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HK$
221.8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HK$
58.2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編輯推薦: |
对中国读者来说,英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人们倾慕英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制度,但对于当代英国的社会现状及种种细节却缺乏一定的了解。本书集英国题材文字于一册,透过政治、政治、文化等诸方面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当代英国的实际面貌,并希望以此提供探究当代英国的新视角。本书是作者在英国期间对英国政治、文化、社会观察的集结,成文之初都以专栏或书评的形式发表在《南方都市报》、《第一财经日报》、《新民周刊》等报纸或杂志上,编选时在文字上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与调整。对中国读者来说,英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人们倾慕英国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制度,但是对于当代英国的社会现状及其种种细节却缺乏一定的了解。英伦随笔方面,香港的林行止、董桥等等前辈早已曲尽其妙,不过,他们的作品大多偏重文学、文化的话题而疏于对当下英国政治与社会的观察。因此,作者集英国题材文字于一册,目的是希望能提供观察当代英国的新视角。
|
內容簡介: |
导语当我们谈论英国时我们在谈沦什么?这里是流行趋势的演练场,也是传统文化的陈列馆;既有扮相前卫的摇滚青年,也有叼着烟斗的老派绅士:既有最开放透明的新闻媒体,也有最让人生厌的八卦消息;这里孕育过激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是保守势力的大本营……
英国,是一座表面上充满各种矛盾却义能对一切兼容并蓄的岛屿。由孙骁骥编著的《不列颠笔记》一书想要告诉读者:这种包容的“性格”来自英国古朴而醇厚的社会文化底蕴。
内容提要
英国作为一个题材,在中国的大众传播领域处于一个有趣的局面一方面,在国际新闻领域,英国的声音甚微,中国的受众很难从本国的新闻媒体中了解到英国议会里正在热辩的主题,也很难感受到英国人更关心苏格兰独立还是英国脱离欧盟。而另一方面,在时尚设计领域,英国作为文化鼻祖和潮流排头兵,被提及的几率又极高。不过后者这一领域,其受众更多集中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在浩浩汤汤的十几亿民众总数之中,又仿似小众。
孙骁骥编著的《不列颠笔记》所收录的文章,是孙君近年来在媒体发表的以英国为主题的文章集锦。算起来,他之前出版的两部专著《英国议会往事》和《致穷》,都是以英国作为背景的,可见他对英国主题的坚持和专注,在这纷繁杂扰的时代尤为难得。
《不列颠笔记》是孙骁骥三部与英国有关的书中最容易读的一本。因为它以笔记的形式,从政治、历史、文化、传媒等角度,以一件件具体事例,小切口进入,描绘大图景,剖析英国社会的各种现状。文笔轻松有趣,读者不需要预先有太多知识储备,亦可从中受益。
|
關於作者: |
孙骁骥,80后生人,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专栏作者、独立书评人、经济史研究者。著有《英国议会往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年)。
|
目錄:
|
昔日帝国:现状与焦虑
扶不起的英国贵族
贵族爵位: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女王是个“服务员”
首相不易做
“和平特使”的生财之道
“红色教父”利文斯通
“老大哥”仍在注视着我们
欧洲的陌生人
当医保的“臀部”出了问题
华人劳工不为人知的故事
警察局里的告示牌
英国的奥运“民族主义”
英国还要接收多少非法移民
英国人的“性取向”
“酒吧”将成历史词汇?
布兰森这个嬉皮士
不列颠“迷惘的一代”
爱尔兰“毒猪肉”启示录
议会“报销门”动摇了英国民主
民主是一项全民职业
为撒切尔主义戴上格瓦拉的帽子
媒体光影中的英国
“电话门”背后的媒体生态
《经济学家》带来的启示
BBc内部的“主义之争”
报刊与帝国主义
没有勇士的年代
让尼克松说出真相
谁憎恨鲁珀特·默多克
王室的媒体准则
为新闻自由进一解
英国新闻业的危机
你我只是一介看客
“不想成为烈士”的英雄
历史与文化的切面
“崇英”还是“反英”
为唐宁街画一幅众生的肖像
奥威尔笔记三则
别误会了亚当·斯密
从巴黎塔到伦敦眼
特劳德曼:足球背后的沉重
如果政府用股票还债
故乡的异乡人
集中营里的自由
剑桥的“堕落”?
牛津何以成为牛津
莫里斯·博拉与牛津传统
来自洛克比上空的余音
那个热爱中国的老外
“奇趣”文学手册
我们需要绅士精神吗?
像英国中产阶级那样生活
约翰·伯格:有故事的人
选“桂冠诗人”有什么意义
一段未完成的革命史
一家旧书店的三十九年
球犹如此.人何以堪?
文化该如何“自信”?
释常识
约翰·格雷的乌托邦画像
莎士比亚与文化啃老
读诗拾遗
跋
|
內容試閱:
|
平民化的女王
在伊丽莎白二世的登基庆典前夕,有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独立报》的报道,有政府官员在议会中呼吁,买一艘新的皇家游艇作为礼物送给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以酬谢她对国家的贡献。首相卡
梅伦则立即反驳了这种观点。他一方面称自己支持女王获得新游艇,
但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用纳税人的钱为女王买新游艇“不合适”,女王应该自己埋单,“使用公款买游艇不合适”。
据悉这艘游艇至少耗资 6000
万英镑。政府无疑认为“太贵了”。英国政府连女王的一艘游艇都嫌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当前不景气的经济形势。根据近期公布的数据,虽然英国
2011 年 12 月份的通货膨胀率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依然达到了
4.2%,国内的失业率也维持在高位。英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申领失业救济的人数连续 10 个月上升,达到了 160
万人。因此,当经济持续疲弱、商业信心降低,加上公共机构削减开支时,也难怪英国副首相克雷格也会附和卡梅伦的观点:“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当经济处于困境时,买游艇不是政府的优先议程。”
“买游艇”虽是小事,但也颇能反映英国王室和女王某些“大”的方面。英国王室的专属游艇“不列颠尼亚号”于 1997 年退役,此后英
国政府一直没有为女王购买游艇。实际上,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
只是王室这些年不断减少开支的众多具体事例之一罢了。就个人性格而言,女王成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苦岁月,本身又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因此生活习惯相对简朴。甚至有英国媒体挖掘出了一条被伊丽莎白女王循环利用多年的“旧裙”。她曾经穿着这条裙子出现在不同的庆典场合,每次都略加修饰,让外人以为是一条新裙子,但实际上此裙多年未曾变化。在这个节俭成癖的女王推动下,与1992
年相比,王室的日常维持开支十年来压缩了近一半。但即使如此,王室每年仍花费英国纳税人数千万英镑,这令不少人感到不满,其中以工党议员尤甚。一些较“左
”的工党人士批评说,尽管女王节俭,但其他王室成员“奢侈”的生活方式仍令人生厌。
女王的节俭究竟是个人癖好,还是不得不为之?恐怕还是后者更多一些。王室在国家遇到经济困难时主动提出节支,是个重要的姿态。在奉行民主法制的英国,王室和女王的地位早已不是高高在上,他们反而需要主动贴近民众,给自己戴一顶“平民化”的帽子,如此,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能更顺利地履行自己象征国家精神、身先士卒的职责。“平民化”的最佳示范之一,就是和小老百姓一样,财政自理。
光荣革命后,英国王室要领取政府无偿给予的“年俸”,此为王室收入一大来源。但问题在于,几乎每一年的年俸都无法获得收支平衡,这是由于王室的开销无法有效限制。到了
1760
年,国王乔治三世与政府商定,君主领地、房产、森林、海滩等等由政府派人委托经营,由此产生的盈利收入缴纳国库。作为交换,议会每年向王室支付定额拨款。这条协议的作用延续至今,王室名义上亦属于“自给自足”。而伊丽莎白二世不做“社会寄生虫”的理念,则让她不断努力减少王室的开支,例如削减王室成员数量、精简内勤人员等,尽量让皇室的生活方式更贴近老百姓。正是种种表率的作用,让现任首相卡梅伦恭维她说,外界将女王视为一个“亮晶晶的装饰品”是对制度的“误解”,而实际上
“女王一直是一位全心投入、刚毅果敢和受人尊敬的女性。她是智慧和毅力的源泉”。
就在女王登基纪念之际,《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组伊丽莎白二世的历史旧照。从1952年,她首次通过广播向全国发表圣诞致辞,到参
加在雪后的金斯林城举行的庆祝女王登基60 周年活动,我们可以看到 伊丽莎白从黑白照片上一个青春貌美的公主渐渐化作今天白发苍苍的
老妪,而在历史浮沉之间未曾变化的,是她一如既往的“服务”精神, 为了她的人民,也为了不列颠的荣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