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艰难时代
》
售價:HK$
96.8
《
深入浅出人工智能
》
售價:HK$
75.9
《
成长的心智——重新思考时代与心灵
》
售價:HK$
96.8
《
外卷: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球征途
》
售價:HK$
140.8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棘手问题
》
售價:HK$
65.8
《
创作经典
》
售價:HK$
140.8
《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 - 1914)
》
售價:HK$
96.8
《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售價:HK$
108.9
編輯推薦:
现代管理学之父
大师中的大师
超越时空的德鲁克
管理者永恒的导师
一日一读
德鲁克经典组织管理思想语录
■ 企业管理的职责
■ 企业的定义
■ 战略计划
■ 核心竞争力
■ 顾客
■ 市场营销
■ 创新
■ 生产率
■ 利润
■ 成本
■ 决策
■ 目标管理
■ 人员管理
■ 组织结构
■ 社会责任
內容簡介:
《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是德鲁克围绕变革与延续的平衡这一主题的思考与见解。全书语录出自德鲁克,但语录的选择与全文的整体结构编辑由上田惇生教授独自完成。
本系列包含《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四册。
關於作者: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小传
1909—2005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目錄 :
序
第1章 变革的时代 001
今天还理所当然,明天却可能不合情理 002
突发性的构造变化 003
变化着的哲学与世界观 004
龙头企业难于立足 005
生存繁荣之道 006
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 007
易僵化的组织 008
意识到生存危机了吗 009
既存事物会陈旧化 010
获取明天所需的资源 011
创造未来要把握好现在 012
第2章 未来 013
先了解现实再谈未来 014
忽视紧迫而重大的现实问题将会危险万分 015
未来学的问题所在 016
创造未来的两种方法 017
已经发生的未来 018
不会逆转的人口变化 019
新事物的发现 020
创造未来应有的事物 021
做改变世界的研究 022
改变历史的构想 023
企业家构想的根本问题 024
是否拥有顾客、市场及最终用途 025
构想未来需要勇气 026
明天一定会到来 027
创造未来的责任 028
第3章 企业家精神 029
锯掉椅子腿 030
意外风险 031
企业家创造价值与需求 032
成功的价值高于风险 033
学习创新原理与方法 034
成功企业家的相同之处 035
企业家精神应体系化 036
企业家的志向并非冒险 037
企业家的志向是把握机会 038
不懂方法论的高新产业企业家 039
创新会带来自我革新 040
让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无时不在 041
第4章 成为变革领导者的条件 043
靠什么获得明天的领导地位 044
要自身主动地发起变革 045
视变革为机遇 046
消除不安 047
连续性是根本 048
让变革与延续保持平衡 049
变革领导者的四项必要活动 050
系统性废除 051
三年一整顿 052
要采用现行的方法吗 053
清洗附着于船体上的贝壳 054
控制企业平衡 055
不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固守昨天上 056
利用竞争对手预防陈旧化 056
不断改善的目的 057
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成功的追求 058
第5章 变革领导者 059
建立善于创新的组织 060
组织中人人都能成为企业家 061
以企业家精神为中心的组织 062
进行创新之前应考虑的问题 063
将优秀人才分配到最佳机会中 064
将新业务从既存业务中分离出来,重新组织 065
新生儿应放在育婴室 066
任命项目负责人 067
新业务只不过是个孩子 068
不支援项目本身而是提供人才支持 069
营造继续学习的氛围 070
聚焦于机遇的报告 071
两项必要的预算 072
未来预算 073
第6章 创新原理 075
发现漏洞 076
将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 077
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 078
带来巨大成果的创新 079
将创新应用于企业发展的所有环节 079
企业必有的三项创新 080
创造性不是问题关键所在 081
集中性且系统性的工作 082
创新直觉 083
从小型企业出发 084
瞄准最高目标 085
为现在而奋斗 086
将市场视为震源 087
创新的禁区 088
把创新与新奇事物混为一谈了吗 089
着手其他项目 090
新事物需要先进行试验 091
市场调查中无法发现的问题 092
如何评判创新 093
依据对顾客的贡献程度评判创新 094
第7章 创新的风险 095
不要把风险看作行动的基础 096
降低风险的方式 096
成功能否带来新业务 097
承担的风险 098
无法承担的风险 099
提出问题,辨别无法承担的风险 100
应该承担的风险 101
能将风险明确到什么程度 102
第8章 创新机会 103
不能依靠运气成就企业 104
花点儿心思探讨业务机会 105
发现新机会时常伴有心理障碍 106
因变化而灭亡 107
利用已发生的变化 108
避免激烈竞争 109
变化无法控制 109
没有必要知道原因 110
应该系统性探讨的创新机会 111
忽略掉的重要事项是什么 112
创新源于漏洞 113
创新的七个机会 114
第9章 意料之外的成功与失败 115
意料之外的成功是最好的机会 116
拒绝意料之外成功的理由 117
是谁获取了利益 118
意料之外的成功也有要求 119
杰出的计划 120
失败让我们看到机会 121
无法发现失败中蕴藏的机会 122
最高领导者亲自处理 123
竞争对手的突然变化 124
不是多角度创新而是进一步开拓 125
第10章 偏差与结构变化 127
偏差指的是与现实的背离 128
定性而非定量 129
需求与业绩之间的偏差 130
现实与认识之间的偏差 131
从生产者的不满中发现偏差 132
无从下手的需求 133
从需求出发的三个要求 134
会瞬间瓦解的产业结构 135
追求结构变化的企业家精神 136
傲慢的市场垄断者 137
善于把握并利用趋势的人 138
对人口结构的错误认识 139
人口结构变化与周期 140
时代的氛围在变化 141
不能只看统计数据,还要亲临现场 142
认识的变化会产生创新机会 143
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144
无法量化的认识变化 145
第11章 发明与想法 147
新发现的可信赖度 148
新知识引发的创新须有战略 149
失败的原因来自企业家自身 150
从爆发期到开放期、整顿期 151
高科技是继续发展还是停止发展 152
财富名誉双丰收 153
思维创新风险很大 154
野心与创意的代表 154
第12章 风险管理 155
不经营管理就无法生存发展 156
高新产业的成功要因 157
是否能利用预期之外的市场 158
财务漏洞是失败的原因 159
现金、资本、管理远比利益重要 160
成长需要营养 161
关注资金流动 162
把握好一年之内的资金需求 163
组建高层管理团队 164
组建高层管理团队的步骤 165
需要值得信赖的圈外人 166
第13章 成长与多元化 167
健康成长与过度肥胖 168
探讨成长的最低限度 169
适当的企业规模 170
将资源转移到有机会的领域 171
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所在 172
企业要有挑战性目标 173
提高生产率具有可实现性 174
获取成长机会的方法 174
不景气时期也存在机会 175
企业越专业化越容易管理 176
保持专业化与多元化的一体性 177
收购成为最佳方法 178
收购带来的问题 179
业务的转让是一场交易 180
第14章 公共组织与企业家精神 181
人员调换不能解决问题 182
根据预算进行活动的弊端 183
背负多重利害关系的弊端 184
无法完成的使命 185
要有明确的目的 186
确立可以实现的目标 187
确立目标时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188
投身于废弃计划 189
努力寻求机会 190
编译者后记 191
內容試閱 :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为促进变革而产生的组织是企业。在企业出现之前,所有的人类团体和组织都是为了自身的延续而存在的。他们总是竭力地阻止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至少推迟了变革的进程。时至今日,能够促进变革的组织仍然只有企业。也正因为如此,企业才成为当今社会创造财富的唯一组织。正如约瑟夫熊彼特所言,只有锐意创新才是财富产生的源泉。
企业也与其他组织一样是由人构成的,而人是必须要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企业不仅是促进变革的组织,同时也必须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组织。这样一来,寻求变革与延续的平衡就成了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
这种平衡必须保持社会与文化相协调,必须保持劳动者的价值观与期望值相协调,必须保持经济发展机遇与存在的问题相协调。但是这一平衡并不是亘古不变的,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终身雇用制度与国际竞争力的并存才使变革和延续这一平衡达到了理想的状态,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但处于平衡状态中的日本也早已迷失了方向。
事实上,从我的处女作《经济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1939年)到最近的拙著《下一个社会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2002年),所有的著作都是围绕变革与延续的平衡这一主题展开的。本书所收集的所有语录,均源于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在本书的语录选择与编辑过程中,承蒙友人上田惇生教授的大力帮助。在此,我与读者一并对他深表谢意!
彼得德鲁克
2003年盛夏于加利福尼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