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HK$
143.4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HK$
221.8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HK$
58.2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編輯推薦: |
1.王强先生继《读书毁了我》《书蠹牛津消夏记》之后,沉寂多年,终于又推出一部文化随笔集《思想的邮差》,本书中展现了他广博的阅读视野,呈现了多年在中西的文史哲经典中沉淀诞育出的思考。每一篇文章围绕一个文化主题,漫游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旁征博引古今哲人文人的文字与思想,从中生发出王强先生自己的真知灼见。思考阅读的本质,探讨形容词的作用,讨论文学中的“猫”,揭示蕴藏于餐饮日常之中的文明……切入点精微,背后引发的思考空间却博大深刻。本书之名“思想的邮差”是王强先生对沈昌文先生的赞誉,而同时他也成为一位这样的“邮差”,为读者传递装着文字和思考的沉甸甸的包裹。
2.王强先生在书中分享自己的私人阅读体验和他与同时代作者(诸如沈昌文、俞晓群、沈双、刘忆斯等)的文字交往,读者不仅可从中发现自己的爱读书目、书单,还可透过王强的视角重新认识一本书的要义。
3.王强先生是乔伊斯作品的藏家,书中由王强整理自己的乔伊斯作品珍贵藏书,附以详尽解说,趣谈一些珍本背后的故事,更指出乔伊斯作品的思想深度,以及版本、装帧的独到之处,足以令读者大饱眼福。
刘锋教授作序《生命的压榨》,认为《思想的邮差》是王强先生作为爱书人
|
內容簡介: |
《思想的邮差》是王强继《读书毁了我》《书蠹牛津消夏记》之后又一部文化随笔集。
王强的思想启蒙,沈昌文主编的《读书》杂志起了很大的影响。正是有沈公这样的思想的邮差传递装着思想和文字的包裹,王强才能读得这么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王强自己也常常客串思想的邮差,他那些替人做嫁衣的序言,从来都不是虚应故事,而是苦心经营地从语词出发,剥去修辞的外套,进而直指其人燃烧的内心,点出思想的精要所在。因为这些老派而浪漫的文字因缘,本书遂名《思想的邮差》。
书中总计收录了14篇文章,作者穿梭于中西方文化,和古今哲人对话,为形容词申辩,谈藏书的版本,揭示蕴藏于餐饮日常之中的文明,他坚信阅读是一种信仰,阅读有思想、有力量的文字,可以跨越语言、文化、时代的局限。
|
關於作者: |
王强,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牛津大学哈里斯·曼彻斯特学院基石院士,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电影《中国合伙人》原型之一。
作为知名的爱书之人,持续地寻书、藏书、读书、写书,是他极大的人生乐趣。作为资深书蠹,他对外文书的品鉴启发和引导了许多人。著译有《读书毁了我》《书蠹牛津消夏记》《思想的邮差》《破产书商札记》等。
|
目錄:
|
序一 生命的压榨/刘锋
序二 草鹭居中日月长/俞晓群
思想的邮差
“肉体的夜晚正是灵魂的白昼”
阅读“世界”的歧路与正途
读,是为了孤独
风与空气的印痕
力量是文字的意义
阅读通向自由
为形容词申辩
司各特述“众猫之王”
无我的自我主义者
语言的焰火
心灵的食材
就算这个世界今晚到了尽头
知识与哲理胶囊
后记
|
內容試閱:
|
其实,“吃”与文字与思想原本就是一家。美食的鉴赏力本质上即是文学的敏锐力。哲学家培根谈读书有过吃与读相比拟的妙喻,水天同先生译为:“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让-吕克·南希也有一妙喻:“‘读’或者‘吃掉!吞下!’给予你的那部书。我们从未停止(谈论)如饥似渴地吞食书籍,无论它们吃起来是苦是甜,是用蜂蜜做成的还是用毒药做成的。”(《论思想的商贸》)这“一尝”、这“吞下”、这“咀嚼消化”、这“如饥似渴地吞食”,何尝不是沈公编书、选书、出书时对思想的文字进行品味判断的奥秘的沃土?精美的胃口所能通向的乃是精深的思想。
前些年赴沈公饭局,常见老人家骑辆旧自行车,车座上硬朗身板的背后服服帖帖趴一个鼓鼓囊囊褪了色的粗布双肩背包,包里放满了顺路淘到的书册? 老人沾沾自喜的“便宜货”。暮色中,老人家骑行的身姿或缓缓而来或惬意而去,像极了二十世纪走街串巷为翘首期盼的家家户户辛劳传递信件报纸的邮递员。
巧得很,沈公不止一次谈及“邮政局”,虽然为的是调侃令他直皱眉头的西方时髦思潮。
“我看过一些‘邮政局派’的著作,晕头转向,不知所云(‘邮政局派’是指 post-,以我的英语,当年只知其为邮局,而不明另有所指)。”(《读书毁了我》序)“说起饮食,我很注意市上新出的几本谈后现代饮食的书,买来很费心地拜读一过。二十来年前很吃了‘后现代’这劳什子的亏。自以为英文 post 这词至少认得它已几十年了,小时候在上海走过外白渡桥便见到邮局门口大招牌上有这词。哪知道现在这里居然不是‘邮局’的意思了。编杂志时,便因此上了大当。因此以后一见‘后……’,便心惊肉跳,以为天下又有新事要出现了。”“饮食的后现代论,是是非非,不去说它。但看那些书后自省,不管时代的要求如何,在我这老迈的过时人来说,饮食的现代化已经吃不消,最好是回到前现代的年头。”(“回到‘前现代’去”,《最后的晚餐》)
依照让-吕克·南希的定义,如果书籍的出版贩售、书店的存续经营本质上属于“思想的商贸”;那么不妨说,数十载文字世界惬意的悠游为中国读书界造就了沈公这样一位无法复制的“思想的邮差”。
几十年来,这位忠于职守的邮差毫无倦怠,乐此不疲,执着倔强,怀揣着勇气和信念,睿智地穿行于漫长时光复杂的“后现代”与“前现代”之间,因之,无数件真正思想文字的包裹得以经老人家温暖之手踏实地传递给每一位如饥似渴的中国读书人。
读书的我们多么幸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