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新版)
》
售價:HK$
74.8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HK$
60.5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HK$
63.8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HK$
86.9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104.5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HK$
261.8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HK$
96.8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做一个大写的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艺术奇才李叔同、翻译巨子朱生豪、出版巨擘陆费逵、兵学泰斗蒋百里……
33个名门世家,33篇深度访谈。
追踪文化名人子嗣,探寻书香先贤家风。
书中配有130幅珍贵老照片,感受亲情温暖,再现名人绝代风华。
|
關於作者: |
沈秀红,浙江嘉兴人,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曾策划主编《名人之后》《好书有约——听名家谈读书写书》,参与主编《嘉兴院士》《海外逐梦的嘉兴学子》等地方人文著作数种。
|
目錄:
|
沈曾植后人:历史地看,沈曾植是一个爱国学者
张元济后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褚辅成后人:老老实实凭本事吃饭
沈钧儒后人:沈家的后代,最看重学问和气节
王国维后人:我们的家风是讲勤奋、讲奉献、淡名利
朱希祖后人:我的精神家园是整理他们的手稿
李叔同后人:弘祖的嘉言懿行是我们行为的准则
张宗祥后人:他希望我们内外兼修,做有用的人
蒋百里后人: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
陆费逵后人:父亲要求我们必须学好汉语
张天方后人:父亲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是家国情怀
严独鹤后人:他是一个正直的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葛昌楹后人:把家族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茅盾后人:父亲心中有一只迎风而立的雄鹰
徐志摩后人:祖父的人生旅程,是对人性的探寻
丰子恺后人:爸爸教导我们牢记“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陆维钊后人:父亲教我们做正直的人
唐兰后人:最可贵的是,在学术上父亲骨头很硬
史东山后人:我把爸爸的学习奋斗精神传给了儿子
孔另境后人:父亲一生影响我们“做一个大写的人”
陈学昭后人:母亲特别看重人格的塑造
钱君匋后人:“能婴儿”和“豫则立”,影响祖父一生
吴世昌后人:影响我一辈子的,是爱国主义
沈祖棻后人:她留下的最大财富是精神财富
张乐平后人:父亲希望我们做事不要太张扬
谭其骧后人:在我心中,有八个词可以形容父亲
陈省身后人:父亲留给我们的一大财富是做人的方式
朱生豪后人:父亲的殉道者精神让后人铭记
蒋礼鸿后人:父亲一生为人为文都贯穿一个“朴”字
徐肖冰后人:父亲是个不拿枪的勇敢战士
穆旦后人:父亲为理想活着而津津有味
米谷后人:他用一生的行动,给我们做了典范
孙道临后人:父亲对自己的信仰从未改变
致谢
|
內容試閱:
|
到过嘉兴的人都惊奇于嘉禾一邑的人文渊薮。我做名家后人访谈这个系列时,不时会感慨,近现代之人文嘉兴,真是一个取之不竭、令人沉迷的宝藏。
你看那一个个名头响亮的人物:硕学通儒沈曾植,国学大师王国维,出版巨擘张元济、陆费逵,艺术奇才李叔同,学者、书法家张宗祥,兵学泰斗蒋百里,史学大家朱希祖,新闻泰斗严独鹤,文学巨匠茅盾,诗人徐志摩和穆旦,漫画家丰子恺、张乐平、米谷,诗人、书画家陆维钊,古文字学家唐兰,书画艺术家、收藏家钱君匋,词学家吴世昌,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沈祖棻,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数学家陈省身,翻译家朱生豪,摄影家徐肖冰,电影艺术家史东山、孙道临,武侠小说家金庸……
文坛尤盛。早有人考证,浙江文人占据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而嘉兴文人又占了浙江的近三分之一。
这样的一个现象级宝藏,作为媒体人又岂能放过。
《名门家风》来源于我在主持《嘉兴日报》副刊期间策划的一个栏目“名人之后”,从 2012 年开始,做了多年。只是,我们切入的视角与以往有所不同:追踪文化名人子嗣,透过他们的目光来看先贤、探家风,同时关注出身书香门第的“名人之后”这个群体的成长和生活状态,关注这一个个家族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个人和家族变迁的背后,是什么?文化大家的家风又是如何传承的?
我们先后进行了两轮、跨度长达八年的寻访,采访团队的足迹到过京、津、沪、杭、穗等城市,采访邮件直抵海外,一共采访到 33 位近现代嘉兴籍文化名家的后代,还原了一段段或被湮没或被扭曲的历史,收集了不少珍贵的图片和音频音像资料。
进入我们视野的文化名家,最长者为出生于 1850 年的清末“硕学通儒”沈曾植,最小的是出生于 1921 年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
如今得以以完全版的全新面貌出版,过程稍显曲折。
文化名家,之所以能成大家乃至大师,个中原因很多,有一点令我们在采访中感受尤深,那就是李叔同对弟子丰子恺说过的那句话——“士先器识而后文艺”。通俗地讲,就是“先做人,再做事”。
这几乎成为我们这个系列大师们的共识。
名门家风,有言传,更多的是身教。
他们对脚下这块土地的热爱,那一份浓浓的家国情怀,无不以其格局之大、气节之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这些文化大家都曾遭遇劫难,但无一不对国家心怀无限包容。
抗战时期,沈钧儒同邹韬奋、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时,为了促进全民族统一抗战而奋战,却不幸被逮捕,史称“七君子”事件。研究者称沈钧儒身上既有吴文化的亲厚、友善、忠义、爱家等风范,又流淌着刚毅、坚贞、顽强的越文化血液。
蒋百里挥笔写就《国防论》,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著名论断,他认为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他断言,中国对日本,打不了,亦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日寇妥协,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
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平时不怎么管孩子们的学习,但要求他们“必须学好汉语,一定不能做亡国奴”。他提倡书业“华商自办”。当时,上海有上百家印刷厂,很多都是日本人开的,所以他在上海(静安寺、澳门路)和香港等很多地方办印刷厂,就是为了分散风险。陆费逵办过的杂志中,有一本叫《新中华》,就是提醒人们“人人有国家观念,人人明白自己是中国人”。
被著名报人范敬宜誉为“新闻界闻一多、朱自清式的人物”的严独鹤,1932 年“一·二八”事变后,将他主编的《新闻报》副刊《快活林》改名为《新园林》,把这份副刊办成了宣传抗日的阵地。为此,严独鹤多次收到装有子弹的恐吓信,并被日本宪兵司令部传讯,但他毫不退缩。1941年 12月 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伪接管《新闻报》,严独鹤愤然离去。他创办的大经中学后来受到胁迫,他与合作伙伴毅然解散学校,回家过清贫日子。
几乎同时,书画家、诗人陆维钊面临的是,日军占领租界,松江女中被迫第二次停办,没有了生活来源,他一度依靠朋友接济和鬻字卖画勉强维持一家生计,但毫不犹豫拒绝了汪伪政府的邀约。
“抗战那段经历,以前他不愿意多讲。实际上,这段经历非常了不起。”张乐平的子女在父亲身后才知道,抗战时,父亲一直在抗日第一线。“当时上海漫画家组成抗战漫画宣传队,父亲是副领队。他为画抗日宣传画出生入死。他深入基层,辗转各地,坚持到抗战胜利,这从我们兄弟姐妹的出生地就能看出来。”张乐平大女儿张娓娓 1941 年出生于江西上饶,二女儿张晓晓 1943 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大儿子张融融 1945 年 12 月出生于广东梅县。这就是张乐平在抗战中的足迹。
莎剧翻译家朱生豪,“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虽然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出现在侵略者面前的,却是一个‘金刚怒目’的文化战士。他以‘屈原是,陶潜否’的鲜明态度投身抗日事业,在日伪势力笼罩的上海‘孤岛’(上海沦陷后的租界区),在随时都有被绑架暗杀的恐怖中,他以笔为武器,和日伪法西斯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写下了一千多篇旗帜鲜明的时政短论,为我国的抗战文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子朱尚刚语)。
诗人穆旦曾是中国远征军中的一名战士,为抗战写下一首首祭歌。他曾用这样的诗句来祭奠野人山中的无数英魂:“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词学家吴世昌,1962 年听从祖国召唤,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携全家回国数学家陈省身和夫人早早立下遗嘱,将遗产一分为三,除一双儿女外,还加上了南开数学研究所。南开数学研究所于 1985 年10 月 17 日成立,陈省身一直希望它能成为国际数学中心。他的另一个心愿是,中国在 21 世纪成为数学大国。他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朝数学大国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心怀天下、淡泊名利,几乎是所有文化大家的共性,他们将其浸润于血液,传承给后人。
茅盾之子韦韬:“政府规定,给予高级干部特殊服务,但父亲却认为,凡是私人的需求,一律不能沾公家的光。他一般外出都不带秘书,生活起居由自己料理,公家配备的厨师,他也以‘家里人口少’为由谢绝了。”
茅盾临终捐出所有 25 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如今茅奖已成为中国文坛最权威的奖项之一。他唯一的儿子韦韬在世时,为人低调谦逊,每次到桐乡参加活动,都婉拒桐乡政府部门的接送,连一盒榨菜这样的土特产,都坚持自费购买。
王东明回忆父亲王国维:“父亲生前教育我们后代,要勤奋读书,认真做事,要做个好人,不贪财,不争利……”
张宗祥之孙张耕:“爷爷对钱财、名利的淡泊,从小就通过言传身教,附着在我们体内。”
孔另境之女孔明珠:“父亲一生影响我‘做一个大写的人’。”
沈祖棻之女程丽则:“母亲留下的最大财富是精神财富。我母亲是经历过富贵的,因为她家里很有钱。但是在选择爱情或者事业的时候,她又可以安于清贫,这是最不容易的,现代人最不容易做到的。”
争议如徐志摩,他身后,朋友们对他的评价惊人的高,首先不是说他诗作得如何好,而是为人如何真、善、美。当国人因为一部剧对徐志摩情感戏的无限放大,从而对他的为人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时,作为后人,又是如何认识自己的祖父的?说来难以置信,当初布置采访任务时,部门里竟没有一个姑娘愿意采访志摩后人,以至于我不得不接受这个她们眼里的“烫手山芋”。
事实证明,志摩被妖魔化了。
志摩后人,他的嫡孙徐善曾,随着他对祖父足迹的五年寻访,对祖父的认识逐渐加深,他专门为祖父写了一本传记《志在摩登》。当他来国内为这本传记的中文版做分享时,我当面采访了他。徐善曾这样理解自己的祖父:“我祖父的旅程从来都不是一种冒险,无论是身体上的冒险,还是精神上的冒险,都是对人性的探寻。他终其一生,一直在探寻着如下的问题,就是所谓的摩登到底是什么,所谓真正伟大的灵魂又是什么?”“他认为通过他的诗歌和他的真诚面对理想,可以将他的国家和他的人民带离一个充满不合时宜的习俗和信仰的时期,前往情感和理性的自由,进入现代光明的自由国度。”
人性到底是什么?何为善,何为恶?
很自然地,我想到了经过长达半年时间采访完成的志摩后人文稿,被山东一家媒体同行以极巧妙的手段剽窃。
所幸,这是我们这个系列采访过程中极个别的不快。
每一位文化大家,都是一本浩瀚之书。身为采访者,我们感怀太多,先贤的德才兼备、心怀家国,后人的谦逊平易、低调担当……不得不说,从后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名门家风的传承滋养,如沐春风。
记得有位素昧平生的读者张家鸿写来观感(《名人之后》一书于 2017 年 7 月曾有幸忝列李辉策划主编的“副刊文丛”,内容选编了“名人之后”栏目部分报道,在大象出版社出版),他这样写道:“在这些后人身上,我感到的是一种冷静和责任。冷静的是他们并不因为身为名人之后,而借先父先祖之名大肆炒作,以博得关注,捞取名和利,而是对文化传播艰难的深深担忧,心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责任心,因之而投入纷繁芜杂的研究中。这就是所谓的‘家学渊源’。
心有戚戚。
因这个系列启动至今已超过 10 年,今夏,我们对这个系列做了全面修订,对能联系到的名家后人都做了回访,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也因此得以让我们对名家后人的近况,尤其是家风传承,做了弥足珍贵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校正了原稿中的一些错讹。本书很多老照片,得到了被访名家后人的授权。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恩有那么多人的支持,才让这个系列从一个粗浅的想法变成一个个版面,最后化为精美的书。要感谢的人太多,详见本书最后《致谢》。
有些列入采访计划的文化名人,如巴金(祖籍嘉兴)、金庸、王蘧常等,或因其后人低调,或因其他原因,没能完成采访,留下遗憾。
本书入选 2017 年嘉兴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
本书所有篇目按嘉兴籍文化名人的出生时间先后编次。
我们的勉力搜索,共圈定了 33 位近现代嘉兴籍文化名人,这对星光璀璨的人文嘉兴而言,犹如沧海一粟,差错亦难免,还望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沈秀红
2023 年 7 月于禾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