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HK$
162.8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HK$
97.9
《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海外中国研究)
》
售價:HK$
152.9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HK$
54.8
《
长安曾有少年郎
》
售價:HK$
43.8
《
何以为园:中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经济解释
》
售價:HK$
74.8
《
漫画图解博弈论:段位经商谋略之道 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
售價:HK$
43.8
《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售價:HK$
87.9
|
編輯推薦: |
从春秋到战国,世卿世禄的传统逐渐被打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而迅速,有从贵族沦落为平民的,也有从平民上升为贵族的;有从穷人变成富人的,也有从富人变为穷人的。人往高处走。从每个人的愿望来说,谁都愿意从一个较低的社会阶层升迁到较高的阶层,从贫困的状态转变为富裕。要想改变自己目前的处境,就涉及到途径,也就是你凭借什么本领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有人也就这个问题向荀子请教:“我想由下贱变成高贵,由愚昧变成明智,由贫穷变成富裕,可以吗?”荀子回答说,最重要也是最迅速的途径莫过于学习。这本书,能让你看大一个真实的荀子,然后你可以牵着他的手,去了解,去学习,找回真正的自己。
|
內容簡介: |
荀子的学说在春秋时期具有一定影响,而且因为他在表面文字上与儒家思想的对立,使其在后世颇受争议,本书客观的剖析了荀子思想的实质,并用浅显的语言叙述出荀子思想的内涵,使读者在知晓真实的荀子之余,还能对当时的历史知识、背景有一定了解。
|
關於作者: |
李沈阳,山东大学博士后,致力于古典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曾有多部论文著作发表出版
|
目錄:
|
一、人本来就很坏
二、当老师不容易
三、学习改变命运
四、活到老,学到老
五、关注你自己
六、人不可貌相
七、荣耀与耻辱
八、君子的标准
九、礼是人生与社会的规范
十、战争的根基在于仁义
十一、天与人各司其职
十二、君主要做好表率
十三、荐举贤能
十四、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十五、拂去心灵的尘埃
十六、为人要谦虚
十七、对待学术同行的态度
十八、俗儒、雅儒和大儒
十九、由水引发的思考
二十、儒家的颜面何在
二十一、得士则昌 失士则亡
二十二、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十三、大国与小国的关系
二十四、如何观察国家的治乱
二十五、走出祖宗的阴影
二十六、理顺名与实的关系
二十七、音乐承担的重任
二十八、人可以成为圣人
二十九、做事情要专一
三十、如何看待才能与命运
三十一、树立国家威严的三种方式
三十二、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三十三、从道不从君
三十四、义与利之间的选择
三十五、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十六、人生的大节与小节
三十七、从点滴做起
三十八、心动不如行动
三十九、天上不会掉馅饼
|
內容試閱:
|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多面体,每天都会根据角色的需要,把不同的侧面展示在别人面前,有时温文尔雅,有时威严冷峻,有时还粗鄙悭吝。那么,在所有侧面的背后,在人的内心最深处,本性是善还是恶呢?
荀子回答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是说,人的本性都是坏的,善是后天人为的结果。荀子在说“人”的时候是指所有的人。他认为在欲望的需求上,所有人都是相同的:人人都有口腹之欲,希望能吃上山珍海味,最不济也要是美味佳肴;人人希望穿的衣服最好是绫罗绸缎,不但要求舒适还要能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人人都很懒惰,出行时不愿意走路受苦,希望乘坐舒适的车马;尽管人世世代代都知道财物是没有止境的,但是人人又希望拥有绰绰有余的财产积蓄,这就是人之常情。尧问舜:“人之常情怎么样?”舜回答说:“人之常情很不好,又何必问呢!有了妻子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就减弱了;嗜好欲望满足了,对朋友的守信就减弱了;爵位俸禄满意了,对君主的忠诚就减弱了。人之常情啊!人之常情啊!很不好,又何必问呢?只有贤德的人不是这样。”
无论是谦谦君子还是贩夫走卒,“人情甚不美”,没有例外,在人性的本质上,就连一代圣贤大禹和荒淫无耻的商纣也能拿来相提并论: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荣辱》)
荀子人性恶的判断,使他几乎成为儒家的千古罪人。历史上那么多圣贤,他们的本性怎么可能是恶的?所以我很疑惑:荀子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他接触过哪些人,又经历过哪些事,使他对人性的看法如此消极?他又是如何透过各种纷杂的表象透视到人性的本质的?
与他的儒家前辈孔子和孟子的经历相同,荀子曾经在战国后期纷乱的世界中周游列国,与当权者讨论用儒家的理论实现富国强兵问题。齐襄王时,荀子曾三次被推为“祭酒”(学宫之长),成为享有很高声望的学者。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楚国的春申君仰慕荀子的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没想到荀子的运气太坏,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辞退荀子。荀子后来到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以法家治国,与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不感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讨论战争的根本是什么。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他又任兰陵县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子也受株连而免官,居住在兰陵,直至老死。或许正是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他兜售自己的理论过程中不断碰到的谗言使他产生人性恶的结论。
我们再来看看荀子生活的时代。春秋战国历来被认为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武人喜欢打架,文人也不闲着,他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喜欢互相辩论,有时为了证实自己说的有道理,还蛮不讲理。荀子不同意孟子得到孔子的真传,在《非十二子》中把孟子连带他的老师子思批判了一通。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更是坚决反对,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这两处连起来看,荀子似乎是在和孟子斗气,所以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大抵荀子这位大师和孟子一样,颇有些霸气,他急于想成立一家言,故每每标新立异,而很有些地方出于勉强。他这性恶说便是有意地和孟子的性善说对立的。”(《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我觉得“标新立异”还不足以说明荀子性恶论的全部,人性恶的言论也不是他的故意之语,荀子对这个命题有着深刻的论证。他告诉我们: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就会产生淫荡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暴乱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席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人们才会拥有推辞谦让这种美德,才会遵守国家的礼法,国家才能安定太平。透过这些事实事来看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邪恶的结论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