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分裂的想象

書城自編碼: 209384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杨庆祥
國際書號(ISBN): 9787301225943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99/2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1.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HK$ 71.5
图以载道——传统绘画的图像叙事
《 图以载道——传统绘画的图像叙事 》

售價:HK$ 85.8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HK$ 250.8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HK$ 85.8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HK$ 107.8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HK$ 74.8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HK$ 305.8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HK$ 76.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5.1
《80后,怎么办?》
+

HK$ 124.8
《青春梦与文学记忆》
+

HK$ 124.8
《重建青年性》
+

HK$ 130.0
《大时代与小时代》
+

HK$ 66.3
《现场的角力》
+

HK$ 119.3
《重申“新文学”的理想》
編輯推薦:
新生代学者的代表,其对资料的掌控和理论素养都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准。反思80年代文学思潮,如重写文学史、主体论、潘晓讨论,解析意识形态建构;分析作家,如路遥、韩少功、残雪、柯云路、张悦然、韩寒,直言不讳。
內容簡介:
《分裂的想象》分为上下编,上编以文学史研究为主,考察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文学事件,以重写文学史、主体论、潘晓讨论为具体对象,反思80年代文学范式的建构、迁延和扩散;重新考量新小说、文学性、审美原则等概念的历史起源和意识形态面向。下编以作家作品研究为主,涉及路遥、韩少功、残雪、柯云路、张悦然等经典和非经典作家,跨越80年代和“80后”两个颇具历史意味的时段,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推演社会历史如何转化为美学装置,反思文学写作在当下的困境和可能。
關於作者:
杨庆祥,1980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出版有专著《“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与实践》,编著《文学史的潜力》、《重读路遥》等。曾获2011年“中国年度青年批评家奖”。
目錄
丛书总序 吴义勤
代序 局势中的文学与批评 ——杨庆祥访谈
上 编
在“大历史”中建构“文学史” ——关于“重返八十年代文学”
如何理解“重写文学史”的“历史性”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 ——再谈“重写文学史”
如何理解“1980 年代文学”
“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 ——以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为中心
“读 者”与“新小说”之发生 ——以《上海文学》(1985 年)为中心
《新小说在1985 年》中的小说观念
“选本”与“第三代诗歌”的“经典化”
“潘晓讨论”:社会问题与文学叙事 ——兼及“文学”与“社会”的历史性勾连
80 年代:“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
下 编
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 ——兼及1985 前后“ 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妥协的结局和解放的难度 ——重读《人生》
《新星》与“体制内”改革叙事 ——兼及对“ 改革文学”的反思
小屋的恐惧和救赎 ——《山上的小屋》中的历史讲述
韩少功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宿命 ——以《山南水北》为讨论起点
“孤独”的社会学和病理学 ——张悦然的《好事近》及“80 后”的美学取向
抵抗 的“假面” ——关于“韩寒”的一些思考
新世纪诗歌写作的几个问题
为了一种更有效的写作 ——2011 年短篇小说概述
重返小说写作的“历史现场”
分裂的想象和建构的可能 ——当下中国的文化主体和文化症候
內容試閱

2008年8月正值北京奥运会举行之际,其时整个中国都沉浸在一种巨大的大国亢奋之中,这种自我想象一方面强化了中国“崛起”和“腾飞”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被“阉割”和被“去势”的中国历史形象,这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全球化的通讯传媒被迅速和无克制地复制、传播和放大。我还记得四月份在李陀家中,他兴奋地问我对留学生保护“圣火”传递事件的看法,在他以及其他的一些知识分子看来,这一事件的意义可以与“五四”媲美,似乎一个新的中国主体在三十年的改革意识形态中破茧而出。我毫不掩饰我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在这些事件中的立场甚至是褊狭的民族主义情绪,我还记得8
月8
日奥运会开幕式晚上,我挤在人潮汹涌的咖啡厅和一帮青年人高唱国歌,在隆隆的礼炮响声中看完张艺谋那冗长而单调的“国粹”表演,后半夜,一个朋友无比兴奋地给我打电话,问我们是不是都在鸟巢的附近?请注意他的提问,“我们”在这里是指所有此刻身在北京的人,他以为这一刻所有身在北京的人都处于历史的现场。当他听说我仅仅是孤身一人待在宿舍,连烟花的颜色都望不到的时候,觉得非常失望。事实是,我们——
至少我——
此刻并非处于历史之中心,但是如果那一刻我稍微虚荣,我可能就在我朋友的想象和我言辞的合谋中假想了一个中心的存在。是的,当全世界都认为你处在中心的时刻,你很难有抗拒的能力,在奥运会的那个晚上,中国处于世界之中心吗?这是一种假想还是一种幻觉?还是一种修辞?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说奥运会开幕式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象征文本,那么,它的修辞毫无疑问是:以对历史的赞美诗般的遗忘来压抑某种分裂性的身份意识,并通过这种遗忘和压抑机制把中国解释为一个连续性的历史主体,进入世界并完成帝国的使命。让我大惑不解的是,这种连续性的主体何以可能?孔夫子的“和”能够易万世不变而为道统吗?王道之理想在一个现代的语境中能够被顺利转喻为新国家的政统吗?而张艺谋的带有某种色盲的“中国红”在后殖民的文化视野中能够代表我们的文统吗?凡是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的人可能都觉得奇怪:在长达5个小时的中国历史文化演绎中,现代中国去了哪里?或者说,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的“中国现代史”去了哪里?奥运结束后不久,有一次我和韩国学者朴兰英教授交流,她说作为一个外国人,她对奥运会开幕式最大的期待就是想看看怎么表现中国现代革命史,完全出乎她的意料的是,这一段历史被“
取消”了。这让我想起1986
年轰动全国的改革小说《新星》,在这一部描写农村改革的作品中,开篇就描写主人公李向南去参观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塔,这座古塔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博物馆,包括史前人类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青铜器时代、汉唐元明清时代,但偏偏没有“现代”,它结束于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而后就一跃而到了李向南所处的“当下”。毫无疑问,作者这么写是为了给80
年代的“改革叙事”一个唯一的起源神话,二十年后的张艺谋采用了惊人相似的修辞策略:不断地制造历史从“当下”开始的神话,不断制造断裂后的新的起点。从制造断裂、叙述起源和创始神话这一点看来,无论是1949年,1979
年还是2008 年,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还是全球化,他们都无法逃脱“ 现代”的发展逻辑。这似乎是一种宿命。

在2008年之前,我们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奥运会的召开,一个“后奥运时代”即将来临,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更是一个关涉中国进一步向现代转型,融入“全球化”资本体系和价值体系的一种标志。无论如何,汉城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为这种期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完全出乎意料的是,中国的“后奥运时代”首当其冲的居然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而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似乎又是那个我们一再希望进入的“资本体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并因此可能导致的大萧条如果说不是完全击垮了我们廉价的乐观主义,至少也深刻暴露了西方“普世主义”的虚妄和其反历史性,没有任何一种秩序、制度、文化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当这样一个常识性的话题再度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如何思考和定位我们的特殊性?
相关的政府官员在2009
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振振有词地说银监会早在两三年前就预测到了这次金融危机,我完全鄙夷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说法。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头脑清晰的人都能看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隐藏的巨大的问题。2006
年7 月,我在广东东莞市长安镇(
中国三大富镇之一)生活了近两个月,我的两个高中同学,一个经营大宗电脑维修,一个与香港商人合资开了一家工艺品生产公司,后者的生产流水线上有近600
名工人。那一段时间,我每天出入于长安镇的街头巷尾,从一个个工厂旁边经过,也一次次进入这些工厂的“第一线”,与那些工人共同生活并试图对之进行一系列的问卷调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调查并没有得出什么有意义的成果。但是却给了我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至少我所看到的这些工厂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都是非常脆弱的,还属于家庭似的或者扩大了的家庭式的企业类型,它所创造的利润更多的是来自地租、高强度且廉价的人力资源的消耗。在这个意义上,我怀疑这种财富的积累:我住在一个出租房里面,房东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仅仅在二十年前,她还要每天去田地耕作才能获得温饱,而现在,她完全依靠土地出租和土地转让而拥有数百万收入,而且这种收入还在不断地增加。这种财富,是一种转移性的而不是创造性的,也就是说,这种财富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其他地区和公民贫弱和输出的基础之上。
无论如何,这些财富刺激了该地区极大的繁荣发展,长安镇、虎门镇这些昔日的荒野之地如今的繁华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个内陆的省会城市。我没有去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这一点,但我在此体验到了一种在合肥、南京、郑州甚至是北京等城市没有的那种震惊、不安、焦虑以及亢奋。那是一个力比多勃发的城市,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在大街、网吧、游戏厅、溜冰场、广场、商场、洗浴中心游荡,他们有用不完的精力和体力,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这种体验让我想起两个经典描述,一个是本雅明关于18
世纪初巴黎的:“1798 年,一位巴黎秘密警察写道‘
在一个人口稠密而又彼此不相识,因而不会在他人面前惭颜的地方,要想保持良好的行为机会是不可能的’。”“每个属于浪荡游民的人,从文学家到职业密谋家,都可以在拾垃圾者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他们或多或少地处在一种反抗社会的躁动中,并或多或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另外一个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现状》中描述的:“这种大规模的集结,250
万人口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
倍,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人们是以后才能看清楚的。所有这些人越是聚集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每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的那种可怕的冷漠,那种不关心他人的独来独往就愈让人难受,愈使人受到伤害。”但需要注意的是,本雅明在这里发现了诗意的主体(
以波德莱尔为代表),而恩格斯发现了阶级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这两种都是一种“
反抗”的主体,只有在这种主体的反抗中,世界历史才不至于在轮回中而无所进步( 如果有所谓进步的话),但是,我们在东莞的“
工人”中发现了这种主体吗?也许有,也许会在很多年后确实有些不同的主体会在这种搏斗中生成,但是目前我并没有看到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在我的经验中,这些几乎全部来自农村的“工人”们的主体意识正越来越模糊和含混,他们即使不是完全,也是部分放弃了对自我历史和生活进行正当化的要求,而听命于他们的工厂主和有限接触到的少得可怜的文化娱乐资讯,并在一种自我满足的想象中把个体无限地普遍化为一个受益的群体。这才是问题的可怕之处,这些人(
包括我的同学在内)不仅是在我的眼中被“
对象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自我“对象化”,这种“对象化”意味着,他们完全着意于同一化的物质存在,而拒绝了自我以及精神生活所可能带来的“历史性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确实代表了“
民意”,在发展权不可剥夺的普世话语之下,即使我们意识到全球化和资本化是一个无底深渊(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金融危机),我们也必须勇敢地跳下去,并以全体人民的名义。
——节选自《分裂的想象和建构的可能——当下中国的文化主体和文化症候》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