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6.7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HK$
81.4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HK$
151.0
《
有兽焉.8
》
售價:HK$
68.8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HK$
70.8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HK$
115.6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HK$
217.8
|
編輯推薦: |
全国青少年推荐读物
300余首诗词,60余篇详解,用最浪漫的方式在诗意里成长,完成最传统的教养。
|
內容簡介: |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古诗词中蕴藏着穿越千秋、亘古不变的美。而这种美,并非死记硬背所能体悟,也常常是青少年阅读、学习古诗词的难点所在。
于丹老师在这本书中,特意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以诗意“意象”为线索,对古诗词进行串联式的讲解,从古诗词宝库中甄选出300余首精华,并对其中60余名篇佳作进行详细解读,从诗词的韵律结构、历史掌故,诗人的功名抱负、哲学追求等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帮助青少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让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诗意基因,经由广大青少年读者再度萌发鲜活的生命力,让他们在诗意中完成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
關於作者: |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掀起了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近年来,于丹不仅在我国举办了几百场传统文化讲座,而且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她的足迹遍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了海外观众的热烈反响,受到各国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
目錄:
|
伍心中的田园
引子:田园是一种状态
法天贵真,琴书消忧
守拙才能归园田
饮酒与归田,直写胸中天
鸟倦飞而知还(田园意象之一)
把世界关在门外(田园意象之二)
田园的烟火气:把酒话桑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陆人生的山水
引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落日楼头,栏干拍遍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柒千古剑侠梦
引子:千古文人侠客梦
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热血诗情:醉卧沙场君莫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捌诗酒相伴的年华
引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醉中自有真天地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內容試閱:
|
心中的田园
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只是一种状态。田园不独属于陶渊明,也同样属于李白、杜甫、辛弃疾。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那样一段惶急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土地田园的时候,我们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不管多么匆忙,不管如何胸怀壮志,不失去田园,我们才可能充电。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引子◆
田园是一种状态
田园是一个说出来就让人觉得安静的词,田园诗也是中国诗歌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追本溯源,田园到底在哪儿呢?田园不是世外桃源,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它是让我们能够感到温暖的归属。田园甚至也不是一个地方,它只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每至夜阑人静,幼时学过的《题鹤林寺僧舍》诗句便会浮出来。诗中的田园生活是一种祈祷,这种祈祷从古至今一直回荡在我们心里。
在今天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谁不向往田园?
中国诗歌里的田园,是我们的生命从喧哗走向宁静的一次诗意回归。从传统思想上来讲,儒家一直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所有的诗人只不过是失了意的政客,而所有的政客只不过是得了志的诗人。人生这条独木桥,一端是“学而优则仕”,一端是“安贫乐道”。当一端的人不能够“兼济天下”的时候,另一端的人真的能够做到“君子固穷”吗?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他们需要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叫作田园。
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和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结合起来,塑造了中国文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隐逸的文化。但隐逸,并不意味着必须到辽阔的山林中,更可能、更可行的,是选择浅近、简约的农村田园生活。从东晋开始,陶渊明逐渐地完善了这种隐逸的文化,在中国诗歌中赋予了“田园”这个词以诗意。寻找田园,我们要从陶渊明讲起。
法天贵真,琴书消忧
◆诗歌详注◆
[东晋]陶渊明《连雨独饮》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1]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2]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3]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4]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5]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6]
自我抱兹独,俛四十年。[7]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8]
[1]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有生必有死。
[2]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那些传说中的神仙如今究竟在哪里呢?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传说中的神仙。定:究竟。陶渊明不相信有神仙,不相信人可以长生。
[3]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老人家送给我酒喝,说喝了酒就会成仙。
[4]试酌百情远,重(chónɡ)觞忽忘天:才试着喝了一点,种种思虑烦恼都离我而去了,再喝一壶之后便物我两忘。觞(shānɡ):一种盛酒的器皿。忘天:《庄子》里的话,形容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
[5]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虽然因为喝酒而俗虑尽消,物我两忘,其实俗虑与天地万物并不曾真的消失了,只是我采取了一种听任自然的态度,不再去想到底是这件事重要还是那件事重要了,一切都不强求,顺其自然。
[6]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仙鹤有一双奇妙的翅膀,飞到再远的地方也能立即返回。八表: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这是神仙家的说法,陶渊明并不相信,所以接下来会说自己并不想修仙。
[7]自我抱兹独,俛四十年:自从我降生人间,辛辛苦苦地已经过了四十年。俛(mǐnmiǎn):勤奋,努力。
[8]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这是《庄子》的意思,是说身体虽然在岁月中不断改变,但心总是宁静不变的。
◆知识点◆
这首诗是陶渊明最重要的几首名篇之一,历代人们都很欣赏诗中标榜的“任真”二字。这两个字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率真性情,天性本真的流露。一切顺其自然,逍遥自适,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很多人都想学陶渊明,都想做到任真,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从来都是少之又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顺应我们自己的天性做事就真的那么难吗?--顺应天性做事其实不难,违背天性做事才会难上加难,但问题是,陶渊明的这种“任真”态度名义上是顺应天性的,其实却是违背天性的,所以大家才做不到。
试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与世无争,逍遥自适的话,人类这个物种就不可能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存活下来。而一个人如果真的顺应天性,一任天真的话,一定希望自己能吃得更好,住得更好,社会地位更高,绝对不会满足于粗茶淡饭。如果想满足于粗茶淡饭的话,一个人非但不该顺应天性,反而应该违逆天性,通过艰苦的修炼来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耐受力。
但古人毕竟没有现代人这样的认识,他们的“任真”观念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认为人的天性正如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那些对虚荣、奢侈的追求都是来自污浊世界对纯洁心灵的污染。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从一个自然个体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然后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实现自我价值是终极目标吗?社会角色的成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吗?比实现自我价值更高的是超越,而超越有时候体现为“归来”。
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的生命历程,其实都在循环往复之中。一个生命有弹性的人,能够懂得把握的人,知道适可而止,知道自己的归途还在。
陶渊明的“归来”回到了哪里呢?他回到了人的天性,那就是自我。他回到了他的田园,那就是自然。一个自我,一个自然,内在与外在真正融合成一份自在,完成了社会角色的穿越,而真正抵达了心灵的自由。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这是陶渊明《连雨独饮》中说过的一种状态。
“任真”二字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率真性情,天性本真的流露。今天的人上一点年纪就会觉得天真是一种不成熟,其实不然,天真不等于幼稚。天真是那种历经沧桑磨洗不掉的至真至纯的性情。在中国文化中,万物有性,所谓“人性”,是纯粹率真的永不泯灭。
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天真呢?
《庄子》中“法天贵真”说得好:取法于天的是什么?是人在行为上效法自然,不过多地束缚自己,不太多地压抑自己。在《归去来兮辞》里,陶渊明召唤自己远远地离开社会角色的实现,渐渐地回到天性本真。我们提起田园诗,总会说它的景色写得多么浅淡,它的词句白描般的优美,它的风光让我们赏心悦目。其实这一切还不是它最宝贵的。抱朴含真才是田园诗真正的核心价值。人怎么样才能够欣赏真正的自然,能够不矫情,不做作,不雕琢,不违心,真正学会与自然相处,取决于他心里的一份天之本真。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心”与“形”是两个存在,“心”是自我,“形”是需要名与利的外人外物,“心”一旦做了“形”的仆人,自我便被外人外物所奴役,这件事情还不让人失落,还不令人悲伤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好在过去的事情虽然不可挽回,但未来的日子还可以由我个人掌握,那就放开自己的心,勇敢地归来吧。“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迷失不久,还有年华回得来,过去做错了,现在做对了,那就坚持下去吧。在诗人归乡的路上,一路上的好风吹着他,他觉得衣袂飘飘,心意飘飘,不断地问划船的人离他们家还有多远--“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条归来的路,他难道不认识吗?他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地追问别人呢?这份惶惶然的喜悦只是因为心情实在太迫切。
在朦朦胧胧亮起来的天色里,他看见了自家房屋依稀的轮廓:“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忍不住下了船撒腿就跑,远远地看见家里的人都出来迎接他,孩子蹦蹦跳跳地扑上来喊着爸爸。拉着孩子们走进院子一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渊明归来的这个时刻,什么时候读起来,都让人特别感动。一个人回到久违的家,觉得院子好久没收拾了,有很多花花草草都已经颓败了,好在耐寒的松树、菊花都还活着,带着孩子进了堂屋,暖暖的一壶酒在桌上等着,这个有点酸有点甜的时刻就叫作“归来”。
陶渊明的了不起,就在于他能用最平白浅易的笔触去写我们都曾经经历,但是在心而不能在口的一种感受。回来久了的日子会觉得平淡吗?而平淡恰恰就是他喜欢的常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能够斟着这点小酒,远远地看着院子里那些花花草草,就很高兴了。他家小窗子底下足以寄托他这一身傲骨,虽然地方不大,仅能容膝,但是心已经足够安顿。
最好的家是人可以把心安顿下来的地方,所以陶渊明就宅在他的家里面,甚至不愿意出门。“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小院里面溜达溜达,日子挺好,虽有大门但经常关着,因为他用不着出去寻觅,而对于一个好清净的人来说,也很少有外人上门打扰。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拐杖走一走,经常眺望远方。他看的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看云在天心的那份自在,看倦鸟还巢的那份温馨,抚摸着孤松,一个人流连忘返。所以他就一次一次对自己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既然这个世道,人人都汲汲于功名,跟自己做人的观念不符,那么不如关上通往世道的柴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并不冷漠,也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回来有他一份浅淡温暖的乐趣。他爱亲戚情话的温馨,喜欢有朋友能跟他聊天,即使没有这些人的时候,还可以琴书消忧。“琴到无人听时工”,中国人的这张寂寂七弦琴不是用来演奏给别人听的,无人打扰时,唯有自己沉浸在静谧的琴中,把自己的心放在琴弦之上,才有一份托付,这就叫作琴书消忧。
陶渊明更了不起的是他还愿意干活。“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该春耕就去春耕,该秋收就去秋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闲下来的时候,他还可以去周围的山川,看一看那些自然的风物。“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他看到欣欣向荣的草木,看到涓涓流淌的清泉,天地万物随着时令季节而生息荣衰,都在自己的秩序之中,就算自我的生命流淌了、衰老了、走远了,又有什么关系。陶渊明没有那么多的惶惑,他从来不觉得日月过于匆忙,催人老去,带走了他的活力。他觉得自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就在每一天日子之中,他会像自己内心希望的那样去安顿自己的旦暮晨昏。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人的身体在这个天地宇宙之间能待多久,就这么短的时间他还用得着违心吗?他还用得着勉强吗?他还用得着让自己的生命有那么多的为难、坎坷吗?“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还要急急忙忙、跑东跑西实际上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干什么呢?人真是观念的动物,我们的行为方式有这么大的差别,说到底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差别太大。因为每个人的志向不同,愿望不同,而一个人的价值和心愿会驱动他去过那种他真正想要的日子。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里的“帝乡”是指仙界,人在那儿长生不老当神仙。古时的人无非在求两件事,第一求富贵,第二求长生。这两个心愿我们今天也有,我们此刻能够过得更富足一点,这叫好;我们富足的日子过得更长久,那就更好。但是这两样东西,都不是陶渊明想要的。我们看见富贵的时候,钱财来了,它一定会拿走你生命里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你要失去悠闲,甚至要丧失一些尊严;你要对一些人去赔笑,甚至要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才能换来这点富贵。而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陶渊明,是因为只有他为了不失去宁可不得到,因为失去的是人生命的本真。不是陶渊明不想要富贵,而是他不想用自我与富贵做交易,不想用一个面目全非的自我去换五斗米的富贵。我们都想得到,但我们很少看见失去。人人想长生,想成仙,陶渊明却早看得明白,“帝乡不可期”。真有仙境吗?我们今生可以羽化成仙吗?他认为这件事达不到,所以他就不抱虚幻期待。
两个愿望都没有了,剩下的是什么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陶渊明的日子,“良辰孤往”,独自欣赏美好的时光与风景;“植杖耘耔”,把手杖放下拿起锄头农具,耕作田地;“聊乘化以归尽”,顺其自然地过完自己的一生,乐天命,不怀疑。生命本该如此,那些山间长啸或者清流边写诗的日子,难道不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吗?
◆延伸阅读◆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