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细节:一部离作品更近的绘画史

書城自編碼: 391438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绘画
作者: [法]达尼埃尔·阿拉斯 著,马跃溪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58225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324.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HK$ 188.2
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
《 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 》

售價:HK$ 188.2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103.0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售價:HK$ 66.1
开宝九年
《 开宝九年 》

售價:HK$ 54.9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售價:HK$ 110.9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HK$ 109.8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

售價:HK$ 109.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41.6
《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
+

HK$ 39.3
《素描基础教程从入门到精通 赠300分钟教学视频,零基础小白入》
+

HK$ 29.9
《6 石膏五官结构素描范本》
+

HK$ 79.5
《成为素描高手:经典人物素描进阶教程》
+

HK$ 91.8
《5分钟创意速写课:如何画动物——时光速写系列丛书》
+

HK$ 91.1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III:贝蒂的色彩》
編輯推薦:
是艺术史,也是一部破译图像密码的探秘故事集! 如何get一幅画的真相?放大镜下的细节世界打开惊奇之门! 一场符号学家的解谜之旅,重新发现300余幅世界名画,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细节陈设,是画家的无心之举,还是另有隐情的窃窃私语? 一座书架上的美术馆,大开本全彩图文书,“颜控”必藏,跟着大师去看画,一次跨越17个国家的世界古典绘画巡游。
內容簡介:
一幅画的细节中隐藏着作者试图传递的私人密码。这些密码呈现的丰富信息是画家对细读之人的“回报”,它悄悄影响着观者与画面的互动以及对它的理解。通过细节把握绘画可使惯性思维中不为人所见的信息显露出来。
一个脱离了原先画面、独自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细节,可以引发人们对艺术史业已形成的基本概念的怀疑:它们是什么?为何出现在这里?本书即是著名艺术史家阿拉斯从细节角度“破译”大师之作的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达?芬奇到马奈,从中世纪教堂到布面油画……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部从“近处”着眼的西方绘画史,作为回报,那些于近观处闪闪发光的细节也会给读者带来顿悟般的“惊奇之感”。
關於作者:
达尼埃尔·阿拉斯(1944—2003),法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先后受业于艺术史家安德烈·沙斯泰尔与符号学家路易·马兰,曾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领域横跨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当代艺术和艺术批评。代表作除本书外还有包括《绘画史事》《我们什么也没看见》《绘画中的主体》《莱奥纳多·达·芬奇:世界的节奏》《维米尔的野心》等。
目錄
导读
前言问题
引子“对我那样做吧”
第一部分 画面的象征标志
 第一章 矛盾
  现代人的拒斥
   细节一:透纳的贝壳
  古典主义规范
   关于“如画”的闲谈
   细节二:利百加的骆驼
  有罪的乐趣
   细节三:使徒的脚
  上帝与细节
   虔修行为
   细节四:基督的受难行头(ArmaChristi)
   细节的宗教
 第二章 画面机制
  征服细节
   细节五:苍蝇
  掌控逼真度:真实的细节
  描绘外观:对细节的需求
   奢侈性细节
   描述细节
   翔实的记述
  挑选细节:艺术的尊严
   《论绘画》,1435年
   重新找到的概括
   曼特尼亚的工作
   细节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的崇高地位
   细节六:圣塞西尔(sainteCecile)、管风琴和颈窝
  细节的学问
   学院传统
   以细节为单位作画和画家的分工
   17世纪的荷兰
  绘画意义上的种种真实
  再现的象征标志
   画面-机器
   细节-标志
第二部分 崩塌的画面
 第三章 悖论
  从象征标志到画面的顶峰
  细节的双重崩塌
   碎裂成块的画面
   “崩塌的”观者
  细节的时刻和属于绘画的事件
   细节七:关于风景的题外话和目光的漫步
   摇摆
  穿透和覆盖
   图像性魔力
   绘画性魔力
   局部的覆盖性
   关于几块布料的题外话
   丧失理智的画面
 第四章 隐秘性
  两张面孔
   细节八:女织工的一根线
  画面中的画家
   细节九:特别的签名
  个人情感投注
   幽默
   自画像
   肚脐眼
   欲求的认真之处
   细节十:库尔贝细节中的忤逆
  理解力的沉默
尾声寓言
 艺术史家和捕鼠器
 秃鹰、老鼠和蛇
  秃鹰
  老鼠
  蛇
 在《乡村订婚仪式》的边界
內容試閱
前言
  本书的题目“细节”很容易促使我们对它的内容做出先人为主的判断。这样的判断主要有两种:一种指向绘画鉴赏;另一种指向艺术史故事。这两种联想在当下的环境中都颇为合理,市面上流行的关于绘画的书籍不外乎上述两个角度。
  做出第一种判断,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未曾翻开过本书的法文首版。实际上,《细节》首版只有口袋大小,黑白印刷,图少且质量欠佳。因此,本书不可能以品评鉴赏绘画细节为内容。做出第二种判断,则会让我们在阅读本书时陷入深深的困惑。《细节》的确从头到尾都在讲故事,且讲得妙趣横生。但是,每个故事的上下文都在暗示我们,故事在此处只是例子,用来证明或说明作者的观点。本书的重点并不在这些故事上。
  事实上,作者已经在前言中全面地介绍了本书的内容和主旨,但他的每一句话都带有大量的潜台词。在我们对这些潜台词没有充分意识和了解的情况下,作者的介绍只能加重我们的困惑。比如,作者一再表示无意书写“一部细节的历史”,这句话的出现一度让我十分不解:他为什么要强调这件事?本书到底是从什么角度谈论细节的呢?
  关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一个文字游戏说起。本书的法文标题“detail”(细节)源自它的动词形式“detailler”。它由词根“tailler”和前缀“de”组成。前者表示切割、截取,后者表示以高强度、高密度的方式进行。这两个意思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个动词最初的含义:(为了销售的目的)将大块的东西(尤其是肉)切成零碎的小块。该词的一个引申义是细致入微地审视。此含义与观看绘画这个贯穿本书的话题十分贴合。于是,作者顺理成章地使用了“de-tailler”(细-截)这个词。但他故意在前缀和词根之间插入连接号,以暗示该词的原义,一语双关。这个文字游戏很容易引发一种想象:观者用目光从画面上切下一块块细节,最终将画面完全切碎。此类场面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观者的目光落到哪里,哪里就自动成为细节——有些细节存在于观者的意识里。阿拉斯将这种细节称为片断式细节,因为它好比是观者用目光从画面中截取的片断(dettaglio)。
  片断式细节常常被我们忽略,因为它存在于意识层面,没有可见的实体,而我们更为熟悉的是另一种模式下的细节,即画面上那些具有再现性质的元素,比如角落里的一只小动物或者它身上的毛。这类细节让人想到局部(particolare)这个概念,阿拉斯将它们称为局部式细节。无论有没有被注视,它们都作为客观现实静静地躺在那里。在本书中,阿拉斯打破了人们一想到细节就想到绘画作品局部的习惯,但是在作者的逻辑里,片断式细节才是重点,它与观者的体验相接,而观看细节的体验在作者眼中具有大量值得挖掘的东西。对片断式细节或者说“主观的”细节的强调,恐怕是本书法语首版不仅没有做成画册本,还把插图印得很简陋的原因之一。作者关心的是细节如何被观者截取出来这个带有强烈主观色彩,且不可见的过程,插图对于读者的理解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容易构成干扰。按照这个逻辑,作者本应拒绝插图。但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研究必然涉及的具体问题,作者又不得不求助于图片。不知道这种状况是否在当年令作者哭笑不得,但这一情形确实激起了我们将之命名为“阿拉斯悖论”的欲望。
  无论片断式细节还是局部式细节,在本书聚焦的模仿性绘画的框架内,又都拥有两副面孔。一副让人看到绘画材料,一副让人看到图像。两者可以轻易地互相切换,谁出现、谁消失既与创作者的手法相关,也与观者的意志相关,可以说是这两种因素博弈的结果。处在绘画材料这一显现模式下的细节被作者称为绘画式细节,而处在图像模式下的被称为图像式细节。上述四种模式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一个细节可以同时是片断式和局部式的,但不能同时是绘画式和图像式的。
  除此之外,上文提到的围绕“detailler”展开的文字游戏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投向细节的目光必然令画面整体土崩瓦解。实际上,由于人类视觉的有限性,一个人无法同时看到整体和细节,当他的注意力落在细节上的时候,画面整体就会从其视野中消失,反之亦然。除了争夺目光,细节还同整体争夺观者的观看距离。细节小、整体大,细节就鼓励观者无限地靠近画面,整体则要求观者和画面保持一定距离。这两种观看方式不能同时存在。
  ……
  对于绘画爱好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蒙。它促使我们认识到三个在当代极易被忽视的道理:一个是观看及其体验不可替代,通晓关于绘画的理论文字不等于观看作品。绘画不可言说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点。另一个道理是,观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见了,其实什么都没看见,因为我们只是在“认读”,不是在观看。阿拉斯对观看和看见的区分让我们意识到,观看这件事需要“学习”。第三个道理是,绘画完全可以带给人乐趣和享受,它有不可否认的独特魅力。阿拉斯在书中想尽办法讲述自己从观看中获得的难以言说的快乐,并鼓励他人加入这一行列,更多更好地观看和体验绘画作品,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绘画的魅力。以上这三个道理极具现实意义:在今天,多少人看完书后就觉得自已全懂了,不看作品了;多少人看展,看的是展览而非作品;多少人在观看绘画作品的时候只关心画了什么,而不关心是怎么画的;多少人认为绘画是过时的、无聊的东西。如果大家都不看绘画,不关心绘画,不关心该怎么看见绘画,如果大家都只关心知识和展场背后的权力,只关注其赐予作品的标签,只认可潮流爱慕风光,那么长此以往,绘画就真的死了。我们在扼杀绘画,而我们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本书来得怡逢其时,它促使我们觉醒。
  此外,作为本书的中文译者,我对一件阿拉斯肯定想不到的事情深有体会:无论是他提倡的研究还是他鼓励的观看,其前提都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允许他方便地接触到作品(或是它的高清图像),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个要求还是颇为奢侈的。不过国际交流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似乎能在未来解决这一问题。希望有一天,观看本书所讲的绘画作品,特别是它们的细节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不再是难事。
  最后,感谢在此书翻译过程中所有启发、帮助、支持和鼓励过我的人。感谢中央美院李军老师对我一如既往的信任,在专业问题上的慷慨指教和对译稿的全面审校。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吴思博女士对我工作的支持及其为本书面世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湖南美术出版社李震先生对本书的关心。感谢陈文爽女士的举荐和协助。感谢译稿的第一读者、画家张墨先生的逐句阅读和批评。倘若这本译著的文字质量能获得读者的任何肯定,那么必然与他提出的中肯意见密不可分。最后希望这本凝结了众人心血的译著能给予读者切实的帮助和不亚于原文的阅读享受。

后记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1938年,英国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在伦敦出版了一本书,标题是“国家美术馆藏品中的100个细节”(Cent Details provenant des peintres de la National Gallery)。此书因其新颖的视角大获成功,以至于1941年人们又看到了它的续篇《一些新的细节》(Quelques Details de plus)。克拉克的想法简单而实际:利用当时大大改善的影像复制技术将自己的书做成视觉飨宴。书中的绘画细节因其在作者眼中的美感而被收录,因此反映出作者的品位。每个细节旁边的说明不禁让人想到“漫步于博物馆的两位绘画爱好者之间可能发生的对话”。
  上述著作切入主题的方式显然“不太正式”,但它们仍然表达了位绘画史专家的良苦用心。更仔细地观看画作,更专注地审视它们:这正是那些“展现绘画细节的图片”想要鼓励的行为。正如肯尼斯?克拉克着重指出的,这些印在书中的细节传达着他在面对自以为熟知的画作时所产生的“惊奇感”。在国家美术馆泡了整整7年,他才在《拉撒路的复活》(La Resurrection de Lazare)[图3]中“第一次领略到塞巴斯蒂亚诺(Sebastiano del Piombo)的风景那种简直让人无法接近的耀眼光辉”:“这位画家将罗马式艺术的形式与威尼斯的色彩相结合,因此他是17世纪古典主义风景画真正的发明者。”
  这些被单独摘出来的细节向读者呈现着画作对“细品”之人的“回报”。这些“回报”无疑影响着观者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对画面的理解:“对一幅作品的总体印象由一堆感受、联想、回忆和遐思构筑而成——某些东西是明确和外露的,而很多是隐蔽的,有些是可分析的,但大多数都超出了可分析的范围。”
  因此,通过细节把握绘画这一研究方式可令通常情况下不为人所见的东西显露出来。一个脱离了原先画面、独自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细节,无论长成什么模样,都是对艺术史业已形成的基本概念的质问;这些概念仿佛全是在“远观”时形成的。而近距离细看,我们竞能发现柯勒乔(Le Correge)作品中的某张面孔颇有18世纪绘画的风格,这位“完全超越了自身时代而从属于另一个时代”的画家令我们顿时“失去了定见”。相反,在委拉斯凯兹(Diego Velazquez)的《被拴于柱上的基督(基督和基督教灵魂)》(Le Christal a colonne[Le Christ et I'ame chretienne])[图4、图5]中,基督的头若作为细节被摘取下来,则拥有“某种巴洛克式的力量,仿佛出自贝尔尼尼(Le Bernin)之手”,但这一力量最终消失在整个身体“极度痛楚”的情状之中。总之,如实地讲述“自己在面对具体作品时的内心感受……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某些平时无法表达的想法”。
  可以想见,对这些“惊奇感”和意外“回报”如此丰富的“倾听”(ecoute)理当引起绘画史家的关注。
  本书以肯尼斯·克拉克不再新鲜的思考作为开篇之语,是因为这些思考同时也表明,细节对于艺术史家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体验”场所,它的次要性只是表面现象。细节性关系一旦进入艺术史家的视野,便会令艺术史的一系列经典问题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上述体验是此书的核心,它由这样或那样的细节引发的“惊奇感”支撑。这些细节或是在无意中被看见,或是逐渐被发现。它们的显现原本就令观者惊讶,更不用说此时的细节公然表现为对画面整体的偏离和反抗;其功能似乎是传达一种局部性信息,这一信息不同于——或者说无关于——作品的整体信息。观者从自己与“细节美”的关系中获取的快乐值得艺术史家考察。与从远处投来的目光不同,靠近画面的目光——用保罗·克利(Paul Klee)的话说,即为在绘画表面“啃食”的目光一能令某种感受浮出水面,这一感受的对象是藏在画面、画家内心抑或是作画行为深处的事物。
  P1-5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