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孔子教你如何从政(以人民为根本以人德为核心以孝悌为起点以礼制为手段)

書城自編碼: 172815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陆元兵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000046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20/2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7.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锁国:日本的悲剧
《 锁国:日本的悲剧 》

售價:HK$ 93.6
AI智能写作: 巧用AI大模型 让新媒体变现插上翅膀
《 AI智能写作: 巧用AI大模型 让新媒体变现插上翅膀 》

售價:HK$ 70.8
家庭养育七步法5:理解是青春期的通关密码
《 家庭养育七步法5:理解是青春期的通关密码 》

售價:HK$ 59.8
三体(全三册)
《 三体(全三册) 》

售價:HK$ 113.5
天象之维: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
《 天象之维: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 》

售價:HK$ 105.0
妓女与文人
《 妓女与文人 》

售價:HK$ 38.4
舵手证券图书 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 24年新修订版 实战验证的交易技术 经典外版书
《 舵手证券图书 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 24年新修订版 实战验证的交易技术 经典外版书 》

售價:HK$ 93.6
中国古兵器集成
《 中国古兵器集成 》

售價:HK$ 816.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9.0
《 政道:读史聚合正能量(官员读史,领悟施政方略;学用结合,传递政场正能量,一部从传统政治中提炼的政治领导艺术和道德规范宝典) 》
+

HK$ 112.1
《 改革开放语录(35年时代语录大盘点,当代中国政治一点通) 》
+

HK$ 117.4
《 零容忍:香港廉政公署40年肃贪记录 》
+

HK$ 87.9
《 危机——突发事件经典案例解析与实用指南 》
內容簡介:
本书从孔子的言论中提炼出从政之道,系统向读者介绍了孔子的为政思想,并分三大板块即为政理念、为政艺术、为政条件讲述了当代领导干部应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的为政经验。语言通俗,在对孔子原文进行梳理和阐释之后,结合当今的形势和需要阐发了为政之道,以古鉴今,是领导干部锤炼领导素养、修炼领导艺术、提高领导能力的有益参考。也可作为各级干部学院和行政学院培训干部的良好教材。
關於作者:
陆元兵,湖南衡阳人,文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曾参与《领导戒律要略》等著作的编撰。
目錄
引子
第一篇 为政理念
以“仁”为本
为政以德
重视制度
慎用刑罚
诚信至上
政以才兴
理论先行
天下为公
珍惜羞耻感
为官知难
心存敬畏
庶富后教
慎重决策
领导三原则
藏富于民
重视乐教
第二篇 为政艺术
读懂“政治”
认识“领导”
明辨“政绩”
不摆官架子
当好副手
摆正位置
忠诚上司
善待下属
超脱事务
低调一点
耳聪目明
善于自省
保护自己
说话是门艺术
用心谋事 务实做事
调研成败在态度
当断要断
第三篇 为政条件
善待政声
好好学习
敢于担当
有德还要有才
勤劳节俭
忍小顾大
慎交朋友
慎过“三关”
正确对待错误
弄懂快乐的真谛
正确对待升迁
坚决远离迷信
不要无端猜忌
不能结党营私
不能鼠目寸光
不要患得患失
喝酒要有酒德
做君子远小人
附 录
孔子年谱
参考文献
后 记
內容試閱
第一篇 为 政 理 念

理念包括观点、看法和信念。领导者的为政理念左右其为政行为,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论语》中提出的许多重要为政理念,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仁”为本
《 论语
》中提到“仁”的地方多达109次。不过,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有六句话尤其重要。

第一句是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意思是仁德之人一定是关爱他人的人,一定是能够尊重他人的人,一定是能够把人当人看的人。“仁”字是个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两个人;哪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他人。意思是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他人;什么事情除了替自己着想,还要替他人着想。可见,孔子着眼于人、关注于人;不过,他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社会上所有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本原关系。孔子认为,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爱”。爱,不是拥有,而是祝福、关怀和付出。爱是一切善举的源泉,是一切正义的起点。并且,这种爱既包括爱自己,也包括爱他人。如果人人都是只爱自己不爱他人,社会就会变成个人私利的角斗场;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乃至万事万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爱。反之,“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意思是说,没有爱心,自私自利,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就容易导致个人精神的迷惘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孔子从来不以仁者自居,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他那天下至仁至爱者的崇高风范。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可能是一个比较刁钻的人,他看到老师天天教导他们要讲仁爱,心想你这个老头自己做得又怎么样呢?他决定暗地里试探一下老师有没有私心。孔子的儿子伯鱼和陈亢都是孔子的学生。于是,有一天,陈亢故意去问伯鱼说:“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意思是你父亲私下给你传授了什么秘笈么?伯鱼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
‘学《 诗 》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
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听了伯鱼回答后,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第一是知道了学《诗》的重要性,知识渊博的重要性;第二是懂得了礼的重要性;第三是懂得了自己的老师真是圣人,没有私心,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和对我们这一班学生的教育完全是一样的啊。”孔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爱护,同时把自己的儿子和别的学生一样来对待,正因为如此,在弟子们的眼中,孔子就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爱的使者、爱的化身!

孔子希望人人都有仁爱之心,更希望为官从政者能有一颗仁爱之心。领导者有了仁爱之心,才会替下属着想、替百姓着想,才会把为百姓服务、为群众工作作为一种崇高使命、一种无尽乐趣,社会也才会因此进步、和谐。缺乏仁爱之心的领导者,常常想到的是个人的升迁得失、家庭成员的荣华富贵,社会也容易因此陷入拜金主义的深渊。所以,孔子把“爱人”作为自己为政理念乃至整个为政思想的总纲。

第二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意思是自己想要发展,也要给他人发展的机会;自己想要过得好,也要帮助他人过得好;自己想要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也要帮助他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自己想要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也要帮助他人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你博大的情怀,展现你作为一个仁者的风采。孔子认为,做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达到了“忠”的标准,为他人竭尽全力,对自己严格要求,就这么简单。

第三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他人。比如说,自己不喜欢贫穷困苦,就尽量不要让他人生活在穷困潦倒中;自己不喜欢仰人鼻息,就不要在他人面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自己不喜欢卑躬屈膝,那么就不能逼得他人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啊!这同样是一个仁者应该具有的基本情怀。如果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较高层次向世人提出的要求,是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与社会的话,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退而求其次的要求,是从消极的角度进行的思考。孔子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人,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注重从实际出发,降低对于世人的标准,也可见其一片良苦用心。孔子还认为,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达到了“恕”的要求,对他人宽宏大量,要求自己虚怀若谷,还是这么简单。

无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推己及人”,由被爱推及到爱人,由爱自己推及到爱他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灵魂。

第四句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能不能真正做到爱人,能不能真正做到推己及人,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做到“克己”。克己,意思是克制自己。克制自己什么呢?克制自己内心过度的欲望,包括物欲、色欲、权欲……总之,要想办法克服种种贪欲,使自己的良知不至于被贪欲所泯灭,让自己的爱心不至于被贪念所吞噬。只有做到了“克己”,才能生成忍让、谦让,才能生成恒心、毅力;只有做到了“克己”,处世才能大公无私,临危才能当仁不让。能克己者,自然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加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除了“克己”之外,还要注意“复礼”。这个“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礼貌的意思,而是指周代的规章制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指规矩和规则。孔子强调要有规则意识,尤其要学习和运用周代那些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仁爱者。如果说,“克己”是自律,那么,“复礼”就是他律。

第五句是“孝悌,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孔子重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并由此构建了社会伦理秩序,在这个秩序体系中,“仁”就是根本。而“仁”的根本又是什么呢?是孝悌,即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孔子之所以会聚焦到“孝悌”这两个字上,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家庭永远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永远是最高也是最好的学校。所以,实行仁政,切入点就在家庭。第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感恩之心的起点。对父母对家庭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又怎么能指望对他人有感恩之心呢?而只有心中懂得感恩,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才能做到知足常乐,才会懂得珍惜现在,才能自觉做到推己及人。推而言之,一个心怀感激的领导者,才会对群众和百姓心生敬畏之情,才会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父母来对待,作为自己的同胞来对待!

有这样一则故事:齐桓公喜爱美女,竖刁为了接近他,竟然引刀自宫,成为宦官,并物色到不少美女供齐桓公淫乐,从此获得齐桓公信任。易牙是个出色的厨师,有一次,齐桓公开玩笑说:“我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就是没有吃过人肉了!”易牙就将自己的小儿子杀了,做成美味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十分感动,赏赐他大批财物。卫国的公子方在齐国做官15年,从未回过家,就连父亲死了也没有回去祭奠过。齐桓公夸他是个难得的忠臣。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探望他,问:“您如果弃我而去,竖刁可以执政吗?”管仲说:“不可以!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怎么会爱惜您呢?”齐桓公又问:“易牙可以吗?”管仲说:“易牙对自己的儿子都能狠下心肠,对您还有什么狠不下心的呢?”齐桓公又问:“卫公子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方对自己的父亲尚且不忠心,怎么会忠诚于您呢?这3个人表面上忠诚,骨子里奸诈,您如果任用他们,将来一定会成为诸侯的笑柄。”管仲死后,齐桓公将这3个小人全部赶走了。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把他们都召了回来并予以重用。后来,齐桓公病重,竖刁、易牙作乱,紧闭宫门,禁止他人给齐桓公送饭送药,卫公子方不管齐桓公死活,只顾自己逃跑了。齐桓公最后被活活饿死。死了60天,身上的蛆虫爬到门口,也没有人替他收尸。

孔子教导大家要善待自己的家庭成员,绝不是在教导大家拘泥于小家庭、小感情,而是在于引导大家推己及人、善待他人、善待百姓。

第六句是“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有一天,樊迟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仁者是先要经历困难然后有所收获。一个人仅仅知道了什么是“仁者爱人”,什么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这些基本的道理是否就够了呢?孔子认为那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落脚到一个字——“行”,即要切切实实去做,这才是提升品德、开启智慧、体现仁德的关键。仁者永远是真诚的,不是虚伪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不可能成为仁者;仁者永远都是实践者,清谈空论的人不可能成为仁者;一时行仁,不能一辈子行“仁”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仁者。只有“先难而后获”的人、身体力行的人,才是仁者。这正是所谓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于世界上很多的事情,看起来难以企及,但是只要自己一点一点去认知,去靠近,最后总会实现既定的目标。

从上面这六句话,我们不仅理解了“仁”的本质和内涵,而且看得出,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即以“仁”为本,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孔子所倡导的仁,几乎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仁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它的实现过程是一种永远不会完结的积累和丰富过程。
立足于这种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孔子提醒领导者一定要爱民、保民、惠民。

一次,孔子管理的马厩不慎失火,孔子退朝后,首先问“伤到了人没有?”而不是问伤到了马没有。当时,管理马厩的人地位是低得可怜的,他们的身家性命甚至连一匹马都不如。但是孔子却对他表现出一种真诚而热烈的关心。这种关心,就是对人的关心。孔子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教导学生也应该这样做。

他曾经对学生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意思是身为一个领导者,出门办事要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谦虚谨慎,面对百姓要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认真,要内心充满对百姓、对工作的敬畏之情和务实之心,绝不能把领导工作当儿戏,把百姓的利益当儿戏。

当然,孔子认为,仁爱不是一视同仁。对于不同的人,虽然都要体现你的仁爱之心,但是具体表现方式可以有所区别,而且应该有所区别。比如,有一天,当学生子华替同学冉子为其母请求获得一些小米时,孔子断然拒绝说:“君子周急不济富”,意思是冉子身为季康子的家臣,自己吃好的、穿好的,已经过上了十分富足的生活,没有必要再给他去送一些粮食,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原思,当时是孔子的管家,孔子主动提出给他小米九百斗。原思极力推辞,不肯接受。孔子于是劝他说:“如果你自己不愿接受,那么你可以把它分给那些急需粮食的左邻右舍啊!”意思是一个人的仁爱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表现在对他人的真诚关怀。孔子对劳苦民众始终满怀同情和关爱,并且把这种关爱之情落实到了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孔子不仅告诫他的学生们要做到仁爱,而且不遗余力地劝导为政者爱惜民力、爱护百姓。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这里,他对为政者提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要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二是要恪守信用,坚守承诺;三是要注意节约用度;四是要爱护下属和人才;五是千万不要耽误了百姓的农事。显然,孔子所说的这五点,没有哪一点不是从维护百姓的利益出发的。

在诸侯争霸的春秋之际,普通百姓往往是诸侯争夺霸主的牺牲品,对于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孔子日夜梦想社会能够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所有的老年人,无论在精神或物质方面,都有安顿;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没有猜忌;年轻人永远有美好的理想,美丽的盼望,社会关爱他们。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

要构建这样美好的社会,就需要一大批志士仁人。当时社会有没有呢?孔子认为,这样的人虽然很少,但还是有的。有一次,当学生问孔子管仲是否是个仁爱之人时,他则毫不含糊地说,管仲尽管在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后没有为公子纠殉死,相反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但是他辅佐桓公成功“九合诸侯,不以兵卒”,没有发动战争造成人员的伤亡,使百姓避免了巨大的灾难,“民至于今受其赐”,百姓到现在还在享受他带来的好处,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仁爱之人。可见,孔子之所以授予管仲“仁者”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根本原因在于管仲爱惜民力、爱护百姓,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换句话说,孔子提倡的仁不是狭义的仁,不是刻板地停留在对某一君主的愚忠上的仁,而在于更具有广博意义上的对民生的关怀。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的人,即这个领导者应该是“庄重”的、“宽厚”的、“诚实的”、“勤敏”的、“慈惠”的。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只有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严加约束,使自己不放纵,才不致受到他人的侮辱;只有对他人宽宏大量,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才会得到众人的拥护;只有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任用;只有勤劳而又不失聪明敏捷,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效;只有慷慨大度、真诚待人,才能让他人乐于为自己效力。这其实就是做人更是做领导的五个基本条件。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一个领导者具备了这五个基本品质,必然成为上司倚重的人,也必然成为下属所倚赖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政治是人的政治。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实际上并非人人都懂,孔子弄懂了。“仁”因此成了孔子思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它贯穿于孔子为政思想的始终。而“以人为本”的思想,于是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公认的基本为政理念。并且,历史反复证明,坚持这个理念,社会就会大幅度进步;放弃甚至背离了这个理念,社会必然停滞不前甚至直线倒退。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