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售價:HK$
129.8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HK$
162.8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HK$
97.9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
售價:HK$
152.9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HK$
54.8
《
长安曾有少年郎
》
售價:HK$
43.8
《
何以为园:中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经济解释
》
售價:HK$
74.8
《
漫画图解博弈论:段位经商谋略之道 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
售價:HK$
43.8
|
編輯推薦: |
关于毛泽东的研究,趋于多样化和深度化,而该书主要讨论毛泽东一生同中国传统文艺的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他的主体性格;审美情趣、文艺思想、历史文化观念;上述两方面同他的社会政治实践的联系,以及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变化在品评传统文艺的活动当中的折射反映
|
內容簡介: |
全书共六章,即“风华文章”、“历史沉思”、“浪漫情怀”、“文化改造”、“诗家见识”、“英雄风骚”,提供了大量的毛泽东阅读、评论、批注、运用古典文艺的情况,并从这一角度,深入分析了毛泽东的主体性格,如个性、才智、情感、意志、理想等;分析了毛泽东的审美情趣、文艺思想、历史文化观念、个性意志风采,以及政治实践方面的某些特征。
|
關於作者: |
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来从事毛泽东和中共党史文献研究以及电影、电视文献片撰稿,著述和影视作品多次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金鹰奖、电影华表奖。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毛泽东传(1893—1949)》(合著)、《文人毛泽东》、《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世纪小平——解读一个领袖的性格魅力》、《读毛泽东札记》、《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等;曾担纲《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新中国》、《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大国崛起》等多部社会反响强烈的大型电视文献片以及《走近毛泽东》、《小平您好》等电影纪录片的总撰稿。
|
目錄:
|
引论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接受到结合
二、怎样理解毛泽东的思想中两种文化来源的关系
三、文化探索的六个阶段
四、评价和运用传统文化的三个基点
五、文艺观与文艺史观
六、同传统文艺“对话”中的内心世界
第一章风华文章
——青年毛泽东与中国文艺
一、文学与启蒙
二、切实尚用——文艺价值观
三、主体气势——文艺创作观
四、诗文寻踪——文艺继承观
五、主义与大众——文艺发展观
第二章历史沉思
——毛泽东与古典小说
一、“修辞艺术”与“史贵于文”
二、反映论与小说批评
三、《红楼梦》风波
四、《水浒传》与革命
第三章浪漫情怀
——毛泽东与神话传说
一、神话与现实
二、“搬山”与“打鬼”
三、神权与人力
四、理想与想象
五、游仙与华章
第四章文化改造
——毛泽东与传统戏曲
一、帝王将相与历史颠倒
二、“牛鬼蛇神”与百花齐放
三、推陈出新与戏曲改革
四、欣赏情趣与流派风格
第五章诗家识见
——毛泽东与诗词文赋(上)
一、语言故乡
二、知人论文索志
三、诗史思
四、格律与比兴
五、古典加民歌
第六章英雄风骚
——毛泽东与诗词文赋(下)
一、数风流人物
二、铸巨人时空
三、扬冲决气概
四、不废婉约
五、暮年忧患
|
內容試閱:
|
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一部太厚太重的书。翻开它要花很大力气,跳出来则更须有足够的见识。那么多的沉淀,那么多散发着智慧和霉味的精华与糟粕。翻得开,跳得出,则必有实实在在的大启发、大收获。
关于毛泽东在这方面深厚的素养兴趣,和那包裹不住的灵气才气,下面的例子或可说明问题。1963年5月,在杭州工作会议的一次讲话中,谈到抓工作要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毛泽东随即一路发挥:就是要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这是一本写妙庄五女儿的小册子的开头两句。比如看戏,看《黄鹤楼》,就不想《白门楼》之类的戏,只看我的同乡黄盖。黄盖是零陵人,周濂溪是道县人,是宋代的理学大师,二程是他的学生,朱熹就是这个系统,唯心主义。至于张载是陕西人,那是另一个系统,是唯物主义。柳宗元从30岁到40岁有十年都在永州(即今零陵),他的山水散文,与韩愈辩论的文章就是在永州写的。怀素也是永州人,唐朝的狂草书法家,与张旭齐名……一番随兴漫谈,文、史、哲传统泉涌而出。
关于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逻辑关联,我的体会是:当毛泽东在浩瀚的传统文化里游弋的时候,他脚下踩着三个牢牢实实的支点:历史观念、实践需要、主体个性。怎么理解?
(一)历史文化观念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现实活动的客观背景,对每个人来说并无厚薄之分,问题是你用什么观点来看待它们,历史文化观念不同,它们在你心目中的价值和发挥的功能便自然相异。毛泽东的“鉴古”和历史文化观念,我认为由这样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反映论——解释历史文化现象的形成根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形态)。
动力论——揭示历史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的基本形式(社会矛盾、阶级斗争、人民群众)。
民主性——对历史文化做价值评判和取舍的基本标准(核心内容是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
传统文化在毛泽东的视野里,总是一分为二的。他1960年12月同外宾谈话时对封建时代的文化发表的观点,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辩证的、历史主义的文化分析方法: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当封建主义还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反封建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无批判地利用的,因为封建时代的民间作品,也多少都还带有若干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引自《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00—201页。
毛泽东的这个分析,同列宁关于每个民族都存在着两种文化的理论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并且进一步对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是一概否定,对反封建的东西,也不是一概肯定。
(二)从实践到文化的选择基点
毛泽东毕竟是政治家,是开创新历史的革命实践家。他感受和评判历史文化不可能只具有理论的学术的意义。从实践的需要出发来引申,或反过来用它们来推进实践的发展,是毛泽东沟通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所在。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根据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目标和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来谈论和评判历史文化中的某些具体现象的。在许多观点的背后,我们不难体会到一条主脉:从传统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离开这条主脉,我们就不容易准确地把握毛泽东一些具体评论的内在意蕴(如关于共工并没有死的考证,关于张鲁五斗米道的评价,关于历史上有作为的人并没有读过多少书的说法)。抓住了这条主脉,我们便不难把他在不同时期对传统的不同看法,乃至对同一种文化现象的不同评价(如关于儒家,关于《水浒传》)统一起来。更明显的是,当他晚年在实践中陷入困惑的时候,他对传统的态度也趋于矛盾:不要学什么文学史,尽读古人的东西,尽是死知识;1966年3月20日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
有一种思潮,旧的东西一概否定,这种思潮是不对的,马克思就不是这样。1968年8月13日会见外宾时的谈话。
可以说,“实践——文化”,是毛泽东品评历史文化现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分析研究毛泽东关于历史文化现象的种种评说不可不注重的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