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HK$
54.8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师承钱锺书先生,比较文学入门,体量小但内容丰,案例文笔皆精彩)
》
售價:HK$
43.8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HK$
358.6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HK$
63.8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HK$
74.8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人是怎样存在的?人应该是怎样存在的?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郭店楚的“道始于情”,从孟子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到荀子的“心有征知,化性起伪”。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也始终围绕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理据。本书以“情”切入,关联现代哲学发展的趋势,重新思考了人的存在及其中蕴含的传统的思想根源。“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先秦儒家哲学探讨的重要议题。“情”是如何贯穿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发展?从情感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会有怎样的新体悟?让我们以“情”之理路打开格局,回到三千年前,共同感受古人的理智与情感。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从人的存在问题出发,论述先秦儒家“情”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孔孟荀及郭店楚简为中心,探讨“情”在先秦儒家的言说方式、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触及情的界定,情与德的关系,由情而德的修养功夫三个层面,从源头揭示情感在儒家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關於作者: |
周亚梅,1990年生,女,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哲学及思想,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
|
目錄:
|
绪章
第一章 “情”义探源
第一节 “情”字解诂
第二节 “情”字释义
第三节 先秦时期儒家论“情”的范围
第二章 先秦儒家“情”论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政治社会背景
第二节 思想文化背景
第三章 孔子“情”论
第一节 仁的情感论分析
第二节 诗与乐:孔子的审美情趣
第三节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论情感培育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郭店儒简“情”论
第一节 情出于性:“情”的三重含义
第二节 道始于情:情感作为人道的始源
第三节 郭店楚简的心术之道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孟子“情”论
第一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论道德情感存在
第二节 亲亲一仁民一爱物:孟子论道德情感的推扩
第三节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论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荀子“情”论
第一节 “人情甚不美”:荀子的情性观
第二节 “称情而立文”:荀子的情礼观
第三节 “乐者道乐”:荀子的情乐观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情感,尤其是真情,以其可领会、可感通、可引发共鸣而跨越时空,为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所感动,所怀思,“情”因此具有沟通我们与世界、过去与现在的强大功能。正因为情感这种“通古今”的特点,才让我们得以从现代情感的视角研究古代情感问题。同时,“情”又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大到豪迈雄壮的家国情怀,小到细长绵柔的儿女之情,社会生活从衣食住行到礼仪政治,从生活方式到社会组织,从民俗到信仰,中国文化追求的是群体融合、情感和谐的人情社会,呈显的是中国人无处不关乎“情”的真实人生。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禅宗皆蕴含着深层的情感思维,对人的情感问题都有所关涉,因此,关注和研究情感问题,是更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必要途径之一。
然而,情感问题在中国哲学中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感的复杂性首先与“情”之内涵的多义性、多层次性相关;其次,还体现在中国古代“情”之“情感”义在哲学界“妾身未明”,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对情感问题的梳理、研究,于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意义非凡。“情”虽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以前人们对“情”的研究大多仅在探讨人性论时附带论及,将情感视为独立的哲学核心问题展开系统论述的不多。这方面的空白随着1993年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出土而有了改观,但人们对“情”的讨论依然难以摆脱“心性论”系统的影响,“情”作为独立的概念或者情感在传统思想中的独立地位等议题值得作为专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以儒学为例,情感与儒学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两者之间的关联有待进一步进行学理性阐释。因此,回到先秦儒家原典,从源头上对“情”进行考察就变得非常必要。先秦儒家性情思想虽然属于古典哲学范畴,但它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所关心的一些基本问题始终围绕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理据;它始终植根于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土壤,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探讨人与天、人与社会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并且始终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最终的归宿。因而,其中蕴含着许多合理、普世性的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借鉴。对中国先秦儒家的情感思想进行学理探讨,将有助于跳出“心性论”的思维模式进行哲学建构,以便最大可能地还原先秦时期文化思想中的情感问题,揭示以往被心性论所掩盖的先秦儒家情感论。本书即尝试以“情”为节点,链接现代哲学发展的趋势,重新思考人的存在及其中蕴含的传统的思想根源。
(节选自 绪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