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編輯推薦: |
朋友圈里转发已久的食物“箴言”真的正确吗?网上热烈讨论过的食物相克话题有结论吗?来这里,颠覆你的食物认知,揭开“吃”的真相。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科学顾问、所著入围“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名单、从事食物研究多年的科学家云无心教你如何区分真假难辨、似是而非的传言,练就科学饮食思维。 《食物戏很多:餐桌辟谣记》由多位业内大咖联袂推荐,从食品安全、选储烹饪、健康养生、科学辨伪等方面解读79个健康饮食领域的热议话题,是每个家庭都需要的食物辟谣指南。书中每个主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有理有据,有关键句划线,有“敲重点”小栏目,让你快速get知识点,看透谣言真相。随书还附赠有辟谣盲卡,可做书签、明信片,有料又有趣!
|
內容簡介: |
一本拯救智商的生活小百科,一本拒绝被忽悠的健康科普,一本挑战认知、拓宽知识的有料读本,一本让父母感觉“真香”的扫盲生活集册。
如何抵御商家的花式忽悠,如何区分真假难辨、似是而非的传言,如何不被朋友圈里的以讹传讹洗脑……
告诉你生酮饮食减肥、三高人群电饭煲、骨头汤补钙靠不靠谱?火腿肠是用什么肉做的?哪些食物不能放进冰箱?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怎么看?猪肉上的红蓝章、大米打蜡是什么操作?
拿起就放不下的沉浸式辟谣书!钱包很小,请保护好。
|
關於作者: |
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专业博士。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多年,一直奋战于研发前线,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证据来解析现代食品问题。微博2021十大影响力科普大V。曾担任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我的美食向导》《风味人间》科学顾问。
著有《吃的真相》《吃的真相2》《识食物者为俊杰》等科普书,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入围“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名单。
|
目錄:
|
Part 1 食品安全篇:不断反转的闹心之争
01 关于保质期,你真的读懂了吗?
02 食品添加剂,拥抱还是远离?
03 洗涤剂中的荧光剂会致癌吗
04 让人谈“转”色变的转基因食品,是原罪还是庸人自扰?
05 网上盛传的“催熟番茄”分辨法靠谱吗?催熟的蔬果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
06 遭受抨击的预制菜,还能不能吃?
07 大米打蜡,是一种什么操作?
08 猪肉上的红章和蓝章,能告诉你什么?
09 瘦肉精到底是什么“精”?
10 火腿肠是用下等肉做的吗?
11 吃隔夜菜真的会导致重度贫血、致癌?
12 金银铝餐具会让人中毒吗?
13 隔夜茶、隔夜水能喝吗?
14 瓶装水会伤害人体,还会致癌?
15 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哪些该重视、哪些该无视?
Part 2 选储烹饪篇:真假难辨的小妙招
01 “三高人群电饭煲”,真的有用吗?
02 冷藏的西瓜要切掉1厘米再吃?
03 这十种食物不能放进冰箱?
04 关于洗碗的这些说法,确有其事还是以讹传讹?
05 高大上的“等离子消毒”洗菜机,你用过吗?
06 如何去除蔬果上的农药残留?
07 熟食和生食,哪个更容易变坏?
08 动物油和植物油应该换着吃
09 鸡蛋不可以小头在上或横放保存?
10 红皮鸡蛋、白皮鸡蛋、土鸡蛋、柴鸡蛋,头好晕,选哪款?
11 溏心蛋 Vs 全熟蛋,哪一种更营养?
12 大米怎么储藏不容易生虫?生虫米还能吃吗?
13 冰箱里的肉到底能够放多久?又如何化冻
14 鲜肉、排酸肉、冷冻肉,有什么不一样?
15 为什么有人煮出的绿豆汤是绿色的,有人煮出来的是红褐色的?
16 豆子不好熟,炖汤烧菜时怎么能快速煮烂?
17 空气炸锅,为什么炸不出油炸的风味?
Part 3 健康养生篇:朋友圈里的以讹传讹
01 生酮饮食减肥靠谱吗?
02 爱美人士追捧的酵素,真有那么神奇?
03 黑巧克力到底能不能减肥?
04 朋友圈排行榜前十的“清肠排毒”,你入坑了吗?
05 喝醋能养生?药醋真的有用吗?
06 网上盛传10种空腹不能吃的食物,孰真孰假?
07 老爸老妈喜欢转发的“食物相克”到底靠不靠谱?
08 柿子不能同吃的食物好多,它怎么这么特殊?
09 关于木瓜的“三大养生传说”,你知道吗?
10 全民推崇的全谷物,你选对了吗?吃对了吗?
11 红枣不能补铁,这两种食物就是“补铁专家”?
12 吃鸡蛋真有那么多禁忌?
13 鸡蛋胆固醇含量高,每天到底该吃几个?
14 尿酸高、痛风,真的不能吃火锅和豆制品吗?
15 豆制品吃多了容易结石?
16 男性豆浆喝多了,乳房会变大?
17 10种补钙食物,你信几种?
18 骨头汤补钙?其实它更“补铅”
19 牛奶不能和这些食物一起食用?
20 牛奶加热会损失营养吗?
21 复原奶是劣质产品吗?
22 酸奶、乳饮料,你能分清吗?
23 每天“必喝”四次水,你照做了吗?
24 保温杯泡茶有害健康?
25 喝浓茶会导致贫血?
26 醉酒后最想知道:浓茶能不能解酒?
27 喝酒御寒有没有道理?
28 苏打水,到底有益健康还是有害健康?
29 蜂蜜水、柠檬水、菊花茶能排毒养颜吗?
30 咖啡是护血管的健康饮品,还是失眠长肥的祸首?
31 甜食不仅能毁了你的身材,还能毁了你的脸?
Part 4 科学辨伪篇:以科学为名的忽悠
01 你还要被“抗氧化”的概念忽悠多久?
02 你为“增强免疫力”花的钱,真的值吗?
03 网络流行的“抗炎饮食”,真能抗炎?
04 “20%的中国人死于吃错饭”,是真的吗?
05 无糖食品真如广告说得那么好吗?
06 “无麸质饮食”,值得你买单吗?
07 关于“激素食品”的那些传说,该信哪个?
08 食物中的胶原蛋白有多少补在了脸上?
09 口服玻尿酸真的有用吗?
10 葡萄籽与白藜芦醇,值不值得信赖?
11 烧到135℃的水,“分子更小、更好吸收”?
12 适量饮酒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好处?
13 荔枝引发了那么多争议,还能不能吃了?
14 奶茶里的科技与狠活儿,是真的吗?
15 关于方便面,都有哪些奇怪的谣言?
16 “FDA认证”就意味着可靠?
后记 我们要以何种心态看待科技进步带来的“餐桌之变”?
|
內容試閱:
|
“吃了吗”,这句简单而亲切的问候,几乎是中国人见面时最自然的开场白。它不仅仅是一句问候,更是对彼此生活状态的关心与分享。而在餐桌上,“能吃吗”则成为最常见的疑问,它反映了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疑虑。但“吃了再说”是大多数中国人面对美食时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出于对食物的热爱,还是出于豁达的生活态度。
当我们沉醉于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时,网络上的各种说法也如狂风暴雨般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这些谣言、误解各有各的“神通”,让人防不胜防。有的谣言假借老祖宗之名,比如“隔夜不能”系列,几千年的经验智慧不容质疑;有的则充满了对现代食品工业的恐惧,比如对添加剂、预制菜的过度担忧,仿佛它们是危害健康的洪水猛兽;而最令人痛恨的是商家推动的“情绪营销”,通过制造恐慌和焦虑来推销产品,比如“蔬菜农药残留好可怕,赶快买我的高科技洗菜机”……
如果你经常被这些“食品真相”所困扰,那么我建议你好好读一下这本书。它的作者云无心是食品科普领域的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者,他曾经从事相关研发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这让他对食品有了比绝大多数人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敏锐的洞察力直击问题的核心。这本书囊括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点话题,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营养健康,云无心老师都进行了靠谱解读。仔细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你以后少操冤枉心、少花冤枉钱,做一个餐桌上的明白人。
钟凯
谣言1:方便面中有大量防腐剂,危害健康
“食物防腐剂有害健康”是一种误解。防腐剂在食物中应用广泛,其作用旨在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保护食物营养以及感官品质。国家批准的每一种防腐剂都进行过安全审核,只要按规范使用,就不会危害健康。
其次,方便面的含水量非常低,本来就不适合细菌生长,所以“不需要使用防腐剂”。
谣言2:吃完一碗方便面后32小时都不会消化
这个谣言来自国外的一个拍摄项目。项目中两名志愿者分别吃下方便面和手工面条,然后吞下胶囊内视镜来记录消化道内的情况。实际上,两种面条在吃完后2个多小时就已经基本消化。而且拍摄所用的胶囊内镜能维持的影像时长只有8小时,无法对面条消化情况进行连续32小时的记录。这个项目的初衷只是为了观察加工食品的消化过程,由于只有两名受试者,结果并不能得出方便面不好消化或者有害健康的结论。
谣言3:方便面没有营养
所谓“营养”,是指为人体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热量。方便面跟米饭、馒头一样,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但跟米饭、馒头相比,油炸型方便面还提供更多的脂肪。脂肪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但由于现代饮食脂肪含量过高,需要控制脂肪的摄入。作为单一的食品,方便面的确不能满足人体的全部营养需求。这不是方便面本身的问题,任何食品都是如此。作为食谱的一部分,它跟常规的面条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吃方便面时加蛋、蔬菜、肉类等,也可以吃得健康。
谣言4:方便面含有重金属
有机构检测了多种方便面的调料粉和油包,发现含有铅、铜、汞等有害物质。媒体宣称“方面含有重金属,会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严重者还会导致基因突变而诱发癌症”。
这条新闻引起了轰动,但完全就是吓唬公众。
铅、铜等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如依靠土壤和水种植出来的植物,吃草和粮食养殖的动物都含有。所以,含有重金属很正常,“有多少”才是问题。
“不含重金属”只会有两种可能: 一是没有去检测,就像千百年来祖先们吃的食物那样,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自然也没有检测,就被当作“没有”; 二是检测手段不够先进,检测不出那么低的含量,也就被当作“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检测能力越来越强,以前发现不了的物质现在能够被轻易发现,也就经常被媒体炒作成“×× 食物中惊现×× 有害物质”。其实,拿任意食物去检测,目前的检测技术都能检测到不止一种“有毒污染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