
当然,明清以后,废宰相,建厂卫,大兴文字狱,就完全是专制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从集权到专制,原本只有一步之遥;从专制到独裁,也同样顺理成章:就算那皇帝是个娃娃,或者弱一点,如果太后厉害(比如慈禧),还不是照样专制,照样独裁?
这就是“帝国的胎毒”了。也就是说,帝国制度的本性,就是要从集权走向专制,从专制走向独裁的。这笔账,甚至要从商鞅变法算起。因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变封建为郡县,变分权为集权。所有的权力,都要集中在国君手里。人民群众,包括贵族和士人,都没有言论自由,也没有思想自由,只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显然,秦政就是专政。即便不是暴政,也是苛政。专政是不能持久的,因此秦帝国二世而亡。这才有了后世的开明专制,甚至不专制。当然,也绝不会民主。
不民主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帝国不可避免地由集权走向了专制。这当然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研究这个过程,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其实,按照原来的计划,我这“帝国系列”本是三部曲。《惆怅》和《终结》之后,还会有一本书谈制度的演变。但这个计划因为走上“百家讲坛”而被中断,还不知将来是否可能再写。留下的,只有一篇提纲性的文字,这就是原本收入《惆怅》一书,现在移到本书的《好制度,坏制度》。
是为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