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信托一本通:财富传承的模式、案例与实务(丰富案例+专业解读,讲透10大信托业务功能、法律风险与实操)
》
售價:HK$
107.8
《
AI绘画:技术、创意与商业应用全解析
》
售價:HK$
85.8
《
新民说·经济学家的恶习
》
售價:HK$
46.2
《
阅世奇言:靖康生死局
》
售價:HK$
74.8
《
前浪后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96.8
《
八路军史
》
售價:HK$
107.8
《
美味简史
》
售價:HK$
52.8
《
书信里的中国(全三册,家国情怀+亲情无价+君子之交)
》
售價:HK$
131.3
|
編輯推薦: |
《汉语词汇通史》首次利用《汉语大词典》并纠正补充其不足,对汉语史全部 37 万多个词进行研究,研究到的词汇量之多、之全,前所未有,使《汉语词汇通史》提前出现数十年,同时抓住词汇随社会而变的社会性本质和朝代因社会巨变而更替的特点,把词汇史大致按时代分为 15 个时期,突破了四分法时代过长的局限,更符合词汇发展实际情况。该书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一部词汇通史,同时也是我国词汇史研究的第一部,历史阶段划分方法和各卷的内容、框架是更是全国首创。
|
內容簡介: |
《汉语词汇通史·战国—秦卷》是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中的分卷。《汉语词汇通史》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汉语词汇通史,主要根据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内因、外因和事实,把自西周至民国的词汇史分为15个共时系统,详细描写各个共时词汇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质要素的成长,旧质要素的传承、消亡,建构较全面的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通史系统,深度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汉语词汇通史》站在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共时系统的词汇,包括承古要素、新质要素、消亡要素,而新质要素是重点,新质要素中特征要素是重中之重,突出描写各个时期的特征词汇和特征词汇场;汉语词汇史上下3500年,涉及文献13666种,关于词汇共时系统怎样描写,历时系统怎样解释,承古要素、新质要素和消亡要素及其类型和层次如何分析等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
關於作者: |
主编:杨端志,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山东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山东省汉语言文字学强化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985工程“汉语与汉语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通信评委,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通信评委,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委,山东省国外语言学会符号学学会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等。出版专著《训诂学》《文言文基础知识》《汉语史论集》等20部(含合著),发表论文《周易古经韵考韵读》《论词义与词的区别》《试论确定汉语词的原则》《“误读”与新义》等70余篇。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汉语词汇通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周易》语言学研究”等19项。曾获省部级等各类奖项20余个,其中《训诂学》获多个奖项的一等奖。
著者:胡明,女,1974年生,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史、应用语言学。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词汇通史研究”及数项省级教研项目,在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
目錄:
|
目 录
凡 例
绪 论
第一章 反映战国—秦时期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
第一节 反映战国—秦时期政治体制的新词语场
第二节 反映战国—秦时期军事战争的新词语场
第三节 反映战国—秦时期农业生产的新词语场
第四节 反映战国—秦时期社会生活的新词语场
第五节 反映战国—秦时期思想科技的新词语场
第六节 战国—秦标志性新词语场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战国—秦时期汉语基本词汇的发展
第一节 基本词汇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 进入基本词汇系统的战国—秦新词举隅
第三节 战国—秦新词发展为基本词汇的原因
第三章 战国—秦时期单音节新词
第一节 战国—秦单音节新词概况
第二节 战国—秦单音节新词的造词方式
第四章 战国—秦时期复音新词
第一节 战国—秦复音新词的分布
第二节 战国—秦双音节新词的结构分析
第三节 战国—秦多音节新词的结构分析
第四节 战国—秦复音新词的造词方式
第五章 战国—秦时期合成新词的构词词素
第一节 战国—秦合成新词词素的构词能力
第二节 战国—秦合成新词词素义的发展
第三节 战国—秦合成新词的词义与词素义
第六章 战国—秦时期的消亡词
第一节 战国—秦时期标志性消亡词语场
第二节 战国—秦时期词汇消亡的模式及原因
第七章 战国—秦时期的承古词
第一节 战国—秦承古词举隅
第二节 承古词在战国—秦时期的发展
第八章 战国—秦时期词义的发展
第一节 战国—秦时期词义发展的状况
第二节 战国—秦时期词义发展的途径
第三节 战国—秦时期词义发展的原因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在汉语研究的几个主要部门——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研究的困难最多;在汉语的主要研究方法——共时研究、历时研究中,历时研究的困难最多。我们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就很多很多,而且,有些困难远非我们一时能够克服的。我们的《汉语词汇通史》只是一种尝试,先后有三十几位硕士、博士、博士后参加,历时二十五年。如今,我们的《汉语词汇通史》终于要陆续出版了,有很多问题需要向大家交代。我们想要说明的有:我们对“汉语词汇通史”的思考,汉语词汇通史的语料,关于已有汉语史的分期,我们对汉语词汇史的分期,汉语词汇史的根基——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发展概览,汉语“词”“词汇”“词汇史”研究中的难题,汉语词汇史研究必须接受“小学”研究的成果,汉语词汇的共时研究与共时研究方法,汉语词汇历时研究与历时研究方法,关于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结合,等等。可惜,时不我与,这里只能谈谈最必要的几个要点了。
一、《汉语词汇通史》是我长期思考、研究的一个课题
随着学习、工作的变迁,我先是把学习、研究的重点放在语法、词汇上,后来又放在训诂学(更确切地说应当是“小学”)上。因此,我的教学,研究,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内容便或者是词汇学、词汇史,或者是训诂、文字、音韵之学,切换来切换去,或者是几者融合。《汉语词汇通史》便是我和我的同道走融合研究道路的初步结果。
长期以来,词汇史研究的许多疑难问题一直在我们头脑中萦绕着。例如,汉语通史研究中,语音史、语法史、词汇史研究所需要的语料是不同的,词汇通史研究需要的语料最多最复杂,几乎是全部文献。流行的研究路径是自专书词汇始,由上古一部一部的专书词汇研究下来,词汇通史就出现了。这样的研究路径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吗?是历史词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吗?有可操作性吗?又例如,汉语史里的语音史,可以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共时系统,从上古一直推到当代,或者从当代一直推到上古,从而构建一个具有严密规律的历时语音系统。语法史可以由若干词类、若干句式、若干虚词构成共时系统,从上古一直推到当代,或从当代一直推到上古,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严密规律的历时语法系统。语音史、语法史都有很强的规律性、系统性。那么,汉语词汇史有没有像语音史、语法史那样的规律性、系统性?能不能像语音史、语法史那样,首先研究出一个由若干成分构成的共时系统,再由这个若干成分构成的共时系统串联成一个具有严密规律性的历时系统?再例如,在汉语发展史上,语音最稳定,语法次之,词汇则是处于每时每刻的变化中。那么,语音通史、语法通史、词汇通史的分期一定是不同的。词汇通史的时段,比语音通史、语法通史要短得多。那么,词汇通史的分期标准是什么?要分多少个时期?另外,在汉语词汇通史中,各时期的格局怎样?重点在哪里?各时期之间如何贯通?各时期怎样描写?怎样解释?……
带着问题意识,我们开始探索,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我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先后做了断代的商代甲骨文词汇词义、西周金文词汇词义研究等,做了断代专题的中古名词、中古动词、中古形容词研究等,做了专书《周易》经传词汇词义研究、《尚书》词汇词义研究、《国语》词汇词义研究、《晏子春秋》词汇词义研究、《礼记》词汇词义研究、中古小说词汇词义研究,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明清小说词汇词义研究,还做了部分佛典专书词汇词义研究。
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对于研究本体都有一定的价值,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对我们想要寻找像语音史、语法史那样的规律性、系统性有所启发,但仍然有很大的距离,与我们提出的问题也相距很远。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零散的、离散的,只是分散于专书、专题、专类中的少部分词汇,无法窥见汉语词汇的全貌。尤其是,想通过这样的途径来研究汉语词汇通史,希望是渺茫的。
本着总结的目的,我们也环顾了当时语言学界的专书词汇研究,认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有典型意义的专书进行研究,以总结一部专书词汇的基本面貌;第二个层次是对某一时段的若干部有典型意义的专书进行研究,以总结某一时段词汇的基本面貌;第三个层次是把各个时段联系起来,形成汉语词汇发展演变史。周祖谟先生曾经具体描绘过这个研究步骤:“要研究词汇的发展,避免纷乱,宜从断代开始,而又要以研究专书做为出发点。犹如清人研究古韵那样,先以《诗经》一书为起点,得其部类,然后旁及《楚辞》以相佐证,以确定韵部的分合,而后之人又从而逐渐加详加密,以瑧完善。”
周先生的描绘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诗经》韵部的研究谈何容易,从南宋吴棫到清人段玉裁几乎用了七百年!再说,词汇与韵部不同,词汇要比韵部复杂得多,词汇研究要比韵部研究困难得多。《诗经》的韵部,可以通过系联韵脚、归纳韵例,再佐以汉字谐声“同声必同部”两大步而得其韵类。而一部专书的词汇面貌,到底包括了多少部类?或者倒过来说,多少部类才能反映一部专书的词汇面貌?并且,我们怎么用这些部类捋出一个断代汉语词汇史,从上古汉语一直捋到现代汉语,从而捋出一个汉语词汇发展史的基本面貌?
专书词汇研究是在1983年全国语言学科规划会议上由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语言学界前辈提出来的,至今已经四十年了。在这四十年中,专书词汇研究成为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主流。研究者有老一辈语言学家,也有堪称中流砥柱的中年学者,更有大量的语言学界的新秀——硕士、博士研究生。这四十年的研究,几乎涉及各个历史时代典型的专书。专书研究的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涉及各种常见专题。专书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专题者有之,专书副词、介词、连词等虚词专题者也有之;专书核心词者有之,专书方言词者也有之;专书单音节词汇者有之,专书双音节词汇者也有之;专书同义词者有之,专书反义词者也有之;专书联合结构者有之,专书偏正结构者也有之;专书成语者有之,专书熟语者也有之。全面研究一部专书词汇者也有之。在全面研究一部专书词汇者当中,有几类最值得称道:有的首先对专书进行校勘、注释,编出词典,再进行专书的词汇学研究、词类研究;有的首先广泛收集专书历代训诂,编出专书词典,再进行专书词汇的研究;有的对专书先进行注释,再进行有效的专题研究;有的收集同一时代多种专书词汇,再进行断代史的全面研究。这些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典范性。这些专书词汇研究极大地改变了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格局,丰富了汉语词汇史的内容,也为词汇史研究提出了方法。
王力指出:“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我们要问:在三千多年的汉语发展过程中,到底逐渐积累了的是一些什么新质要素,逐渐衰亡了的是一些什么旧质要素?能答覆这个问题,就是研究了汉语的历史。”杨端志进一步指出,一个时代词汇系统的新质要素和旧质要素构成这一时代的“标志性子词语场”。“‘标志性子词语场’包括‘标志性新词语场’和‘标志性旧词语场’。‘标志性新词语场’是过去的时代没有,只这一个时期新出现的子词语场。‘标志性旧词语场’是新的时代没有或行将消失,而过去的时代却存在的子词语场。‘有’和‘没有’构成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的标志。”因此,研究某个历史时期词汇系统中的新词、新义和消亡词、消亡义是断代词汇研究的主要内容。
词汇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历史学上的朝代划分虽然不能精确地界划词汇的发展变化,但是每一次朝代更替带来的社会剧变都会引起词汇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这一时期词汇的新貌,因此按朝代划分是词汇史断代的有效方法。战国—秦时期上承西周、春秋,下启两汉,是中国历史上从分裂动荡到大一统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阶段,新词大量产生的同时伴随着旧词的消亡,部分从前代继承下来的承古词也出现了语义变化。描述战国—秦时期词汇的基本面貌,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总结整个汉语词汇系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本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现代词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战国—秦词汇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立足战国—秦断代词汇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上至西周春秋,下至现代,力求从共时和历时的纵横比较中探寻这一时期词汇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一、研究对象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战国—秦时期的承古词以及新词、新义、消亡词、消亡义,即从公元前48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帝国灭亡近300年间自前代继承的语词以及新产生的和趋于消亡的词、词义。杨端志指出,一个时代出现的新词语最能反映一个时期词汇史的特点,是词汇史研究的关键。“‘新词语’在词汇、词汇史研究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不研究‘新词语’,词汇史研究是谈不上的,共时范围内的词汇研究也是困难的。”因此,本书研究的重点是战国—秦时期出现的新词。
之所以选择公元前481年作为战国—秦时期的起点是出于词汇史研究的需要的考虑。史学界对战国时期的起始时间有不同意见。目前常见的几种意见中,最早的是以《春秋》所记的最后时间—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为战国历史的起点a,最晚的是以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记的周威烈王承认分晋的韩、赵、魏三家是诸侯的时间(公元前403年)作为战国的开始。断代词汇研究的范围原则上应尽可能宽泛地涵盖这一时期的语言材料,尤其是处于时代更替和过渡时期的传世文献,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这一时期词汇发展的面貌。本书采纳战国起始时间为公元前481年的意见,这样可以把一般认为属于春秋战国过渡时期的传世文献纳入研究的范围,有利于全面完整地描述战国—秦时期词汇发展的状况。
至于把战国词汇和秦朝词汇合并研究,不再为秦朝单列章节,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秦朝历史短暂,从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6年仅15年,传世文献很少,所涉词汇数量极其有限,单列章节不足以体现这一时期词汇的特点;二是秦朝是战国时期秦国尽灭六国后建立的,其语言继承了战国时期七国的语言,秦朝语言的特点基本就是战国末期语言的特点。基于上述考虑,本书把秦朝与战国合并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