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尔曼(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曾任欧根·芬克的助手(1961—1970)和海德格尔的后一任私人助手(1972—1976),被海德格尔指定为《海德格尔全集》(1975年至今仍在出版中)的主编。1979—2000年,在布莱斯高的弗莱堡大学执掌哲学教席。他致力于诠释海德格尔的文本,同时研究胡塞尔现象学以及奥古斯丁、笛卡尔、莱布尼茨和埃迪特·施泰因等人。
弗朗西斯科·阿费利(Francesco Alfieri),米兰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Vita-Salute San Raffaele University)哲学教授。他在2016年成为冯·海尔曼的私人助手,并与科克霍芬(Guy van Kerckhoven)教授合作编辑了欧根·芬克著作的评述版。此外他还是葡萄牙的《埃迪特·施泰因作品集》系列的编委员会成员、意大利的《黑德维希·康拉德-马悌优斯全集》评述版编辑。
译者简介:
严登庸,山东大学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发表海德格尔研究论文多篇,翻译了海德格尔全集第70卷《度起源》。
车浩驰,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以现象学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译文校对和编辑等工作。
引言
莱昂纳多·墨西拿
关于任何“问题”的哲学论争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困难,而且,在人们将这些问题与相应主题的本质特征相对照时,这种困难就显得尤为尖锐。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是,对相关问题的哲学性的入手方式永远也不可能占有一个起始之点来作为出发点:对哲学来说相宜的是,它必须将步从“预设”中解放出来。
哲学的这种固有特点在其起源时就已经出现,并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在接下来的历史过程中的各个时代被辨认出来。(我们这里提到的多样“方式”源自不同思想家——例如,人们只需想想,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各自哲学的基本概念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要理解一部真正的哲学作品,我们也会面对某种困难,也即在其涉及其他思想领域甚至日常生活时。这种困难与前述困难有所不同,其产生的原因是,人们总是太过轻易地忘记,“通常的知性”本来就无能于解析哲学性的概念方式。用同样的概念对某种东西加以命名,这会造成某种“种类上的短路”,以致产生这样一种假象:哲学概念涉及的也是同样的东西。
这种情况又基于一种挥之不去的误解,它在哲学家与非哲学家的对话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海德格尔就曾以下面这段文字来显明这种误解:
不过,在哲学思考得以道出的时候,它就会遭到误解,[……]这种通俗知性必定会陷入其中的误解乃是本质性的合乎实事的误解,因为它将一切向其道出的哲学思考都当作某种现成在手的东西加以探讨,也就是说,在看似重要之处,通常的知性会将哲学思考放在自己日常行为的层面,而不能够理解、思考以下这点:从根本上说,哲学论及的东西只有基于并源自其对人之此在的转变才会开启。然而,由于生来迟钝,通常的知性总是抵制这种任何哲学思考步骤都会要求的人之转变[……]。(M.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Metaphysik.Welt—Endlichkeit—Einsamkeit, Gesamtausgabe Bd.29/30, hrsg. v. F. -W. von Herrmann, Klostermann, Frankfurt a. M. 1983, § 70, S.422—423.)