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HK$
64.9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HK$
85.8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HK$
64.9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HK$
74.8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HK$
74.8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HK$
74.8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HK$
64.9
《
复原力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1.主题深刻,题材鲜活。立足人类生产工具演进与工业文明发展历史,聚焦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崛起历程,以国之重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命题。
2.内容权威,硬核科普。作者查阅1000多篇专业文献,深入行业内部调研,4家头部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资深专家审读推荐,讲述真实行业故事。
3.图文并茂,精彩有趣。214幅震撼照片,直观诠释工业美学,19张工程制图,深入解读技术原理,14幅创意图表,可视化呈现数据,让科普更有温度。
4.匠心设计,典藏工艺。耗时2年策划打造,数十次反复雕琢,护封5色印刷,击凸工艺彰显大气磅礴,内封珠光卡纸,沉稳厚重,锁线裸背,便于翻阅。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极简的中国工程机械史,更是一部厚重的中国工业奋斗史。全书主体内容分为14章,立足“现代化”进程和宏大历史关照,聚焦挖掘机、盾构机等工程机械,讲述其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制造难题,生动再现其实际应用与技术突破,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以时间为脉络,真实记录一家家工程机械企业、一代代中国工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实现从技术跟跑、引进消化,到后来居上、登临绝顶的壮阔历程。全方位呈现我国工程机械制造的现代化之路,以工程机械的逆袭突围,致敬中国工业崛起的艰难传奇,彰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道路自信。
|
關於作者: |
龚江辉,笔名齐橙,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誉为“都市硬派工业类作品第一人”,工业文学代言人之一,著有《大国重工》《工业霸主》《材料帝国》《何日请长缨》等。《大国重工》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届天马文学奖,《何日请长缨》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文艺原创出版规划。
|
目錄:
|
楔子:混沌之初
第一章 火种
一、发端
二、挖掘机登场
三、国产化
四、产业萌芽
第二章 峥嵘岁月
一、液压挖掘机
二、重重难关
三、自主研制
四、体系形成
第三章 博采众长
一、技术差距
二、引进、消化、吸收
三、大引进
四、脱胎换骨
第四章 面壁十年
一、隧道施工方法
二、隧道掘进机
三、盾构施工的探索
四、TBM方法在中国
第五章 激情洋溢
一、行业新秀
二、版图渐成
三、技术变革
四、光荣与忧患
第六章 挖掘机保卫战
一、“狼来了”
二、群雄并起
三、收复失土
第七章 我们自己干
一、“卡脖子”的滋味
二、难度的N次方
三、先行者
四、不断突破
第八章 铁军掘进
一、铁建重工
二、中铁装备
三、中交天和
四、北方重工
第九章 谁持彩练当空舞
一、挑战巅峰
二、夯实基础
三、借船出海
第十章 风景这边独好
一、“黄表”的变迁
二、堂堂之阵
第十一章 造世界最好的盾构
一、蓬勃发展
二、大家族
三、技术突破
第十二章 环球同此凉热
一、走出国门
二、盾构全球
三、海外基地
四、救援世界
第十三章 大国工程
一、“基建狂魔”
二、开路先锋
三、巨龙治水
四、城市风景
五、工业工程
第十四章 向未来
一、电动化
二、智能化
三、新设计理念
四、恶劣施工环境
五、先进制造
后记:回望来路
|
內容試閱:
|
楔子:混沌之初
从盘古开天到精卫填海,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无数的上古神话传说,展示出了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永不屈服于自然的基因。
大量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历史迷雾,让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的祖先如何凭借着无穷的智慧以及各种手工工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古代工程史上的奇迹。
在中国北方,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境内,横跨陕西、内蒙古、甘肃三省区,穿越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大草原,直抵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在一望无际的萋萋芳草之下,掩盖着一条废弃的古道,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的秦直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建秦直道的过程,九原和云阳两地,对应的正是今天的包头和淳化。据后人推测,秦直道全长在600至900公里之间。其连接着秦王朝的中枢与边疆,是一条快速的运兵通道,在当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关于秦直道的建设,惜字如金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仅用了“堑山堙谷”四个字来记述。所谓“堑山”,就是在道路通过山区的时候,将山体掘开。所谓“堙谷”,就是在道路通过低洼处的时候,掘土把低谷填平。
由于史料的缺乏,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在完全没有工程机械的条件下,古人是如何建成这样一条大道的。据学者王子今在《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中的推算,秦直道的夯土土方量达到1500万立方米,取土工程量不少于2000万立方米,建设使用的劳动力人数应在数十万人,历时约两年。
秦直道并非中国古代工程建设的唯一代表,长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京杭大运河等,都堪称中国古代工程史上的奇迹。
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辟了淮扬运河,长约170公里,史称邗沟。隋朝时期,隋炀帝下令开凿了洛阳至淮安的通济渠、洛阳经临清至北京的永济渠、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同时改造了古代的邗沟,从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长达2700多公里的隋朝大运河,促进了中国东南地区的繁荣。
除了地表工程之外,中国古人在隧道工程建设中也有卓越的表现。
考古发现,至少在3400年前的商代,中国人已经开始采用竖井—平巷—盲井相组合的坑道采掘工艺。到春秋时期,这一工艺已经基本成熟。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多个竖井与巷道、盲井的组合,并在井巷中找到了用作支护的方形木质框架。尤为难得的是,这些木质框架是按照同一规格在地面上加工之后,再运到井巷中组装起来的,反映出了高超的工程组织能力。
汉武帝元朔至元狩年间,即公元前128年至公元前117年之间,中国人在关中境内修建了龙首渠,穿越澄城、蒲城、大荔三县,为商颜山(今铁镰山)以南的“万余顷故卤地”提供了灌溉。
龙首渠之所以出名,在于其最早应用了井渠法施工技术,开凿了一条长约4公里的地下渠道。据考古专家推测,龙首渠的施工方式包括三个工序:首先,挖凿竖井;随后,在竖井之间挖掘隧道;最后,建立排水系统和工程支护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程建设实践中,中国古人发明了许多施工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在龙首渠的考古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的铁制施工工具,包括挖土用的锸、铣、长条形铁镢、六角形铁锄和五齿锄等,凿石用的凿、锤、铲、刀等,提运土石用的桔槔、辘轳、齿轮等。这些工具的应用,体现出了技术进步对于工程建设的影响。
20世纪初,现代工程机械陆续进入我国。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后,1904年建成济南至青岛的胶济铁路。在胶济铁路修建过程中,施工人员使用了安装在铁路平板车上的大型吊装设备。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市区道路建设已开始使用内燃机驱动的“滚路机”。
1937年底,为了打通大西南交通,国民政府启动了规模浩大的滇缅公路建设。滇缅公路国内段全长约960公里,穿越数条大江和点苍山、怒山、高黎贡山等山脉,工程难度极大。为了保证工程建设,国民政府向西方国家采购了包括开山机、挖土机、平地机、碎石机、推土机、压路机等在内的一批现代工程机械,但数量极其有限,只在少数路段的修筑中得以应用。滇缅公路建设动用民工20余万人,主要使用各种手工工具,其中一些用于压路的大石碾保留至今,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在美国的帮助下,国民政府逐步建立起机械化施工力量,先后成立了三支隶属于交通部公路总局的机械化施工队。1949年广州解放时,广州市军管会接管了这三支施工队中硕果仅存的第二机械筑路工程部队,接收筑路机械共858种,包括开山机、平路机、压路机、五吨起重机、铲运机、挖泥机等,全部为美式机械。据当时的资料记载,该筑路队的工作能力为每日筑路20公里,其拥有的开山机每台可相当于500个人力。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中国大地上飘荡百年的狼烟逐渐散去。新生的共和国展开了国家基础建设的高潮,亿万人民在一张白纸般的大地上泼墨挥毫,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绚烂的图景,中国的工程建设开启了新的时代。
与工程建设的发展相同步,中国的工程机械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直至登凌绝顶,傲视群雄,谱写了一曲曲恢宏的乐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