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乐道文库·什么是学科知识史

書城自編碼: 397193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专业史
作者: 章清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77707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4-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82.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们好好聊聊
《 我们好好聊聊 》

售價:HK$ 103.8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

售價:HK$ 151.0
平成时代
《 平成时代 》

售價:HK$ 54.3
威士忌工艺学
《 威士忌工艺学 》

售價:HK$ 332.0
 HR+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升级与实践创新(新版)
《 HR+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升级与实践创新(新版) 》

售價:HK$ 81.4
体育运动中的筋膜松解术 第2版
《 体育运动中的筋膜松解术 第2版 》

售價:HK$ 147.2
中国文明简史
《 中国文明简史 》

售價:HK$ 132.3
现代本草精编
《 现代本草精编 》

售價:HK$ 1127.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4.9
《 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乐道文库 》
+

HK$ 71.4
《 乐道文库·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
+

HK$ 102.5
《 乐道文库·历史的概念向量 》
+

HK$ 48.8
《 乐道文库·什么是社会学 》
+

HK$ 73.9
《 乐道文库·什么是日常统治史 》
+

HK$ 76.6
《 乐道文库·斯文关天意 》
內容簡介:
学科知识的“援西入中”,奠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这涵盖知识的“传播”与“接引”两类相互联系的问题,前者牵涉“西学”(“东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及译介的相关著述,后者则关乎“分科知识”成长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通过展示中国学科知识成长关联的从学科术语到学科史书写等不同的面相,以及所关涉的基本史实与相关史料,本书简要说明了如何在中国开展“学科知识史”的研究。
關於作者:
章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主要代表作有《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修订版)等。
目錄


引 论 中国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问题与视野
一 问题的辨析
二 “未完成性”:成长中的学科知识
三 中国视野:本土因素的作用

第一章 西学、东学、新学:知识传播的路径与变奏
一 “西学”传播:选择与迎合?
二 “东学”:日本因素的影响
三 “新学”:“普遍性”与“现代性”

第二章 新知与新语:各学科专门术语的译介
一 理解新知识:催生学科术语的基本因素
二 新型政治治理方式主导的“政治话语”
三 “文明”观念影响下的学科术语
四 回归“知识”后的持续论辩

第三章 学科的制度化(一):以分科为基础的分层教育的确立
一 变革科举、推广学校
二 “中学”“西学”纷争下分级分科教育的推进
三 “普及”与“提高”:“国家政权建设”主导下的各级教育

第四章 学科的制度化(二):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一 “国家政权建设”与教育学术
二 如何使学术教育成为建国的力量
三 学科规划之“国际化”与“本土化”

第五章 学科知识走向公众:知识传播的媒介
一 “有一学即有一报”
二 白话报章与知识的“演义”
三 以声音、图像为媒介的知识传播

第六章 重塑过去:“学科史”的书写
一 “他学”催生的“新史学”
二 “专史”:新的历史书写样式
三 “有”还是“无”:“学科史”书写的难局

结 语 “学归于一”:近代中国学科知识成长的意义
一 立足于中西古今的视野
二 确立“整体性”的观念
三 守护“历史的维度”
內容試閱


回头想来,当初接受本书写作任务时,于可能遇到的难题并没有多加考虑,这也导致计划的时间一再延后。关注近代学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已有不少年头,但所讨论的还只是很有限的部分。这是因为问题牵涉的范围甚广,通常对此的考察要么聚焦某一分科,要么专就某一方面的问题立说,现在要拓展去处理面上的问题,难度不小。事实上,与之有关的“科学史”“概念史”及其他各种“专史”,在“乐道文库”已有专书介绍,这样又面临取舍的难题。好处不是没有,可以据此反省过往研究的得失,进一步审视以往重视不够的面相,以便对“学科知识史”涉及的基本问题做较为系统的梳理。
当初约稿时,主编罗志田教授提出的是“什么是知识史”这一主题。这更难驾驭。围绕“学科知识史”展开,可以将范围大致限定于近代中国,并减少一些歧义。学科、知识及学科知识,其内涵并不是那么明晰,不只相关概念,还包括涉及的各分科知识,大体皆是“援西入中”的产物,经历中学与西学(包括东学)漫长的会通之旅,才逐步清晰起来,成就的则是明显烙上本土印痕的分科知识。此亦表明,学科知识的成长,无论中外,都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西方分科知识的传入只是问题的一面,什么因素主导中国对此的接引,是值得重视的另一面,并不存在单纯的“知识移植”(knowledge implantation),需高度重视“本土的作用”或“传统的发明”。换言之,讨论近代学科知识对中国的渗透,当认识到所谓“西方知识”是历史性范畴;中国所接纳的“西方知识”,从一开始就加入了“中国”元素。
学科及学科知识之所以难以把握,在于其处于不断变动中。有一点是清楚的,它是昭示近代世界区分于古代世界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近代世界诞生的重要概念“现代性”,便是由各分科知识提供阐释的。问题的复杂在于,如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强调的,“未完成性”乃“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不仅其历史进程经常会发生偏离,其过程也尚未“终结”。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也提示我们注意:“从一开始,现代社会科学的第一大问题就一直是现代性本身。”其对“多种多样的现代性”的阐释,更是言明不应把现代性看成“单一的进程”。无论如何,近代学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对于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自有其重要性。近代中国以“变”著称,而奠定晚清以降历史基调且影响至今的,重要一环即是以分科为标志的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这期间争论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晚清围绕“中体西用”的争论,还是民国时期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等等,都可以看到学科知识的影子,参与其中之众多学者,也试图化解中学与西学的“紧张”,厘清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陆续推进的“学科的制度化”,影响更为昭著,不仅以分科为基础的新式教育得以落实,中央研究院1928年的成立,还意味着不少学科建立起代表国家的学术机构。直接后果是,包括物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一系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纳,并摈弃了以“六艺”为核心、以“四科”为基本框架的“中学”分类体系;对自然世界及现实社会的认知,也渐次脱离本土资源,转而采纳近代学科知识提供的资源。不宁唯是,相伴而生的各种“新概念”,以及对近代学科知识的历史追溯,还重塑了“中国之过去”。
上述种种,大致构成我对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基本认识,也期待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在本书加以阐述。照理说,回答“什么是学科知识史”,需在理论及方法层面多加重视,但我的选择是以“问题”为导向,略说审视近代学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需重视哪些方面的问题,有哪些基本线索以及可资利用的史料。由于个人视野的局限性,书中也只是略陈如何去把握这些“问题”。更准确的书名,或当是“学科知识史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近二十年来,围绕学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陆续发表了一些论作,如《“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讨》(《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策问”与科举体制下对“西学”的接引——以〈中外策问大观〉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第58期)、《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历史的维度——以晚清出版的西学汇编资料为中心》(『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2009年第4号)、《晚清中国西学书籍的流通——略论〈万国公法〉及“公法”的“知识复制”》(《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3期)、「清末西學書の編纂にみえる西洋知識の受容」(『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近代知の空間の形成』東方書店、2013)、“‘Lack of Nation’ and ‘Lack of History’: The Emergence of a Discourse of Weakness in Late Qing China,” Discourses of Weakness in Modern China: Historical Diagnoses of the ‘Sick Man of East Asia’ (Frankfurt: Campus, 2020)等;2019年还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一书。本书自然吸收了上述论著的部分内容,不过在写法上尽力符合“乐道文库”之旨趣,能在多大程度实现预期目标,要由各位方家评断了。利用这一机会,也要再次向提供各种帮助的众多师友,谨致谢忱,尤其要感谢罗志田主编的盛情相邀,以及责任编辑王婧娅付出的辛劳。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