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
经济史的趣味(全新增订版)(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
售價:HK$
84.0
《
中国古代鬼神录
》
售價:HK$
190.2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編輯推薦: |
康熙陵的选址为什么竟在一个大深水潭?康熙陵的神道为什么是弯曲的?康熙陵当初修建时为什么没有石像生?康熙陵的建筑规制有哪些创新?康熙帝在丧葬方面有哪些改革?康熙陵何以火灾频发?康熙地宫有哪些神奇的传说?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遗骨为什么至今仍泡在臭水中?亲生儿子为什么葬入了妃园寝?双妃园寝的主人究竟是谁?
……
让我们一起零距离走近这座千古一帝的陵寝吧。
|
內容簡介: |
清东陵的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与他合葬的有4位皇后和1位皇贵妃。曾在清东陵工作过十几年的作者,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景陵的营建、改革和创新及对后世的影响、景陵之谜、内葬人物的奇闻秩事、景陵的被盗。作者呼吁尽快保护清理景陵地宫,将康熙大帝的遗骨从泥水中殓入棺内。这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需要,也是对康熙帝的尊重。
本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趣味性和可读性很强,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介绍景陵的专著。
|
關於作者: |
徐鑫,满族,河北遵化马兰峪人。1973年出生。因家近清代皇家陵寝——清东陵,受父亲徐广源先生的影响,自幼喜爱清代历史。1993年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工作以来,陆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主要著作有《走进香妃墓》。
|
目錄:
|
前言 零距离触摸
序章 神秘的大火
第一章 孤独的守望
清东陵,死者的天堂
生者守护死者
“铁饭碗”变成讨饭碗
第二章 康熙大帝与景陵
康熙,因天花当上了皇帝
为女人建造的地下寝宫
改革与创新
康熙:皇后禁止火葬
第三章 迷雾重重的地下天堂
谎言的背后
一个神武时代的结束
雍正:我没有逼死太后!
关闭地下石门
地宫棺椁位置初探
康熙遗物知多少
第四章 一个篱笆三个桩
景陵地宫:1个男人和5个女人
因儿得福的敬敏皇贵妃
皇帝的女人,三六九等
未亡女人的生死悲歌
妃嫔、皇子和空穴
两个神秘女人的墓地
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女人
终身未嫁的侍女情谜
第五章 跨过痛苦的灾难
发生在地下天国的劫难
打开沉痛的历史画卷
第六章 流水无情人有情
一位老人的忧思
网友大讨论
第七章 永不消逝的历史
康熙“圣祖”庙号的由来
康熙帝八拒上尊号
康熙帝提前写遗诏
第八章 孤愤
附录一 景陵圣德神功碑碑文
附录二 清代皇帝简表
参考书目
后记往事记忆
|
內容試閱:
|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既然他的皇阿玛葬在了清东陵,那么他理所当然也要葬在清东陵,那么他在相度陵址时,遵循着怎样的风水标准?康熙帝作为清代最有政绩的一位皇帝,在遵守旧制的同时,还不断学习关内汉文化的精髓。他进行了满族皇室丧葬制度一系列的重要改革,满汉更加融为一家人。康熙,因天花当上了皇帝
康熙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在一定意义上说,“天花”这种传染病帮了他的大忙。
清初,在人们心中最恐惧的不是饥饿,而是一种流传病——天花,民间甚至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
天花,中医称“痘疮”。因病毒可引起人高烧,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和严重皮疹,这种病的死亡率很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达40%,即使幸存,也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失明。可怕的是这种病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一传十、十传百,在短时间内就能造成大量人员染病和死亡。而当时人们对于这种病的认识很少,只能采取预防和隔离手段。
清政府为了应付天花对人的威胁,在人口户籍管理上实行了一种特殊的身份管理办法,将居民分为“熟身”与“生身”。“熟身”是指出过天花或者经历接触过天花的人;“生身”则是指没有出过天花或者怀疑有可能携带天花病源的人。并严格规定:一旦发生病疫预报,“生身”皆不准留在城中。致使当时一些感冒发烧、风疹疥疮等与天花相似的患者,也被一刀切地迁出城外。“贫苦小民移居城外,无居无食,遂将弱子稚女,抛弃道旁。”
蒙古各部落是清朝视为最可依赖的力量,清初,和睦蒙古是清廷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清太宗皇太极规定:每年蒙古各部落首领都要入朝觐见皇帝。即使在天花流行时期,皇太极也坚持执行。但因为顺治皇帝畏惧天花病的传染,竟然破坏祖制,不再接见“生身”身份的蒙古王公,因此从亲政的第八年头起,连续6年不接见前来朝见的蒙古王公。后来又规定没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不许入京觐见皇上。康熙初年,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时康熙帝对于一些元旦来朝的外藩蒙古首领们自称已出过痘一事表示担忧。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降谕理藩院:“凡元旦来朝外藩王等,虽云已经出痘,朕犹虑之。伊等所云出痘,信耶?疑耶?”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5月4日康熙帝刚出生时,正值京城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寄身于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时改为福佑寺中“避痘”,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尽管如此,康熙帝2岁那年,还是患上了天花,在乳母、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悉心照料下,康熙帝竟然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出来,但脸上却留下了与痘魔殊死搏斗的点点痕迹。对此,康熙帝在《圣祖庭训格言》中说:“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躲过天花之劫,幼小的康熙帝进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阴影一刻也没离去。灰色的宫中“避痘”岁月,像是一场噩梦。由于天花连年爆发,深宫中也常常一夕三惊。如果宫中有人得了天花,父皇等就会出宫“避痘”。如果城中有天花病人,四周就得用绳子围起来,谁也不准随便进出。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正月,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在了顺治皇帝身上。顺治皇帝得了天花,他临死前,不得不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长期以来顺治皇帝一直看好次子福全,想立他为太子,而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则倾向于立皇三子玄烨。双方意见相持不下,只好求助于第三者的仲裁。这个第三者,就是在宫中当差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是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公元1592年5月1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城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读于著名的三王冕贵族中学。由于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被保送到罗马的日耳曼学院。1611年加入耶稣会。1619年7月来到中国澳门,1623年在明朝政府供职,1651年进入清宫,与顺治皇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与顺治皇帝及孝庄文后之间长期保持着亲密关系。顺治皇帝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顺治皇帝曾经这样评价他说:“玛法为人无比。别的人并不是爱我,只是为了利禄而当官,所以常来求恩。他却表示对恩宠已满足,这真是不爱利禄爱君主啊!”P27-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