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HK$
61.6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HK$
107.8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HK$
41.8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HK$
97.9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HK$
43.8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中国高等通识教育的清华样本,探索通专融合、兼具中华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通识教育方法
|
內容簡介: |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促进通专融合的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清华大学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立己达人,全人格的价值养成;审思明辨,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文理兼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本书汇聚了清华大学34门“高定位、高挑战度”的通识荣誉课程案例,它们以“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为建设方向,涵盖人文、社科、艺术、科学四大领域。课程案例包含每门课的内容简介、教学安排、师生问答等板块,聚焦学生最关注的问题,阐述每位教师在课程、教学背后的思考和关怀。书中亦列举了不同类型的优秀作业,展现了清华通识课程的多元性和学生的创造力。本书是清华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结晶,无论对于教育工作者、大学生还是憧憬大学的少年,本书不仅有助于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通识教育,还包含了清华大学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方法,可供读者在自我提升、教育工作中参考借鉴。
|
關於作者: |
主 编:彭刚,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西方思想史十二讲》等,译有《自然权利与历史》《德国的历史观》《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等。
副主编:杨帆,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培养与管理办公室主任。从事本科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设计、通识课程建设、本科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及组织实施工作。
|
目錄:
|
清华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思路及概览 / 001
通识荣誉课程案例 / 005
第一章 人文课组 / 007
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009
西方近代哲学015
教育哲学023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赏析030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036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与艺术042
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048
《资治通鉴》导读054
孔子和鲁迅060
第二章 社科课组 / 067
经济学思维069
生活中的经济学076
法律思维082
主权与人权088
中国政府与政治096
社会学的想象力:结构、权力与转型102
国际关系分析109
心智、个体与文化(英)118
管理学的思与行126
讲好知识的故事133
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139
第三章 艺术课组 / 147
建筑与城市文化149
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象156
自我启示剧场163
艺术的启示170
第四章 科学课组 / 179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181
生命科学简史188
科学革命196
从算盘到量子计算机202
改变世界的“力”210
工业生产概论219
神奇的免疫226
走近医学232
转化医学工程240
智慧医疗创新体验247
优秀作业 / 255
优秀作业(一) 异化的脉络,生力的开掘——孔夫子的历史
与“五四”的反思257
优秀作业(二) 文化随笔两则265
优秀作业(三) 无歌之言亦为歌275
优秀作业(四) 当我们走近医学281
|
內容試閱:
|
2014年,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确立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在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学校又进一步提出“文理兼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审思明辨,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立己达人,全人格的价值养成”的通识教育培养目标。我们希望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社科滋养,也希望这种滋养能够有助于学生应对当代世界在智能科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各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真正培育出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形成宽阔视野和深入思考,在未来发展中能引领前沿变化的领军人物。
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和师生交互的枢纽,通识课程建设是这场综合改革的抓手。2020年,清华构建起新的通识课程体系和修读方案。我们希望让学生学得宽、学得深,而不是学得多、学得全。“宽”是指要有超出自身学科之外的视野。“深”是指要让学生接受到适当的挑战度和训练量,每一门都有扎扎实实的收获。但这种收获不一定立竿见影,亦不一定属于某个特定学科领域。当一位学习文史哲的同学开始从生命科学和量子力学的视角重新观察世界,一位惯于科研实验的同学开始从伦理学和社会结构维度理解自己的学科发展,一位总觉得自己与艺术无缘的同学开始通过绘画、音乐和戏剧与自己对话,这些收获将在他们专业精进、心智成长、全人发展的整个生命历程里慢慢释放。
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解决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让一流学者成为一流通识课程的建设者。只有“深入”前沿的学者,才有能力“浅出”;越是站在领域前沿,越有能力“为众生说法”。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以来,清华在这方面形成了一些实践经验,比如动员更多教师参与通识教育,一门门地来建设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完善制度激励机制,投入并吸引更多校内外乃至国内外资源;建立课程评估机制,保障通识课程的高水准……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证整个课程体系顺利运转、稳步提升的同时,学校从2019年开始建设 “通识荣誉课程”。我们希望这些课程能够以充分的深度、难度和高质量教学,给师生双方带来投入其中的效能感和荣誉感。更进一步,它们也应当在清华通识课程体系中发挥“示范标杆”和“创新先锋”的双重作用,为不同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带去兼具共性和差异的启迪。这大到学科思维和教育理念,小到每一个互动环节设计和每一篇阅读材料选取,当然也包括最主干的课程框架、授课安排、教学方法等。
这本案例集是这些通识课程创新的一个“切面”。在一定意义上它具有阶段总结性,因为它集合了清华现有所有通识荣誉课的经验思考;同时,它更像“一炬之火”,数千百同道者分取而此炬如故。当然,我期待在清华人和教育界同人的热情和创新勇气中,这擎火炬可以光芒更胜。
编者
202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