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3.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4.2
《
清洁
》
售價:HK$
66.7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9.4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5.2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91.8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HK$
69.0
編輯推薦:
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5年精选,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HM)、英国广播公司(BBC)、野性中国工作室共同推出,甄选各个时期伟大的自然生态摄影作品,不仅展示当摄影遇上自然时折射出的艺术之美,也反映摄影师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人们与自然相处方式的转变过程。
回溯180余年摄影技术发展之路和55年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历程,见证摄影与自然、科学与艺术的互相成就!
甄选130余张自然摄影大作,奉献精彩视觉盛宴!
从18个方面解析野生生物摄影的创作技巧与艺术性所在,引领摄影师创造之旅!
年赛获奖中国摄影师奚志农、袁明辉联袂推荐!
当摄影遇上自然,用光影绘出生命之灵!当科学遇上艺术,透过影像看见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內容簡介:
本书是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5周年的精选作品集,是《生命之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0年精选》的五周年官方改版,既是为了纪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举办55周年,也是为了献给野生生物摄影事业,更是中国野生生物摄影师在这项国际大赛上的见证。从*台手持相机的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的彩色革命,再到90年代数码摄影时代的来临,本书回溯了野生生物摄影的发展历史和摄影年赛的历史,并通过甄选各个时期伟大的自然生态摄影作品,展示了野生生物摄影作品高超的创作技巧、令人惊叹的美学风格和创意拓展,以及其现实意义,同时反映出野生生物摄影技术的巨大发展,和人们观察、理解自然的不同方式。
關於作者:
编者:
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资深自然科普和生态摄影编辑、作家,曾担任《BBC野生动物》杂志主编长达23年。多年来持续关注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问题,从1981年起一直担任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的评委,也是近些年来年赛年度作品集的主编。
译者:
沈成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专业,曾就职于珍·古道尔研究会、野性中国等机构, 2011年起担任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中国巡展内容翻译至今,曾翻译图书《生命之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0年精选》(50 Years of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How wildlife photography became art)、《鸟的感官》(Bird Sense)、《地球之美》(Earth is My Witness)、《猜猜我是谁:濒危动物洞洞书》(Who Am I?A Peek-Through-Pages Book of Endangered Animals)、《羽下之鸟》(The Unfeathered Bird)待出版)等。自2013年起在《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撰写关于濒危物种的专栏至今。
目錄 :
推荐序
推荐序
中文版序
写在前面
野生生物摄影的缘起
摄影年赛的崛起
视觉艺术
平等视角
场景氛围
于是便有了光
生命一瞬间
野性大地
大自然设计师
白色画布
速度!速度!
肖像与姿态
遥控摄影
微观世界
夜幕降临
讲述故事
回到黑白时代
高空视角
水下革命
野生生物摄影新锐
生命之重
图片和摄影师索引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不可忽视的力量
奚志农
对中国的自然与野生动物摄影界来说,2019年和2020年是振 奋人心、值得被记住的年份。在这两年的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中,有9位中国摄影师获奖,其中鲍永清获得了该项比赛的“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大奖,这是全世界自然与野生动物摄影界的荣誉,是该项大赛创立以来首次有中国人在这一“自然摄影界的奥斯卡”中摘得桂冠。
2001年,我曾经在这项大赛中获得“濒危野生生物”组冠军,那是中国人次在这项比赛中获奖。为了推动更多的中国自然摄影师走向国际,2009年,我和“野性中国”工作室 与北京动物园共同努力将这项比赛的展览引入中国,在北京、成都、杭州、大理等多个城市举办展览,并持续至今。我们希望不仅让中国的公众欣赏到这些绝佳的自然摄影作品,而且让中国拍摄自然和野生动物的同人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获得一些灵感,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然后在这个国际展台上发挥自己的力量,让全世界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自然和野生动物美好的一面。
2011年和2014年,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将国际野生生物摄影 年赛的两本精选集——20年精选集《地球之光》和50年精选 集《生命之灵》翻译引进中国,并请我写序。无论是出于一名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的职责,还是出于自1998以来我与这个比赛的缘分,能够为这一享誉世界的大赛精选集的中文版做一点事情,我感到荣幸之至。如今,纪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
55周年的精选集《生命之灵Ⅱ》再次引进,我倍感欣喜。在这本书中,我的好友——曾担任《BBC野生动物》杂志主编 长达23年的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在开篇中回顾、梳理了自然生态摄影100多年来的发展和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0 多年来的历史,这些故事令人心潮澎湃。作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我不禁深感自己是多么有幸能够投身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业。
我作为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的职业生涯始于30多年前。1983
年,我参加了科教片《鸟儿的乐园》的拍摄,并立志为拍摄自由飞翔的鸟儿学习摄影。1995年,我历尽艰辛才有两次机会一睹滇金丝猴的真容。几年之后,我拍摄的藏羚羊遭到大规模盗猎的照片,为许多国内和国际自然保护组织提供了有力的宣传武器,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但在这些年中,中国的自然摄影师屈指可数。提到拍摄野生动物,大家想到的更多是西方面孔和非洲草原。
要成为一名自然摄影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博物学家或生物学家。要对拍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理解和不顾一切的爱,投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这是拍摄野生生物的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自然摄影起步较晚,也缺乏博物学的土壤,加上过去经济基础的薄弱,这一切都导致自然与野生动物摄影在中国发展缓慢。2004年,我认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于是组织举办了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希望在中国培养更多的自然与野生动物摄影师。近15年来,自然与野生动物摄影已经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国蓬勃发展,尤其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一方面,这要归功于经济的发展、数码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带来的便捷资讯;而另一方面,这也是自然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和博物学萌芽在中国大众文化中开始扎根的结果。博物文化与自然创作已经成为中国年青一代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网络上,许多“博物和自然摄影达人” 成为闪耀的“网络红人”,国内外的自然摄影和纪录片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同时,越来越多的自然摄影师登上国际舞台,来自武汉的袁明辉——也是我们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的讲师——已经在十多个国际自然摄影赛事中获得佳绩。
我们的文化中历来有讴歌自然的传统,华夏大地拥有极为丰富且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有着这样的优势,中国的自然与野生动物摄影正在崛起,并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仅影响着中国年青一代对待自然的方式,也一定会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VI 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5年精选 生命之灵
RECOMMENDATION PREFACE
推荐序 让孩子们感受真实的自然
袁明辉
2002年,在我首次看到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的作品时,我就知道我的人生将和它产生交集。十年后,我逐渐获得了所有国际专业类自然摄影赛事的奖项,但是我发现中国代表了世界自然摄影领域的空白。当我把这些国际专业类自然摄影赛事介绍到中国之后,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师登上了这个奖台。这证明了中国摄影师真的可以拍出一些很特别的作品。
现在,中国有越来越多家庭开始以自然为师的教育形式。拿起相机或者手机拍摄身边的自然之美,这本书收录的作品可以让青少年得到借鉴,了解国际野生生物摄影的水准。让孩子们感受真实、孝顺、感恩,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自然之中,在自然庇护之下。我相信任何人在开始自然摄影后会寻找到生活的真谛。在平凡中感知自然的和谐,敬畏生命,如同看到未来的希望。
大天鹅们的动作演绎了这场高度写实的舞蹈编排,但终的整理与排列当然还是得取决于摄影师的想法。每逢冬日,大天鹅们便从更为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迁徙并聚集在日本北海道屈斜路湖湖边。一部分湖水受到温泉的影响成为不冻区,而结冰区才是天鹅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完美地点。摄影师所追求的正是冰面上的一系列编排好了的大天鹅们的姿态。照片中两只天鹅的颈部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心形;另外两只好似被绑在了一起, 正在表演镜像舞蹈;还有三只正在朝斜对角方向接连起飞。摄影师并没有将画面中只正在飞翔的天鹅的尾部剪裁掉,而是将其保留,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为飞行路线的后一部分,天鹅身体的后半部分既打破了常规框架,又强调了其特殊的构图。
摄影师:扬?弗美尔(Jan Vermeer),荷兰参赛时间:2007年
摄影器材:尼康D2X相机,70-200mm镜头,加装1.4倍增距镜,捷信三 脚架,f/7.1,1/640s
VIII 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5年精选 生命之灵
INTRODUCTION CHINESE EDITION
中文版序 自然摄影在中国的崛起
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这本书并不仅仅是纪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5周年的一本精彩摄影作品集,它还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野生生物摄影发展历程的故事——这个故事涉及很多国家,如今中国也在其中。 19世纪30年代,“摄影”在欧洲刚被发明出来,人们就对这项“用光绘画”的新的艺术媒介兴奋不已,认为这是创作真实而精妙的“自然图像”的理想手段。但是在早期,摄影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意味着拍摄对象必须是静态的。这就限制了当时的摄影技术应用,很长一段时间内,摄影只能用于拍摄植物、风景、建筑和摆好姿势的人物。又过了20年,快门速度更快的相机出现,能够拍摄活的、移动的动物;而设备也变得足够便携,能够带到大自然中去拍摄。至此,人们终于能够利用摄影技术捕捉到活的野生动物的影像了。正在此时,摄影理念出现了科学和艺术的分歧,一些人把摄影视为艺术创作,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摄影是揭示科学事实的手段。 20世纪60年代,彩色摄影变得相对便宜时,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才开始启动,这项比赛专门鼓励那些既记录真实——忠实于自然,但更重要的是,同时也富有艺术性的摄影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是纯粹的纪实作品——的新闻作品,非常具有风格和影响力,而另一些作品是对自然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反映。其中,有很多作品——包括这项大赛早期的一些作品——则跨越了两者间的界限。将它们归为哪一类取决于它们的展示方式和场合。悬挂在艺术馆里,它们就是精美的艺术品;展览在科学场馆中,它们就是纪实作品。
这项大赛本身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野生生物摄影发展历程中非常有趣的一个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想要看到世界其他地区摄影师的作品,只能通过展览或者出版物。自20世纪80年代 起,这项比赛就既推出展览,也出版摄影集。这就让各地摄影师都能看到其他地区的野生生物摄影作品,带来了不同文化风格和不同自然观察方式的交流与融合。具有影响力的风格的典
型例子有:斯堪的纳维亚摄影师将动物作为它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的那种细腻描绘;日本摄影师的简约风格;以及非洲南部摄影师对丰富色彩和暗调反差的热爱。
虽然这项大赛向全世界所有野生生物摄影师开放,参赛作品来自全球各地,但直到近些年之前,中国参赛者都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来自中国的获奖作品了——只有中国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先驱奚志农是个例外,他在2001年就曾获得过一项冠军。总而言之,中国的影响力在这一比赛中是缺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早在19世纪40年代,仅在其发明数年之后,摄影就传播到了中国。而中国传统文化将自然视为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任何其他文化都更重视自然意象。
似乎,在中国,摄影主要用于人像摄影和纪实报道,还有一些风光摄影。在数码摄影带来的技术革命之前,很少有中国人拍摄自然和野生动物。但随着适合拍摄自然的器材设备的价格变得让人能够接受,以及国际交流的开放,自然摄影在中国悄悄地发展了起来。所以,当这个比赛近些年在中国得到宣传推广后,来自中国的参赛作品激增。这些参赛作品主要来自自然爱好者,他们用摄影来记录他们的自然观察,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性。2019年,不仅有4位参赛的中国摄影师在年赛中脱颖而出,其中青海的摄影师鲍永清还获得了总冠军,他的获奖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地传播开来。
杰出的自然影像作品往往拥有巨大的潜力。中国拥有很多稀有且奇妙的野生动植物,其中许多都是世界上其他地方见不到的;同时,中国也拥有得天独厚且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这里还拥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在中国人眼中,自然并不是由一个个事物构成的,而是生生不息的过程与和谐共生的关系中迸发的生命力。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年里,中国的摄影师们将会继续带着发人深省的摄影作品参赛,传达他们所拍摄的主题的精髓和所捕捉到的瞬间的灵魂。这些作品将会继续在大赛中夺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