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4.9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HK$
151.8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HK$
104.5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HK$
107.8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HK$
49.5
《
巴拉吉预言
》
售價:HK$
74.8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HK$
98.8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HK$
761.2
|
編輯推薦: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哪些城市将会脱颖而出?
选城市,就是选未来
这本书告诉你:
?长三角,有多发达
?大湾区,何以为大
?京津冀,北方经济“压舱石”
?中部崛起,谁执牛耳
?西部大开发,重塑“胡焕庸线”
?我国璀璨的“双子星”城
?失落的东北,何以振兴
|
內容簡介: |
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深刻重塑国际竞争格局,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布局。回顾历史,每一次城市大变局背后,都不乏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国际关系变迁、国家战略转移的影子,但与城市自身的选择与努力同样息息相关。
如今,新一轮大变局降临。东部沿海地区何以守住先行优势,中西部如何乘着“陆权复兴”的时代机遇更进一步,东北能否在新的地缘格局下“逆天改命”,普通地市能否借助新一轮技术革命后来居上,超大、特大城市如何应对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大变局之下,谁进谁退?
|
關於作者: |
凯风,新锐财经作家,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著有《中国城市大趋势》等书。资深媒体人,现为国民经略创始人,华南城市研究会理事,专注于区域经济、国别经济、房地产等研究,在全网创造众多“百万 ”阅读量的文章,在政界、学界和广大读者之间引起广泛反响。
|
目錄:
|
第一章
长三角,有多发达/ 1
上海:中国第一大市,究竟有多重要/2
苏州:第一地级市,为何就是建不了机场/12
杭州:剑指一线城市,离中国第五城有多远/22
南京:重回“徽京”,谁的省会/33
宁波:四大跨海通道齐出,长三角正在变成一个省/41
合肥:一路逆袭,从“大县城”到“最牛风投城市” /46
第二章
大湾区,何以为大/ 55
广州:经济全国一流,财政怎么这么“穷” /56
深圳:晋级全球前十,“深圳奇迹”是怎么炼成的/69
佛山:广佛合体,第一个5万亿级“同城”呼之欲出/83
东莞:在广深港澳之间“左右逢源”/92
湛江、汕头:最“穷”最富都在广东,粤东西北怎么了/102
第三章
京津冀,北方经济“压舱石”/ 114
北京:京沪,谁才是中国经济第一城/115
天津:“京津沪”远去,何以守住北方第二城/127
石家庄:55年换了11次省会,河北为何这么折腾/136
唐山:京津冀之后,再无“京津唐”/143
雄安新区:央企总部外迁,再造一个“新北京”/150
第四章
中部崛起,谁执牛耳/ 157
武汉:坐拥百万大学生,留住人就是留住未来/158
郑州:背靠1亿人口基本盘,河南能否“打败”越南/169
长沙:一个让“炒房”客有去无回的城市/178
南昌:被万亿城市包围,何以摆脱“阿卡林”省会之名/186
太原:山西煤炭产量全球第一,为何就是富不起来/193
第五章
西部大开发,重塑“胡焕庸线”/ 201
成都:一市独大,必然还是偶然/202
重庆:经济总量直逼广深,为何成不了一线城市/211
西安:大西北,为何只有一座国家中心城市/220
昆明:“泛亚铁路”横空出世,大西南终于有了超级枢纽 /227
南宁:时隔千年再造运河,“逆天改命”的机会来了/233
贵阳:10年前进50多位,经济增长为何这么猛/239
第六章
璀璨的“双子星”城/ 249
济南:不甘沦为“弱省会”,这个城市“醒”来了/250
青岛:南北差距拉大,北方需要一个“深圳”/257
福州:用了22年,终于重回福建第一市/265
厦门:三线经济,一线房价,凭什么 /273
海口、三亚:自由贸易港横空出世,第二个香港呼之欲出? /280
第七章
失落的东北,何以振兴/ 290
沈阳:东北,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291
大连:北方明珠,为何失去了存在感/299
长春:一城独大!除了汽车,还有什么/305
哈尔滨:人口减少,东北再无千万人口大市/313
鹤岗:1507个区县人口流失,中小城市在“鹤岗化”/322
参考文献/ 332
|
內容試閱:
|
序言
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从世界到中国,都在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无论是国际风云变幻,还是国家战略转移,抑或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都会带动区域经济大洗牌,重塑城市矩阵。在国际上,“纽伦港[1]”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硅谷、波士顿、筑波科学城的横空出世,与底特律、鲁尔等“铁锈地带”的衰落可谓互为表里。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的成形、沿海工业城市的集体跃升、中西部强省会的突飞猛进,与传统大区中心的光环不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沉浮、“三不靠[2]”地市的边缘化,同样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永葆青春,后来者总能借助新的时运脱颖而出。正如我们难以想象,曾经作为美国第四大城市的底特律,从繁荣到衰落不过几十年时间;同样难以想象,香港、深圳,从曾经的“小渔村”跃居为国际大都市,珠三角地区从遍布农田到成为 “一地堵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也就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每一场城市变局背后,总是潜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国际关系变迁、政策变动的身影。
回顾历史,我国经历了几次城市大变局?面向未来,哪些城市将会脱颖而出?
重工业城市的黄金年代
1978年,还是东北城市的高光之年。在当年的全国十强省份中,东北三省居其二;十强地市中,东北“F4”(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全部在列;二十强城市里,大庆、鞍山在一众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中显得极为醒目。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后最大的增长奇迹当属深圳,那么计划时期挑起经济和工业大梁的无疑是东北。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此迅速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
沿海城市集体崛起的逻辑
沿海城市集体崛起,堪称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壮观的区域经济现象。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加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迅速融入全球市场,成为“国际大循环”的重要主体。这一阶段,率先对外开放且最早嵌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沿海城市,成了最大受益者。以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为起点,1984年上海、广州、天津、宁波、福州、大连等首批14个沿海城市开放,成立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
从海权崛起到陆权复兴
过去10多年来,南北差距取代东西差距、陆权复兴与海权衰落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这背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等中心城市的集体晋级,成了最大注脚。一个佐证是,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一直领跑于各大区域。2000—2022年,中部、西部地区经济比重分别从20%、17%提高到22%、21%;另一个佐证是,2010年至今,在主要经济强市及省会城市中,GDP增长最快的10个城市中,一半位于中西部,且增幅最大的贵阳属于名副其实的西部省会。
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一个原因来自区域战略的转移。2000年以来,我国一改改革开放之初以沿海优先为特征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此,我国先后推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三大区域战略,大投资、大项目、大基建开始向这些区域倾斜,西部地区更是获得了鼓励类企业15%所得税优惠的政策照顾,而来自东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与日俱增,有力撑起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是大基建、大投资的落地,扭转……
“强省会”何以后来居上?
每一个省会城市,都有一个“强省会”的梦想。近几年,除了广州等个别地区外,几乎所有省会都加入了“强省会”的大合唱,试图通过做大省会城市,凸显全省在全国的位置,以此竞夺更多的战略、规划、资源和产业。根据最新数据,在内地27个省会/首府中,省会经济占全省比重超过50%的有2个,超过30%的多达10个,只有南京、济南、呼和浩特三市低于15%。
强省会背后的经济逻辑和现实逻辑不难理解。就经济逻辑而言,经济集聚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以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同样得到现实世界的检验;而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环境、产业承载力,也得到了政策支持。就现实逻辑同来看,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恐怕连参与区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遑论在重大国家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战略日益明显的今天,没有中心城市,就没有引领者,无论是人口竞争还是产业竞争中,都缺乏领头羊。用马太效应对抗马太效应,用大城市对抗大城市,成了许多中西部省份的共同选择。
不过,大多数城市打造强省会的传统路径,是扩容和集聚全省资源……
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大洗牌
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才是重塑区域经济的终极力量。过去几年,全球围绕着芯片、人工智能、5G和6G、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科技领域,展开声势浩大的科技战、产业战,而我国早在10多年前就部署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创意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对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的颠覆,一如当初沿海外贸城市对传统重工业城市的洗牌。
目前,在多个领域,新兴产业已成席卷之势:一是新能源汽车,打破过去几十年由燃油车企构筑的企业矩阵及城市支柱产业体系,一些传统汽车工业大市,一旦在新能源的时代浪潮中跟不上脚步,就会彻底败下阵来,势必对经济形成一定拖累;二是数字经济,世纪之初互联网产业的崛起,让一众城市勇立潮头之上,这一次数字经济带来的变革,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
未来,中国城市8大趋势
在上一本书《中国城市大趋势:未来10年的超级新格局》中,我曾总结未来城市竞争的8大趋势,包括一线城市地位继续稳固、经济重心持续南移、一省一城、中小城市鹤岗化、陆权复兴、大城大圈、抢人大战白热化、楼市大分化。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这些趋势如今愈发明朗,且在新的时代变局下,呈现加速演变之势。
从重要时间节点来看,1978年之前,重工业城市一枝独秀,东北与中西部工业重镇强者恒强;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东部地区乘势而上,沿海贸易城市一飞冲天;2000年之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横空出世,开始重塑区域格局;2010年代,大投资、大基建集体上马,消费升级促进内需崛起,中西部强省会突飞猛进;2020年代,随着新型城镇化步入新阶段,城市竞争从传统的单打独斗,变成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较量,大城大圈改写了区域竞争模式。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看到了东北城市的整体衰落,沿海外贸城市的集体崛起,中西部强省会的后来居上,中心城市的强者恒强,大都市圈、大城市群的强势扩张,中小城市的普遍收缩;也看到了北上广深对“京津沪”的取代,二线城市一轮又一轮的洗牌,珠三角、长三角与京津唐、辽中南等传统工业基地的分道扬镳,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众多国家级都市圈的横空出世;我们看到了有老牌经济强市因产业转型不畅发展陷入停滞,也有城市因超前布局新兴产业一跃而起,有城市强者恒强,有城市不进则退……
这场大变局,仍在进行时。未来谁能最终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