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我的人生哲学(王蒙经典著作最新修订插图本,与老王一起侃天下大道。)

書城自編碼: 223539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王蒙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21099976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68/344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32.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HK$ 65.8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HK$ 96.8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HK$ 98.9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HK$ 75.9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10.0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HK$ 217.8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HK$ 97.9
新能源材料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7.3
《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
+

HK$ 98.8
《闷与狂》
+

HK$ 169.0
《庄子諵譁(上、下册)(当代读者接近《庄子》的最好读本。)》
+

HK$ 132.0
《红楼启示录(王蒙经典著作最新修订插图本,与老王一起侃天下大道》
+

HK$ 79.0
《老子的帮助(平装)(王蒙经典著作最新修订插图本,与老王一起侃》
+

HK$ 105.5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編輯推薦:
王蒙真情讲述自己的人生哲学。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看透人生之根本,析尽人世大小道理。
內容簡介:
本书是《王道》系列丛书中关于人生思考、人生修为的著作。王蒙先生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传奇经历,剖析人生的各个环节,讲述人之为人、人之为事的种种道理,几近随笔撰写这本系统讲述“人生哲学”的书。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一切从人生最基本的前提——生存切入。作者以平等的乃至天真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尽管有时也不失往日的激情、激动、激愤,但都在讲述一种自己所思所悟的真实。王先生既没有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也没有高谈阔论,无论举凡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
關於作者:
王蒙,生于1934年,曾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14岁入党,19岁发表处女作《青春万岁》,至今一版再版,经久耐读。22岁发表《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因该小说而被错划为右派。其《活动变人形》《我的人生哲学》《红楼启示录》《青狐》《老子的帮助》《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庄子的奔腾》《中国天机》等作品深受好评,长销不衰。
目錄
做一次明朗的航行(代序)
一生存与学习
“生命如屋”
珍惜个体的生存权利与生命价值
我的人生主线
我为什么没有自杀
多几种生存与创造的“武器”
为了寻找人生的“登机通道”
多一种享受,多一种人生
二我是学生
学习是我的骨头
我是学生
人生的“第一智慧”与“第一本源”
思想美丽,学习着也是美丽的
生活:最好的“辞典”与“课本”
学无涯思无涯其乐亦无涯
在宇宙隧道里前行的智慧之灯
三人生之化境
“身外之学”与“身同之学”
功夫在书外的“有限论”
幼稚的成熟与成熟的老到
“学会”不如“会学”
最高的诗是数学
人生的艺术化
唯“琢磨”方能入化境
“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呢
了悟:一种“慧根”的超越
四人际二十一条
寻找“教你”的师傅
“人性恶”不一定只属于别人
躲避“同盟”
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
我的“非战车论”
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
最好的人际关系是“忘却”
五我的无为观
“无为”是一种境界
求诸人莫若求诸己
“饥饿效应”与“陌生化代价”
“为艺术而艺术”的无事生非
人比人,气死人?还是学学老子
无为的一些规则
陷入纠纷是一大悲剧
恋战“扬己”莫若“拿出货色”
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
“无为”也是一支歌
太想赢的时候反而会输
集中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天才
守住人生的底线
有一种人“生下来就过时”
六什么是价值?
人生总要有所珍视和眷恋
困惑:价值的尺度是什么
“独怆然而泪下”
人生的“否定式”忠告
“低调原则”与“价值民主”
“狗屎化效应”与真理的追求
“三分之一律”与黄金分割比
生命的“意义原则”
不要做“永远够不着肉骨头”的狗
因人而异的意义选择
过程即价值
七人生健康论
一个具有普泛性意义的人生价值标准
善良爱心与“癌细胞哲学”
不懂自省自律的是“邪教”
“大”境界与“小”乐趣
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
不设防:我的一枚“闲章”
为自己创造不止一个世界
切记:你永远占不了所有的“点儿”
命运的数学公式
八人生处境论
逆境:人生的考验与挑战
顺境:也许会成为陷阱
俗境:生命的简单重复与“瞎浪漫”
“境遇常变论”
从容理性的风度与“寂寞”
激情的抑制与理性的选择
“畏惧”是什么
纸老虎怎样变成了“纸老鼠”
等待:一个无奈下的积极概念
人在境遇中的主动性美德
“无常”与“有常”
九大道无术
中国人的一种“概念崇拜”
“术”与“道”之异同
大智无谋与“小花活”
大德无名与大勇无功
谁能“四无”
阿Q可笑的不是“自我安慰”
“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的人生经验与“惭愧”
十人生之有为
人生即燃烧
我是怎样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冷”与“热”的平衡
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
超脱是一种更大的境界
悲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不可”——在这里留下你的“记录”
十一享受老年
我的“黄昏哲学”
我宁可没朋友也不要“异化”
朋友没有绝对的
“友谊不必友谊”
怀旧的滋味与品位
个人爱好也是一种文化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不要讨人厌
游戏:人类的一种天性
唯“专长”是不倒的倚托
座右铭:笑向夕阳觅古诗
只要心儿不曾老
十二老子的功夫
至上论——中国式的终极追寻:概念崇拜与本质主义
道是怎么来的
无为论
价值论
老子的数学观念
美的哲学——论《道德经》的审美意义
逆向思维的方法论
论老子之老
《道德经》与中国式宗教意识
十三人生漫笔
我的处世哲学
我喜欢幽默
我的另一个舌头
劝善说
善良
不设防
逍遥
安详
再说安详
喜悦
做好你自己的事
宽容与嫉恶如仇
杂多与统一
单纯
雅与俗
革命世俗与精英诉求
诫贤侄
珍惜家庭
感伤
一笑
烦恼
忌妒
恭喜声中话轻松
本命年
珍惜生命
后记
內容試閱
做一次明朗的航行(代序)
人生好像一只船,世界好像大海。人自身好像是驾船的舵手,历史的倾斜与时代的选择好像时而变化着走向的水流与或大或小的风。
人生又像是一条水流,历史就像是融合了许多许多水流的大江。你无法离开大江,但你又发现大江里布满了礁石,江上或有狂风,江水流着流着会出现急剧的转弯、急剧的下降和攀升,以及歧路和迷宫。
人生又像是一条长路,也许在它快要结束的时候你又发现它其实是那么短。你莫知就里地被抛在了路上。你不可能停下来。于是你蹒跚地走着,你渴望走上坦途,走上峰巅,走进乐园,走进快乐、成功、幸福或者至少是平安的驿站直到理想的家园。然而,你也许终其一生没有得到一天心安。
人与人的命运是怎样的不同啊!这里所说的命运,既包括主观条件即你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的一切特点一切认识和态度,也包含生存环境,即你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你的有时是无可避免有时则十分偶然的际遇。正像俗话所说的那样,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遭际有偶然即凭运气的可能,人的地位有高低,人的财富有贫富,人的寿命有长短,人的体格有强弱,人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有优劣、美丑、公正与极不公正之分。人比人气死人,人比人该有多少不平、多少愤懑、多少怨毒和痛苦!
痛苦也罢,怨毒也罢,只要还活着,谁不希望自己的命运能更好些,更更好些呢?谁不愿意知道并且实行自己对自己命运的积极影响乃至把命运之舵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呢?
有时你又觉得人生像是一个摸彩的游戏,别人常常是幸运者,他们摸到了天生超常的禀赋与资质、优越的家庭背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之手,而你摸到的可能只是才质平庸或怀才不遇、零起点、误解、冤屈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嫉妒、打击乃至于阴谋和陷害。
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写过点文字也见过点世面的正在老去的人,我能给你们一点忠告、一点经验、一点建议吗?
也许谈不到什么经验和忠告,但我至少可以抱一点希望、一点意愿,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生活得明朗一些。明朗,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成就有大小,际遇有顺逆,但能不能生活得更坦然、更清爽、更光明、更健康也更快乐一点?只要一点。
作为写过小说也写过诗的人,我知道各种对于愤怒、忧愁、痛苦、矛盾、疯狂乃至自毁自弃自戕自尽的宣扬与赞美。我熟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愤怒出诗人”“知识分子的使命是批判”“智慧的痛苦”“痛苦使人升华”“我以我血荐轩辕”“生老病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以及“文章憎命达”“从来才命两相妨”之类的名言。我无意提倡乃至教授廉价的近于白痴式的奉命快乐。我所说的快乐、健康、坦然、清爽与光明,不是简单地做到如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而是另一种超越,另一种飞跃,另一种人生境界:是承担一切忧患与痛苦之后的清明;是历尽至少是遭遇一切坎坷和艰险的踏实;是不仅仅能够咀嚼而且能够消化的对于一切人生苦难的承受与面对一切人生困厄的自信;是把一切责任一切使命一切批判和奋斗视为日常生活的平常平淡平凡;是九死而未悔、百折而不挠的视险如归,赴难如归,水里火里如履平地;是背得起十字架也放得下自怨自艾自恋自怜的怪圈的大气;是不单单拥有智慧的煎熬和困惑的痛苦,而且拥有智慧的澄澈与分明的欢喜,从而是更包容更深了一层的智慧;是大雅若俗大洋若土大不凡如常人,从而与一切浮躁,与一切大言哄哄乃至欺世盗名,与一切神经兮兮的自私、小气的装腔作势远离开来。
驾驶着你的人生之船,做一次明朗的航行吧。
驾驶着你的人生之船,使你的航行更加明朗一些吧。
让智慧和光明,让光明的智慧与智慧的光明永远陪伴着人的生活吧。
永远与智慧和光明为伍,永远与愚昧和阴暗脱离,这是可能的吗?
这就是本书所要讨论的。

王蒙
2002年8月于北戴河
一、生存与学习
“生命如屋”

编辑小姐要我写一本类似人生感悟的书,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于我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那构成了我人生的主要内容的活动是什么?
当然,谈人生首先要谈人的维持生存,一切为维持生存而做的劳动、工作、奋斗都是正当的,是不应该回避和无视的。相反,一个人从来不为生存而操心操劳,从生下来就是吃着现成饭,穿着现成衣,住着现成房,然后吃饱了喝足了为人生的终极意义而发表高论——这样的高论恐怕是靠不住的,至少是极特殊的没有多少普遍意义的。因为他或她的这种生活方式是不那么自然的,它没有代表性,没有或较少有参考价值。他可能成为天才,成为一代宗师,成为怪异,成为聊备一格的或一鸣惊人的风景;也可能或者说是更可能成为不可救药的空谈家,成为自大狂,成为准精神疾患者。
我自1958年多次下乡劳动,这样的劳动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关注生存问题,要关注粮食、蔬菜、居室、穿衣、燃料、工具、医药、交通、照明、取暖、婚姻、生育、丧葬、环境……诸种问题。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首先关注的正是自己的与亲人的、同乡的、同胞的生存问题,愈是发达国家的人愈是如此。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里,一个普通人最关心的是取得一份好的工作,是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屋和汽车,是财产保险和医疗保险,是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在美国,有的人从年轻劳动到死甚至还没有缴够分期付款的房屋,就是说他们倾其一生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这很正常也很正当。我看过一个美国电影,影片的名字叫《生命如屋》(life
as a
house)。讲的是一个癌症患者在他生命的最后四个月以疯狂的热情拆毁和重建了他的房子,临终遗言说,他的生命已保存在他的屋中。
就是说,不要轻信那些漠视人的生存问题,捏着鼻子蔑称之为“形而下”的纨绔子弟的牛皮大言。一切不关心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质量的理论,都带几分云端空论、大而无当的可疑之处。
就是说,你为生存而从事的工作、劳动、事由,你为之花去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是值得的、甜蜜的与健康的,至少是正当正常正派的。你的快乐虽然不仅限于生存本身,但也就在生存中而不是仅仅在生存以外。宋儒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且人欲要彻底地灭,这是混账至极的学说。天理就在人欲中,人欲并不限于极度地消费,也表现为贡献与节制自身上。人欲中既有生理的欲望也有精神的高层次的欲望。印度圣雄甘地提倡的简朴的生活与高深的思维,不能说就不是人的欲望。人欲中有着理性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因素。至少人欲可以升华为理性和智慧。人欲可能有恶性泛滥的危险,它需要调节、引导、控制,但这种引导和控制并不视人欲为敌。很简单,没有自我调节与控制,人类就不能很好地生存;而没有生存的欲望,没有改善生存的欲望,也就发展不起理性和智慧。毕竟人的欲望不仅是肠胃与生殖器直到四肢的欲望,也包含了大脑和心灵的欲望。
笼统地咒骂人欲横流,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解决温饱问题才不久,或者一部分人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给人一种宋儒或者邪教教主的感觉。而只限于感官欲望的满足,又未免给人以停留在动物阶段的感觉。


珍惜个体的生存权利与生命价值

这样,你就会与多数普通人找到共同语言,你就不会轻率地否定旁人抹杀旁人,你就不会动辄暴露自己的虚妄狂躁凶恶愚蠢的人性恶,你就会调准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你就会踏踏实实地生活在地面上。
这样,你还会具备一个远远不够但却是起码的符合健全理性的是非标准,你可能仍然掌握不了真理,但你至少不会轻易上当,因为你懂得了一点点常识:有利于改善人的生存境遇的一切思想理论见解有可能是正确的,虽然未必是足够的即理想的。而一切从总体上就不叫人生存,不叫人好好地活着,剥夺人的生存权利生存质量的胡说八道却令人不屑一顾,不论它打出什么样的伟大旗号。这当然并不是排斥在特殊情势下个体为了集体为了国家民族所做出的牺牲,这些牺牲也应该是明明白白的,它们是为了群体的生存而不是为了灭亡而做出的,不是为了牺牲而牺牲,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教义,不是为了冲动而牺牲,更不能强迫旁人为了一己认定的价值而牺牲。多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好的理念是和生存一致而不是相悖的。
例如一些邪教,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怎样好好地活上而是放在为教主为教义而死而自戕自毁上,甚至自己死了还不成,还要毁灭多少生命来证明或逼近某个邪教的预言,这种敌视生命蔑视人类的生存权利的所谓信仰无论如何不是个好信仰。
例如当一个人为的灾难终于过去,人们不敢去谴责灾难的制造者,不去认真地汲取历史教训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而是群起责问幸存者:你为什么活下来了?活下来成为一些人永远的耻辱,成为叫他们抬不起头来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样的质问也许义正词严,然而毕竟只有自身活着的人才可能发出这种谴责,这使我们不能不对之进行分析和掂量。因为生存权毕竟是第一位的人权,而一般情况下,活着的人责备另一个人的活着,似乎不必那么高高在上。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智取威虎山》里的一个情节,座山雕最最不能容忍被俘过的手下,因此栾平不敢说出他被“共军”杨子荣审讯过的事实,终于被我侦察员杨子荣处决。在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中也有一个人物,因了被俘而不是战死而永远抬不起头来,甚至他的情人也因此宁愿长期住在集体宿舍而不想与他结婚。这样的事例是不是代表一种正确的思路,值得我们画一个问号。至于英勇就义,慷慨赴死,古今中外这样的英烈都是有的,他们在特殊情况与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做出的英勇表现,当然永远是我们的榜样。而在个体的生存的牺牲与叛变之间作出的选择,应当是前者,这也毫无疑问。特别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信念、组织、同志和朋友为代价的苟活,我们并不怀疑它的可耻。


我的人生主线

生存是不能漠视的首要问题,却又是最初步的问题。如今,在一个基本上满足了温饱要求的国家,这又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所以,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满足于活着与为活着而活着。那么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生存下来以后,这一辈子你主要做了些什么?活着,总要干点事。往往不仅是你的活,而更重要的是你所干的事决定了你的价值,也决定了你的活的质量。人们要问的是你是怎么活下来的?就是说,在你存活之际,你主要从事了些什么活动呢?
以我为例,我很容易回答为:写作。也可以回答:革命工作。但有没有比它们更一贯更从未停止过中断过的活动呢?有没有伴我一生,成为贯穿我的生活的自始至终的内容,成为我一生的一条主线的东西呢?
有,那就是学习。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从不停歇,从来没有被怀疑过其价值和意义,从来都给我以鼓舞和力量,给我以尊严和自信,给我以快乐和满足,从来都给我以无尽的益处的行为,就是两个字——学习。
学习最明朗,学习最坦然,学习最快乐,学习最健康,学习最清爽,学习最充实。特别是在逆境中,在几乎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条件下,学习是我的性命所系,是我的能够战胜一切风浪而不被风浪吞噬的救生圈。学习是我的依托,学习是我的火把,学习是我的营养钵也是我的抗体。学习使我不悲观、不绝望、不疯狂、不灰溜溜也不堕落,而且不虚度年华这一点最难,不哭天抹泪,不怨天尤人,不无可奈何,不无所事事而且多半不会为人所制。
不会被人剥夺的事情就是学习,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为什么没有自杀?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习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表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席。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比如“文化大革命”中,我身在新疆维吾尔民族聚居的农村,又处在极“左”的狂热之时,由于我在当时被错误地列入另册,不能写作,不能在任何单位上班工作,也不能正常参加社会活动……当然无法有任何作为,甚至看来似乎也没有办法光明正大地学习。我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农村干部群众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上。怎么样学习毛主席著作呢?学维吾尔文版的。我用维吾尔语背诵下了老三篇,背诵下了一大批毛主席语录。一次我大声朗读《纪念白求恩》,房东老大娘甚至以为是广播电台的播音。这说明我读得是怎样的字正腔圆一丝不苟。
有些外国朋友不理解我怎么可能在那种条件下在新疆一口气生活了16年,没有发疯也没有自杀。他们询问我在新疆16年做了些什么,言外之意那么长的时间,你的生活将会是怎样地空虚和痛苦。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我是读维吾尔语的博士后啊,两年预科,五年本科,三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再有三年博士后,不是整整16年吗?”
任何表述都不是面面俱到的,我无意用这样的说法来掩盖我与很多同命运的其中有不少是优秀的人士在那个年代的经历的悲剧性,也无意提倡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然而我以为确有真正的精神真正的胜利,不是仅仅用一种类似儿子打老子的谵语欺骗与麻醉自己,而善于在一切逆境中学习,通过学习发展和壮大自己,憧憬着准备着未来,为最后的不仅是精神的而且是全面的胜利打下基础。这样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于制造苦难制造不义嫉贤妒能动不动欲置人于死地的坏人的最好回答。
至于为什么没有疯狂也没有自杀,当然还因为我的“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我的对于生活对于人众例如维吾尔农民的爱,还由于正是我自己从童年和少年就选择了革命,包括革命的曲折和艰难,是我自己选择的,它并不完全是外来的与异己的强加的灾难,这样思考就会舒服一点,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强一些。有一些激烈的评者总是责备我没有像他们希望的那样采取对历史和现状无情的决绝态度,对不起了,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的起点、出发点、思考的角度就是有所不同,我不打算迎合。我也不喜欢那些欺世盗名的大言。


多几种生存与创造的“武器”

从这里便要说到学习语言的问题。谈到学习,没有比学习语言更重要的了。多学一种语言,不仅是多打开一扇窗子,多一种获取知识的桥梁,而且是多一个世界,多一个头脑,多一重生命。
至少在我们国家,有一种或多种拒绝学习语言的理论或说词。年轻的时候,我的一位极好学的朋友曾经对我讲述了他不学习外语的“理由”,他说学外语太费时间,而他太忙碌;他说时代的发展趋势是翻译愈来愈发达和及时,因此他不如坐待翻译的帮助,而把宝贵的时间用到别处去。
然而,他应该明白通过翻译交流和学习与直接从原文交流和学习,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思想、感情、人类的一切知性悟性感性活动直至神经反射都与语言密不可分,思想的最最精微的部分,感情的最最深邃的部分,学理的最最精彩的部分与顿悟的最最奥秘的部分都与原文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不要说中文译西文或西文译中文了,让我们试着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白话文吧,让我们试着把唐诗宋词译成当代粤语吧,它能够传达出多少原文的神韵与精微?
再有大量事例已经证明,翻译是带着理解和解释的翻译,而愈是要害问题上,翻译愈是受自己即翻译者本人的历史、地域、处境与知识结构乃至个性的局限,愈是重要的命题和精彩的作品愈是要不断地翻译,不断地修正翻译,不断地在理解上从而在翻译上出新。一个确实希望有所作为有所发现发明创造的学人,哪有只满足于让翻译牵着鼻子走的道理?
有一种故意夸大其词的听起来很吓人也很荒谬的说法,但也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切问题其实都是来自翻译,例如我们把democracy译作民主,把dictatorship译成专政,这都不甚对。人们望本国之文而生发外来词之意,这就产生了无数麻烦。再如众所周知的列宁的名著《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近二十余年来则译为《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并从而在解释上有宽与严乃至极“左”与非极“左”的区别。这些对于不懂原文的人来说,只能任翻译、任懂该种语言的人牵着鼻子走。一个希望学习追求真理的人,一个希望有所贡献有所创造的人,能够允许自己始终处在这样被动的局面吗?
还有一种最最奇怪最最愚昧的说法,似乎不学外语是爱国的表现。他们说:“我是中国人,学外语做什么?”瞧,积极学外语的人有不想再做中国人之嫌呢。“文革”当中倒是有这样的以无知为荣的事儿,谁如果是“老粗”,没上过几年学,那反而是政治上可靠的标志。真是可耻呀!难道祖国希望于她的儿女们是封闭和无知的吗?这样的胡说八道我连评论他们的兴趣都没有了。
有人说自己的中文太好了,或者太热爱母语中文了,所以不想学或学也学不好外语,这也是荒谬的。外语与母语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只有比较过母语与外语的人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母语的全部特点,才能从比较中得到启示得到联想,从而大大扩张与深化对于母语并且对于外语的理解与感受。
母语好比是家乡、家园,外语好比是世界。走向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走向世界与热爱家乡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补的。
类似的理论我也不止听一个懂某一门外语而口语不好的人讲过:“我们是中国人嘛,我们讲英语就是带中国味儿的嘛,非学得那么像外国人干什么?”甚至还有人堂而皇之地写文章,说是将来中国国际地位高了,大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讲洋泾浜式英语,全世界就会风行洋泾浜式英语。天啊,幸亏中国现在还不是头号大国,已经开始计划用洋泾浜式英语一统天下了,是不是还要用大清国的朝仪或者“文革”中的早请示晚汇报一统天下呢?学语言就要尽量学好,口语和文字都要学。你的语言学得愈好就愈有利于交流,有利于真正地弘扬中华悠久的文明传统,有利于消除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解,也有利于消除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偏见与误解,有利于博采众长为壮大与发展自身而用,至少也有利于树立改革开放的优美形象。当然,如果您限于先天后天条件实在学不好外语,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凑凑合合也照样革命照样建设社会主义照样做官照样评职称拿学位——不行委托外语好的哥们儿替你写几页英语论文稿前言或简介就是了,但是请不要制造愚蠢的不学与学不好外语有理论啦。
为了寻找人生的“登机通道”
有一种理论也极有趣,就是说自己老了,没法学了。一位比我年轻得多的至今还不足40岁的作家见我也能不无结巴地与说英语的同行用英语瞎白话一气,便叹息道:“老王你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应该学习英语!”我说:“太好了,快快学吧。”他回答:“我老了。”
然而我开始认真学英语的时候比他现今的岁数还大得多。是的,我在1945年至1948年上初中时学过英语,每周五节课,每节50分钟解放后上课每节改为45分钟。解放后再不学英语了,我早早中断上学参加了工作,倒是随着广播学过一点俄语。这样到了1980年我46岁第一次去美国时,我的英语只停留在26个字母与good
bye与thank
you上。至今我还记得1980年8月底自旧金山转飞机去中西部衣阿华的情景。我在旧金山机场办了登机手续,拿到了登机牌,却不知道走哪个登机通道。送我上飞机的是我国驻旧金山总领馆的一位侨务领事,她不认识英语,与我同行的一位老诗人与他的妻子也不懂英语,机场上再也找不到懂中文的人了……当时可难死我们了。于是我下定了决心,要学一点英语,至少是为了在机场能找到自己的登机通道。
我当时已经是46岁了,我觉得为时未晚,我给自己规定的硬指标是每天背30个单词。学习使我觉得自己年轻,学习使我觉得自己仍然在进步,在不断充实。学习使我感到了自己的潜力、生命力。学习使我的生活增加了新的意义,每一天每一小时都不会白过。学习使我摆脱了由于一人孤身海外而有的孤独感。学习使我摆脱了不少低级趣味和无聊纠纷,不是说我有多么崇高,而是我实在没有功夫搞那些没有出息的事儿。
还有人说自己笨,学也学不成。如果你确实下了工夫,没有学太好,谁也不应当责备你。问题在于,努力学习并且学有成绩的人常常被夸奖为聪明,而不肯学习不肯下功夫读书的人却正是自命的笨人。难道我们不知道“笨鸟先飞”的俗语吗?既然笨,为什么不多下点功夫,早下点功夫,先飞多飞一番?请问,到底是不学习而变得比别人笨,还是笨了才不学习呢?到底是学习使人聪明了,还是聪明使人爱学习了呢?这里至少有个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区别吧!
学习使我增加了自信,不要惊慌,不要自卑,叽里哇啦的洋话也都是人学的,他会的,我都能学会,他不会的,例如对于中国社会的了解,对于中国现代当代历史变革的第一手体验,在中国政坛文坛乡村边疆求生活的经验……我也了解。学习使我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把握住人生的进取可能。你可以不准我写作,不准我吃肉,不准我出头露面,不准我参加许多重要的活动,然而你无法禁止我学习。即使你没收了我的书极而言之,这种事并未发生过,我仍然能念念有词地默诵默背默想,默默地坚持学习。


多一种享受,多一种人生

原来在新疆学维吾尔语的经验大大有利于我的英语学习。
第一,我去掉了汉语所造成的思维定势,认为不同的发音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法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可以这样说,你认为这样说很合理,他却完全可以换另外的说法,同样也很有道理。你有你的表达方式你的表达强项,他也有他的表达方式表达强项,在学习一种新语言的时候你必须克服母语的先入为主所造成的对别种语言的异物拒斥心理。
第二,我增强了对于语言学习的自信。最初学维语时我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发音不正确语法不正确别人听不懂,后来我发现,恰恰是你的怯懦,你的欲言又止,你的吞吞吐吐,你的含糊其辞,你的十分理亏的样子成为你与旁人交流的障碍,而那些本地的老新疆人,不论什么民族,也不论他们的发音如何奇特,语法如何不通,他们的自信心十足的话语,毫无问题地被接受着被理解着。有了这个经验,我学到了一点英语就可以到处使用而毫不怯场了。还有,任何不同的语言之间,都有某些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的东西。语言这个东西是很怪的,其相互不同之多正如相互可交流性之多。例如英语与维语同样用一些词根相同的拉丁词。再如英语中的台风、洪水更精确地说是“泛滥”都与中文有关。
第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最精微的部分,你从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中,可以摸出一点其他民族的思维特点与长短来,这种学问是从旁处得不到的。
语言是知识、工具、桥梁,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对的,然而语言与学习语言带给你的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沟通的便利和一些有关我们的世界我们以外的异民族异国土的奇妙知识、间接见闻,它带给我们的会是一个更加开阔的心胸,更加开放的头脑,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更多的比较鉴别的可能与比较鉴别的思考习惯,这里还包括了养成一种对于世界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的了解与爱惜,一种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恕道的深刻理解,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与此同时,就会克服和改变那种小农经济的鼠目寸光,那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外心理与“美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的媚外心理,抱残守缺的保守心理或者夜郎自大的荒唐与封闭,还有人云亦云的盲目性与非此即彼的简单化。
学习语言是一种享受,享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享受人类文化的全部瑰丽与相互作用,享受学而时习之的不尽乐趣,享受多种多样而不是单一的,相互区别甚大而不是大同小异的不只一种人生。
二、我是学生

学习是我的骨头

学习是我的骨头,学习是我的肉材料与构成,学习是我的精气神,学习是我的追求、使命、奋斗。学习也是我的快乐、游戏、智力体操。学习是我的支撑,学习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堡垒,学习是我的永远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是我的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学习是我的英勇和不露声色的对于邪恶的抵抗。正如思想是不受剥夺的,学习也是不受剥夺的。学习使我坚强如钢刀枪不入。你可以诬陷我剥夺我控制我的人身,你无法限制我在闭目养神的时候背诵唐诗宋词英语十四行诗,你无法不准我随时复习外语单词,你无法剥夺我的思考回忆分析观察谛听,甚至谛听一个蠢货怎么样地自以为是胡说八道横行霸道滔滔不绝。这也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探索和追问,是一种人生经验的体察,是一种学习。当一个家伙对你说不准学习的时候,这已经提供给你一个难得的人性恶的教材,这已经提供给你一个难得的人间喜剧,这已经解答了你长久以来未能解答的关于人可以有多么蠢多么坏和蠢人与坏人一旦暂时掌权会有怎么样的滑稽表演的问题。当然,你也应该尽量去理解这个坏人和蠢人的心理与动机,看看他究竟为什么那样的自以为是,那样的自鸣得意,从他身上得到借鉴,得到警惕,得到教训,见到坏人不要只考虑他的坏,也要反问自己,换一种条件下自己会不会也做同样的或类似的坏事蠢事?还有自己有没有失误疏漏,给了他或她以可乘之机?
学习又是我与客观世界的和解、协调和沟通,通过学习,我发现了和珍视着现实条件具有的每一丝可能性,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好的理解,像斯宾诺莎说的,不哭,不笑而要理解。在一切条件下使自己生活得充实、向上、有意义,并从而摆脱了虚度年华的失望、痛苦和嗟叹。
所以学习使我乐观,学习使我总是有所收获,学习使我总是不至于悲观失望,学习使我谦虚,使我勇于并且惯于时时反省自查自律,叫做“学而后知不足”。如果自以为完美无缺,那就杜绝了学习的必要与可能。学习使我不至于先入为主,自吹自擂,关在小屋里称王称雄。学习还表示了我对于人类知性、对于智慧、对于文化、文明与科学也包括对于活生生的生活的尊重和向往。截至今日,我们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我们的理性常常陷于困境,我们的自以为是的智慧时而误导乃至自欺欺人,我们的生活里还充满着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摒弃文明、摒弃理性、摒弃人生,而是要尽其所能地从人类已有的文明中,从人类与自身的已有的智慧中,从各种活生生的人生图景、人生故事、人生经验中寻找接近真理、接近美善的前景。
例如医学,当然目前的医学远非完美无缺,更非万能,但是我找不到比利用现有的医学更好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说什么对医生的话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这样说易如反掌,但是信什么不信什么?随机吗?撞大运吗?不信医生的而信你的不可全信说吗?算了吧,比较起听你的信口胡言来,我宁愿听医生的话。科学也是如此,在一个愚昧和迷信还在泛滥的国家,批判科学的不足恃,又是由一些本身的科学知识未必比科盲好太多的人文知识分子来批,我总觉得矫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至少我本人,以现代的科学医学发展水准衡量,仍然大体属于医盲科盲的群体,我宁愿对科学采取敬畏的态度。
学习又使我超越、超脱。学习使我遇事不仅仅关注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学习的契机,学习的漫长过程的一个环节,每事问包括自问,每事学,于是得到一种登高望远,气度从容的感受,得到一种曲曲折折地走向光明的欢喜。
学习促使人采取一个更健康的态度和方略。批判是健康的批判而不是大言欺世。痛苦是有为的痛苦,不是类似吸毒的反应。鼓舞是健康的鼓舞,不是牛皮山响。成功是清醒的成功,不是范进中举。人生是明朗的人生,是明朗的航行,不是酸溜溜、阴森森、嘀嘀咕咕、磨磨唧唧的阴沟里的蠕动。学习使我得到智慧得到光明,如果没有一下子得到,那至少也是围绕着靠近着感受着智慧和光明。


我是学生

贾平凹有一个有名的说法,叫做“我是农民”,他谈得很真实、很切要,也很准确。
自从贾氏持此说以来,我一直考虑我能说自己是什么呢?我祖辈生活在河北省农村,1958年后我前后在农村劳动了8年以上。我自己身上可能也有农民的某些习性存留,例如出门在外,总是怕误了车船航班;例如特别爱惜粮食,宁可吃坏了肠胃也不愿意抛弃剩饭剩菜。但是我毕竟出生在大城市,成长在大城市,工作在大城市,不好说自己也就是农民,其实说是农民显得质朴,而且对一些事可以少负点责任。
我是市民?不对,我从少年时代就参加革命工作了,我几乎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过过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
有一阵我甚至考虑干脆承认我是干部,我从1949年3月14岁半开始就取得了干部身份,担任过大大小小的职务,甚至在新疆农村“劳动锻炼”期间还当过人民公社的副大队长,至今仍然具有国家干部的身份。说我是干部没有任何问题,虽然现时某些文艺人不太喜欢“干部”这个词,但是我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我是干部,我有一种干部的心理和习惯,好处是考虑大局,坏处是好为人师与多管闲事。而且我之当干部不是为了糊口,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特权,而是为了革命的理想,为了人民,为了解民于倒悬。
我有一位朋友,同行,一次他得到一个机会在有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上发言,他征求我对于发言内容的意见,我建议他为青年人讲几句话,他认真考虑了我的建议,过了几个小时后,他极认真地带几分尴尬地对我说,他不想讲这方面的问题,他说:“讲了这个,让他们年轻的上来好顶掉我呀?我不干。”
我欣赏他的诚实,但是他的说法仍然使我吃了一惊,我从来没有朝这方面想过。我根本不可能有这种思路,更不可能讲出这种对于一个干部乃至知识分子来说是太厚颜的话语。经过一次次政治运动,经过“文革”,人们变得多么赤裸裸,多么缺乏起码的矜持与高雅了呀。我不敢说我是多么无私多么雷锋,我只想说毕竟我当了那么多年干部,我已经习惯于不是从个人出发考虑问题与表述思想意见。就是说我绝对不敢也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拿自私当道理。作为一个当过干部的人,他无法离开事业,离开哪怕只是一个界别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利益来考虑来讲述自己个人的私利。在我的少年时代,那种对于党员、干部的严格的要求与教育,毕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称之为“童子功”。与完全与之无缘的人,或是一个在风气不好的情况下“跑官”的蝇营狗苟者就是有所不同。
然而仍是不对了,回想自我1948年建国以前入党并作为参加革命工作起始时间计算,半个多世纪以来,具体任职的时间约12年,其余的42年或上学两年、或体力劳动13年、或“专业创作”12年、或“退居二线”13年或接受审查两年,很难说干部的生涯贯穿着我的平生。
我从19岁秋季开始写《青春万岁》的第一稿,至今已经过去了48年了,也许可以说我是一个写作人吧。然而,48年中有二十余年我不但没有写作的可能,也没有写作的哪怕是以后写作的心态,而只有以后不写作的心态。再说,如果说是写作人,贾平凹也是一样的,这里说的“我是”什么什么,不是指写作而是指社会身份、“前写作”的身份,何况我历来认定写作是人类的业余活动,这里所讨论的正是一个写作人的社会身份、本来角色。
我恍然大悟:我的最大特点,我的贯穿平生的身份不是别的而是学生。我是学生。虽然我的正式学历只有高中一年级肄业,然而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我读书,我补充各方面的知识,我更注意从生活中学,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个地方都是我的课堂,每个时间都是我的学期。我的干部登记表上填写的个人出身恰恰正是“学生”二字。
当我想清楚了我是学生以后,我是何等地快乐啊!这不但是一种身份也是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与情感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把人生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它不是空虚的颓废的幻灭的无意义的,而是有为的有关注有兴趣有成就有意义的。作为学生,应该是日有长进,为学日益的。它不是自命精英和自我膨胀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的,不是超人式的霸主式的,而是宁可低调的。我愿意从学生做起,从学习思考实验考察判断做起。它绝对不是独断与专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而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春风化雨、惠我良多的。它不是自我作古、数典忘祖的,因而也不是爆炸式的骂倒一切的与充满敌意的,而是尊重历史、尊重前贤、尊重不同的学问与思路,接受一切合理的新旧成果与对同行对大众充满友善的。它是建设性的文化品格的体现,它是力求接受、学到、发明和发现新知识新观点新角度的。它尊重理性,尊重智慧,尊重生活,尊重实践,尊重文明。它的前提是珍惜与尊重,而不是抛弃与压倒。它认定人人可以学习,人人有学习的权利与可能,而同时任何人也不可能终结真理、垄断真理。它既不承认活人会成为万能的上帝、唯一的教主,也不轻易认定与自己门派不同的其他各方是邪恶是异教徒是魔鬼。它是民主与平等待人的,它又应该是不知疲倦为何物,不知自满自足为何物,不知老之将至的。
抱歉,这些我并没有完全做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远远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学生,但是至少我知道了,做一个学生是多么好!


人生的“第一智慧”与“第一本源”

我愿意特别强调和讨论学习的绝对性。学习对于我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为什么说是绝对的呢?因为第一,它是无条件的,什么条件下都能够学习。有书可以学没有书照样要学。身体好的时候要学,躺在病榻上也要学。一切体验经验都是学习。新体验新经验当然是学习,老体验的重复也是一种学习,温故而知新,所有的“故”里都有你未曾发现的新天地新可能新感觉,因为你并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股水流里。
第二,学习是从始至终的,全天候的,是与生俱始,与生俱终的。每个人每天的学习时间是24个小时,每周的学习日是7天,没有假期没有休止,甚至睡眠中你仍然在记忆仍然在温习仍然在琢磨仍然在酝酿仍然在苦恼。你的所有的梦境与无梦,香甜的与苦涩的、安稳的与辗转反侧的、满足的与痛苦的睡眠经验都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都能给你以人生的启示,都要求你更清明、更开阔、更高尚、更纯熟、更身心健康,都要求你有更高的人生境界,而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不经学习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第三,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一个人正如一个群体,归根结底要有实力,而实力的绝大部分来自学习。本领需要学习,道德修养也需要学习;知识需要学习,机智与灵活反应也需要学习;做贡献做牺牲需要学习,享受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需要学习。健康的身心同样是学会了健康生活方式特别是健康的心理活动模式的结果,学习的结果。学习的绝对性与学习的第一性是分不开的。
第四,学习是永远没有完结之日的,一切学习一切教益,都有自己的时间、地点、课题的针对性具体性生命力与局限性。一切知识与判断,都不是永远的与无条件的。人的一切经历,一方面是真实的与清晰的——我并不主张人生如梦——因此是可以确定地把握的;另一方面却又是一时一地一事的,它未必能够代表一切时一切地一切事,而且它是或快或慢正在成为过去成为往事的。人不可能在两次之中踏入到同一股水流中去。就是说,你永远会面临新问题,永远不会有百分之百的现成答案。你的判断与知识都是由于其具体性而获得了生命力的,却也是由于其具体性而并非长命百岁、一劳永逸。当代西哲主张科学的特点在于它是可以被证伪的,而不在于它是被证实的。这个见解确实很高明。因为一切科学法则,都是通过多次实验、测试,即用归纳法概括出来的,而即使是一百万次的实验与测试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从理论上说,也并不能排除在第一百万零一次实验或测试中发现新的情况新的数据即证伪原来的结论的可能性。这正是科学的特质。而例如一些神学命题,则是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所以不属于科学范畴。这样一个思路,可以启发我们去体认科学与真理的一个特点、一个品格:寻找与正视已有的一切的不足,寻求对已有的结论的突破,致力于自我批评方能自我完善,永远处于学习的过程中,而绝对不认为真理可以够用可以终结。这将大大开拓我们的视野,突破我们的自满自足与抱残守缺,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求学求知的新境界。
最后,学习是涵盖一切的。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学习即性格,性格的自我认知发扬发挥与自我控制自我完善都是学习。学习即成就,成就即学习,使学到的东西化为成就至少是帮助成就的取得,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或曰实习,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并认识仍然存在的不足,以取得下一个更大的成就,当然更是学习。失误后的反省,反省后的弥补的努力,暂时难以弥补状况下的善于等待,最最恶劣情况下的从容镇定,宠辱无惊,这种学习是博士后的研究也未必能够达到的。
尤其重要的,实践即学习,认识即学习,思想即学习。从认识论的意义来说,一切实践都是认识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故而即学习。而凡是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把握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都是善于学习者、有心者,另一个说法就是思想者。能够从实践里获得知识、获得认识,能够将直观的具体的零碎的活动升华为思想境界,这还不是思想者吗?不要以为只有读了一两本最新译著,并做大有思想状的人才有思想,更不要以为只有诞生在某一个特定年代,符合某个生辰八字的人才是思想者。能够从实践中汲取思想、观点、原则和方法的人,难道不是思想者吗?能够从人生的沧桑中获得光明的智慧的人,那才是思想者。至少我们应该同样重视那些有能力把经验与感受概括为升华为思想的人。其实你只要学得稍稍深一点,就会突破死记硬背的层次而进入思想。分析、概括、联想、启发、寻觅、假设,都是思想,至少是思想的初步。我们有时候称赞一个人有思想,或者说他是有心人,便是指他或她善于在实践中思考、判断、总结、分析、探索和综合。一个人的思想,是非常值得赞美的东西,是智慧、清明、用心、明晰、深度和实力的保证,是对于愚昧、迷信、无知、糊涂、浅薄和无能的消除。学也无涯,思也无涯,乐也无涯。不要以为只有那些跩新洋名词和港台泾浜的人,端起精英架子来并且怒气冲冲、怨毒唧唧、一脑门子阴影和别人欠他的账单、还有糊涂糨糊的人才是思想者。不要以为思想者都是苦大仇深,腰上别着炸弹,讲几句皮毛常识便壮烈得如同进行了自杀式袭击的人。思想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不是作秀。爱学习就是爱思想,善学习就是善思想,爱实践并且聪明地而不是糊涂地实践着的人,都是思想者,至少都有可能向着创造性的有价值的思想迈进。


思想美丽,学习着也是美丽的

有价值的思想是美丽的,学习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认识着的实践是美丽的。提倡学习就是提倡思想提倡智慧和光明,消除愚昧和黑暗。
再想出一千种词儿也说不完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益处、学习的绝对性。
人生还会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许多一时看不清说不明左右为难进退失据之处。有时候一个成熟的人无法但又必须立即做出决定或立即表示臧否。当你面临选择的痛苦的时候,你可以更有把握地去学习,用学习和思想抚慰你的焦虑,缓解你的痛苦,启迪你的智慧,寻找你的答案。学习归根结底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光明,通向正确的抉择。它同时通向快乐,通向胜利,通向精神的家园精神的天国。学学这,再学学那吧,看看这,再看看那吧,听听这,再听听那吧,这么想想,再那么想想吧,勾画出一个又一个的草图再细细地修改和完成它们吧,你将避免冲动,避免极端,避免刚愎自用,避免出尔反尔,避免无所事事,避免精神空虚,避免消极悲观,更避免暴跳如雷和怨天尤人。在世界还有些混乱,乃至你一时以为是天塌地陷的时候,在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才好的时候,你至少,你完全能够学习,甚至那一切困惑造就的是你学习的迫切、学习的饥渴、学习的针对性与学习的切肤之感。这不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最好时机吗?在你一时受到误解,受到打击,受到歪曲,受到封杀而你一时又无什么办法可想,无法改变你的处境的时候,安心学习吧,补课吧,学习你在顺利情况下欲学而没有时间学的那些表面的冷门吧,这是天赐的强化学习月或强化学习年的开始,你理应得到更多的学分,达到更高的学位。


生活:最好的“辞典”与“课本”

读书是学习。学习材料对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习维吾尔语,我首先依靠的是解放初期新疆省那时自治区尚未成立行政干部学校的课本。我从那本课本上学到了字母、发音、书写和一些词一些句子一些对话。另外靠的是《中国语文》杂志20世纪60年代的一期,此期上有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民族研究所朱志宁研究员的一篇文章《维吾尔语简介》。后一篇文章我读了不知道有多少遍,学一段,用一段语言,就再从头翻阅一遍朱先生的文章,就获得了新的体会。有时听到维吾尔农民的一种说法,过去没有听过,便找出朱文查找,果然有,原来如此!多少语法规则、变化规则、发音规则、构词规则、词汇起源……都是从朱教授的文章里学到的啊!朱教授是我至今没有见过面的最大恩师之一。当时林彪讲学毛著要“活学活用,急用先学,带着问题学,立竿见影……”等等,说老实话我倒没有以此法去学习毛著,我确实是以此法学了“朱著”。不是朱德同志的著作,而是朱志宁教授的“著作”,他的一篇简介,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是的,学习的方法是书本与实践的结合。我常常从根本上去追溯人类的语言是怎么学的?一个婴儿,不会任何语言,靠的是听,百次千次万次地听,听了之后就去模仿,开始模仿的时候常常出错,又是百次千次万次地实践之后,就会说了。会听在前,其次会说,再次才学文字。就是说,学语言一要多听;二要张口,要不怕说错;三要重复,没完没了地重复;四要交流,语言的功能在于交流,语言的功能在于生活,一定的语言与一定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一定的语言与不同的人的不同与共同的表情神态含意联系在一起。语言孤立地学不过是一堆符号而已,就符号记符号,太无趣了所以太难了。语言与生活与人联系在一起学,就变得非常生动非常形象非常活灵活现多彩多姿。比如维吾尔人最常说的一个词“mana”,有的译成“这里”,有的译成“给你”,怎么看也难得要领。而生活中一用就明白了,你到供销社购物,交钱的时候你可以对售货员说“mana”,意思是:“您瞧,钱在这儿呢,给您吧。”售货员找零钱时也可以说“mana”,含意如前。你在公共场合找一个人,旁人帮着你找,终于找到了,便说“mana”,意即就在这里,不含给你之意。几个人讨论问题,众说纷纭,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起立发言,几句话说到了要害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于是纷纷赞叹地说:“mana!”意思是:“瞧,这才说到了点子上!”或者反过来,你与配偶吵起来了,愈说愈气,愈说愈离谱,这时对方说:“你给我滚蛋,我再也不要见到你!”于是你大喊“mana”,意即抓住了要点,抓住了对方的要害,对方终于把最最不能说的话说出来了。如此这般,离开了生活,你永远弄不清它的真实含意。
与“mana”相对应的词是“kini”,“kini”像是个疑问代词,你找不着你要找的人时,你可以用“kini”来开始你的询问,即“kini,某某某哪里去了?”会议一开始,无人发言,你也可以大讲“kini”,即“kini,请发言啊!”这里的“kini”有谁即谁发言的意思。你请客吃饭,宾客们坐好了,菜肴也摆好了,主人要说:“kini,请品尝啊。”一伙人下了大田或者工地或者进入了办公室,到了开始工作的时间了,于是队长或者工头或者老板就说:“kini,我们还不开始干活吗?”这样,“kini”既有疑问的含意,也有号召的含意。那么“kini”到底怎么讲怎么翻译最合适呢?这是一切字典一切课本都解决不了的。“kini,有条件的,我们不到维吾尔兄弟姐妹里边去学语言吗?”
英语也是一样。英语不仅是一种达意符号,也是一种情调,一种文化,一种逻辑性,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有所谓逆向英语以及疯狂英语的教学,只要把有关的商业性炒作的因素剔除,它所提倡的那种从生活中学、贯耳音、大胆地讲大胆地听大胆地用,错了也不要紧的精神,那种学英语讲英语的自信,那种重视口语的态度,以及那种学一门外语时的如醉如痴如发狂的态度,都是正确的和必要的。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与不同民族的人的交往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你不但学到了语言符号,而且学到了别一族群的心态、生活方式、礼节、风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的积淀。用我国文学工作上的一个特殊的词来说,学习语言就是体验生活、深入生活。
把语言学活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境界。不仅仅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而且到了一定程度,用就是学,学就是用,善学者是不可能严格区分何者为学何者为用的。我们将儿童学话叫做咿呀学语,其实也可以说那是咿呀用语。做任何事情都抱一个学习的态度,也就是抱一个谨慎负责的态度、动脑筋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提高的态度,一个津津有味、举一反三、举重若轻、融会贯通的态度。这样,学习态度与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学习精神与工作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就高度结合起来了。


学无涯思无涯其乐亦无涯

并非仅仅语言学习是这样,把一门学问看成一群人的生活和劳作的成果,看成一种生活的记录和方式,看成人的智慧、经验、追求、痛苦和快乐的集中体现,把学问的探求与生活的探求结合起来,把学习的过程当做一个生活的过程,把对于工具理性的追求变成对于一种价值的体认,把奋斗、受苦、奉献的过程同时当做一个走近真理、享受世界与人生的全部美丽,探知宇宙与生命的全部奥秘的过程,这时候,你的学习与你的生活工作将是怎么样地不同了啊。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道理。它大体上同样适合于读一本长篇小说,读一本哲学或史学书,甚至是数学书。它大体上同样适用于科学实验科学研究。
没有比从一本长篇小说里发现自己熟悉的人性的证明更令人激动的了,从爱情故事里联想到自己的或亲朋好友的爱情经验包括某种情感的萌芽未发展成爱情者;从荒诞不经的冒险故事里感受到生命的挑战,倾听到自己的怦然心跳;从作者的大段抒情里感受到人生的激情和难分难解的悲欢;从作家的思考里联想到自身的处境与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读书根本用不着死记硬背与生吞活剥,用不着头悬梁与锥刺股。
同样,从理论的论证里可以找出自己的经历与见闻的脉络,可以拨开思想认识上的迷雾;从一道数学公式里可以设想到先行智者的严密的思维逻辑和追根溯源、反复验证、达到颠扑不破的境地的过程与乐趣。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是一种探秘,学习就如破案,自然界与人生的秘密隐藏得扑朔迷离,就像不容易一时侦破。而当你从自然、历史、社会、人生中发现了它们的隐蔽的真情,从前人的成果中了解了这种真情,你将会像破了一个大案一样地充满欣喜,欲罢不能!
我敬重苦学者,我更愿意多讲学习的乐趣,我特别欣赏米卢的对于“快乐足球”的倡导。只有不可救药的杠头故意钻牛角尖、搅死理与人抬杠即强词辩论者才会觉得有必要提醒足球教练和运动员光快乐不行,还得苦练。快乐和苦练是互补的,又分别属于两个不同层次。从总体上说,学习掌握一种本领,从必然王国一步步进入自由王国,得到新收获新思想新知识新境界新觉悟新成绩,当然是最快乐的事,快乐是成功的表现。而在此过程中是要克服许多困难回应许多挑战付出大量心血乃至体力的,这当然又极艰苦。这大致与毛泽东论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道理是有共同之处的。战略上是敢于胜利一定成功的,不须恐惧畏缩;战术上是随时有危险有曲折的,岂可掉以轻心?
学习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建设,从挖地基做起,直到矗立起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成功了一片又一片风景。学习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它扩大着你的精神的空间与容积。学习还是一种对于有限的生命的挑战,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宇宙和时间。不是庄子所说的“殆矣”,而应该是“壮哉”!学习是一种坚持、一种固守、一种节操、一种免疫功能。在学习中绝对不能自欺欺人,不能假冒伪劣,不能装腔作势,不能吹牛冒泡,不能纠合起哄,不能拉帮结伙,也不能奴颜婢膝、奉承讨好、媚俗媚雅。学习者,至高至强至清至明复至艰复至乐也。


在宇宙隧道里前行的智慧之灯

即使是最最抽象的哲学与数学的论述,也体现了智慧的魅力和光辉。智慧有一种自信,有一种雄心,有一种光明,它不承认黑暗,不承认失败,不承认混乱和无序,理性在宇宙的隧道里按部就班地前行,一步一个脚印,理性顽强地伸展着自身,拨开重重迷雾,打破层层坚冰,照亮了这一部分,又照亮那一部分,在哲学原理数学原理后边你会发现怎样的智慧与深沉勇敢与坚韧,还有是怎样地和谐与完满的美!
人生是有许多快乐的,智慧的运用与智慧的胜利,人生之至乐,人性之至喜。当你冥思苦想人生的一个问题,翻译上的一个问题,一道数学证明或做图题,当你做了几十几百次实验都没有取得你坚信必然会取得的那个成果的时候,四顾茫茫,杳无踪迹,上下求索,左右碰壁,奔突疲惫,几近绝望。突然,你好像得到了一点启发,这启发并非直接,这由头并非针对,然而你听到了一声佛音,你看见了一泓水洼,你闻到了一股香气,你打了一个喷嚏,有个影子在你眼前一闪,有块云彩在你头上的天空一现,你忽然明白了,你忽然换过了思路,你似乎找到了另一条大路,你才知道,你上来就弄错了,你误导了你自己,你走进了死胡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起死回生,转悲为喜,全在一念,一阵灵光照亮了你的周围,一条明路出现在你的面前,八面来风,春雨滋润,九重宫阙,豁然贯通,一通百通,一顺百顺,天光明艳,智光如电,于是得心应手,俯拾即是,势如破竹,气如长虹,潇洒飞扬,意气风发,浑然一体,无不了悟,这是何等地快乐!
我还要说,智慧并且是一种美,智慧的品格是清明,是从容,是犀利,是周到,是轻松——举重若轻;又是严肃,是用心,是含蓄,是谦逊,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静,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学识也是一种美,学识是高山,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包容,是鲲鹏和参天的大树,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爱惜智慧和学识的美丽吧,虽然愚蠢永远仇视智慧,无知永远仇视有知,不学无术永远仇视学而有识,不明事理永远仇视读书明理。还是让智慧者爱学习者原谅并且帮助那些愚蠢无知而又自以为有两下子的可怜虫们多多少少地聪明一些再聪明一些,让仇视智慧的愚人们终于服膺于智慧的光辉之下吧。
三、人生之化境

“身外之学”与“身同之学”

也许我们可以将学问分为身外之学与身同之学两个部分,或两个步骤、两个阶段。为应试而恶补的东西,考完多半也就忘记了。可以作为谈资的东拉西扯,虽然能够用来炫耀谈主的渊博,却也更凸显了谈主的浅薄。过目成诵是令人羡慕的,例如能够背诵多少多少书,一直到指出哪一页来都能应声而诵。古人更有“倒背如流”者。但这毕竟是小学生的功夫,背得再好也不过一个天才的小学生,或者也可以说背得再好其实也赶不上一台最初等的电脑。所以我一直认为沿这种路子宣扬一个大家的学问是一个误区,是炒作而不是严肃的评价。再比如说一种技艺,大致上凡接触过认真读过说明书者都是能够掌握的,一个人使用这种技艺时只须照单办理,聚精会神即可不必劳神费心。还有些职业训练,被训练者纯为求职,求职的目的纯为谋生。这些,我笼统称之为身外之学。即不对人产生总体性影响之学,不化为学习者之血肉之精神之学,不带感情不带创造,靠多次不走样的重复,它一般完全可以由电脑完成之之学。身外之学也很重要很有用,它基本上是靠记忆力和注意力,靠多次练习温习实习。身外之学学多了也会影响自身影响全局,例如因大量背诵而提高了自己的全面记忆能力并旁及理解能力;因经常集中注意力而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因认真接受职业训练而养成敬业精神。这里的对两种学问的划分并无轻视身外之学的意思。
而记忆力理解力注意力,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敬业精神,这些已经进入了我所谓的身同之学了。
身同之学就是指学习培养的不是一物一事一桩一门的知识和技巧,而是全面的智力、能力、意志与理念,全面的人品、风度、气质、性格、风格,身体的与精神的全部力量。比如智慧、镇静、从容、远见、坚定、博大、高尚、善良、潇洒、机智、耐心……这些都不是可以临时补充、临时改变、临时完成的。这些就是人,就是人的感觉人的脾性人的神经人的良心良知良能人的本领人的面貌人的蕴藏人的能量人的有别于他人之处。它们与人同在,与身同在,与人共进,与身共进。它们表现在时时事事叫做方方面面上,临万变而善处,临百危而不惧,千头万绪而方寸有定,八方告急而不疲于应付,一帆风顺而不忘乎所以,大获全胜也仍然清醒和平。这说的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更更是一种觉悟,一种品性,一种大道,一种臻于化境的理想。
身同之学云云,浮浅者可以与之语方法,单纯的方法则极可能变为不无狡诈的计谋。智而诈者可以与之语计谋语下棋语桥牌麻将——其实仍不到位。大脑确实发达、心胸确实开阔者可以与之语智慧——真正的智慧对于邪恶是有一点免疫力的,因为邪恶不仅是不善不仁,也是最大的不智。而只有达到一定的思想品德境界的人可以与之语化境。
化境的境界不是靠读一两本书能够达到的,读一辈子书也未必能够达到,如果只读只死记而不消化的话。化境的到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行的过程、琢磨的过程、领悟的过程、反省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升华、荡涤、温暖与充实的过程。


功夫在书外的“有限论”

毛泽东说过,有些知识分子是“书读得愈多愈蠢”。人们多认为这话反映了毛泽东轻视书本知识的问题。窃以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毛泽东是何等人物,本人读了那么多书,你去参观中南海他的故居,你会发现,连他睡觉的床上,都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放满了书,这样的毛泽东,岂有反对人读书之理?直到晚年,他还有一个重要指示,叫做“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那么,毛为什么要说一些很极端的话来贬低读书的意义呢?
这又要从毛泽东的思想来研究,他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里透露了毛的思想核心,他强调认识的实践品格,重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反过来说,他看不起乃至于厌恶那种脱离了认识的实践性的死读书、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掉书袋和书呆子。
对此我还有一个联想,斗胆可以说是一点发挥。世界上有一类东西,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的,而另一类东西,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或者从书本上学到的只能是相反的东西。那么,如果你只有书本上的知识,只会从书本上得到认识,全不结合实际,岂不是书读得愈多愈蠢?
举例来说,游泳,光从书本上能学得到吗?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书本上有现成的答案吗?同样,不论是太极拳还是广播操,从书本上学足以累死人气死人急死人,找个师傅带着练呢,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再举一个不太高雅的例子。我们从书上到处读到人应该如何奉公守法,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照章办事等等。可有一本书谈如何走后门吗?走后门不好,不应该教,那么请问,谁能说自己从来没有与走后门的现象有涉呢?你不走,你见过别人走没有?你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走后门是一个值得正视的社会现象乃至文化现象。
即使是为了反对走后门,不也是需要弄清走后门现象的来龙去脉吗?但是偏偏没有这方面的书。此例只是说明,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人间还有书本以外的另类知识。如果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另类知识,你的知识很可能是相当地不完全。
再举一个令人尴尬的例子,有一本书谈国家公务员怎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升迁的机会的吗?没有的。因为,从性质上说,我们的公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根本不应该有地位观念升降观念。我们提倡的是做人民的老黄牛,老黄牛怎么会考虑自己的地位职称级别待遇问题呢?尤其是,那些致力于自己的升迁的人的“经验”“办法”,是不足与人语的,是不足为训的,有些是很糟糕的,即使写出来这样的书也是无法出版的,即使出版也只能在一片愤怒的谴责声中夭折而亡的。那么,事实上存在不存在一个为升迁而总结经验为升迁而奋斗的问题呢?有没有公务员或公司的文员在谈论在研究在关心自己的升迁问题呢?我们能不能完成一部“升迁学”,哪怕是不能写成文字因而只能靠心领神会的这样一部书呢?这个问题不言自明,这也属于另类学问,靠读书用处有限。


幼稚的成熟与成熟的老到

我们常常议论到某个人的时候说谁谁比较幼稚,谁谁不够成熟,谁谁比较老到。那么请问,成熟和老到的标准是什么?成熟和幼稚的区别点是什么?很抱歉,我不能不说到一个方面,那就是对于恶的认识与对付恶的本领。很遗憾,人生中社会中还有许多的不善,还有许多的恶,幼稚的人碰到这种不善和恶,会很伤心,很意外,很痛苦,很没辙,甚至会在最初的几次打击后颓然垮台,或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或者走向了悲观和颓废,或者随波逐流自己也变成了不善和恶。这种遇恶则全无办法,遇恶则大呼小叫,遇恶则上当受骗,遇恶则精神崩溃,或者铤而走险,变成了一个偏激者、破坏性的愤世嫉俗者直到冒险者和恐怖者——可以说,这些确是一个人相当幼稚的标志。而一个成熟和老到的人,则会坚定不移而又从容应战巧妙应对,化被动为主动,从恶的挑战中寻找善的契机,化不善的因素为善的因素,至少也要战胜恶转化恶而弘扬善,直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直到出污泥而不染。从来不与恶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不在恶面前垮台自杀也不变得那么恶却是必须的与有用的。而我们的文化传统、出版规则,直到政策法令又是偏向于不谈至少是不多谈不深谈人间的恶的——对此,我倒没有太多的异议,因为这里确实有一个现实的考虑,当人们的素质还相当不理想的时候,你谈恶谈得太多也许客观上变成了教唆为恶。
我无意在这里讨论出版的普泛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的悖论,我只是说,仅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人们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把书写全面出全面,你也会因了各种理由而没有读全面。人们有时候会在书中选择甜美,而忽略了苦咸辣涩酸,人们倾向于选择芳香而对腥臭视而不语。人们会接受随大流,而省略了或者干脆是回避了或者干脆是隐瞒了一些不雅的东西或者奥妙的东西或者过于敏感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回避和隐瞒,也没有一本书是专门为你的此时此地而写出来的,相反,那些书是书的作者针对他或她的彼时彼地的情况和问题而写出来的。这样,我们就必须善于实践,善于思索,善于区分,善于分析和总结概括,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成败得失中找出规律找出学问,琢磨出点玩意儿来。甚至学语言这种比较“死”的东西也是这样,从书本上学好发音和口语是很难的,你只有努力去听,一次一次地反复听,听以你要学的那种语言为母语的人是怎样地说话怎样地发音,再不断地与自己的说话自己的说法自己的发音相比较,才能找到毛病有所改进。阅读对于学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读懂了你正在读的东西,而且更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别人的修辞造句,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同样一句话也许能有几十种直到几百种说法,其中只有一两种对于此时此地此境此人才是最适合的。怎样在不同的情势不同的讲话者的身份与不同的对讲者的身份上选好这一种或两种最佳说法,这是任何语言读本上都无法讲清楚的,只有自己通过无数范例包括反面的事例去总结经验,去学得更聪明更能干些。


“学会”不如“会学”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有哪几类东西难于从书本中学到呢?
一是操作性强而学理性少的东西,如游泳,如体操,与其靠书本不如靠示范,更要靠自己摸索实践。其次是不那么高雅不那么美妙的东西,举例略。再次是全新的东西,如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一国两制、文艺新流派新手法的探索等,都是书本上所没有的。我们还可以说,书本上有的就不再是创造,创造就必须依靠书本的同时离开书本、突破书本,到实践里边去另辟蹊径。
尤其根本的是,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新问题,能够训练自己得到过人的智慧,达到崇高的境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取得成功,做出更加完美的表现,享受更加光辉的至少是更加快乐和健康的人生。所有这些都不是单纯靠书本阅读背诵就能够到手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碰到自己的独特的遭遇与问题,虽然未必是绝无仅有,却也不会是另一个人前一个人例如书的作者的境遇与问题的翻版。只有在生活中实践中善于体察,善于总结,善于反省,善于切磋,从善如流,随时调整,一点即透……才算得上会学习者。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认定有的人书读多了反而更蠢呢?我想,一是教条主义害人、本本主义害人。如果因为一味读书而丧失了对生活的鲜活的感觉,因为书本已有的论断而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因了书本而扼杀一切生机活气,那就是蠢而又蠢的人物了。二是如果读书人离开了实际,而是一辈子从书本到书本,从名词到名词,从概念到概念,自我循环,就会变成那种读书而不明理的人,偏执乖张,误人误己,昏天黑地而又不可一世。三是书本上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正确,书本上的谬误未必比生活中的谬误少,从书本到书本是很难判断正误的,只有倾听实践的声音,才能食书而化。四是书本还会使一些小有记忆力背诵力的人自我膨胀,自命不凡,空论连篇,欺世盗名,大言不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特别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关头,毛泽东对那些本本主义者深恶痛绝,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书读得愈多愈蠢”这话也像人间一切其他话语特别是著名话语一样,并非无往而不爽。一个认识一旦用语言表述出来,在获得了相对清晰的语言形式之后却也容易变得凝固乃至片面。一切人类语言的论述,即使是力求全面的,仍然会有其不全面之处,而任何强调一面一点之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是包含着化作谬误的可能。尤其是在革命取得胜利之后,老人家忽视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时期掌握知识掌握新高科技的重要性,忽视了一个经济与科技落后的国家学习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重要性。此话还被一些原本就无知而且专横的人作为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的依据,那就完全离了谱了。


最高的诗是数学?

这就是说,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不仅善读书,更要善于在生活实践中汲取了悟,既学到书本知识,又学到另类知识,既学到身外之学,又学到身同之学。
那么怎样才能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灵感,从实践和实际中学习呢?
首先你得爱学习。世上可有各种不学习的理论,其中被蠢人讲得最多的是学了没用,我学它干什么?有一位朋友,为人很淳朴,到了美国人家组织他参加英语学习班,他便问东道主:“你们明年是否还准备邀请我来?”得到否定的答复,于是认定学英语对他没有意义,便放弃了学习。悲夫!这种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狭隘偏执的态度还能学到什么东西吗?还能有多大出息吗?其实各种学问都是有联系的,语言与逻辑与心理学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与历史与政治与文艺与人类学与哲学,这种语言和那种语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许多相连通相影响相交流的渠道,甚至退一万步,哪怕只是为了训练思维增长知识满足求知欲与好奇心,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回想童年时代花的时间一大部分用在做数学题上,这些数学知识此后直接用到的很少,但是数学的学习对于我的思维的训练却是极其有益的。时隔半个多世纪了,有时看到上中学的孙子有数学题做不上来,我仍然喜欢拿到一边去做,与我上数学课的时间已经相隔半个多世纪了,多数情况下我仍能做出来,并从中得到极大的快乐。
我相信,学问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真理有自己的统一的品格,世界的统一性既表现为物质的统一性——例如月球上的物质与地球上的物质是统一的——又表现为事体情理上的统一性。我们当中没有什么人有可能生活在类似“大观园”和“荣国府”的环境,但是《红楼梦》里的聚散沉浮、兴衰荣辱、亲疏远近、善恶真伪的事体情理对于我们仍然是亲近可触,振聋发聩,感同身受。再如我们说一个人讲道理,既是为人的特点也是做学问的要求,而不讲道理,既是人格的缺陷又是学问的不足为凭的标志。所以说美德也是统一的,例如实事求是,诚信待人,生气勃勃,宽容耐心,对于差不多所有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对于所有行业也都是必要的,对于所有专业修习来说也是必要的。任何一方面的学习,既有实用的意义,又有从根本上提高智力提升境界的作用,所有的学习都通向智慧的海洋、智慧的巅峰,所有的学问当中都包含着一种追求真理、献身人群、正大光明、有所不为的品格,都包含着普遍适用的道理。自古以来,我们的哲人就思索着寻觅着描写着也想象着论证着这样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普遍适用的大道,或称之为道,或称之为仁,或称之为理,或称之为绝对理念。也许这种对于道的描写主要还只是一种直觉,还谈不上逻辑充分的论证,更谈不上实证,然而这正如对于光明与幸福的向往一样,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理性的诉求。
几年前有一位福建的文学评论家说过一句惊人之语,他说:“最高的诗是数学。”很多人觉得言之莫名其妙。我却相信他说得极妙,我可以感觉他的论述,却无法充分解释它。我感觉,最高的数学和最高的诗一样,都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章法,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诗和数学又都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人类的精神力量。那些从诗中体验到数学的诗人是好诗人,那些从数学中体会到诗意的人是好数学家。所有的学问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头脑,更是一种心胸;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是一种日积月累,更是一种人性的升华。让自己的灵魂震响起学习与学问的交响乐的人是幸福的、高尚的与有价值的;而让自己的人生震响起探索性实践的交响乐的,才能学得通,学得明白,学得鲜活,叫做不但读书,而且明理。而把学问学死学呆,实在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人生的艺术化

当我们描绘和称颂一个人的某种技艺、某种活动、某种本事的时候,常常用一个词:艺术。如我们说巴西队的足球是一种艺术,说某个领导人的领导艺术,说一个外交官的应答艺术,乃至于说某个人的做人艺术等。这是什么意思呢?巴西人的足球踢得如同舞蹈,技术的精湛与动作的潇洒与形体的美妙已经融为一体。某个领导人如此善于联系人民群众,善于把自己的党自己的派的政治主张化为人民的要求,善于组织分配力量,叫做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时化解和克服一切消极因素以求最快最好代价最少地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他的政治活动变成了他的人格魅力,他把政治利害的精明计算与个人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与对人民忠心耿耿的献身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事办得漂亮,话讲得漂亮,人做得漂亮,这不是艺术又是什么呢?外交活动也好,待人处世也好,同样也有着笨拙、生硬、蛮横、捉襟见肘、疲于应付与从容、自然、文明、行云流水、游刃有余之别。
这就是说一样东西学好了、做好了,就入了“化境”。化境是准确的得当的恰到好处的,又是美的漂亮的即叫人看着舒服的。比如干一件体力活,比如割麦子,越是劳动好的老农,割起来越是漂亮;而越是生手,越是撅腚伸脖,咬牙切齿,东倒西歪,丑态毕露。比如做一次演说,声嘶力竭的不会是好演说,急赤白脸不算会说话,咬文嚼字、卖弄吹嘘、装腔作势、摆谱拔份儿的都不能算是会说话,而多数情况下,以实求实,娓娓而谈,不动声色,妙趣横生,浑然天成的话语表达才是最成功的。
就是说入化境的最大特点是身外之学化做身同之学,一切学问知识本领信条化为本能、化为生性、化为本色、化为爱好与习惯、化为快乐与内在要求、化为审美的快乐与满足。于是诚于中而形于外,只听命于内心的诚实,随心所欲不逾矩,庖丁解牛,如入无人之境,治大国如烹小鲜,信手拈来,俯拾即是,百战百胜,左右逢源。于是不露痕迹,不摆架子花,不强求,不咋呼,不闹腾,不热炒推销,不连蒙带唬,更不以势压人,哗众取宠。
所有这些都是单靠书本学不来的,也是单靠经验冒不出来的,只有既汲取前贤的一切成果,又在实践中琢磨领会,有慧根有悟性肯苦读更肯诚恳做事肯思索肯探寻,才能庶几有几分希望。
佛魔一念间,到不了化境强作化境,没有真诚却又假作潇洒,没有本事却又故作镇静,原委都不清楚却要做出胸有成竹的假象,那就不是化境而是狡猾虚伪,画虎不成反类犬,化境未入反成伪君子。那么怎样区分成熟与狡猾、老练与虚伪呢?这个我们以后还要再谈。


唯“琢磨”方能入化境

化境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树立这样的境界目标与没有这样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化境是一种主动状态,是一个自由王国,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大气,一种正道,一种品质。邪恶的人必然是心劳日拙愤愤不平的,他们进不了化境;狭隘的人必然是黏黏糊糊啰里啰唆的,也进不了化境;过分膨胀的人必然是声嘶力竭与焦头烂额的,当然与化境无干。
我们除了读书求知还得爱琢磨。进入化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读书与实践相融合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地反身自问,探索寻觅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琢磨的过程。学习中的最大快乐就是从阅读中发现了生活实践的妙谛,闻到了生活实际的气息,从彼时彼地彼人彼问题,联系到了此时此地此人此问题,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发,有所长进。实践的最大快乐就是从最日常最实际的经历中发现了验证了补充了发展了书上的知识道理学问命题。通过实践,不但做了事情,也做了学问;不但长了见识,也长了真才实学。
这里最重要的是把一切实践看做对于真理的探索过程。生活无止境,事业无止境,实践无止境,思想无止境。每一次实践每一个行为,每一项工作都有可能给你提供一点新鲜经验、新问题、新启示;足球比赛当中没有一次进球是重复别一次进球。文章的书写不能容忍重复与抄袭。没有一个病人的疾病和另一个病人完全一致百分之百。那么善于学习的人在日常的一般化的实践中,得到的当然有对于普遍有效的东西的确认和巩固,同时也得到新的哪怕是一丝丝发展,叫做得到一丝丝独得之秘。
同样,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琢磨的过程。看书本上的学问与你的哪一类学问相通,能够回答你的哪一类实际问题,不是直接回答而是间接又间接的启发也罢。
例如小说的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结构,没有什么人能够教导你该怎样去写,没有哪部长篇小说一面给你讲它的人物与故事一面告诉你我的结构是如此这般的。因为每一本和另一本另一篇小说的结构都是不相同的。但是如果你要写或者已经在写长篇小说,你总要掌握点什么,总要感觉到一些什么。我还记得我在19岁那年开始写《青春万岁》时,正为结构的庞杂而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在一个周日我去当时的中苏友好协会听新唱片音乐会去了。在对交响乐的欣赏中,我突然悟到了长篇小说的结构与交响乐的结构的某些共同之处:主题、副题、发展、再现、变奏、和声、对应、节奏,这些不正如长篇小说的主线、副线、闲笔、呼应、分叉与收拢归结吗?却原来结构不仅要去分析寻找,更要去感觉它。从此,我的小说结构开始上路了。
你对周围的一切对象包括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精神现象,都是有自己的评价自己的预测的。然而,事实上,这一切对象与现象的发展变化常常不是与你的预测你的评价完全一致的。你在做一件事以前,对目标也是有一定的预测的,然而,世上少有百分之百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情势。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学习的好机会了:为什么你错了?至少是不完全对。你听信了某种说法,以为某某人是大智大勇者,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事实证明那人比你估计得无用得多,为什么?你用尽全力做一件事情,却没有成功,另一件事你自然而然地一做,就行了,叫做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那就更要琢磨一下了:为什么?为什么有些时候听其自然比硬打硬拼效果更好?
人的一生,有多少宝贵良机本来可以使你学到悟到大道大学问,可以使你大大地成长、升华、智慧和光明,而我们又有多少次错过了这样的良机,辜负了这样的天启,与真理、与大道、与智慧和光明失之交臂!
最好的学习是把读书与生活联系起来。高深的理论,玄妙的概念,奇异的想象其实仍然是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而琐碎的日常生活里包含着许多许多深刻的道理、有趣的知识和令人豁然贯通的启发。


“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呢?

让我们举相声里关于不会说话的人的故事为例:一个人很不善于说话;一天他请客吃饭,见被邀请的客人还没有来齐,便说:“怎么该来的都没来呀?”一部分已到的客人觉得不对味儿,心想莫非我们是不该来的?他们便不快地走掉了。请客者忙道:“怎么不该走的走啦?”另一些客人听了不快,心想难道我们几个才是该走的吗?好吧,我们走。于是他们也走掉了。请客者更急了,连忙喊道:“我说的不是你们!”最后剩下的几个客人心想,原来说的不是他们,那么说是在轰我们了,于是最后的客人也走掉了。这当然只是一个小笑话,然而它说明了语言表述的困境、逻辑的无能为力后来走掉的三批客人其实他们的思维判断并不符合严格的逻辑规则、不必要的修饰语该来的、不该走的与不直截了当的说法我说的不是你们的误事。从中我们不但可以考虑怎样说话更少副作用、更能被人接受,也还能体会到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荒谬。相声中的主人公固然不会说话,但客人们也太能借题发挥,抓住片言只字乱做文章了。做任何事情,做任何判断,都不能只从一句话一个词出发,不能以话为据而要以实际情势为据。你如果参加宴会却又不等宴会举行即退席抗议,除了考虑某一句不得体的话语以外,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请客者的全部状况与那里的主客关系全貌。话是个有用的东西,话又是个害人的东西。《伊索寓言》里早就说过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还是舌头。我国古人也早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述而不作”,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他们都注意保持潜在言语的活性,禅宗也不用言语乃至贬低与排斥言语。我们的古人强调“得意而忘言”,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是很深刻很高明的。
琢磨才能如古人所说的读书明理。读书而不明理,就只能一头雾水,“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明理而不读书,就只能满足于浅俗的小手小脚雕虫小技。把生活当做一部大书读,把一本本的书当做生活的向导和参考,当做谈话和辩驳的对象,那么,学习也罢,生活也罢,一切将变得多么有趣!读书明理,与时俱进,书有尽事有尽而思无穷用无穷,置于明朗之境,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离化境也就越来越近了。
了悟:一种“慧根”的超越

琢磨的目的是了悟,了悟是什么东西呢?现在人们愈来愈常说“悟性”一词了,那么悟性又是什么呢?
可以说,悟性指的是一种学习、理解、明白的能力,而这个学习、理解、对象不是课本,不是规章,不表述为语言哪怕不是本国语言而是一门艰深的外语,而表现为一种不言之教,一种隐藏在现象里边的深层的规律,一种既非逻辑推演,也非实验证明的概念、要领、经验。没有任何学校给你讲授这门课程,也很难开这门课,它难以教授难以讲解难以传达,它似非而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它既不是靠读书也不是靠苦思,而更多是靠直觉,靠感觉,靠触类旁通,靠想象而得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据说“悟”这个词是随着佛教而传入的,恐怕是这样,佛学的许多观念、说法,不是论证也不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它需要的是一种“慧根”,一种悟性,能够超越现实,进入无限和终极,思想一些人的正常头脑很难进入的领域里的关系与对象,其中很多东西确实是一些奇思妙谛,很多并非正面的论述,而是一些比喻,一些象征,一些谜语,而且它们的喻与所喻,能指与所指,谜面与谜底,关系并不十分确定,有时候是一些机智,是一些文字游戏,是一种风格,乃至是一种强词夺理,最后是一种非逻辑非实证的信仰。
例如那个很有名的六祖慧能的故事,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了,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先上来是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慧能的偈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比较,慧能的悟性更好,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了慧能。
其实这更像文字游戏,如果是我与慧能一起作诗作偈语,我就来一个保持沉默,最好是当场入睡,打几声鼾,或学蛙鸣,或学蝲蝲蛄叫,不比慧能更虚无,更后现代,更行为艺术吗?
佛以外的例子:惠施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对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其实这是诡辩。惠施完全可以以其人之道还之,只消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样,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就可以一万年地讲下去了。
这里需要的仍然是得意与“忘言”。死抠住慧能的偈语与庄周的答疑本身就自作聪明或干脆五体投地,其实都是足冒傻气。这里更多的是讲他们的一种洒脱、一种风格、一种拈花而笑的姿态。
也许更好的例子是艺术。技巧是可以学的,知识也是可以传授的,然而悟性是无法帮忙的,艺术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所谓神韵,所谓生气贯注,所谓灵气,所谓新意,所谓魅力,所谓清新,都很难教授或干脆不能教授。至少一个简单的原因,艺术贵在创新,你教给他的,还算新还算创造吗?其次,艺术是非常讲究个人风格、个人独特性的,老师教给你的,只能是原则,只可能带上老师的个人风格,却绝对不可能代你创造你本人的独特性,教授的最好的东西也是好东西,但还不能算你的东西,直到你从创造中悟出了自己的东西,找到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才算学到手了学对了。
确实,许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小而至于一个人,你仅凭看他的档案或听他的自述,能了解他吗?有时候经历和性格一致,有时候恰恰不一致;有时候讲的和实际一致,有时候自己也讲不清楚自己。这里还不包括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某些特质的人。靠什么?靠了悟,靠感觉,靠直觉,靠联想。我无意认为档案不重要,自述不可信,我也无意认定任何莫名其妙的感悟都极精彩,感悟也有主观片面肤浅直至歪曲的可能,但是观察、了解、听取、阅读与感悟的手段都可以采用,也都可以参考,更好。
中国语言中除了“悟”以外还有一个“通”字。我们说一个人不明事理就说他“不通”,学习了而且明白了,就说是弄通了。这个字很形象,通畅了,可以交通了,可以交流了,可以走来走去了,当然就健康了。中国医学也是喜欢用这个概念这个理论的,有病了就是哪里哪里不通了,吃了药,扎了针,通了,病就痊愈了。那么通又是什么呢?我的解释,通首先是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畅通无阻,理论与实践之间,事体与情理之间,读书与明理之间,此事与彼事之间,身外之学与身同之学之间的通畅,这是化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些属于风格、风度、待人接物、处世、给人的印象问题,也需要好的悟性。同样聪明,有人给人以油滑的印象、刻薄的印象、炫耀自身的印象,有人则只使人感到机智、犀利、敏锐,却不失仁厚大度。同样文雅,有人给人以酸溜溜的印象,有人则很自然。同样满腹经纶,有人更像是囤积居奇或二道贩子,是卖弄学问的奸商,有人则很诚恳,很仁厚,不失本色。还有人虽然捶胸顿足,仍然无人相信。有的步步为营,却仍然破绽百出。有的正颜厉色,却仍然让人觉得滑稽可笑。这些都不是语言所能表达传授,而要靠自己的了悟。
学习也是如此,就一学一,背诵式地学,这是一般地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习中掌握学习与学问的规律,摸住了学习与学问的脾气,于是一通百通,事半功倍,云开雾散,一片天光,明明白白,这叫悟性。谚云:“宁可与明白人吵架,不与糊涂人说话。”了悟的目的是明白,好说的,不方便说的;好掌握的,不好拿捏的;能用言语表达的,只能使个眼色做个姿态的;表面的,大面的,以及深深潜藏的,全能明白,全能透亮,全能了悟于心,和这样的人打架不也是爽气得多吗?
悟性虽然有点玄妙,想来也还是可以培养提高的。好学,深思,琢磨,模仿,学样,敢于实践,善于总结,勇于自省,有事分析,分析不出来就回想全过程,发现最微小的差别,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学得乖一点再乖一点,这么试过了不行再用另外的办法试试,总可以做到由蠢而不太蠢,由蠢十分到蠢六分,一直迫近于明白和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