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HK$
87.4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HK$
77.3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HK$
95.2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HK$
212.6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HK$
42.6
|
編輯推薦: |
讲述南海Ⅰ号发掘全过程,揭秘不可能完成的水下考古任务。近40年水下考古进程;840余年古船浮出水面;18万余件文物重见天日;2000余年中华航海史徐徐呈现。从考古现场回到历史现场,读懂凝结在文物上的古代科技、文化、经济知识。追寻南海Ⅰ号的前世今生,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历史,让读者亲临古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
內容簡介: |
一艘古船上凝结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历史。
举目世间,南海I号是一艘少有的包含信息量巨大,意义非凡的船。
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海I号被发现后,我国几代考古学家历经30余年的接力探索,克服了众多水下考古技术难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世界考古领域的创举,终于让这艘南宋沉船以完整的面目重现人间。
在南海I号上发掘出的文物超过18万件,包括陶瓷、金银、钱币、铁器、动植物遗骸等,这些实物遗存,反映了我国南宋时期的科技、文化、商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整艘船更是一个巨型文物,是那段历史的生动切片。
南海I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标本,代表着中国悠久的航海史和对外交流史。通过对南海I号及周边资料的进一步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的航海和外贸的发展历程,勾勒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画卷。
本书由南海I号的考古讲起,逐步扩展到器物、科技、商业、制度、文化,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从考古现场到历史现场,带领读者亲临古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
關於作者: |
叶曙明,广东作家,近代史研究者。出版作品有《大变局:1911》《共和将军》《百年激荡:20世纪广东实录》《广州辛亥年》《广州旧事》《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广州传》等。
|
目錄:
|
序章 怒海沉船
第一章 魂兮归来
第一节 偶然相遇
第二节 海底的呼唤
第三节 十里银滩水晶宫
第四节 重睹天日
第五节 入宫与试掘
第六节 步步深入见真容
第二章 梦萦丝路
第一节 千年的风帆
第二节 大唐蕃汉万家
第三节 两宋唯广最盛
第四节 船上的日子
第五节 恰有一万青铜钱
第六节 白银与黄金
第七节 穿金戴银的人
第八节 丝绸是永恒传奇
第三章 器物之光
第一节 名瓷初闪耀
第二节 世界为之陶醉
第三节 一瓯春雪
第四节 看不尽的缤纷
第五节 漆器震撼
第六节 罐中乾坤大
第四章 千古船说
第一节 是广船还是福船
第二节 问君何处来
第三节 海上生死劫
第四节 希望在民间
第五节 越洋过海中国风
第六节 芳香流韵长存
终章 帆正高扬
|
內容試閱:
|
序章 怒海沉船
大海起风了。
风力逐渐增强,海面上的巨浪,有如一排排山丘,破空而起,直扑向漆黑的云层,骤然迸碎,四散沉落,然后又涌起一排排新的巨浪,仿佛古生代岩浆的喷涌与沉积,地层的挤压与断裂,群山的形成与消失,地球亿万年地质演变的景象,都在刹那间浓缩呈现,天地如此壮阔,如此苍凉。
这是南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深秋的南海。
一艘孤独的远洋帆船在海上颠簸着,挣扎着,船头不断翘出水面,又猛然沉入浪谷。这艘船满载着瓷器、铜器和铁器。在狂暴的大海面前,渺小得简直像一片木屑。风猛烈撞击着布帆和利篷a,发出火炮般的爆响。船工们忙着把桅杆放倒,避免大帆被风吹坏。死灰色的海水夹着豪雨,鼓足劲冲上甲板,直灌入船舱,大有不把它吞没不罢休之势。船工们努力挽救这艘被厄运击中的船,但这是一场力量悬殊、胜负早定的对抗。海水肆无忌惮地钻进每个瓷罐、瓷盆的缝隙,填满每寸空间,把它们变得如有千钧之重。在狂风与怒涛中,船头每次翘出水面,都比上一次要艰难,每次沉入浪谷,都比上一次要沉得更深。
海上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这时船与陆地相隔十几海里,却如隔万重山,北侧是新会、阳江的海岸,附近海域有不少岛屿,这艘船刚从川山群岛边上驶过,但回不去了。所有看似可以救命的陆地与海岛,都消失无踪,只有无边的巨浪,排头打来,折断舵杆,船身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嘎嘎声。船上不时有人被浪卷入海里,连一声惊呼都来不及发出。
新会在曹魏黄初三年(222)设县,初名平夷县,西晋咸宁六年(280)更名为新夷县,隋开皇十年(590)设封州和新会县。明弘治十二年(1499),从新会县划出德行都、文章都、平康都等,设立新宁县,即今台山市。清同治朝《广东图说》描述其临海地理环境:“县南海中有上川洲、下川洲,洲中山上产香蜡竹藤,山下有盐田,土人煎盐为业。海船可以寄碇。中为黄麖门、琵琶洲、观鱼洲、平洲,西为南澳洲,又
西北为漭洲,地最险阻,夙为盗薮。又西为葛洲山,又西南为大镬、二镬、黄埕、南蓬山。”
阳江是粤西重镇,扼广州通往印度洋航线的要冲,东部、西部和北部群山环抱,南面濒临大海,与海陵岛隔水相望。这一带海域分布着众多岛屿和海湾,有渔村、港口、集市,很适合远洋船只停泊、避风和补给。北津港居漠阳江入海口。清道光朝《阳江县志》记载:“大海在北津外,一望无际,南转而东,可由上下川内外以达广惠潮州;南转而西,可由海陵内外以达高雷琼州,故阳江海防北津为要。”闸坡港在海陵岛上。民国《阳江志》记载:“又有闸坡市,商务为邑中各澳之冠,商里栉比,店铺三百余间。渔船云集,四百余艘。港口面西北方,广五六十丈,深三丈余……形势弯抱,可以避风,盖全邑最良之港湾也。”东平港在东平镇,“常有帆船数百艘湾泊……自新宁大金门上下川等处航海西来,则大澳与此为必经之路”。
由于气候和土质原因,阳江农业并不发达,直到宋代还有很多荒地。两宋时期,盐、酒、茶、矾、铁、煤、香料、宝货等,都曾被列为禁榷。民间虽然可以制盐,但不准随便销售,只准卖给官府,价格、运输、销售,都由官定、官营,盐户难以生存,纷纷逃亡。《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淳熙八年(1181),“广西高、雷、廉、化、钦州诸郡,人烟萧条,亭户(制盐户)煎输官已极困悴”。
阳江人以打鱼和海运为业,因此造船业比较发达,能够建造较大型的运输船和渔船。围绕着渔业、海运和造船业,各种织篷、打铁、烧壳灰、刨竹丝、熬桐油、打绳缆、织渔网、搬运、木匠等行业,赖以生存,形成共生关系。也许因为见惯了放洋的海船,这里的男人都怀有一颗海洋之心,向往出门,向往大海。
北宋朱彧在宣和年间(1119—1125)撰写的《萍洲可谈》描述:“广州自小海至溽洲七百里,溽州有望舶巡检司,谓之一望。稍北又有第二、第三望,过溽洲则沧溟矣。商船去时,至溽洲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还至溽洲,则相庆贺,寨兵有酒肉之馈,并防护赴广州。”溽洲在今台山广海镇附近地区(宋时属新会县),是从广州赴南洋和印度洋的最后一道门户,海船到这里都会停泊,稍事休整,补充给养,然后重新扬帆。过了溽洲,就是川山群岛,与阳江的南鹏群岛遥遥相望,再往西去,就算真正“放洋”了。前方有什么在等着他们,谁也无法预测。回航时到达溽洲,意味着最凶险的旅程即将结束,巡检司会安排酒菜,招待船员。大家欢呼雀跃,饮酒庆贺。
但这艘在风暴中挣扎的船,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