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

書城自編碼: 227191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王伟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218481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2/15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HK$ 77.3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HK$ 132.2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2.2
《顶天立地的功夫:形意拳内功讲记》
+

HK$ 48.0
《伤寒易玄》
+

HK$ 63.0
《《任之堂医理悟真记》(《万病从根治》第2版)》
+

HK$ 43.5
《拨开迷雾学中医2——《灵枢经》针灸入门》
+

HK$ 172.3
《治病书——中医破执(上下)》
編輯推薦:
本书带领读者,拨开思维中的谜雾,学习中医经典智慧,领会经典所传载的天地之道,学习最直接有效的六经脉证与《灵枢》针刺,找到天地智慧所带来的如大醉初醒般目明心开的感觉,找到至简至真的天地之道。
內容簡介:
中医治病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天地间四时五运流转的规律,在人体就是六经阴阳传变规律,这个规律古人称之为“道”。本书作者根据自己读经典的体会,带领读者,拨开思维中的谜雾,重归古人的中医经典思维,领会经典所传的“天地之道”。 “道”的本体与“道”在针刺上的应用详细记录于《黄帝内经》的各篇章里,《神农本草经》则详细记述了“道”在中药上的应用,张仲景《伤寒论》详细讲述了“道”在汤液治病上的应用。
本书从六经脉证、《神农本草经》药物谈、张仲景常用中药分析及《灵枢》针刺,一步一步引领读者,深入体会古人的思维模式,并在每章末设有同学提问,解答同学在学习经典过程中的疑惑。本书为作者读经典所得,所讲道理深入浅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關於作者:
王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精研《内经》《伤寒论》,临床善用古方与微针治疗各科杂症,获得良好的群众口碑。
目錄
第一章 熟读经典很重要
 为什么要强调读经典
 读经典医书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返本还源学经典
 读经典要坚守的方法
 理、法、方、药贯穿的看病模式
 淳于意读经典三年大成
 同学提问
第二章 回归古人的思维模式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
 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阴阳之道
 五行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两种思维体系:脏器系统与藏象系统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
 同学提问
第三章 观天地,法阴阳
 中西方医学思维的差异
 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
 人体阴阳的运行规律
 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
 将人体状态进一步细分
 重视那些被忽视的望诊资料
 找找“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的感觉
 同学提问
第四章 六经脉证
 经典真正的灵魂——天地思维
 人体中风与中寒之机理
 六经病的产生与传变原理
 每一经病的正治大法
 六经病误治举要
 痰饮病脉证论治
 “属”病的治法
 判断病人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
 方不贵大而贵偏
 简单实用的八纲辨证
 理法方药一以贯之
 以指指月,指非月
 同学提问
第五章 《神农本草经》药物谈
 中药治病之理——以偏纠偏
 《神农本草经》难懂之谜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三品的道理
 古人对中药的认识——通过药物的生长判断药物气味
 再看许胤宗不著书之因
 附:也谈中医养生
 同学提问
第六章 张仲景常用中药分析
 附子的气味分析
 麻黄气味苦温考
 张仲景常用苦味药分析
 张仲景常用辛味药分析
 张仲景常用甘味药分析
 叶天士用药物气味指导临床思维初探
 失理而后法、失法而后方、失方而后药
 同学提问
第七章 略谈《灵枢经》中的针刺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灵枢经》的精华篇章《终始》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如何诊断人体邪气所在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精确判断该补泻的经络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精确判断该补泻的穴位
 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详细的补泻手法
 补则益实,泻则益虚——判断补泻手法是否成功
 经气已至,候其自护——如何保持而不反弹
 之守形,上之守神
 同学提问
第八章 拨开迷雾学中医
 中医理论的迷雾
 学得越多,离道越远
 分析出现迷雾的原因
 拨开迷雾的方法
 中医的传承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同学提问
后 记
內容試閱
第二章 回归古人的思维模式
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一章之前,一定要按照我前一章所言,忘掉所学知识,重新读几遍《黄帝内经》,以便于继续一起探讨经典。很多人已经习惯于戴上有色的眼镜来看经典,以及这个世界,这时候如果摘掉眼镜,看到丰富的经典知识和炫彩的世界会很不适应,这时内心会有很强烈的诱惑重新戴上眼镜,并且会有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戴上那个眼镜,回到原先已经根深蒂固的思维里,这是一个考验,需要你有坚定的信心。如果你已坚定地放弃眼镜,请和我一起将自己融入经典。如果读者经典基础不很牢靠,读这一章可能会有些眩晕,但请你依然试着读下去,同时多翻看经典,回头再看就不会难懂了。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从文字上看有的很古朴,有的相对华丽一些。《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黄帝内经》九卷,古人将竹简用牛皮绳串起来卷成一个卷为一卷,一卷最多只能写三千字,九卷最多也就三万字,现在流传的《灵枢经》《素问》字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内经》并非上古经典《黄帝内经》。现在流传的《内经》从内容上看前后联系,虽有部分矛盾,但主要思想和基本概念还是比较统一,不是一堆汉代各家学说的大杂烩。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现在流传的《内经》是由最早的《黄帝内经》作为原始框架,经过后人不停地注解而成为现在流传的《内经》。在《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灵枢经外揣》言“九针九篇”逐渐增加到《灵枢经禁服》言“通于九针六十篇”,最后成为现在所见到的《内经》,这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经典的文字之所以越来越多,是由于最早的经典用很简单的语言记叙了医道,只要拥有上古之人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就可以领悟医道,可是到了中古或末世,人们的领悟力和心境不如古人,看不懂经典,如果不与时俱进,对经典做些解释,将会“散于后世,绝于子孙”(《灵枢经禁服》)。为了使医道传承下去,很多得道的前辈在经典的基础上加了一些作为注解的篇章,这样经典文字便增加到现在这么多。好在《内经》成书较早,大部分注解《内经》的前辈均为“得道高人”,因此现在的《内经》还是谈论医道的经典。
古人写书“述而不作”,古人著书均是如此。孔子几近圣人之才亦不敢著书立说,只是对上古经典进行整理注解,学生我亦不敢著书立说,只是将自己领悟到的经典医道再用更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最终目的还是希望更多的中医同道学习中医经典,并传承中医经典智慧。
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读《内经》要先回到古人的思维里。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宇宙的缩影,每个事物都包含有宇宙的全部信息,大到天地,小到一粒粟米,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规律运行,这个规律古人用“道”来命名。每个行业都必须遵循这个“道”,“道”从细小的事物中很难发现,天地是最大的事物,对“道”彰显得最清楚,因此每个行业都是将重点放在对天地的认识上,而对行业的具体操作细节放于末位。《内经》所写内容也遵循这个规律,先谈天地,再谈人体,并且在谈论人体的时候也处处联系着天地,不会离开天地空谈人体。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在末节与表述上区分很大,我个人认为核心并无本质差异。西方认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即人与造物主本质没有区别。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天地之气所生,天地之道与人之道同,人就是小的天地。这是同样的道理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而已。
上古之人通过观察,将天地之道的运行规律用河图和洛书表示,两图如下:
河图相传为伏羲所画,以表天象,并创八个卦象,以此推演万事万物的规律。洛书相传为大禹所画,以表地理,并依此画天下为九州,依此治理天下。事实上这里的伏羲与大禹都是托名,战国时期的每个学派都会选几个上古之人托名为本学派的祖师,如墨家首推大禹,道家首推黄帝,儒家首推尧、舜。这两个图分别托名伏羲与大禹,当为反映两个学派的思想,分别为阴阳学派与五行学派。阴阳学派主要偏重于对阴阳平衡的探讨,讲究时时处于中和之道,不可偏阳也不可偏阴。五行学派的主要思想为五行的传变,讲究生活在天地之间要顺应五行传变规律,行事不可逆天运。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化都源自于古人对天地的观察,都用阴阳和五行说理,也就都离不开这两个图,都离不开这两套理。这两套理起源虽为二,然所言之理为一,故后人将两套理论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将两套理论分别作为先天与后天,即河图所传达的为先天八卦,洛书所传达的是后天八卦,一个言道,一个言器。《易经系辞》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的思想很难用语言来记录,也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出古人的思想。下面我勉强用文字描述一下这两个门派在认识上的异同。
阴阳之道
阴阳学派认为世界的生成过程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交感万物化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起初是一个大混沌,混沌分而为阴阳,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就是说阴气与阳气本是一气,这一气中轻灵的部分上升而为天,重浊的部分下降而成形为地。这就产生了两极,一个是极阳的天,一个是极阴的地。如果只是一分为二则天地间只有一个属阳的象和一个属阴的象,不会有任何的生机,也就不会有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只有“二生为三”之后才有“三生万物”,这个二生为三就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这便是阴阳二气的交感,在这个交感过程中产生了万事万物。如果要继续理解阴阳,还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忘掉教科书所教的阴阳的定义,阴阳并非哲学中定义的矛盾,也并非热水属阳、冷水属阴的刻板二分法,阴阳本是天地之道。放下以前的认知之后,我们继续沿着古人的思路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此缤纷美丽,究其本质为三生万物的结果,即阳气下降与阴气上升的过程中阴阳二气相互交织而呈现的各种景象,《道德经》言“万物负阴而抱阳”,世间的万物产生的机理都是阴阳气的交感,只是因各物中阴阳气的多少不同而呈现出大千世界。在这个大千世界中,阳气最多几乎没有阴气的就是天,阴气最多几乎没有阳气的就是地。同时,“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凡是阳气多的事物都会有像天一样清灵的特点,凡是阴气多的事物都会有像地一样重浊的特点。世上的事物我们都可以通过其外部表象来推测出阴阳气的多少,比如同样是动物,鹿与乌龟相比鹿体内的阳气多,而龟体内阴气多;鹿角为鹿之精华,阳气多,龟板为龟之精华,阴气多。一株植物,枝叶中所含的阳气偏多,而树根中所含的阴气偏多。如果学习宋代的程朱理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格物致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放下自己的心来感受世界万物的阴阳属性,准确地觉察到物体的阴阳气有多少。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正常状态下是阴阳匀平的,男人会稍微偏阳盛一些,女人会稍微偏阴盛一些。人之所以会感觉不舒服是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去平衡而出现各种症状,就会得病,医生治疗的目的就是用各种方法帮助病人恢复阴阳平衡状态。
阴阳学说在历史上同样也在指导着古人修心养性。如果一心不动,则是石头、枯木,人活着就会动心。如何动心而不偏离阴阳匀平则是古人一直在探索的。因七情内伤亦可致病,保持心静平和相对来说就很重要了。保持心不死,但仍内心宁静平和,这是大多数人经历世事变迁后最终追求的心境。心若外求,即是追求通过获得或控制某一外在事物或实现某一结果而达到内心平和,不论设定的目标多么难以实现,最终只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内心的平和,而不是永久的平和。现在大部分人都执迷于外界条件满足之后的内心平和,但在这些条件都实现后就真的平和了吗?在得到想要之物的一瞬间或许你会很平静,很放松。但这种平和维持不了多久就会又坠入下一个欲望中。这些无休止的欲望“轮回”,使内心总得不到安宁,疾病便会产生。中国古人发现了跳出“轮回”的方法,那就是内求,就是时时刻刻守护自己的心,让心保持在“恬淡虚无”的状态。《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为医生修身养性的核心,如果每个中医都能以修心为第一,时刻守护自己的内心,那就可以使内心时时处于淡淡的甜美,自己不执着于身外的名利诱惑。保持这种心境学习经典和看病,第一自己可以健康快乐,第二可以救贫贱之厄,第三可以疗君亲之疾,这是张仲景写在《伤寒论序》中的内容,是张仲景教学中的第一堂课,可惜大部分人对此并不重视。作为医生首先要正身,然后才能去纠正别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我们只要保持恬淡虚无的心去学习经典,经典智慧亦很容易被我们体会,这样自会看病效如神,其余名利之事自会有老天打理好,不需我们过分操心。《内经》作者所向往的大同世界是人人“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古代不同服装代表不同职业与地位,在大同世界里,每个人都非常享受自己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内心甜美,享受不同国度的欢乐,守住自己甜美的内心,不去与别人攀比。我个人认为只有中国古人所提倡的大同世界可以实现,因为其他人所创想的大同世界都是依赖于外在条件或外在制度的实现,而中国古人却看到了世界不和谐的根源非外在,而是内心,每个人内心都不安宁,无论外在条件如何都不会和谐。所谓大同世界,其实就是每一个人内心达到了和谐甜美,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并辅以相应制度保障的社会。
阴阳学说亦可用于处世之道中,即谨守中道。这里所言之“中道”并非是做好好先生,这里的“中”也非指二分之一的位置,而是说无论做任何事都不可偏离该事物的中道,而这个中道往往是由该行业的得道祖师根据行业特点总结出来的。以医生为例,医之中道就是安安心心给病人解除病痛,在看病过程中只做医生该做的,不可以向病人谈论鬼神,不可以与病人做各种商业交易,不可以向病人出售与治病无关的任何物品。鬼神是巫师走的道,卖东西是商人走的道,医生就要守住自己看病救人的中道,不可偏离。只有做事不偏离中道,我们的心才能不偏离恬淡。孔子一生都谨守中道,孔子是儒士,因此他只教学生天地之道,以及与周礼相关的知识,他并不谈论死后事和怪力乱神,孔子的避而不谈并不代表他不知道,而是谨守作为儒士的原则。这恰恰为我们后世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从这一点看孔子真不愧为万世师表。
五行之道
五行学派则是从另一个视角来观察世界。五行学派认为世界本是一气,一气化而为五,整个世界是由五种能量组成:南极火的能量;北极水的能量;东极木的能量;西极金的能量;中央土的能量。土的能量是最中和的能量,土的能量最多的地方是中原,越往南火的能量越多,越往北水的能量越多。一年四季天地中的五行能量也会有偏差,夏天火的能量多一些,冬天水的能量多一些,春天木的能量多一些,秋天金的能量多一些。天地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五种能量聚合而成,每一种能量都有其特定的属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土爰稼穑。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外部表现判断出该物体内部五种能量的多少。天地间无生命的物体中,木头所含木的能量较多,金属所含金的能量较多……其他可以此类推。有生命的植物中,味道以酸味为主的含有木的能量较多,味道以苦为主的含有火的能量较多,生长在西方的植物金的能量偏多,生长在东方的植物木的能量偏多……其他可依此类推。人为万物之灵,人体内五行能量几乎匀平,体型瘦高的人木的能量稍微多一些,黑胖的人水的能量稍多一些,只要五行能量总体接近匀平,人就无病。当五个能量比例失衡时人就会得病,医生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将病人的五行能量调平衡。
五行能量如果静止不动,则无生机,天地乃至人体的五行能量运动以相生为顺。这种相生顺序最清晰的表现为天地四时的变化,天地五行能量由春木旺逐渐转变为夏火旺,再至长夏土旺,再至秋金旺,再至冬水旺,再回到春木旺,如此生生不息地流转。在古人的思维里,如果四时定格于任何一个能量不继续流转下去,天地便失去了生命,天地间也不会有任何生物。四时的流转如果出现了过急或滞涩,如不到夏天,火的能量就提前到了,或者已经到了夏天,火的能量还没到,则天地间的生物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每年天地间五行能量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素问》最后的“七篇大论”中都有详细记录,若要精研此七篇,没有扎实的古代天文和历法知识做基础是很难读懂的,亦很难用于临床,绝非现在流行的问问病人的生辰或得病时间就对其病情做判断这么简单的。五行学说在应用上,上可以治国、下可以治病。例如在古代,巫师通过各种方法判断出今年天地之间哪一个能量出现了问题,他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特定时间祭祀朝拜天地,将特定动物的五脏之一放于祭祀的正位,其他脏器根据具体情况放于次位。假设某年天地间能量单纯火不足,有可能的祭祀方法便是将属午火的马的心脏放于祭祀主位,通过一定的仪式壮大这个能量场,以期盼可以影响天地,这实际是给天地开了一张处方,以缓解天刑。这种方法究竟是否能够影响到天地间五行能量的流转,是否只是古人天真的臆想,目前无法判断。
人体五行能量也是以顺生流动为良,轻微地流动过慢或过快则病轻,五行能量滞留于某种能量时,起初只是会表现出该能量的病变,如果该能量继续增加且不流转,则会按相克或相侮的路线传下去,以相克之传为多。以木为例,能量堆积于木,随着木的能量堆积人开始会表现出木病;如果木病不得以纠正,继续蓄积一段时间便彻底打破了平衡,木的能量会去克制土的能量,土便得病,此为逆;也有可能木的能量继续蓄积到一定时间而去反侮金的能量,金得病,此为孙子打爷爷的大逆。木去克土之后如果还是得不到纠正,过一段时日土便会去克水,水病,继续则去克火,火继续下去就会克金,金如果再去克木,木本已病再受克,必死,其死多发于庚辛金日。
五行学说亦可用于修身养性。对于由精神和肉体组成的人,代表“火曰炎上”质轻无形的是人的精神,代表“水曰润下”质重有形的是人的肉体,肉体能量生精神,精神能量滋养肉体,中间经过木、土、金,作为两极则是水与火,如此循环往复。后天八卦即是以水火为两极立论,人可以控制的就是一定要让水的能量上行,慢慢滋养心火,同时要让火的能量下行慢慢滋养肾水。水为肉体,因此我们一定要运动肢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不能过于懒惰使得肉体能量堆积而不运行,这是现在很多人所犯的通病,每天海参、鲍鱼吃着补养肉体,却又坐着汽车不去运动,这样水的能量便会蓄积而得病,如此当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运动。但现实中经常看到的是这些人总喊自己虚,找中医大夫进补,这便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不知持满”。心火一定要下行,就是一定要沉下心来,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滋养身体,不要为了求得一时痛快而去放任其外骋。现在外界的诱惑使很多人心不能沉,并且沉迷于名利之中,在得到欲求多年的名利后却没有身体去享受,这便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不时御神”。《道德经》对修身养性的总结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也是中医讲的“水火既济”。
另外,也可以将五行学说用于为人处世。我们与外界人或事的关系不外乎以下几种:① 付出。我们把能量给某人或某事,此为我生,为“子”,在现实中对应的是子孙、学生、下属以及掌握的技术等,这些都是需要不停滋养的。② 索取。从某人或某事中索取能量,此为我克,为“财”,现实中对应的为金钱、奴隶、贵重物品等,这些是我们去索取的。③ 被给予。某人或某事主动给我们能量,此为生我,为“母”,现实中对应的是居住环境、房屋、汽车、工作单位、父母、老师、宗教等,这些都是滋养我们的。④ 被索取。某人或某事主动索取我们的能量,此为克我,为“官”,对应现实为官府、疾病,以及名声、地位等,这些都是从我们这里索取能量的。⑤ 合作。我们与某人并肩作战,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盈亏,此为比肩,为“兄”,现实中对应为朋友、同道、合伙人等,这些都是与我们能量平行的。我们与外界只会发生以上五种能量交换。了解了五种关系后,我们需要知道正确的五行流动顺序为我去生子,子再去生财,财再去生官,官再去生母,母再来生我,如此流转反复,不可以使流转的能量停滞或发生相克。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使能量流转,就是《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能量流转才能生生不息,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生我们的能量,并用这个能量去生子让其传递下去。
阴阳学派和五行学派对“道”的认识一致,这两个门派所言均是“天地之道”,最核心的观点都是“天地本是一气”,只是在表述“道”所演化的万物时切入点有了分歧,最核心的分歧就是“道”演化出的最大的象——天地。阴阳学派认为“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地交泰,阴阳流转,此即浑天说;五行学派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圆地方,天动地静,五运相袭,此为盖天说。无论表述如何,与事实是否相符,都不影响我们对“道”的体认。所异者为道之用,所同者为道之体,门派的纷争起于未得道的门徒而非得道的师父。这就好比登山,在没有登到高峰的人眼中,只有一条他正在走的路可以通往山顶,因此会批评从别的路登山的人,认为他们错了;而到达峰顶的智者举目四望,所有通往山顶的路尽收眼底,每条路都有其独特的风景。
《黄帝内经》中的两种思维体系:脏器系统与藏象系统
《内经》里有两种脏腑理论:一种是以五行生克为源头的脏器系统,另一种是以阴阳法象为源头的藏象系统。以心为例,有认为心就是形而下的实体脏器的,还有认为心为一个象,所有具有与火相似的象都是心。现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套体系。
以实体脏器为基础的脏器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占主要地位,他们认为健康状态的人体就是五行能量均匀分布,当能量有偏移时人便生病,当偏移到一定程度疾病便会传变。医生通过四诊以判断人体能量的偏移程度及传变的情况,医生治疗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干预人体五行能量,使人体的五种能量平衡。而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阳气与阴气均匀,则人健康,当人体阳气与阴气有偏差时便得病,当偏差多以致阴阳离决则不救。医生通过四诊判断出人体阴阳气的偏差情况,治疗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体阴阳气恢复到匀平的状态。
起初的脏器理论与藏象理论有很大差异,以实体的脏器学说而论,五脏六腑的大王,人体的核心为心脏,心居于中央土位。以藏象学说而论,最能反映阴阳平和的土象的藏为脾,脾居于中央土位。《说文解字》中就记载了“心为土脏”与“心为火脏”的分歧:“心,人心,土藏也,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在郑玄著《驳五经异议》更有详细记载:“今文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谨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可以看出“古尚书说”是脏器理论,脏器的五行属性与实体脏器位置一致,肝脏位于人体的右侧,属金。汉代有很长时间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并举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辩论。其实争论的过程就是两个思想融合的过程,只是争论的焦点是谁去融合谁,最后是以“今文经”获胜结束,即“古文经”被“今文经”融化。藏象理论的脾为土藏胜,现在今文《尚书》便成了真经,古文《尚书》未流传下来。
《内经》里对这两个体系在临床中的应用都有详细记载。先说一说脏器理论,其诊法是用三部九候的遍身诊法判断人体五行各能量的盛衰,如果“九候若一”,即九部脉大、小、缓、急、齐等,说明五行能量在人体分布均匀,人不病。如果有一部或几部脉与其他脉搏动不相应,便说明这部脉所反映的脏器能量过多或过少,则这一脏病。在治疗上,如果只有轻微一部脉与其他脉搏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