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HK$
490.6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HK$
87.4
《
现代化的迷途
》
售價:HK$
98.6
《
钛经济
》
售價:HK$
77.3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HK$
322.6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HK$
109.8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HK$
177.4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社会太残酷,世界太险恶,做人需要有点心计!心计是做人的资本、说话办事的策略,社交处世的利器,让你在人际中无往不利。
|
內容簡介: |
当今社会,竞争太过激烈,职场、商场中的尔虞我诈随处可见!如果有人还是要顽固地排斥“心计”的话,那只能说明一点,他已经落伍了,做人做事没有任何“心计”,像一杯白开水一样,终将害人害己,而自己往往是受伤最深的那一个。
懂心计的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断开拓进取,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波澜;懂心计的人充满自信,冷静面对问题,坚持自己的主张;懂心计的人精于心计,懂得察言观色,能够在人际交往游刃有余……
|
目錄:
|
第一章 识人的心计:读懂身体语言,瞬间洞悉人心
第二章 做人的心计:低调做人,得势时学会持盈若亏
第三章 说话的心计:语言讲分寸,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第四章 办事的心计:灵活变通,运用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
第五章 社交的心计:可以不奸诈,但不可不“世故”
第六章 人脉的心计:善于“投资”,积累人脉就是积累财富
第七章 婚恋的心计:热恋中不等价交换,婚姻中双方平摊
第八章 职场的心计:大佛小佛都要拜,职场天条不可
第九章 管理的心计:张弛有度,让下属各尽其才
第十章 攻心的心计:左右逢源,助你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
第十一章 理财的心计:学会为明天的生活存储今天的财富
|
內容試閱:
|
看人先看眼,窥视对方深层心灵眼睛最能表达人心,无论是口若莲花,百般掩藏,可内心的想法、冲突,总是会不自觉地从眼神中流露出来。所以,要想看透人心,辨别善恶、真伪,就要学会“观其双眼”,洞悉对方内心深层的秘密。
我国伟大的哲人先辈—孟子,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其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何眼睛能如此精确地反映人心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眼睛与人体的各种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中医上有个说法,叫:“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就是说,人体五脏六腑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上看出来,它受“心”的支配。所以,我们常见医生在看病的时候,往往都会翻翻病人的眼皮,看看病人的眼睛。而从人体感知的角度来说,专家又认为,眼睛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感觉的70%以上。人心的任何变化,也都能从眼睛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常见内心失落的人,双眼总是暗淡无光、呆滞涣散;充满自信和希望的人,眼睛总是炯炯有神、光彩夺目;紧张、急躁的人,双眼又总是闪烁不止、恍惚不定等。
那么,我们要看透人心,辨别人的善恶、真伪,就要学会“观其双眼”。只要看透了对方的眼睛,就能洞悉对方内心深层的秘密。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个中高手,他们凭借此术,总是能洞悉先机、趋吉避凶。汉朝的彭宣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具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
话说彭宣,他官拜司空大人,在当时也算是个不小的官,可他生不逢时,因为西汉王朝此时已经摇摇欲坠,皇亲王莽把持着朝政。彭宣见到王莽之后,便对自己的儿子说:“王莽的神清气足,但眼里却隐含着一股邪狭的味道,现在是专权,日后就可能乱政,我可不能依附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他便告老还乡了。王莽虽然不悦,可没什么理由阻止,只能勉强同意。果然,数年之后,王莽就发动了政变,建立了新朝,史称“王莽革新”。
再说曹操与刘备几番较量之后见明的整不死刘备,便想玩阴的,他派了个刺客去刺杀刘备。该刺客采取了“循序渐进,步步靠近”的策略,他先和刘备谈论削弱魏国的策略,以图攻其不备,提高刺杀成功的概率。可不巧的是,两人正谈时,诸葛亮进来了,刺客心里发虚,便托词去了厕所。刘备见到军师,就向他报喜,说得了一个良才。可诸葛亮却打断其话,说道:“这个人才恐怕是心怀不轨之人,我见他面露畏惧之色,双眼低垂,隐含忤逆之意,不是个好东西,可能是敌人派来的刺客。”刘备一听,甚觉有理,连忙叫人来拿,可那人早已洞察危险而跑得不见踪影了。
由此可见,这等“观眼”之术,我们不得不学。那到底如何去观人眼睛呢?先哲孟子又给我们想出了办法,他说:“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意思是说: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这是前人的经验,当然值得我们学习。但光从“明亮”和“昏暗、闪烁”角度来看眼睛,还显得稍有不足。一般情况下,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对方眼睛盯在哪里。也就是说,要注意对方的眼睛是否在看着你,怎么看?是正视还是斜视?这些足以反映对方的心态。一般情况下,除了面带微笑的正视,其他的注视方式都是不友善的,或是不够诚心的。
其次,对方给予你的注视够不够?视线集中,还是不够注意?如果视线集中,说明对方很重视你们的谈话,对你的谈话比较感兴趣;如果对方目光涣散,或者眼神一经接触便旋即离开,说明对方的心理状态是值得揣测的,需要留心。
心理学家珍登布列还提出了一些非常细致的建议,他说:“如果对方眼睛朝下,且将脸转向一旁,表示你被拒绝了;如果对方的嘴是放松的,没有机械式的笑容,下颚向前,这说明可能会采取你的建议,你还有努力的必要;如果对方注视你的眼睛几秒钟,嘴角牵动鼻子都带有笑意,并且显得轻松热情,那么恭喜你,对方可能已经接受了你的建议。”这些都是真知灼见,很有必要注意和学习。
人生在世,最大的痛苦不是被拒绝,而是被欺骗。在一幕人生“悲剧”里,被欺骗的主角总是这样痛苦地抱怨:“我真是瞎了眼睛!”其实,这一方面归罪于对方的奸诈,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误信他人。所以,我们要睁大眼睛,“以眼还眼”,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这样,世界上才不会有那么多“睁眼瞎”的“悲剧”发生。
一刻不离他的脸,捕捉神情折射出的“惊变”人心的变化,往往会本能地引起脸色的变化,尽管有时非人们所愿,或刻意掩藏,但却是情不自禁、欲罢不能,是一种思想很难控制的行为。那么,要想洞悉人心,不妨仔细观察人脸,从而捕捉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惊变。
有心计的人,多是察言观色的高手,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人脸部的神情,往往能暴露人的很多秘密。确实是这样吗?经验告诉我们:人心里的惊变,往往会不自觉地引起脸色的变化。比如:在我们听到好消息的时候,总是一脸得意;在遭遇不幸的时候,总是会满脸的沮丧。尽管我们有时不想表现出来,但却是情不自禁、欲罢不能。
这是因为,脸部的反应总显得比较“迟钝”,是一种思想很难控制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比如:当心爱的人向你告白的时候,你的脸上总是难免露出紧张、担心的表情,尽管你想掩藏,但你的脸偏偏不听话,好像故意要给你难堪。所以,清朝的识人高手曾国藩,在自己的著作《冰鉴》里曾这样说:“一身骨相,具乎面部。”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骨骼、风采,全都在脸上体现出来了。
春秋时期,齐国国势强大,准备攻打较为弱小的卫国,齐桓公和管仲商量好了攻占对策之后,便回到寝宫休息。可是齐桓公还没有躺下,他的妻子便跪了下来,请求桓公不要攻打卫国。原来,桓公的妻子是卫国人。桓公爱妻心切,无奈之下,只有好言安抚。可事后,他又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攻打卫国的计划刚才拟定,并无外人知道消息,怎么这么快就传到卫姬的耳中呢?卫姬看出他的疑惑,坦然说道:“我看您回来的时候,意气风发,趾高气扬,想必是有出兵他国、争霸天下的想法,可您看到我之后,却面露愧色,这就是说,您要进攻的,应该是我的祖国—卫国。”齐桓公心中大惊,想不到自己的爱妻竟有这等观人本领。
第二天,管仲一见桓公,便开口问道:“大王昨夜是在卫姬处安歇的吧?”桓公又是一惊:“你怎地知道?”管仲说:“大王脸色颓丧,全无昨日之慷慨激昂之色,见到我之后,又面带愧色,所以我猜出事情的缘由。”桓公闻言,不由得长叹一声:“什么都能瞒得了,唯有脸色无法掩藏啊!”
的确,人的脸色总是能暴露很多无声的秘密,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就拿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来说,他一出场便“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我们便知道他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涨红了脸”说:“窃书不能算偷”,是为了“读书人”的面子;当有人揭短“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孔乙己的脸上又“笼上了一层灰色”,我们又知道了他内心的种种隐痛,以及颓唐的状态和悲凉的情绪。那么,下面我们就不妨抓住人的“脸色”,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一般而言,脸红是最常见的脸部变化,只不过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我们还要结合不同的情况具体解读。具体是:第一,在不熟悉或比较重要的场合的“脸红”,一般都是由于紧张、激动或内向性格的原因所造成的,在交往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安慰和鼓励;第二,尴尬、害羞时的“脸红”,这是一种伴随着羞涩感产生的自然反应,如:面如桃花;第三,担心、害怕时的“脸红”,这时,往往还伴随鼻尖和额头细细的汗珠;第四,愤怒时的“脸红”,这种情况往往是满脸通红,颜色很深,就是我们常说的“脸红脖子粗”。
除了“脸红”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脸色”需要我们注意。具体是:面带“灰色”,这时的人往往和孔乙己差不多,除了痛苦,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对方已经很不愉快了;面带“青色”,这时的人大多是愤怒到极点,就是青筋暴起的那种,而且还会红一阵、青一阵,有时转为苍白;面色苍白,大多是惊吓过度,或是听到了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此时的言谈,需要注意有所避讳。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在家要看家人的脸色,在公司要看同事、上司的脸色……所以,知道一些“观色”之道是很有必要的,这不是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敢于正视现实的态度,为的是让自己更加冷静、清醒,避免冒失、冲动,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恶果而已。
笑里可“藏针”,越笑越值得你留神笑,能在无声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能迷惑人心。所以,面对“笑”,先当了解各类“笑”的含义,探查到人心背后的“动机”!这样,才能避免被“假象”所迷惑。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微笑,能给人带来好心情,也可以在无声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笑,也是一种迷惑人心的手段。所以,面对“笑”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其实,我们要做的,便是辨别各类“笑”的含义,探查人心背后的“动机”!具体可归为以下类别:
第一,不笑则已,一笑惊人。发出这种笑声的人平时比较木讷,可一旦笑起来,却又让人不可思议,甚至笑得人都站不稳。这样的人是最适合做朋友的。尽管,他们有时候显得不那么热情,甚至是忽冷忽热的,但只要你们成了朋友,他就会对你坦诚相待,而且十分重视这种友谊。
第二,捧嘴而笑,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的笑,是用双手遮住嘴巴的,这说明笑的人是个很害羞的人,性格大多比较内向、温柔。但遗憾的是,他们太过谨慎,一般不会向人吐露自己真实的想法,是一类比较难以接近的人。
第三,开怀大笑,笑声爽朗。这样的笑,是他们性格的代言,他们大多坦率、真诚而又热情,是一类比较主动的人,一件事情决定要做,就会马上付诸行动,绝对不会拖泥带水。但是,这样的人,看起来好像很强悍,其实,内心却非常的脆弱。
第四,捧腹大笑。这也是一种比较夸张的笑,虽然笑得夸张,但他们人却很真诚、正直,比如:在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真心祝愿,而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在别人犯错的时候,他们也会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在能力范围之内的,他们也会毫不吝啬地提供帮助。另外,这一类人比较有幽默感,他们总是会适时地调节气氛,让身边的人感到轻松和愉快。
第五,“静悄悄”的笑,犹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这样的人,除了性格内向之外,更多的一点是心思缜密、头脑清醒。一般比较善于掩藏,不会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这样的人,也是比较冷血的一类,与之交往,必须多留一个心眼。
第六,断断续续的笑。这样的笑声,让人听起来很不顺耳,容易给人一种阴晴不定的感觉。而事实上,这一类人的性情,也是比较冷漠的,他们大多比较客观、实际。往往不愿意轻易地就有所付出,而且比较冷静、狡猾,可以随机应变。所以,遇到这种笑,要多留一个心眼,不可轻易地全抛一片心。
第七,小心翼翼,背后“偷笑”。这样的笑,是比较谨慎的,这样的人,大多也是内向型的人。他们的性格一般比较传统、保守,有时,显得有些固执,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又显得有些不合情理,一般对人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以及对别人有看法。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人,但却是可以共患难的人。
第八,笑出眼泪的笑。这样的笑,当然是比较夸张的一种,但这也是性格所致,这一类人大多感情丰富,而且乐观向上,一般都具有很高的进取心。在别人遇到困苦的时候,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付出,而且不求回报,甚至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遇到这样的笑,那是一种幸运。
第九,见笑就笑。这样的笑,是很随意的,只要看到别人笑,他就能跟着笑。所以,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比较乐观、随和的,生活态度也比较积极,如果遇到朋友有困难,他们也会很乐意地伸出援手。所以说,这也是一种比较善意的笑。
第十,尖锐刺耳的笑。这一类人,除了嗓子有特殊情况外,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冒险精神,而且精力充沛。他们的情感,也是相当的丰富、细腻。所以,他们不像电视或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是奸邪之人。相反,他们也是比较值得交往的人。
第十一,只见其笑,不闻其声。这样的笑声大多是腼腆的,这样的人也大多是内向而感性的。在很多时候,这一类人的情绪化都很严重,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他们会主动地制造一些浪漫的环境,甚至有所牺牲。但不乐观的是,这样的人却很情绪化,虽然他们的性情温和,但是,要想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里,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第十二,柔和、平淡的笑。这样的笑,大部分都来自比较沉着和稳重的人,在很多时候,这一类人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且也比较明事理,善于化解纷争,是一类具有大将风范的人物,和小说中的大侠之流有些相似。所以,这样的笑,一般是比较善意的,但有时,也真假难分。
第十三,“吃吃”之笑,顾名思义,就是笑起来的时候,总是发出“吃吃”之声,这样的人,大多能严格要求自己,而且想象力比较丰富,创造性也很强,常常会出现惊人之举。但惊人,却不怪异,很多时候,他们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幽默和风度,所谓志同道合者,自然“同流合污”。而事实上,他们对于所有人,一般都能够一视同仁,没有任何的歧视和偏见。
最后一种,就是随机应“笑”,在不同的场合,他们的笑声也是不同的。这一类人,无疑是心计较重的一种,他们大多现实、老练,应变能力极强。对于这样的笑,须当小心。
一般来说,凡“笑”者,大抵不过以上种种。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世界上的“笑”何止千百种。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透过笑声看人心,便能轻而易举地灵活应对万事。做到这样,便能真正的“笑傲江湖,唯我不败”了。
言由心生,细听人言观其心,人们为了避免冲突、玩转表达,说话的时候总是拐弯抹角、含沙射影,然而,越是刻意,便越是有迹可循。作为听者,一定要将听到的话,当成喝红酒一样细细品尝,这样才能得到另一番见解,从而准确地把握人心。
说话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最主要途径,可有的人说话直截了当,有的人说话拐弯抹角,有的人说话含沙射影,还有的人说话言不由衷……五花八门,犹如《口技》所言: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小玲是某校音乐系的一位大学生,一次她从超市回家的时候,正巧碰见了邻居张阿姨。张阿姨见了小玲,先是夸了小玲两句,末了,又说:“小玲,你也太努力了,晚上我们都睡觉了,你还在练琴呢,要注意休息啊。”原来,小玲为了应付考试,每晚都练琴到深夜。小玲听了这番话,满心欢喜,谦虚了几句,转身回家了。晚间,更是勤奋地练琴。
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对她说:“晚上别练得那么晚了,以免打扰邻居张阿姨休息。”小玲听了妈妈的话,回想到昨天的情景,才明白张阿姨话中有话,不禁暗骂自己太笨了。
为什么张阿姨没有直抒胸臆呢?道理很简单,直言容易引起冲突,谁都不愿意干得罪人的事儿。所以,有经验的人,都喜欢用一些友好委婉的方法来表达心意,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比如:对方说错了话,人们一般不会直接说:“你错了,应该这么这么说”,而是拐弯抹角,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错处。这样,既保存了对方的颜面,又避免了矛盾的产生。面对别人难以满足的要求的时候,人们也不会直接拒绝,而是会讲很多道理,目的就是让你明白:不是不帮你,而是自己实在帮不了你。这种委婉的方式既达到了拒绝的目的,而又不得罪人,可谓两全其美。就算是有深仇大恨的人,往往也不会直接在语言上进行挑衅,而喜欢“玩阴的”,除非他盛怒难当,或是个没有心计的人。因为明枪易躲避,暗箭才难防!
除此以外,不直抒胸臆还有两种情况,一是怕泄露秘密,刻意隐藏本意。举个简单的例子,少男少女恋爱的时候,总习惯于“偷偷摸摸”,被别人问及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对心上人故意嗤之以鼻,装作漠不关心,有时甚至是“恶言相向”,表示自己“怎么可能会看上他(她)”。与之相应的另一种情况,则是探听秘密,“套别人的话”。比如,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表面上是夸赞刘备,其实是话中有话,试探对方是否有称霸一方的野心!
所以说,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说话,总是“言不由衷”的。作为听者而言,光是听力好明显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听出对方的话中话、弦外音。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任何一个人说话,都不外乎两个要点,其一是话题的内容,其二是说话的语气、语调。那么,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两点,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此“不变”,可应“万变”。
首先,就话题而言,这是反映人心最直接的方面。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联系。比如:中年妇女的话题往往都是自己,尽管她们也说丈夫和孩子,但这也不过是从侧面来说明自己的境遇,希望别人承认她们是贤惠的妻子、伟大的母亲。从不同人的措辞上,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比如:喜欢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人,表示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常用复数的人,则多见于缺乏个性、随声附和型的人;喜欢用一些让人难懂、困惑词汇的人,往往有自我膨胀的痕迹,如:《围城》中张先生在方鸿渐面前卖弄洋文,其实就是一种自卑的掩饰行为。
其次,说话的方式,这是一种反映人心的重要体现。一句同样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意义往往也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关于这点,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说话的速度。除了个人特征以外,一般而言,“快言快语”无非是有愧于心或是说谎,这时,人们说话的速度就会不自觉地加快,以达到掩盖事实真相的目的。比如:一个每天按时回家的男人,某天突然很晚回家,妻子问了句:“怎么这么晚?”他立马就会说是加班,而且还说了一大堆抱怨的话。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就意味着这个男人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了。而在心怀不满、持有敌意之时,人们的说话速度又会变得迟缓,且稍有梦游的感觉。这就是告诉你,他并不在意,或是根本没兴趣听,常见于生活中的很多情况,如面对“长舌妇”的喋喋不休、老婆的抱怨等。
第二,说话的音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气,这是反映人们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常说,你说话咋这态度?说的就是语调。不同的语调,也就表明了不同的态度。把握好对方的语调,也就把握了对方的心理。
美国发生过这样一起案件,一名男子因为车祸而被送进了医院,由于医生误读了药品标签,而用错药导致其死亡。男子的家人认为是药厂的药品标签模糊所致,因而向法院起诉,并雇了陪审团来决定谁是谁非。
在选择陪审员的时候,原告的律师问一位候选人员,愿不愿意为死者的家属索赔一笔钱?该人的回答是:亲人的生命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律师听了之后,觉得他是为人公正的人,于是将他列入陪审团的一员。可是律师没读懂该人言语中的讽刺,该人的本意应该是:不该用钱来衡量人的生命。
结果,该人和其他陪审员讨论将近半小时之后,一致投票:药厂无罪,无需为那名男子的死负责。
因此,把握好“音调”,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常见到两个人意见相左时,一方或是双方总是刻意提高说话的音调,这就是表示想压倒对方。而心怀企图的人,他说话时就一定会有意地抑扬顿挫,制造一种引人注意的感觉。此时,自我显示的欲望,便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来了。
有些人抱着“逢人不说真心话”的心理,所以作为听者,千万不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地“听话”,一定要像喝红酒、品新茶一样,在脑中细细地“回味”一下。这样,才能体会到话语其中的另一番味道,得到更加精确的见解。
一举手、一投足,足以暴露他“不能说的秘密”
人的心境、态度、修养、品行,总在有意或无意之间,从举止上透露出来。所以,只要眼光毒辣、细心观察,我们便能在别人举手投足间,洞察人心。
多年以前的电影,不像现在这样有声有色,而是单调的黑白色,且没有声音,即所谓的无声电影。然而,就是这样的电影,却也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如卓别林的一些代表作品《流浪者》《摩登时代》等—那个穿着不伦不类、步伐滑稽的形象总能引人发笑;卡通片《猫和老鼠》,也是没有对白的,一般都是一只猫和一只老鼠不停地追逐打闹,可就是这样的幼稚玩意儿,不仅博得了儿童的喜爱,也能让成年人开怀大笑,以解忧愁。在此,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何无声作品能将角色刻画得如此贴切呢?
用一句话来表达,即:举手投足间刻画出了角色的独特个性。举手投足,从字面上来看,不过是一些动作而已,貌似简单。但往往越是不起眼的东西,越是不能忽视。我们常说,某某人举止优雅,某某人举止粗俗,某某人举止滑稽,进而就会联想到这个人的修养、品行、性格等方面。而在某某人不自觉地抓头,或不停地走动时,我们又会想到“此人可能是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情而烦躁不安”。于是,举手投足又表明了这个人的心态。所以说,这貌似简单的四个字,又带着一层延伸的含义,即在有意或无意之间,通过动作来表达了人心。
我们不一定要别人告诉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们只要观察其举手投足,就能明白我们想要明白的东西。这一点,看似玄乎,其实也非常简单。古时候,一位普通的老妇人便能做得到。
汉武帝时期,有一对农人夫妻,大半生穷困潦倒,却不想大器晚成,在晚年发达,当上了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他们遇到了做梦都想不到的一位贵人—汉武帝。
汉武帝喜欢打猎,有时是群臣俱往,场面浩大,而有时是轻服便装,只带小队人马。一次轻服便装打猎晚归,便在这对农人家借宿。开门的老头见来者不善,带着弓马刀剑的,以为是盗匪。惊恐之下,不敢怠慢。等到汉武帝一行人歇下后,便找老太婆商量说,这伙人可能是强盗,要么赶紧逃命,要么召集村民来攻打他们。老太婆急忙阻止:“我看那领头的人气度不凡,举止高雅,可能是达官贵人,我们不要惊扰,否则是福是祸还难以预料呢。”老头听了,觉得有理,便不再提心吊胆。
二老这番话虽然说得隐秘,可却让武帝的侍卫听见了,报告给武帝之后,武帝大惊,想不到民间竟然有这般好眼力的妇人。于是,辞行数日之后,降下一道圣旨便将二老封了官。原来汉武帝惊奇于老太婆的眼力,故有心照顾二老。
我们通过一些举止的细节,便能轻松考察人心。
首先,我们可以从“头”观察。一般而言,低头的姿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对对方不满,有着否定甚至批评的态度;一种是心中有愧,不敢直视对方;最后一种是心怀畏惧、敬畏,潜意识里面表现出的低姿态。
偏着头的可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头向前倾的话,则表明对对方感兴趣,若是头向后偏的话,则显得漫不经心,有敷衍的含义在里面。
而抬头直视的含义比较多,一般还要结合多方面的情况,如抬头直视,面带微笑,则表示感兴趣;而眼睛朝上,则带有一种轻视、不满、不屑的含义,凡此种种都比较直观。
其次,躯干是人体的主要部分,它的活动所反映的人的内心世界也是比较明显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耸肩或耸肩加摇头,前者反映人的内心不安、恐惧或者自我夸耀,后者反映对方不知道、不理解或无可奈何。
第二,从整体的姿态来看,如果坐着的时候,向后或左右微倾,表示心理比较放松,但倾斜较大的话,则表示出厌恶、反感。若腰身板直,面部肌肉僵硬,或上身紧紧靠住椅背,则说明此人处于紧张状态。
最后,手足间的动作最值得注意。
一个人双手托在脑后,常被认为是很得志的做法;抓头,则视为紧张、烦躁、困惑、害羞等心态的表现;手掌支撑头部,则说明此人需要精神上的安定,他正处在一种茫然、迷惑、无聊的状态。若是此人顺手拿过或摸出一张纸来,在纸上乱涂乱画,之后还会欣赏或凝视自己的“作品”,这就是告诉你:他对你缺乏兴趣,或是没有心情。
就一个人的步伐而言,如果他双手闲置,或环抱或插兜,且迈着八字步缓慢而行,这说明他的心境闲适、幽静。但如果此人的身体前倾,并且步伐很大的话,则说明他很可能正着急赶时间,内心烦躁,脚步不会轻易地停下来。
如果一个人有抽烟的习惯,那么我们还能从他抽烟的姿态上来观察:如果他突然熄掉烟,或是将烟搁在烟缸上,甚至是放在了烟缸以外的地方,这就说明他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这样的情况有多种可能,如紧张、心情烦躁,或是正在想着另一件事情而感到苦恼等,总之想的不是一件好事情,这个时候,你和他说什么,都不会有好结果。若是遇到他大口大口的吸烟,或是一支接着一支的时候,则是一种比较明确的状况,那便是愤怒。他的潜意识里,正是想通过抽烟,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心境、态度,总会时不时地从举止上透露出来,尽管只是那么一个稍纵即逝的细节,但只要我们平时善于捕捉它,便能在无声中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关注对方的“小兴趣”,也能让你有大收获任何一种习惯、兴趣,都是受到家庭、性格、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每当受到相应的外界刺激时,这些习惯、兴趣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只要细心留意这些,就能探查到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以及性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兴趣,是不是这些都能暴露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以及性格特征呢?
回答是肯定的!这看似神奇,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任何一种习惯、兴趣,都是受到家庭、性格、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日久天长的熏陶下,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每当受到相应的外界刺激时,这种思维定势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几年前的热播大戏《奋斗》,就有过这样一幕:杨晓芸经过婚纱店的时候,出于一种新婚女性的心理,想进去试婚纱。可向南却不愿意花这“冤枉钱”,二人争执了半天之后,双方各让了一步:只看不试。可进了婚纱店之后,杨晓芸软磨硬泡,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向南“审时度势”,看来“木已成舟”,无奈之下,便说了句:你先试着,我出去抽支烟。这时,杨晓芸脱口而出一句经典的台词:怎么我一花钱的时候,你就抽烟啊?
向南的抽烟,正如杨晓芸所言:他对杨晓芸花钱感到不满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兴趣、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暴露了很多秘密。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把握呢?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但在这些性格上,或多或少都是有些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针对这些共性的兴趣和习惯,我们做了如下的分类与总结:
其一,说话的时候,喜欢手口并用者。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手部动作与之相呼应,比如摆手、摊开双手等。这种人做事果断、雷厉风行、自信心强,习惯于把自己塑造成领袖人物,性格大都属于外向型,很有一种男子汉的气派。手上的动作,往往是为了强调其说话的内容。
其二,喜欢摇头或点头者。这样的人,在社交场合很会表现自己。他们时常遭到别人的厌恶,引起别人的不愉快。但是这些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态度也比较积极,一般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全力去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这种摇头或点头的表现,就是为了突出其主观性,以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
其三,喜欢拍打头部者。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种,一是拍打前额,一是拍打后脑。如果是前者的话,一般表示他是个直肠子的人,有什么说什么,不怕得罪人。如果是后者的话,这样的人一般比较敬业。他这个动作,多数时候是表示对整件事情突然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刚才还陷入迷惘,现在则走出迷雾,找到了处理事情的办法。
其四,喜欢抖动腿者。这种人很能自我欣赏,性格较保守,很少考虑别人。然而,当朋友有困难时,他会经常给朋友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建议。
其五,喜欢敞开纽扣者。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内心真诚友善、豪爽。如果是在商业谈判会议上,他们脱掉外套,便表示双方正在谈论的某种协定有达成的可能。但如果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或尚未达成协议,他是不会脱掉外套的。而那些一会儿解开纽扣,一会儿又系上纽扣的人,则一般比较优柔寡断,意志不够坚定。
其六,喜欢“打拍子”者。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谈话时,一个人用手在桌上拍打,或者用笔杆敲打桌面,而且节奏均匀,不会停止,这样的人,大多比较高傲。这种行为,也是在表明,他对别人所讲的话感到厌烦。另一种情形是,一个人在读报、看电视时,时不时地打拍子,这表明他对所观看的内容感到欣赏。这种人性格乐观,对烦恼从不记挂在心上。
其七,喜欢双手叉腰者。这种人比较自信、固执,有时稍显得有些不讲道理,他们习惯摆出这样的姿势,在潜意识里,就像胜利的符号一样。有种“舍我其谁”的意思。
其八,喜欢手插裤兜,却又时不时伸出来又插进去者。这种人的性格比较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工作中他们最缺乏灵活性,往往用笨办法来解决很多问题。他们对突如其来的失败或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逆境中更多的是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其九,喜欢双手后背者。这种人大多在情感上比较急躁,但他与人交往时,关系处得比较融洽,其中可能较大的原因是他们很少对别人说“不”。
当然了,还有些人会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兴趣,但这是不多见的。遇到这样的情况,事先最好就要打听一下了,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