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HK$
109.8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HK$
78.2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HK$
65.0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HK$
96.3
《
史学的性别
》
售價:HK$
80.2
《
中国女军史
》
售價:HK$
151.0
|
編輯推薦: |
《县乡的孩子们》是关于县域教育的田野调查力作,素材均来自于近两三年作者研究团队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的调研。其研究目的在于把握县域教育实践的经验,推动实现教育政策、制度及其他资源与教育实践、实际及需求精准对接。作者调查的田野包括县乡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班级、家庭及基层社会,像解剖麻雀那样,将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机制、逻辑揭示出来。本书让人了解到超级中学、县中衰落、分班管理、校长治校、学生沉迷游戏、校园欺凌、非教学任务大增、青少年抑郁、家校关系、陪读妈妈、“双减”政策及其执行、 普职分流、寄宿制、“教育新城”等各种县乡教育县乡背后的机制。值得一看。
聚焦广受关注的教育主题,全面呈现县乡教育的现状,帮助读者读懂现象背后的发生机制。如“县城陪读妈妈”的话题在各个媒体上被广泛报道,引起广泛讨论。本书以案例的方式对“县城陪读妈妈”现象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与教育城镇化有什么样的关联?
扎实的调研,鲜活的一线案例,最新的实践经验,提出县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某些县中的高考成绩曾一度超过其省会的重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全面揭示县域教育运行状况、聚焦县乡学子困境与前途的调查研究著作。作者们通过对县乡学校、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及基层社会的全方位调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学校的运转、教师的想法、家长的诉求、学生的心态、政策的执行等教育一线状况,探寻县域教育的现状、问题、前途。
书中重点探讨了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比如超级中学、县中衰落、分班管理、校长治校、学生沉迷游戏、校园欺凌、非教学任务大增、青少年抑郁、家校关系、陪读妈妈、“双减”政策及其执行、 普职分流、寄宿制、“教育新城”等。 书中提出了县中、乡校、村小的教育发展模式,认为三者构成当下的县域教育体系,既公平又有效率,明确反对对小规模学校过度投入。书中对超级中学跨区域招生进行了批评,认为超级中学制造了教育竞争压力和全民教育焦虑。书中对“县中塌陷”做了深刻解剖,认为县中承载着县乡大多数孩子的希望。
本书以社会学的视角,从时代变迁中阐明教育环境、教育政策、教育需求、教育运行等方面的变化, 涉及县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生活经验中关注县乡的孩子们,是中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创新。
|
關於作者: |
杨华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2007 年开始从事农 村调研,在全国近 20 个省市调研,累计调研时间超 过 1 400 天。 在《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开放 时代》《经济学家》《读书》等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 篇,出版《陌生的熟人》《县乡中国》《乡争》《大后 方》等专著 7 部。 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21 年第 5 期刊文统计,全国 45 岁以下青 年社会学学者近五年 CSSCI 刊物他引排名第一名。
雷望红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在 全国各地开展田野调研,累计调研时间超过 700 天。 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论 文 20 余篇,出版县域教育研究专著《迈向均衡的实 践》。 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和 观察者网、澎湃新闻网等重要媒体发表教育时政评论 文章 40 余篇,多篇阅读量达 10 万 。
|
目錄:
|
一 如何办好县中与乡校
县域教育:
民生性是最本质的属性……3
江苏县中高考何以胜过南京市高中:
县中模式解析 ……14
县中何以衰落……26
为什么要差异化分班:
县城中学的分班管理……36
从倒数第二到全市前十:
一所乡镇学校的“逆风翻盘”……43
“乡校模式”:
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53
“没有未来”的教学点撤并难在哪儿……62
撤点并校:
保持乡村学校的适度规模……79
二 网络社会中的孩子们
乡镇初中里的那些“不可教者”……91
“读书改变命运”:
乡镇初中学生可不这么认为……98
陷进手机里的留守儿童
与网络小说有关的少年时代……115
无声的暴力:
一起高中校园欺凌事件剖析……123
避免校园欺凌:
分配好学生的时间与精力……130
青少年抑郁:
痛苦没有被及时分享……139
孩子为谁而学……148
三 陪读妈妈与家校关系
高精神压力下的陪读生活……161
县城陪读妈妈:
形成原因与社会风险……169
城乡家庭对学校惩戒权的不同接受度……177
作为家校之间桥梁的家委会……188
校园正义维护:
家校深层次互动是关键……194
家校关系的公共基础:
校社关系……204
四 “双减”之后
“双减”之后:
城乡学校表现大不同……213
“双减”之后农村家庭的得与失……222
“双减”背景下不同阶层家庭课外管理再分化……228
“我们都是兼职做老师的”:
防止非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学……236
学校的非教学任务为何会大量增加……243
五 县域职教的困境与希望
普职分流:
家长难以接受的是孩子失去发展机会……255
随人口流动而来的县域职教新任务:
“养成教育”……264
县域中职如何发展:
从人才教育到人本教育……277
中西部地区职校发展困境: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285
生源输送与人力派遣:
中西部地区县域中职的生存之道……292
产教融合:
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经验……304
避免县域中职教师职业倦怠:
职教发展的重要一环……311
管理中职班级的实践艺术……321
六 为了孩子人生起点的公平
供需错位:
义务教育均衡工作要准确把握乡村家庭需求……331
乡村教育生态变迁:
家庭、学校、社区等主体的运作逻辑变化……341
镇域中心校:
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350
寄宿制: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优势举措……358
县级政府为何热衷搞“教育新城”……365
“县管校聘”政策的实践悖论……375
民办学校的优势与限制……379
民办学校的“狂飙突进”与策略主义……391
为何有些农村地区不重视子女教育:
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不同……397
后 记……405
|
內容試閱:
|
陪读妈妈
陪读妈妈在陪读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她们放弃自己的工作来陪读,对子女教育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通过自己和子女的共同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但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如母亲所愿考上好的大学,尤其是当一些孩子在学习上不够努力时,陪读妈妈就会非常失落,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以下是 D 县 Y 村两位陪读妈妈的真实感受:
陪读妈妈的精神压力很大,妈妈放弃所有来陪你,结果你学习上不努力,妈妈就会很生气。如果最后考不上好的大学,这么多年的陪读就白费了,对妈妈的打击很大。(ZLY,1982 年生)
陪读妈妈有压力,主要是小孩成绩上的压力。
小孩考试,我比小孩还要紧张,好像自己要去考试一样,心里怦怦直跳,担心她考不好。我和其他陪读妈妈交流,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感觉,有些妈妈连饭都吃不下去。都希望小孩能够考好,考得不好,(陪读)妈妈心里就很失落。别人在背后都会说,那么多年,陪在身边,结果成绩还不好, 别人就认为肯定是你没有管好。(ZM,1985 年生)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父母越管得严,子女越容易叛逆。如此一来,陪读妈妈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就很容易紧张。这种紧张的亲子关系轻则表现为子女经常和陪读妈妈斗嘴,重则发展为吵架,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对立。D 县 Y 村“80 后”的陪读妈妈 WP 给我们讲述了她和女儿一次比较严重的冲突:
我女儿成绩一直比较好,有一年因为家里在种植木耳,我就让她奶奶帮忙带了一段时间,我回到村里去种植木耳。我每天都打电话问婆婆,女儿今天表现怎么样。婆婆说很好、很乖。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过了一段时间我不放心,还是自己去县里陪读。到晚上该睡觉的时候,我也装着睡了,结果发现女儿躲在被子里玩手机,我一气之下就把手机给砸了。那一次我冲她发了很大的火,问她为什么那么不听话、究竟还要不要读书,骂着骂着我自己坐在那里急得哭。女儿看到我哭了,也知道自己错了,说妈妈我会努力的。
陪读妈妈不仅要面临陪读过程中较为紧张的亲子关系,而且还可能遭受各种委屈。更为重要的是,她们往往要独自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没有人可以帮忙化解。D 县“80 后”的陪读妈妈 ZLY 说:
我这几年在家带小孩,自己都快抑郁了。有话都没人说,也没地方可说。遇到困难,没有人可以沟通。跟老公说了也没用,他那么远,说了也帮不了我,还增加他的负担,一般就不和他说。也没有朋友可以说,天天在家带孩子,哪里有朋友?同龄人好多也不在家,在家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也说不到一块。只有自己慢慢排解,有时半夜睡不着,我就一个人在(村委会)广场上走来走去,排解一下压力。
从网络小说中吸取“成长力量”的孩子
从现在了解的情况来看,孩子看网络小说集中在五年级到八年级这段时间,尤其是七、八年级。上初中后,重点班看小说的孩子很少,普通班比较多,集中在成绩不上不下的一些孩子中。
孩子 1,六年级,女生,普通班,喜欢看动物小说。她看的这一本,是典型的伤痛小说,书中的主角经历了许多创伤和波折,在无奈的现实中苦苦挣扎。这个女生代入感很强,将自己当作了书中人物。后来家访得知,该女生还有个弟弟,母亲有些重男轻女,奶奶对她总骂骂咧咧,天天把“你笨死了”挂在嘴上。只有不善言辞的父亲默默关怀着她,常给她买好吃
的,带她去逛商场。虽然物质上从不匮乏,提的要求父母也都会尽可能满足,但这个女生还是常常觉得自己在家里被忽视, 觉得家人不爱自己,感觉很孤单。班主任说,这个孩子有早恋倾向,假期和班里一个男生经常聊天到半夜。
孩子 2,八年级,男生,普通班。这个孩子家境普通,成绩中上游,性格温和,为人端正,说话条理清楚,对人对事有自己的分辨。他刚刚看完一本讲猎鹰的书,感觉触动很大,从头到尾将故事情节复述了一遍。这是一本关于欺骗和背叛的书。书中的鹰原本是奴隶,后来争取自由,经历了种种欺骗、背叛、伤害后,转身自愿为奴,最后为那个背叛和虐待自己的主人献出了生命。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美化这只鹰的所有选择,包括被欺骗、被虐待、被背叛后的默默承受,以及最后自愿为奴和献身。访谈中的一段对话令我们印象非常深,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文学的精神灌输力量:
你看这书感觉怎么样? 很现实。
你觉得鹰做得对吗? 对。
为什么?
它没有办法,那是它的主人。
哪怕它主人这样对它?
主人还是对它好、爱它的。鹰这么做是为什么?
因为对方是主人,它不能背叛。
…………
一个女生告诉我们,同学们最近在疯传一本十宗罪,是描写各种变态犯罪的书。我们在微博上查了一下,主要关注了评论区,“社会是阴谋黑森林”“他人即地狱”“罪恶也有理”的观念在该书读者中相当普遍。这本书已经被学校列为禁书,但同学们私下仍然在传阅。即使不在学校看,假期回家也免不了看一看。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有着这个阶段独特的精神需求。我们发现,这个时期孩子们看小说,不是在吸收知识,而是在寻找自我以及成长的力量。他们很容易将自己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带入所阅读的小说里。
那个女生,家人对她的态度的确有问题,但她从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去积极认识和面对现实,而是不断加深加重自己孤独、被无视、被伤害的感受,甚至学会了进一步贬低自己, 然后无止境地向外索要,好像家人和世界都亏欠了自己。那个看猎鹰故事的男生,已经将欺骗、背叛、虐待、奴役看成一种现实,并且认为无底线忍受这样的现实是对的,甚至是高尚的。
可以看出,孩子们带着青春期的困惑与纯真进入了网络小说的世界,遇到了书中描绘出来的“现实”。这个“现实”,展示了欺骗、背叛、伤害、痛苦、欺压、罪恶,却并没有交代为什么,以及这些意味着什么。它们通通都被处理成一种理所当然的背景环境,主人公能做的不是思考,而是习惯和适应,弱小的适应强大的,受害者适应加害者,痛苦适应罪恶。至于他们在其中感受到的温暖和力量,并不来自深刻思考后的是非判断,而是接近于一种用渲染和自我感动完成的对现状的合理化与美化。
陷进手机里的留守儿童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乡,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2021 年以来,我们分赴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省十县(区)展开专题调研。调研发现,中部农村留守儿童占比很高,在部分农村,其占比超过50%。学校及家长反映手机管理是普遍的难题,其中最难管理的群体是留守儿童群体。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原因
我们面向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九县(后文简称“三省调查”)中小学生家长开展了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13 172 份。调查显示,40.4% 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49.3% 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占比分别是 69%、33.1%。67.3% 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21.3% 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事态已十分严重。江西某县六年级某班,老师反映周末在家玩手机 10 个小时以上的学生超过了一半。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互联网快速发展,为留守儿童上网提供了基本条件。首先,快速普及的互联网成为农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国是世界互联网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近 10 年,国家在农村大力进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互联网使用成本迅速降低,留守儿童使用互联网极为便利,互联网成为其认识世界的主要窗口。其次,一些互联网产业不断吸引着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仅仅是网络游戏产业,每年就有上千亿元的规模。在利益驱动下,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用户黏性,吸引留守儿童进入互联网。最后,互联网使用规范尚不完善。国家和社会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使用规范,互联网负面效应被放大。
第二,家庭管理缺位,导致留守儿童长时间使用手机。祖辈作为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约束留守儿童的手机使用行为。因为祖辈在照看孙辈的同时,还需要做农活或者其他工作,很难全程看护。出于方便的考虑,祖辈在节假日时甚至会将手机当作“保姆”,这样孩子既不会乱跑,也不会打扰自己。由此导致留守儿童过早拥有支配手机的权力,很早便对网络世界产生依恋。很多老师反映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就是玩手机,既不学习也不出去玩,仿佛活在手机世界里面。即使祖辈有时觉得需要管一管,出于对孙辈的溺爱,也不会太严厉。缺乏约束的留守儿童更加肆无忌惮地畅游在网络当中。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上网课,也大大加深了其沉迷手机的程度。
第三,同辈群体示范,导致手机沉迷成为新潮流。在家庭影响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同辈群体中的流行观念会深深影响留守儿童成长。不仅仅是留守儿童,一般的农村儿童也普遍沉迷手机。为了能够合群,留守儿童会主动去关注同辈群体关心的事物。湖南某县一名乡镇小学校长说:“学校里玩手机的学生比例达到 70% ~ 80%。”河南某县一所学校的心理老师做现场测验,问学生喜欢什么,结果 55 人的班级中,男生全部异口同声地说:“游戏!”老师们普遍反映,男生们聚在一起时最喜欢讨论的就是手机游戏。同辈当中的“杰出人物”也是那些“游戏大神”,即游戏技术高超,或者拥有很多稀有游戏装备的学生。
第四,学习环境自由,加剧留守儿童沉迷手机。近几年,中小学减负工作迅速推进。减负的目的是要减掉压在中小学生身上过重的课外课内负担,在农村却产生“意外”后果。与城市不同,农村课外培训班原本就少,爷爷奶奶也很少有辅导能力及意识。留守儿童除了课内时间被老师监管学习以外,课余时间一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学校原本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者组织考试等方式将他们的时间利用起来。在持续的减负要求下,课后作业、考试大幅减少。留守儿童几乎没有了课外学习任务。玩手机便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加剧了手机沉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