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春节(安徽卷)上下

書城自編碼: 252760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民俗学/民俗文化
作者: 汤夺先,卞利,周巍峙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240897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812/76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51.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HK$ 98.8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HK$ 61.6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HK$ 76.8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HK$ 140.8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HK$ 123.2
跨代伴侣治疗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HK$ 96.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338.0
《春节(山东卷)》
+

HK$ 390.0
《春节(山西卷)》
編輯推薦:
走近中国,从走近中国节日开始。
內容簡介:
春节在安徽作为最重要的节日,对百姓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不同时期,不痛区的春节习俗,回城了安徽省春节别样生动的画卷。
關於作者:
卞利(1964-),安徽泗县人,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等,从事徽学、区域史、民俗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多项,独撰《徽州民俗》等专著7部,在《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汤夺先(1977-),山东邹城人,博士,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拉美生态研究室副主任,从事区域民俗学、都市人类学与民族社会学等研究。学术兼职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散杂居民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理事、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获国家民委与安徽省社科联等多项奖励。
目錄
目 录
综述 001
一、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及文化环境 003
二、安徽省的春节发展历程 006
三、安徽省春节的大致内容与基本过程 013
四、安徽省春节的功能意义 033
五、当前安徽省春节习俗变迁的思考 035
六、结语 039
志略 041
一、节日时空 043
腊八节 043
小年 044
除夕 045
除夕夜 046
大年初一 047
三天年 049
破五 050
正月初七 051
元宵节 052
花灯节 054
奶奶节 055
十八朝 055
乱岁 056
天地院 056
塔影庵 056
土地庙 057
金寨小庙子 057
财神庙 058
三塔寺 058
太平桥 059
栖岩寺 060
广济寺 060
南台寺 061
九华山 061
马鞍山小九华寺 063
茅仙古洞 063
慈云庵 063
合肥徽园 064
祠堂 065
临泉杨庙 065
二、组织 066
门儿 066
地仙 067
管年 068
戏头 068
族长 069
杀猪师傅 069
香首 070
三、节日缘起 071
腊八粥的传说 071
灶王爷的传说 072
腊月二十五接祖宗的传说 073
烀肉的故事 073
过早年的传说 074
粗炭的传说 074
拦门棍的传说 075
除夕的传说 075
守夜熬年的传说 076
门神的传说 077
和县荷叶老太的传说 078
上九庙会的缘起 078
元宵节的起源 079
接三姑娘的传说 080
叶村叠罗汉的传说 081
正月十五燃红烛的传说 082
送坟灯的传说 082
布袋的传说 083
老雁馍的传说 083
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传说 084
汪华(十八朝的起源)的传说 085
土地菩萨的传说 086
四、仪式活动 086
谢灶 087
祭灶 088
填灶疏 088
糊锅 089
散年香 089
接(请)祖宗 090
烧年 091
上年坟 092
煮粥捞饭 093
还年 093
挂门灯 094
开龙口 094
圆龙 095
迎(送)神 096
迎财神 096
送财神 097
挂容 098
收祖容 098
祭祖 099
肥西散元宝 099
打香炭 100
发灯 100
接灶 101
开年 102
封存 102
封门 103
辞岁 103
打火纸 104
烧年纸 105
船民挂红 106
守岁 106
分岁 107
抢年 108
开大门 108
开天方 109
烧头香 109
起五更 110
赶香火 110
接年 111
接天地与送天地 111
观天象 112
祠堂团拜 112
拜谱年 114
垫缺 114
拜新灵 115
送年 116
送火神 116
老鼠嫁女 117
赶毛狗 117
请神下架 118
启圣 119
上供敬菩萨 120
朝大庙 120
送灯笼伞 120
踩村 121
请阳神 121
吃邀台 122
送神上架 123
开灯和圆灯 124
祭灯 124
六安拜石狮子 124
正月十五上花香 125
送十五 125
送坟灯 125
迎紫姑 126
挂红 127
巢湖菩萨平水 128
过福寿 128
和县过十岁 129
拜土地公公 129
腌咸货 131
打洋尘 131
掸尘 132
晃年新 133
打糖瓜 134
打(车)水塘 134
酥果子 135
拐绿豆圆子 135
剃年头 136
洗邋遢 136
办年摊子 137
赶年集 137
顺年猪 138
炸肉圆与炸肉饼 138
剁小人 139
喂牲畜 139
炒干货 140
炒虫 141
烤棉花财 141
净年 142
拿元宝 142
吃饺子(扁食) 143
大年初二吃汤圆 144
攥糖圆子 144
大年初三吃饺子 145
吃面叶补窟窿 145
和县接太太 146
试灯 146
蒸面灯 147
蒸龙 148
点面灯 149
争风 150
撂火把 150
照田漏子 151
正月十六走太平 151
放鞭炮 152
春节禁忌 154
躲腊八 155
贴春联躲债 155
讨口彩 156
留仓底 157
辞岁吃荸荠 157
揩屁股 158
戳龙眼 158
杨光忌 159
舒城阳更替 159
太岁头上动土 160
正月不动土 160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160
庐剧 161
黄梅戏 162
池州傩戏 162
唱大戏 164
六兽灯 165
磨盘灯 165
八仙过海灯 166
五猖太平灯 166
凤台火老虎 166
炭篓龙 167
闹花船 168
下塘火狮 168
打连厢 169
抛头狮 169
戏鱼舞 170
梁园镇狮子舞 170
河蚌舞 171
撮镇龙灯 171
拜灯 172
花鼓灯 172
肥东洋蛇灯 173
祁门傩舞 174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175
官三民四船五 175
初一扁,初二圆,初三初四搁外好拜年 175
初一一条线,初二团团转,初三张大嘴 176
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老干爷家糗 176
立春大于年 177
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块肥肉好下田 177
六、游艺娱乐 178
看春晚 178
打蜡子 179
踩高跷 180
舞龙 181
舞板凳龙 182
出龙和圆龙 183
叶村叠罗汉 185
牌技娱乐 185
玩旱船 186
猜灯谜 187
东至花灯 188
拜年 188
拜圈锒年 190
拜母舅 190
送年礼 190
回礼 191
吃春酒(吃往年酒) 191
新年聚会 192
接客 193
回娘家 193
过年走亲戚 194
合肥接生亲 194
金寨候新客 195
走百病 195
七、节日用品 196
腊八粥 196
腊八豆腐 198
马虎汤 199
炕锅巴 199
杀猪饭 199
灶糖 200
三牲饭 201
麻馓 202
焦叶子 202
蚂蚱腿 203
圆子 204
桐城丰糕 204
桐城甑冻米 205
枣山 205
老雁馍 206
馍馍 208
炒米 209
炒米糖 209
欢团 210
泡子糖 211
粉扎 211
磨粑粑 212
封鱼 213
封岁饭与开岁饭 213
年夜饭 214
饺子(扁食) 215
元宝鱼 216
元宝蛋 216
生条 217
听话鱼 218
挠钱爪 218
红烧臭鳜鱼 219
钱串子 219
缺位酒 220
陈年饭 221
朝头与朝头面 221
元宵 221
角子 222
面灯 223
布袋 223
八宝菜 224
徽州裹粽 224
徽州红纸包 225
渔亭糕 226
徽州锡格子茶 226
徽州米 227
霍邱卷卷 228
合肥紧着叨 229
灶疏 229
中堂 230
春联 231
年画 232
窗花 233
五色钱 233
拦门棍 234
纸吊子 235
压岁钱 235
压腰钱 236
封条 236
合饭 237
花馍 238
开门鞭 238
墩子香 239
果子 239
红子 240
求子桩 241
徽州印 241
桌盒 242
金寨吊锅 243
老皇历 243
火纸 244
八、节日文献 244
安徽掌故 245
安徽竹枝词 245
陶甓公牍 245
龙眠杂忆 246
徽州记忆 246
桐城民俗风情 246
安徽省志?民俗志 247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 247
徽城竹枝词 247
徽州民俗 248
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 248
九、其他 249
上九庙会 249
琅琊山庙会 250
八十里店庙会 250
傩神会 251
周氏仙姑庙会 253
杨庙二十会 253
调查报告 255
安徽省临泉县高塘乡吴庄村春节调查报告 257
安徽省濉溪县西张集村春节调查报告 300
安徽省凤台县岳张集镇徐圩村春节调查报告 325
安徽省霍邱县石店镇郁村春节调查报告 35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淠东乡西店村春节调查报告 390
安徽省肥西县紫蓬镇长刘村春节调查报告 415
安徽省明光市管店镇小魏村春节调查报告 432
安徽省金寨县全军乡梁山村春节调查报告 450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青龙村春节调查报告 485
安徽省太湖县小池镇白沙村何油坊队春节调查报告 513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南台村春节调查报告 530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小冲村春节调查报告 562
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杨村春节调查报告 588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春节调查报告 607
安徽省黄山市乡村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633
安徽省蚌埠市淮河社区春节调查报告 659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麓街道春节调查报告 694
安徽省池州市梅街镇源溪村傩文化调查报告 723
安徽省东至县东至花灯调查报告 772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南台村出龙调查报告 786
参考文献 800
后记 808
目 录
综述 001
一、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及文化环境 003
二、安徽省的春节发展历程 006
三、安徽省春节的大致内容与基本过程 013
四、安徽省春节的功能意义 033
五、当前安徽省春节习俗变迁的思考 035
六、结语 039
志略 041
一、节日时空 043
腊八节 043
小年 044
除夕 045
除夕夜 046
大年初一 047
三天年 049
破五 050
正月初七 051
元宵节 052
花灯节 054
奶奶节 055
十八朝 055
乱岁 056
天地院 056
塔影庵 056
土地庙 057
金寨小庙子 057
财神庙 058
三塔寺 058
太平桥 059
栖岩寺 060
广济寺 060
南台寺 061
九华山 061
马鞍山小九华寺 063
茅仙古洞 063
慈云庵 063
合肥徽园 064
祠堂 065
临泉杨庙 065
二、组织 066
门儿 066
地仙 067
管年 068
戏头 068
族长 069
杀猪师傅 069
香首 070
三、节日缘起 071
腊八粥的传说 071
灶王爷的传说 072
腊月二十五接祖宗的传说 073
烀肉的故事 073
过早年的传说 074
粗炭的传说 074
拦门棍的传说 075
除夕的传说 075
守夜熬年的传说 076
门神的传说 077
和县荷叶老太的传说 078
上九庙会的缘起 078
元宵节的起源 079
接三姑娘的传说 080
叶村叠罗汉的传说 081
正月十五燃红烛的传说 082
送坟灯的传说 082
布袋的传说 083
老雁馍的传说 083
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传说 084
汪华(十八朝的起源)的传说 085
土地菩萨的传说 086
四、仪式活动 086
谢灶 087
祭灶 088
填灶疏 088
糊锅 089
散年香 089
接(请)祖宗 090
烧年 091
上年坟 092
煮粥捞饭 093
还年 093
挂门灯 094
开龙口 094
圆龙 095
迎(送)神 096
迎财神 096
送财神 097
挂容 098
收祖容 098
祭祖 099
肥西散元宝 099
打香炭 100
发灯 100
接灶 101
开年 102
封存 102
封门 103
辞岁 103
打火纸 104
烧年纸 105
船民挂红 106
守岁 106
分岁 107
抢年 108
开大门 108
开天方 109
烧头香 109
起五更 110
赶香火 110
接年 111
接天地与送天地 111
观天象 112
祠堂团拜 112
拜谱年 114
垫缺 114
拜新灵 115
送年 116
送火神 116
老鼠嫁女 117
赶毛狗 117
请神下架 118
启圣 119
上供敬菩萨 120
朝大庙 120
送灯笼伞 120
踩村 121
请阳神 121
吃邀台 122
送神上架 123
开灯和圆灯 124
祭灯 124
六安拜石狮子 124
正月十五上花香 125
送十五 125
送坟灯 125
迎紫姑 126
挂红 127
巢湖菩萨平水 128
过福寿 128
和县过十岁 129
拜土地公公 129
腌咸货 131
打洋尘 131
掸尘 132
晃年新 133
打糖瓜 134
打(车)水塘 134
酥果子 135
拐绿豆圆子 135
剃年头 136
洗邋遢 136
办年摊子 137
赶年集 137
顺年猪 138
炸肉圆与炸肉饼 138
剁小人 139
喂牲畜 139
炒干货 140
炒虫 141
烤棉花财 141
净年 142
拿元宝 142
吃饺子(扁食) 143
大年初二吃汤圆 144
攥糖圆子 144
大年初三吃饺子 145
吃面叶补窟窿 145
和县接太太 146
试灯 146
蒸面灯 147
蒸龙 148
点面灯 149
争风 150
撂火把 150
照田漏子 151
正月十六走太平 151
放鞭炮 152
春节禁忌 154
躲腊八 155
贴春联躲债 155
讨口彩 156
留仓底 157
辞岁吃荸荠 157
揩屁股 158
戳龙眼 158
杨光忌 159
舒城阳更替 159
太岁头上动土 160
正月不动土 160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160
庐剧 161
黄梅戏 162
池州傩戏 162
唱大戏 164
六兽灯 165
磨盘灯 165
八仙过海灯 166
五猖太平灯 166
凤台火老虎 166
炭篓龙 167
闹花船 168
下塘火狮 168
打连厢 169
抛头狮 169
戏鱼舞 170
梁园镇狮子舞 170
河蚌舞 171
撮镇龙灯 171
拜灯 172
花鼓灯 172
肥东洋蛇灯 173
祁门傩舞 174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175
官三民四船五 175
初一扁,初二圆,初三初四搁外好拜年 175
初一一条线,初二团团转,初三张大嘴 176
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老干爷家糗 176
立春大于年 177
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块肥肉好下田 177
六、游艺娱乐 178
看春晚 178
打蜡子 179
踩高跷 180
舞龙 181
舞板凳龙 182
出龙和圆龙 183
叶村叠罗汉 185
牌技娱乐 185
玩旱船 186
猜灯谜 187
东至花灯 188
拜年 188
拜圈锒年 190
拜母舅 190
送年礼 190
回礼 191
吃春酒(吃往年酒) 191
新年聚会 192
接客 193
回娘家 193
过年走亲戚 194
合肥接生亲 194
金寨候新客 195
走百病 195
七、节日用品 196
腊八粥 196
腊八豆腐 198
马虎汤 199
炕锅巴 199
杀猪饭 199
灶糖 200
三牲饭 201
麻馓 202
焦叶子 202
蚂蚱腿 203
圆子 204
桐城丰糕 204
桐城甑冻米 205
枣山 205
老雁馍 206
馍馍 208
炒米 209
炒米糖 209
欢团 210
泡子糖 211
粉扎 211
磨粑粑 212
封鱼 213
封岁饭与开岁饭 213
年夜饭 214
饺子(扁食) 215
元宝鱼 216
元宝蛋 216
生条 217
听话鱼 218
挠钱爪 218
红烧臭鳜鱼 219
钱串子 219
缺位酒 220
陈年饭 221
朝头与朝头面 221
元宵 221
角子 222
面灯 223
布袋 223
八宝菜 224
徽州裹粽 224
徽州红纸包 225
渔亭糕 226
徽州锡格子茶 226
徽州米 227
霍邱卷卷 228
合肥紧着叨 229
灶疏 229
中堂 230
春联 231
年画 232
窗花 233
五色钱 233
拦门棍 234
纸吊子 235
压岁钱 235
压腰钱 236
封条 236
合饭 237
花馍 238
开门鞭 238
墩子香 239
果子 239
红子 240
求子桩 241
徽州印 241
桌盒 242
金寨吊锅 243
老皇历 243
火纸 244
八、节日文献 244
安徽掌故 245
安徽竹枝词 245
陶甓公牍 245
龙眠杂忆 246
徽州记忆 246
桐城民俗风情 246
安徽省志?民俗志 247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 247
徽城竹枝词 247
徽州民俗 248
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 248
九、其他 249
上九庙会 249
琅琊山庙会 250
八十里店庙会 250
傩神会 251
周氏仙姑庙会 253
杨庙二十会 253
调查报告 255
安徽省临泉县高塘乡吴庄村春节调查报告 257
安徽省濉溪县西张集村春节调查报告 300
安徽省凤台县岳张集镇徐圩村春节调查报告 325
安徽省霍邱县石店镇郁村春节调查报告 35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淠东乡西店村春节调查报告 390
安徽省肥西县紫蓬镇长刘村春节调查报告 415
安徽省明光市管店镇小魏村春节调查报告 432
安徽省金寨县全军乡梁山村春节调查报告 450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青龙村春节调查报告 485
安徽省太湖县小池镇白沙村何油坊队春节调查报告 513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南台村春节调查报告 530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小冲村春节调查报告 562
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杨村春节调查报告 588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春节调查报告 607
安徽省黄山市乡村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633
安徽省蚌埠市淮河社区春节调查报告 659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麓街道春节调查报告 694
安徽省池州市梅街镇源溪村傩文化调查报告 723
安徽省东至县东至花灯调查报告 772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南台村出龙调查报告 786
参考文献 800
后记 808
內容試閱
综述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元辰、元朔、岁旦、岁首等,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可说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据《史记?历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的历法分别以当今农历的正月、腊月、冬月为岁首。汉武帝年间的《太初历》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并沿用了上千年。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才改用公历,称公历的元月一日为“新年”、“元旦”,改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春节的出现与农业文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春节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丰收祭是春节最初的起源, 因我国的节气是根据农事季节的规律所划定的。“年”《说文解字》:“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 据此可知春节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春节文化的农业文化特征非常明显。
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境内有着多种多样的经济文化类型,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春节在安徽作为最重要的节日,对百姓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春节习俗绘成了安徽省别样生动的春节画卷。
一、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及文化环境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清初属江南省管辖,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其地处华东、长江三角洲腹地,横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全省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 ,下辖16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3个市辖区,56个县。境内山河秀丽、物产丰富、稻香鱼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洪泽湖在此横卧,素为长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以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一 生态环境概述
安徽物产丰富,人口密集。改革开放以来,处于祖国中部地理位置的安徽省,承东启西,经济发展迅速,这些与安徽的自然地理条件密不可分。
从地理要素上看,安徽地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水热组合充足,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对于安徽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从地形单元上看,安徽分为五个地形单元区,包括淮河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及皖南丘陵山区。淮河平原区位于淮河沿岸及其以北地区,包括阜阳、亳州、宿州等县,因之地势平坦,淮河流域支流众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宜发展种植业,该区域居民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江淮丘陵区包括淮河以南及长江以北的广大丘陵地区,以省会合肥为中心,又被称为“皖中”地区,该区域降水及气温均多于淮河平原区,适合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因此居民主食包括米食和面食,合肥往南地区大略以米食为主;安徽的大别山区,系大别山余脉分布区,主要是六安部分辖县以及安庆部分辖县,以山地耕猎方式为主;沿江平原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单元区,地形平坦,河网稠密,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使得该区域水热充足、土壤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以稻米种植业为主;皖南丘陵山区接江西、浙江,地势起伏较大,分布有黄山、九华山等山脉,平原少,多山地丘陵,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因而不以种植业为主,多以林果业为主。
丰富多样的地貌单元,造就了安徽各区域居民不同的生活习惯,由此衍生出的年节内容也不尽相同。仅春节一例,各地既有许多过年期间共同的年节习俗,也有适应不同区域特征的过年传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